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縣域高中思政課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如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脫節(jié)、“五育融合”難以有效落實、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受限、教育資源不均衡等,嚴重影響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和育人功能。為解決這些問題,筆者以田林縣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我?!保閷嵺`基地,帶領團隊開展了縣域高中思政課“五育融合”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踐探索。
一、縣域高中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剖析
(一)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脫節(jié)
在縣域高中思政課教學中,傳統(tǒng)教學模式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往往只是對書本的抽象概念進行講解,沒有引導學生將這些原理與他們在校園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相結合[1]。這種脫離生活實際的教學方式,使學生難以直觀地感受到思政課的實用性和價值。如,對于社會上出現的網絡謠言傳播現象,學生若僅從書本記憶的道德、法律知識去理解,而未結合社會輿論環(huán)境、公眾心理等實際因素,運用辯證思維深入剖析其根源、危害及應對策略,便難以形成深刻且準確的認知。
(二)“五育融合”難以有效落實
縣域高中學生面臨較大的高考升學壓力,學校的教學安排傾向于高考科目,忽視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具體表現為:體育課時有限,難以滿足學生釋放壓力、增強體質和培養(yǎng)團隊協作能力的訴求;美育方面,學生接觸的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單一,審美素養(yǎng)提升受限;勞動課程常被文化課擠占,學生缺乏勞動技能培訓,勞動意識淡薄。
(三)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受限
縣域高中思政課教師面臨發(fā)展困境。一是培訓機會稀缺。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及教育資源匱乏,教師難以參與專業(yè)培訓和學術交流。這導致教師難以接觸最新的教育理念、前沿的教學方法和學術研究成果,許多教師仍采用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方式,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二是非教學任務繁重。由于縣域高中大多是寄宿制學校,教師除了承擔日常教學工作,還需負責學生管理工作,處理學生遇到的各類問題。
(四)教育資源不均衡
縣域高中與城市高中在教育資源上存在顯著差距。在師資力量方面,縣域高中因地理位置偏遠和經濟水平低,難以吸引高水平師資,教師培訓機會少;在教學設施方面,縣域高中設備簡陋,多媒體和實驗室器材不足,影響教學效果;在課程資源方面,縣域高中校外實踐基地匱乏,課程內容單一,制約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縣域高中思政課“五育融合”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踐探索
(一)課程開發(fā)路徑與實施策略
1.開展學情調研,精準定位需求
我們采用問卷調查、學生訪談和教師座談會等手段,全面了解了高中思政教育現狀與學生的興趣需求。2023年,我們對1000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 70% 的學生偏好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思政課內容,如環(huán)保、網絡輿論、國際局勢等;近80% 的學生更傾向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互動式教學。調研還發(fā)現,學生對抽象理論知識的理解存在困難。這些調研結果,為后續(xù)的課程設計提供了精準導向。
2.注重理念引領,明確“五育融合”方向
我校組織教師深入學習黨的教育方針與“五育融合”理念。通過政策研讀、專題研討,教師明確了新時代教育方向,認識到思政課在立德樹人中的核心作用[2]。同時,我校還邀請教育專家來校舉辦講座,解讀“五育融合”內涵,拓寬教師的視野,使其認識到“五育”間的相互關聯與促進。這些活動更新了教師的教育觀念,為后續(xù)課程的構建與融合奠定了思想基礎。
3.挖掘多元課程素材,構建全景育人新格局
我校充分挖掘和利用田林縣域內和周邊的紅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社區(qū)資源、校園隱性教育資源,以豐富課程資源。一是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如田林縣革命烈士紀念碑、“西林教案”遺址、百色起義紀念館、樂業(yè)縣百坭村研學基地等,組織學生實地參觀研學,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二是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如壯族吼敢習俗、壯族祭瑤娘、瑤族盤王舞、瑤族銅鼓舞以及北路壯劇等,開展社團活動,邀請民間藝人進校傳授技藝,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三是與社區(qū)合作,開展關愛孤寡老人、環(huán)保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和勞動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四是開發(fā)校園隱性教育資源,如校內雕塑、文化墻、宣傳標語、景觀點、宣傳欄、黨史長廊等,或組織形式多樣的校園文體活動,如藝術節(jié)、文藝晚會、運動會、十八歲成人禮、國旗下團課等,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教育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助力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4.開辟第二課堂,賦能思政育人新實踐
為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發(fā)展需求,我校積極開拓第二課堂,開發(fā)系列思政課校本課程,如“法律知識小沙龍”課程、“趣味經濟學”課程、“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課程等。在學習“法律知識小沙龍”課程時,學生一起探討校園欺凌、網絡詐騙等法律問題,通過模擬法庭的形式,扮演法官、律師、當事人等角色,將法律條文與實際案例相結合,提升了法律素養(yǎng)與邏輯思維能力[3]?!叭の督洕鷮W”課程帶領學生走進經濟生活的奇妙世界,從校園小賣部的商品定價策略到本地農產品的市場供需變化,培養(yǎng)了學生敏銳的經濟洞察力?!爸腥A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課程則讓學生在節(jié)日氛圍中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了解了不同節(jié)日習俗的歷史淵源。
5.推動學科聯動,搭建全面育人體系
一是思政課與文化學科融合。歷史學科為思政課提供了史實素材,增強了教育的歷史厚重感。在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教師可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發(fā)展歷程,從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民的抗爭探索,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使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歷史背景與實踐基礎,深刻領悟其內涵。思政課則為歷史學習提供了價值導向,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4]。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蘊含思政教育元素,如通過研讀《沁園春·長沙》,學生可以感受青年毛澤東的壯志豪情與家國擔當;思政課則鼓勵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表達觀點,實現學科遷移。
