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此不成語”:北朝文人對南朝詩歌的審美接受與批評

        2025-06-28 00:00:00嚴維哲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5年3期

        在南朝梁代詩壇上,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句,享譽一時。蕭綱、蕭繹兄弟對其諷詠不絕,頗加稱美。然而,南朝詩人公認的佳句,卻在北朝文人所那里遭受冷遇:盧詢祖、魏收等人認為“此不成語”。與之有著類似遭遇的,還有蕭壺的名句“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這引起了顏之推的不快,他在《顏氏家訓》中對北朝文人的觀點進行了辯駁。雙方對這兩首詩歌的不同評價,普遍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文人意氣相爭的典型案例。以往學界往往將這則公案簡單歸結(jié)于詩人審美趣味的不一致,但對其背后所蘊含的家族恩怨、文化心理因素有所忽視。本文擬以王籍、蕭壺詩為例,探討南風北漸之后,北朝文人對南朝詩學的接受與批評,并對其背后的文化意義進行解讀。

        一、“此不成語”:北朝文人對南朝詩歌的否定評價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漢化日深,士風學術(shù)深受南朝文化影響。而隨著“北地三才”的崛起,北人已經(jīng)能夠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與南方文人一較高下。梁武帝贊溫子升曰:“曹植、陸機復生于北土。恨我辭人,數(shù)窮百六。”①推重之情,溢于言表。顏之推一生從南人北,“三為亡國之人”②,可謂歷經(jīng)坎坷。但他也由此與北朝詩人有過深人的交流探討,成為南北文學互動的歷史見證者。他的《顏氏家訓·文章》篇中就不乏相關(guān)的記載,其文曰:

        王籍《入若耶溪》詩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苯弦詾槲耐鈹嘟^,物無異議。簡文吟詠,不能忘之。孝元諷味,以為不可復得,至《懷舊志》,載于籍傳。范陽盧詢祖,鄴下才俊,乃言:“此不成語,何事于能。”魏收亦然其論。《詩》云:“蕭蕭馬鳴,悠悠旆旌”,《毛傳》日:“言不諠譁也?!蔽崦繃@此解有情致,籍詩生于此耳。③

        從顏之推的描述可知,南朝文人對王籍詩歌的評價是趨于一致的,“文外斷絕,物無異議”諸語,即表達了南方文人在肯定其詩歌藝術(shù)價值方面的一致性?!读簳ね跫畟鳌芬灿蓄愃朴涊d說:“當時以為文外獨絕”。①字詞略有差異,其實表達了同一個意思。

        但北朝文人在對此詩的理解上,卻與南朝文人有很大的分歧。盧詢祖認為“此不成語”,言辭極為激烈。北朝文壇的代表人物魏收也認同盧詢祖的觀點。更值得注意的是,顏之推在此條之后,又引用北朝盧思道等人對蕭詩的批評,似乎也在強化這一觀點:

        蘭陵蕭壺,梁室上黃侯之子,工于篇什。嘗有《秋詩》云:“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時人未之賞也。吾愛其蕭散,宛然在目。潁川荀仲舉、瑯邪諸葛漢,亦以為爾。而盧思道之徒,雅所不愜。②

        顯然,顏之推并不認同這些北朝文人的觀點,是以在家訓中委婉地表達了不同意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學界都將此兩則事件視為南北文學交流的典型事例。曹道衡先生認為,不論北朝人對蕭、王籍的批評正確與否,“總之已經(jīng)是他們獨立的見解,已經(jīng)不是完全照搬南人的見解”。③曹先生指出了北朝士人對蕭、王詩歌評價存在更深層次的文學批評內(nèi)涵,但這些似乎不足以解釋顏之推為何心中不快,需要在家訓中特地予以辯駁。

        如果我們結(jié)合南北朝文學背景,對顏之推所記載的事件進行文本細讀的話,就會產(chǎn)生新的困惑:北朝文人的這種“獨立的見解”,與他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有些背離。

        第一,北朝文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模擬南朝文風較為盛行,即便魏收、盧思道這些第一流的文人也不例外。魏收取法任昉,他的賦在當時也有很高的聲望。甚至在徐陵南歸之時,魏收抄錄自己的文集,令“傳之江左”,足以說明他對南朝文學傾慕之深。④ 盧思道、盧詢祖二人也和南朝文學有著不解之緣:盧思道的名篇《聽蟬鳴篇》曾為來自南方的庾信所稱美,而《北齊書》則評價盧詢祖“有術(shù)學,文章華靡,為后生之俊\" ⑤ ,所謂“華靡”也說明了其取法南朝,注重辭藻的審美意識。那么,他們對南朝文人王籍、蕭壺的詩作何以采取如此極端的態(tài)度加以批評?

        第二,盧思道等人對王籍、蕭壺的評價,是否是本身文學修養(yǎng)不足所致呢?傅剛就認為:“王籍此詩……是以動寫靜的修辭方法,在當時應(yīng)是新巧的藝術(shù)手段,…而北人,包括魏收都認為“不成語”,說明他們還停留在如實敘述表現(xiàn)上,對藝術(shù)本質(zhì)認識不清,這反映了他們文學素養(yǎng)差異?!蓖瑯?,對于蕭壺詩歌的否定,也“反映北人對某種切合藝術(shù)本質(zhì)的風格及手段不能理解?!雹鄣绻毦课膶W背景,似乎也有不解之處。

        南朝文人評價王籍之詩,都認為他師法謝靈運?!赌鲜贰ね跫畟鳌酚涊d云:“籍好學,有才氣,為詩慕謝靈運。”③王籍這首《入若耶溪》正是典型的模擬謝靈運風格的作品,其遣詞造語,多有化用?!度巳粢返牡诙洹翱账灿朴啤?,即化用了謝靈運《登江中孤嶼》:“空水共澄鮮”。他所得享大名的“鳥鳴”二句中“以動寫靜”之法,也與謝靈運《夜宿石門詩》中的“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fā)”技巧有相近之處。謝靈運詩在北朝亦頗為流行,《魏書·孝靜帝紀》記載說:“(孝靜)帝不堪憂辱,詠謝靈運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動君子?!雹塾纱丝芍?,謝靈運詩在北方上流社會已有傳誦。則北朝文人對同屬于謝靈運一派的王籍如此貶斥,必然有更深的原因。

        再看蕭壺,他的情況與王籍略有不同。他系出南梁宗室,其父蕭曄“名盛海內(nèi),為宗室推重,特被簡文友愛”,是蕭綱的“東宮四友”之一。①他這首詩后被收入《玉臺新詠》,可見其創(chuàng)作煉字用語,的確有宮體風格痕跡。這一點從時人顏之推的評語中,可以得到驗證?!氨钡厝拧敝坏男仙垡苍f:“蕭仁祖之文,可謂雕章間出”,也對蕭氏的藝術(shù)技巧評價甚高。② 那為何盧思道等人依然對蕭壺之詩不以為然呢?

        第三,從顏之推的態(tài)度來看,他以《詩經(jīng)》為據(jù),深人辨析,可見他也將此事視為南北文人詩學審美差異的典型案例。顏之推作為人北文人,身處北朝詩壇,對其創(chuàng)作風格了如指掌?!额伿霞矣枴分胁环δ媳蔽娘L差異的記載,曰:“江南文制,欲人彈射,知有病累,隨即改之,陳王得之于丁廙也。山東風俗,不通擊難。吾初入鄴,遂嘗以此忤人,至今為悔?!雹蹚闹锌芍狈轿娜艘话恪安煌〒綦y”,但對王籍、蕭壺之詩的批評態(tài)度,卻又如此強硬,實在不能簡單地用南北地域文化的差異進行解釋。

        由上可知,王籍、蕭壺這兩首詩中的佳句,南北文人采取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按瞬怀烧Z”和“文外斷絕”,顯然不僅對這兩句詩歌的藝術(shù)造詣而言,而是兩種針鋒相對的詩學批評。北朝文人這樣的態(tài)度,也影響到了顏之推,以至于他通過各種方式為之辯解。那么,對這兩首詩歌的批評何以會有如此之大的分歧,我們需要詳加分析。