二是思政課與藝術學科融合。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以直觀的方式傳遞思政教育內容,教師可讓學生欣賞《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等,感受歌曲中所表達的革命情感與時代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或組織學生創(chuàng)作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繪畫、剪紙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思政課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思想內涵,提升作品教育意義[5]。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如“紅色文化藝術展”“青春奮斗主題校園歌手比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剪紙比賽”等,將思政教育與藝術熏陶完美融合,為學生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
三是思政課與體育學科融合。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體育課程,有助于引導學生思考個人與集體、國家的關系,將思政教育落地生根于體育課堂。如,以體育健兒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通過體育比賽、集體訓練等實踐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觀、合作精神與誠信意識。
四是思政課與勞動教育融合。在思政課中講述勞動模范事跡,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國工匠”徐立平的事跡,讓學生感受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奮斗成就夢想的力量,激發(fā)學生對勞動的尊重與熱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如校園綠化、環(huán)保清潔等,引導學生思考勞動對個人成長、社會發(fā)展的意義,實現協同育人。
綜上,我校構建了縣域高中思政課“五育融合”校本課程體系,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團隊建設舉措
1.名師領航,構建教師專業(yè)成長共同體
筆者申報成立了百色市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領航工作室和百色市中小學名師工作室,吸引了縣域內眾多優(yōu)秀思政課教師的踴躍加入。同時,以工作室為引領,組建由領航教師、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組成的教師專業(yè)成長共同體。共同體定期組織線下集中研討,涵蓋集體備課、聽評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內容;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線上交流,實現資源共享與即時互動。這種交流合作機制為教師提供了持續(xù)學習和成長的平臺,有效推動了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
2.專家助力,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
我校邀請思政教育專家、學科教研員等來校開展專業(yè)培訓與教學指導,引入前沿教育理念、先進教學方法與精湛技術。專家結合思政課案例講解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如項目式學習、議題式教學、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等,引導教師打破傳統(tǒng)教學思維。針對年輕或新入職的教師,我校在教師專業(yè)成長共同體內實施師徒結對一對一指導機制,配備專家導師進行日常教學指導。導師在教學設計、課堂掌控、教學反思等方面給予精準反饋,幫助年輕教師快速成長,同時促進資深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實現共同成長。
3.校際合作,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
我校積極拓展對外交流合作,與百色市高級中學、深圳光明區(qū)高級中學等區(qū)內外優(yōu)質高中建立緊密的校際合作與結對幫扶關系,通過集團化辦學、教育幫扶合作協議等方式,實現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我校教師實地參觀先進學校的教學設施、校園文化建設,觀摩課堂教學,汲取成功經驗。同時,借助網絡平臺參與名校的公開課、專題講座,與名校教師交流互動,拓寬教育視野。
綜上,我校通過名師引領的教師專業(yè)成長共同體模式,提升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yǎng),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教學方法與策略改進實踐
1.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問題導向教學模式
以學生為中心的問題導向教學模式,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主體活力,聚焦問題,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與角色扮演等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通過前置學習、合作探究、展示點撥與歸納提升等課堂流程,把思考權、動手權、話語權、歸納權下放給學生,引導學生做到腦動、手動、口動、心動。如,在教學“非公有制經濟”相關內容時,教師可設計“我縣知名的民營企業(yè)有哪些?”“為什么要鼓勵、支持、引導這些民營企業(yè)發(fā)展?”“假如你是該企業(yè)的管理者,你將如何帶領這些企業(yè)經營成功?”等問題,促使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與本地企業(yè)實際案例,深入剖析企業(yè)經營策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內化與能力的提升。目前,我校已經把以學生為中心的問題導向教學模式在全校所有學科教學中推行。結果顯示,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了 35% ,學業(yè)成績平均提高了 12% 。
2.堅持學以致用,注重價值導向
思政課教學強調學以致用,注重價值導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我校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深入踐行思政課所學內容。例如,我校與社區(qū)合作,組織關愛孤寡老人志愿服務,讓學生在與老人的互動中感受關愛他人的溫暖,領悟社會責任,增強奉獻意識。寒暑假社會調研活動同樣豐富多彩,如“家鄉(xiāng)文化傳承與發(fā)展”調研,要求學生深入鄉(xiāng)鎮(zhèn)村落,探尋家鄉(xiāng)文化傳承現狀,搜集一手資料,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家鄉(xiāng)文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提出保護與發(fā)展建議。這些實踐活動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思政課知識的理解,更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了能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真正實現了知行合一。
結語
總的來說,我校緊緊圍繞課程(重要載體)、教師(核心資源)、課堂(主要渠道),整體推進縣域高中思政課“五育融合”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踐探索,旨在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達成全面育人目標,讓“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蘇菱雪,楊沐,林楊.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開發(f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索[J].考試周刊,2010(43):165-166.
[2]李響.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校本課程設計策略[J].新課程,2014(4):100-101.
[3]王燕.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J]:好家長,2021(8):67-68.
[4]郭秋香.高中思政課“五育融合”的實踐路徑探究:以南匯中學教育集團大中小思政一體化建設為背景[J].現代教學,2024(合刊1):87-88.
[5]趙敏,“五育融合”視野下高中思政課的實踐探索[J].高考,2023(11):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