        二、王籍、蕭 詩歌批評的地域因素及其文學成因

        在《顏氏家訓》中,顏之推引述南朝文人對王籍、蕭壺詩句的評價,采用了“文外斷絕”“愛其蕭散”兩種表述。并以簡文(蕭綱)、孝元(蕭繹)、荀仲舉、諸葛漢等人為例,來說明南方對王籍、蕭壺詩歌的認可。而魏收、盧思道等人當時均是顏之推的同僚,當然也清楚南朝文人推重這兩首詩的審美動因。“此不成語”或者“雅所不愜”的態(tài)度,針對的就不僅僅是王籍、蕭壺二人的詩句優(yōu)劣,更是否定南朝文壇對這兩首詩的審美批評。因此,考察分析顏之推話語中南北雙方的矛盾焦點,是我們理清這次南北詩壇論爭的重要途徑。

        南北雙方文人之所以產(chǎn)生如此差異,首先在于他們對詩句中的玄言審美意蘊認識不同。南朝文人文學觀念受到魏晉玄學的影響很大,謝靈運的山水詩就是典型例證。顏之推稱王籍這兩句詩“文外斷絕,物無異議”,意指此句的言外之意,無以倫比。王籍為人有魏晉名士之風,仕途不達,以優(yōu)游山水為樂。史書記載云:“郡境有云門、天柱山,籍嘗游之,或累月不反”。④ 其《游若耶溪》的佳句,也繼承了謝靈運描摹山水,追求玄理的藝術(shù)境界,是以南朝詩壇稱美不已。蕭綱、蕭繹兄弟雖然信仰佛法,在老莊哲學上也有著很高造詣。蕭綱曾經(jīng)“頻于玄圃自講《老》、《莊》二書”。③蕭繹《金樓子·立言篇》說:“以周孔為冠帶,以老莊為歡宴”,他本人也好講老莊之學。③顏之推十二歲之時,“值繹自講《莊》《老》,便預(yù)門徒?!保克跃筒焕斫舛藶楹螌ν跫傍B鳴山更幽”句不能忘懷了。

        北朝文人的文化環(huán)境與南朝迥異,對于江左老莊玄言審美的接受相對有限,且受到統(tǒng)治階層好惡的支配。北魏前期的重臣崔浩“性不好《老》、《莊》之書,每讀不過數(shù)十行,輒棄之,曰:‘此矯誣之說,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老聃習禮,仲尼所師,豈設(shè)敗法文書,以亂先王之教?!雹壑敝帘蔽盒⑽牡蹪h化改制之后,方有所改觀。孝文帝“善談《莊》、《老》,尤精釋義”,一度起到了引領(lǐng)風氣的作用。③范陽盧氏家族也出現(xiàn)過像盧元明那樣“性好玄理”的人物,但北方玄學并不流行。①尤其北齊建國之后,鮮卑化的趨勢重新抬頭,直接導致玄學風氣的衰歇。《北齊書·盧潛傳》云:“天保中,尚書王昕以雅談獲罪,諸弟尚守而不墜,自茲以后,此道頓微?!雹谠谶@樣的文化氛圍中,盧詢祖、盧思道等人一方面不具備南朝文人高深的玄學修養(yǎng),又受到政治高壓的影響,故諱言其中藝術(shù)的精妙,反而通過“此不成語”的方式加以貶斥。

        其次,南北方文人對于文體的認識存在分歧,導致了詩學批評的偏差。晉宋以來,南方普遍重視詩賦,至南朝后期,應(yīng)用文體的重視程度才有所提升。其中,五言詩的寫作一直為士族階層所認可,鐘嶸《詩品序》就說:“王公縉紳之士,每博論之余,何嘗不以詩為口實?!雹?王籍長于五言詩,是湘東王蕭繹文學集團的重要成員,“鳥鳴山更幽”句即作于蕭繹擔任會稽太守之時。蕭繹本人“六歲解為詩”,在詩學上有很高的造詣,曾評價齊梁詩人說:“詩多而能者沈約,少而能者謝朓、何遜,”足見偏愛程度。 ④ 蕭父親蕭曄與蕭綱關(guān)系密切,深受宮體詩的風格影響。稱贊蕭壺詩的荀仲舉也是五言詩名家,《北齊書·荀仲舉傳》云:“仲舉與趙郡李概交欵,概死,仲舉因至其宅,為五言詩十六韻以傷之,詞甚悲切,世稱其美?!雹劭梢哉f,王籍、蕭壺以及稱贊二人佳句的文人都深受南朝齊梁詩學審美意識的陶冶,尤其注重五言詩的寫作。

        北方文人更為重視表章等應(yīng)用文體。如批評王籍詩歌的盧詢祖,不但文章華靡,他還曾經(jīng)“為二十余人作表,文不加點,辭理可觀”,說明屬于“筆”范疇的應(yīng)用文寫作已經(jīng)達到很高水平。③魏收“以章表碑志自許”,北齊軍國大事的表章文詞,均由其完成。史書記載:“文襄時在晉陽,令(魏)收為檄五十余紙,不日而就。又檄梁朝,令送侯景,初夜執(zhí)筆,三更便成,文過七紙?!雹圻@些例子說明,在文體重視程度上,南北文人側(cè)重點各有輕重:北方重視實用性,而南朝偏向藝術(shù)性。

        最后,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模擬學習過程中,南北方文人審美傾向也是不一致的。王籍取法謝靈運,和沈約詩風也關(guān)系密切?!对娖贰氛撝x靈運詩“其源出于陳思,雜有景陽之體”,說明謝氏詩學藝術(shù)繼承曹植、張協(xié)而來。③《詩品》譜系中出于張協(xié)的,還有鮑照,其詩源出于“二張”。沈約的詩則是“憲章鮑明遠”。③可知在梁代文學批評視野之下,張協(xié)、謝靈運、鮑照、沈約四位詩人的藝術(shù)風格同出一源,有一定共性?!读簳ね跫畟鳌吩疲骸皣L于沈約坐賦得《詠燭》,甚為約賞”,可見王籍的詩才得到過沈約稱贊。① 而蕭壺的詩風近于宮體,和梁簡文帝的風格較為接近,與北方風格迥異。

        北朝文人雖然積極向南方學習,但心態(tài)各異,在藝術(shù)上也自有取舍。盧詢祖為人狂傲,“好臧否人物”。①邢子廣將之比為“有規(guī)檢禰衡”,可見一斑。他口頭否定南朝詩歌,然而其作品風格,卻有“華靡”的特點。盧思道也與之相似,否定宮體詩風的同時,作品卻在模擬仿效。這體現(xiàn)了北朝文人對南朝文風的復雜心態(tài):口頭上加以批判,創(chuàng)作中細心揣摩?!侗饼R書·魏收傳》記載云:

        (魏)收每議陋邢邵文。邵又云:“江南任昉,文體本疏,魏收非直模擬,亦大偷竊?!笔章勀巳眨骸耙脸S谏蚣s集中作賊,何意道我偷任昉?!比?、沈俱有重名,邢、魏各有所好。”?郵下士人分成兩個陣營,一派以沈約作為模仿對象,代表人物是邢邵;另一派則堅持學習任昉,代表者是魏收。邢、魏既然不睦,對于彼此欣賞的南朝詩人,自然難以有公允的評價。如魏收就說:“我視沈約,正如奴耳”。① 而王籍的詩學淵源,與謝靈運、沈約關(guān)系頗深,甚至還受到過沈約的褒獎。站在魏收的角度,自然無法接受。

        總而言之,“文外斷絕”與“宛然在目”兩種表述,其實體現(xiàn)了江南文人詩學批評中注重追求文外之旨的審美意識。此并非顏之推所首創(chuàng),在齊梁之際,劉勰《文心雕龍》中的《隱秀》篇就曰:“夫心術(shù)之動遠矣,文情之變深矣。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②可以說,顏之推只不過是把劉勰的觀點,投射到具體詩歌的評價之上。從“物無異議”等表述來看,也是南朝文壇較為流行的文學批評方式。而正是這樣新穎的文學批評方式,到了北方卻尤為“水土不服”,激起了盧詢祖、盧思道等人的強烈不滿,其本質(zhì)還是南北雙方政治文化環(huán)境、文學審美、文體認知等諸多方面的矛盾所致。

        三、范陽盧氏的家族恩怨對文學批評的影響

        通過《顏氏家訓》相關(guān)記載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王籍、蕭壺詩的評價上,盧詢祖、盧思道態(tài)度最為明確,魏收不過是“然其論”而已。在歷史上,二盧關(guān)系并不和睦,但在此問題上卻保持了一致,這明顯不是偶然之舉。

        六朝時期,范陽盧氏是北朝的名門大族,其始祖乃是東漢大儒盧植,家世以儒業(yè)著稱。其玄孫盧諶在西晉永嘉之亂后,在北方遇害。其后分成兩支,一支南下,一支留存北方?!度龂尽けR毓傳》注引《盧諶別傳》云:“永和六年,(諶)卒于胡,胡中子孫過江?!雹郾R勖、盧嘏、盧循即為南支后人。留在北方的一支,以盧偃為主,頗昌大其宗。盧偃之孫盧玄即盧思道之高祖。盧玄之祖、父“皆以儒雅稱”,可見還是秉承了家學傳統(tǒng),以儒家思想為主。④

        但在另一方面,范陽盧氏家族同樣接受了道教思想。陳寅恪先生《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guān)系》一文對此已有辨析,認為范陽盧氏家族在西晉時期即受到天師道之影響,在北朝時期,崔浩之母為盧諶孫女,崔氏信奉道教很大程度是受到了母族的影響,此說甚是。③南支中的盧循,在東晉末年,就參與了孫恩為首的天師道叛亂。孫恩“世奉五斗米道。恩叔父泰,字敬遠,師事錢唐杜子恭?!雹薅R循“娶孫恩妹。及恩作亂,與循通謀。…恩亡,余眾推循為主”。③足見盧循亦信奉天師道,盧氏家族成員的道教信仰,深刻影響到了家族命運走向。

        盧詢祖、盧思道之所以如此貶斥王籍、蕭壺詩歌,從顏之推的記載來看,態(tài)度有輕重之分,尤其盧詢祖針對王籍詩歌“此不成語”的言論,態(tài)度明顯更為激烈。以下試辨析一二:

        南北朝時期,范陽盧氏家族與瑯琊王氏,有過很深的家族仇恨。這主要表現(xiàn)在南渡一支的盧循之上。盧循作為孫恩的妹夫,東晉末年,追隨孫氏聚眾起義,轉(zhuǎn)戰(zhàn)東南。而孫恩是道教徒孫秀之后,信奉五斗米道,孫盧兩家結(jié)為姻親亦是宗教信仰使然。在孫恩、盧循轉(zhuǎn)戰(zhàn)浙江之時,殺害了王凝之。《晉書·王凝之傳》記載:“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遂為孫恩所害?!雹弁跄送豸酥?,亦是瑯琊王氏之族。盧循作為孫恩一黨,自然與瑯琊王氏結(jié)下深怨。

        孫恩敗死后,盧循繼統(tǒng)其眾,轉(zhuǎn)戰(zhàn)嶺南。破廣州之后,以王誕為平南府長史。王誕,乃王導次子王恬之孫。王誕為求脫身,詭言說之。《宋書·王誕傳》曰:“誕久客思歸,乃說循曰:‘下官流遠在此,被蒙殊眷,士感知己,實思報答。若得北歸,必蒙任寄,公私際會,思報厚恩,愈于停此,空移歲月。循甚然之。…于是誕及隱之并得還。”①但王誕北歸之后,并未“思報厚恩”。相反投人劉裕門下,為其征討盧循出謀劃策。盧循最后覆滅,可以說其中有王誕的功勞。

        其實,東晉南朝之際,佛道之間最初彼此包容,并未形成嚴格的壁壘。盧循家族在宗教信仰上,原與瑯琊王氏頗有共性。盧循之父盧嘏,信奉老莊之學,少年時期,曾與慧遠交游。《高僧傳·釋慧遠傳》:“盧循初下?lián)莩?,人山詣遠。遠少與循父嘏同為書生,及見循歡然道舊,因朝夕音問?!雹诨圻h早年“博綜六經(jīng),尤善《莊》、《老》③。由這兩條記載,我們可略窺盧嘏思想傾向?,樼鹜跏霞易逯?,信奉五斗米道者亦不乏其人,王凝之即是其例。但是孫恩、盧循等舉義,攻陷會稽,導致王凝之遇難,繼而王誕借助劉裕之力,平滅盧循。這一系列沖突,直接使盧、王兩大家族結(jié)下深怨。

        到了盧思道、盧詢祖之時,南北壁壘已深。南朝先有顧歡撰《夷夏論》崇道抑佛,后有梁武帝蕭衍舍道事佛,對于信奉儒學與道家思想的盧氏族人來說,這當然會觸發(fā)一定的負面情緒。尤其是王籍帶有玄理色彩的詩歌,必然會引發(fā)盧氏族人對其家族在南方悲慘遭遇的回憶,由此引出“此不成語”的貶斥之詞,就不難理解了。

        至于盧思道等人對蕭壺詩句的評價,態(tài)度并不激烈。原因自然有多方面,除了蕭氏家族與范陽盧氏沒有直接仇怨之外,還和蕭壺入北文人的身份相關(guān)。蕭壺北齊天保年間入北之后,與顏之推一起人文林館?!侗饼R書·文苑傳》記載:“后復追齊州錄事參軍蕭壺、趙州功曹參軍顏之推同入撰次,猶依霸朝,謂之館客?!雹鼙R思道等與之正是同僚,且其師邢邵很欣賞蕭壺,曾為其文集作序,故沒有直面加以貶斥,但其否定的態(tài)度依然相當明顯,給顏之推留下了深刻印象。

        綜上所述,北朝范陽盧氏的家族以儒業(yè)著稱,道教信仰也同樣占據(jù)了較為重要的地位,盧思道、盧詢祖家族受到儒學、道教的影響甚深。他們面對南朝詩歌批評持否定態(tài)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南方宗教紛爭帶來的家族恩怨:孫恩、盧循殺害王凝之,王誕背棄盧循投靠劉裕,是兩大家族結(jié)怨的重要事件。這也導致了二盧在評價南朝王籍、蕭壺詩歌之時采取了激烈批判之舉。

        四、“此不成語”公案的文學史意義

        從北朝詩人盧詢祖、盧思道等人對王籍、蕭壺詩歌的尖銳批評,乃至顏之推的記錄評價,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出,這起論爭,不僅僅是南北朝時期文人相輕的典型案例,此中實則牽扯到南北文化家族內(nèi)部恩怨與詩學觀念的差異。這場公案看似是簡單的言語攻擊,甚至不乏情緒化的偏激之辭,但如果結(jié)合南北朝后期特定的時代文化風氣進行審視,我們能夠解讀出其背后更為深層次的文化意義。

        首先,它是南北對峙局面之下,文學思想、審美風貌碰撞、沖突,最后走向融合的典型案例。南北對峙期間,南朝在文化上的優(yōu)勢極為明顯,北方統(tǒng)治者對此不無憂慮。高歡就曾經(jīng)感嘆:“江東復有一吳兒老翁蕭衍者,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雹墼谶@樣的背景下,北方文人廣泛汲取江南文化的養(yǎng)分,加以借鑒學習,力圖不落下風。隨著時間的推移,北朝文學逐漸形成了以鄴下文壇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群體?!侗笔贰の脑穫餍颉酚涊d曰:“有齊自霸業(yè)云啟,廣延髦俊,開四門以賓之,頓八紘以掩之。鄴都之下,煙霏霧集。及天保中,李愔、陸卬、崔瞻、陸元規(guī)并在中書,參掌綸誥。其李廣、樊遜、李德林、盧詢祖、盧思道始以文章著名?!雹偎麄儗δ铣膶W不再亦步亦趨,在寫作上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和看法。魏收、邢邵甚至由于審美趣味的差異,分裂成了不同的文學陣營,所謂“郵下紛紜,各有朋黨”。②“此不成語”的評論,體現(xiàn)的正是北朝文人在積極學習南朝文風的過程中,逐漸確立自信,比較彼此之間的優(yōu)劣長短,進而加以完善,最終走向成熟的過程。

        其次,盧詢祖、魏收等人對于王籍、蕭壺的詩學批評,也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北方儒學世家在詩學審美意識上對南方文化的消解與反撥。南北朝時期,經(jīng)學亦有南北之分。《北史·儒林傳序》曰:“大抵南北所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先思s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③ 大體說來,北方經(jīng)學遵循漢儒舊說,趨向保守。而范陽盧氏家族系出東漢大儒盧植之后,盧植“少與鄭玄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守章句”,且在經(jīng)學上卓有建樹,曾經(jīng)“作尚書章句、三禮解詁”。④自此之后,范陽盧氏長期以儒學名世,影響甚廣。北魏時期,太武帝“辟召儒儁,以(盧)玄為首”。③ 盧光博覽群書,精于三禮。這樣濃厚的家族儒學傳統(tǒng),不可避免會影響到文學批評之上。

        盧詢祖將南朝統(tǒng)治者蕭綱、蕭繹等人大加贊賞的詩句,貶斥到“此不成語”的地步,本質(zhì)上是站在北方文化正統(tǒng)觀念的背景之上,對南朝詩學的刻意打壓與貶低,其中就帶有強烈的儒家詩教觀,有推重典正文風的訴求在其中。的確,在北朝士人的文學思想里,推重雅正之風是一種大趨勢。如《北齊書·魏收傳》記載:“(魏收)乃上南狩賦以諷焉,時年二十七,雖富言淫麗,而終歸雅正?!雹捱@體現(xiàn)出北朝文人繼承了漢儒重視文學功用性的觀點,也符合當時主流的政治需求。

        顏之推作為入北南人,屬于話語權(quán)的弱勢一方,但他敏銳地覺察到了這一歷史趨勢。所以他在家訓中,借助儒家經(jīng)典《詩經(jīng)》對王籍詩句進行詮釋,以期調(diào)和南北之爭,也是為了迎合北朝主流審美思想。隨著北方軍事實力的強大,北朝文人對南方文學的批評,逐漸占據(jù)歷史話語權(quán)。魏收的族侄魏征編撰《隋書·文學傳序》評價南朝文學曰:“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彩,詞尚輕險,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聽,蓋亦亡國之音乎?!边@樣的批評論調(diào)也正是從盧詢祖等人的評價衍生而來。

        最為重要的是,“此不成語”公案是圍繞中古文學階段文質(zhì)之爭所展開的標志性事件,其在后世引起了深遠的回響。這體現(xiàn)在,“文外斷絕”和“此不成語”從更深的層面拓展了傳統(tǒng)的中國詩學審美范疇,從而對后世的文學批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拔耐鈹嘟^”是指詩歌的意境表達超越語言的限制;而“此不成語”批評背后的文學立場則更為注重詩歌言之有物,質(zhì)樸剛健,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魏收、盧思道等北方文人,是以一種咄咄逼人的態(tài)度,宣告南朝文學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結(jié)束,漢魏貞剛風骨審美的正式復歸。

        隋唐詩學也正是站在南北文風互相碰撞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發(fā)展演進。隋代建立之后,隋文帝對南方文風深惡痛絕。《隋書·文學傳序》說:“高祖初統(tǒng)萬機,每念斫雕為樸,發(fā)號施令,咸去浮華?!?⑧ 盧思道《勞生論》中也說“真人御宇,斫雕為樸”。③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與“此不成語”之說的內(nèi)在精神是一致的。直至唐代定鼎之后,雖然統(tǒng)治階級已經(jīng)表達出南北文學融合的論調(diào),“若能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zhì)斌斌,盡善盡美矣”,但這種觀點畢竟是理想化的狀態(tài),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唐初大儒王通《中說·事君篇》大加貶斥謝靈運、沈約、徐陵、庾信等南朝文人。盧思道的五世孫盧藏用高舉復古大旗,稱贊陳子昂“崛起江漢,虎視函夏,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zhì)文一變”,正是沿襲了家族文學觀念,并在初唐文學發(fā)展背景下加以生發(fā)。①有趣的是,顏之推的后人顏真卿,針對盧藏用的觀點,在給孫逖文集作序之時,像他的先人一樣,再次給予了折中調(diào)和:

        盧黃門之序陳拾遺也,而云‘道喪五百歲,而得陳君’。若激昂頹波,雖無害于過正;榷其中論,不亦傷于厚誣!何則?雅鄭在人,理亂由俗。桑間濮上,胡為乎緜古之時;正始皇風,奚獨乎凡今之代!蓋不然矣。其或斌斌彪炳,郁郁相宣,膺期運以挺生,奄寰瀛而首出者,其惟仆射孫公乎?、?/p>

        顏真卿對于盧藏用貶斥六朝文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傷于厚誣”,提出了文質(zhì)求其適中的觀點,可以說是又一次翻版的“郵下論詩”。此外,唐代文學批評中,王昌齡提出“文外之旨”的觀點,皎然《詩式》也說“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樂公,覽而察之;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蓋詣道之極也?!雹?這些都可以看成是對南朝文人“文外斷絕”說的繼承和發(fā)揮。自此我們不難看出,直至唐代,由北朝文人“此不成語”批評派生而來的文質(zhì)討論依然延續(xù),并直接影響到了唐代的詩學審美和文學批評。

        結(jié)而言之,盧詢祖在鄴下論詩之時,提出的“此不成語”之論,雖然是針對南朝的“文外斷絕”之說,其中不無北方文人的家族恩怨與地域偏見,但它也為后人提供了另一個獨特審美視角,撼動了南朝詩學審美的正統(tǒng)地位,為隨之而來的大唐詩學奠定了基礎(chǔ)。

        \"Ci Bu Cheng Yu\"(此不成語) :Aesthetic Reception and Criticism of Southern Dynasty Poetry by Northern Dynasty Literati

        YanWei-zhe

        (Tianhua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Ol8l5,China)

        Abstract:It exist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the Northern Dynasty literatus Lu Xunzu's criticism of the Southern poet Wang Ji“ci bu cheng yu”and Jiangnan scholars'acclaim of the same verse as“Wen Wai Du Jue\". Similarly,Lu Sidao’s disparagement of Xiao Que’s poetry provoked Yan Zhitui’s rebuttal in his Yanshijiaxun. These polarized evaluations of Wang Ji and Xiao Que by Northern and Southern poets stem from deeper contradictions in political-cultural milieus,literary aesthetics,and stylistic ideologies. Such antagonism was further fueled by the hereditary enmity between the Lu's and the Wang's,revealing how familial vendettas catalyzed literary denunciations. This poetic controversy epitomizes the collision, conflict,and eventual synthesis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literary philosophies amid geopolitical division. It exemplifies the Northern Confucian elite's appropriation and resistance toward Southern culture within poetic aesthetics,while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in literary criticism.

        Key words: Lu's family;Yan Zhitui;“Ci Bu Cheng Yu”; family fend; literary polemics

        [責任編輯 唐音]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国|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色哟av一区二区三区| 色又黄又爽18禁免费网站现观看| 亚洲综合区图片小说区| 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有精品 |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av| 高潮内射双龙视频|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高清美女在线观看| 丰满巨臀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一二三精品无码| 蜜臀aⅴ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老师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 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激情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欧美激情αv一区二区三区| 按摩女内射少妇一二三区|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欧美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观看|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色| 少妇夜夜春夜夜爽试看视频|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区精选网址|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东北老女人高潮大喊舒服死了|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一级黄色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亚洲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不卡|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av| wwww亚洲熟妇久久久久| 国产一级免费黄片无码AV| 宅男天堂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yeyecao亚洲性夜夜综合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