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8.006
田東縣地處廣西西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為水稻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水稻缽體毯狀苗育插秧技術是一種集成缽體育苗和毯狀插秧的先進栽培技術。該技術通過使用特制的育苗缽體培育健壯的秧苗,再以毯狀插秧的方式將秧苗投放到田間,從而實現(xiàn)高效、高產的栽培目標。與傳統(tǒng)的水稻栽培方法相比,缽體毯狀苗育插秧技術具有顯著的優(yōu)越性,能夠提高秧苗品質、減少移栽時傷根、縮短緩苗期、增強稻苗抗逆性,從而為水稻的高產穩(wěn)產奠定堅實基礎。
水稻缽體毯狀苗育插秧技術的特點與優(yōu)勢
水稻缽體毯狀苗技術采用特制的缽體毯狀秧盤進行育苗,獨特的秧盤結構使得秧苗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形成上毯下缽的特殊形態(tài)[]。通過精確的播種和育苗管理,水稻缽體毯狀苗技術能夠顯著提高成苗率,不僅減少了種子的浪費,還為后續(xù)的高產栽培提供了優(yōu)質的秧苗;與傳統(tǒng)的機插秧技術相比,水稻缽體毯狀苗技術更加適用于機械化作業(yè),由于秧苗的均勻性和一致性得到提高,機插秧的準確性和效率也大幅提升,從而可以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通過優(yōu)化育苗和插秧技術,水稻缽體毯狀苗育插秧技術能夠顯著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高素質的秧苗和合理的田間分布為水稻的高產優(yōu)質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該技術還能夠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從而提高了水稻的食用安全性。此外,水稻缽體毯狀苗育插秧技術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能夠適應不同生態(tài)區(qū)域和品種類型的水稻栽培需求,無論是在雙季稻區(qū)、稻麥輪作區(qū)還是其他生態(tài)區(qū)域,該技術都能夠發(fā)揮顯著的增產作用。
2技術要點
2.1 品種選擇
品種選擇是水稻高產栽培的基礎,應選擇適應當?shù)厣鷳B(tài)條件、種植制度、種植季節(jié)及生產模式的品種,從而更好地適應田東縣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提高產量和品質。選擇品種時,需要優(yōu)先考慮生育期適宜、優(yōu)質且高產的品種,優(yōu)質品種不僅產量高,而且稻米品質好,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同時,需要選擇抗逆性(抗旱、抗病、抗蟲等)較強的品種,確保在遇到不良環(huán)境條件時,仍能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產量。
野香優(yōu)莉絲屬于感溫粘型三系雜交水稻,在田東縣種植,全生育期平均為 126dc ,其株高可在 110cm 左右,每 667m2 有效穗數(shù)可達20.6萬穗,穗長 23.8cm ,每穗總粒數(shù)163.3粒,結實率高達 81.9% ,千粒重 24.6g ,來質主要指標達到國家標準《優(yōu)質稻谷》(GB/T17891—2017)中劃定的2級,整精米率高,堊白粒率和堊白度較低,膠稠度適中,直鏈淀粉含量適中,具有優(yōu)異的口感和商品品質。野香優(yōu)莉絲在田東縣表現(xiàn)出良好的適應性,耐旱、耐澇性能均較強,且對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具有一定的抗性[2]。
昌兩優(yōu)8號為粘型兩系雜交水稻品種。該品種在田東縣試種,全生育期約為 130d ,株高可達 118cm 穗長 25.6cm ,每 667m2 有效穗數(shù)可達18.5萬穗,每穗總粒數(shù)187.6粒,結實率高達 85.2% ,千粒重 26.8g? 。該品種的稻米品質優(yōu)良,達到《優(yōu)質稻谷》(GB/T17891—2017)對1級稻谷的要求。昌兩優(yōu)8號在田東縣種植時,表現(xiàn)出穩(wěn)定的產量和優(yōu)良的稻米品質,且對稻瘟病和紋枯病具有較強的抗性。
又香優(yōu)龍絲苗屬于釉型三系雜交水稻,在田東縣的全生育期為128d左右,株高約 109cm ,每 667m2 有效穗數(shù)可達21.3萬穗,穗長 22.5cm ,每穗總粒數(shù)達157.8粒,結實率為 83.1% ,千粒重約 24.2g 。該品種稻米品質優(yōu)良,符合2級標準。在田東縣實際種植實踐中,又香優(yōu)龍絲苗顯示出良好的生長態(tài)勢和高產性能,同時對白葉枯病和稻瘟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2.2秧盤選擇
秧盤的尺寸應根據(jù)田東縣的氣候條件、水稻品種及插秧機的規(guī)格來確定,常用的秧盤尺寸為 58cm× 28cm×3cm (長 × 寬 × 高)。該尺寸的秧盤既適合手工插秧,也適用于機械化插秧。秧盤的孔穴設計對于秧苗的生長和插秧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可以選擇圓形或橢圓形的孔穴,有利于秧苗根系的伸展和固定??籽ǖ闹睆揭话銥?2~3cm ,深度為 2.5~3.0cm 既能保證秧苗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又能防止秧苗倒伏。秧盤上的孔穴應按一定間距均勻排列,以確保秧苗之間的空間分布合理,避免相互競爭。
以某款適合田東縣使用的水稻秧盤為例,其材質為優(yōu)質塑料(聚丙烯),尺寸為長 58cm 、寬 28cm 、高 3cm ,孔穴圓形,直徑為 2.8cm ,孔穴深度 2.8cm 孔穴數(shù)量為每盤432穴(18行 ×24 列),孔穴行間距1.6cm 、列間距 1.2cm ,單個秧盤質量約為 260g 。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秧盤可重復使用3~5年。這款秧盤的設計充分考慮了田東縣的氣候條件和水稻生長需求,材質輕便耐用,尺寸適中,孔穴設計合理,能夠為秧苗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且秧盤的使用壽命較長,可以降低種植成本[3]。
2.3播種
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且背風向陽的田塊作為秧田,秧田土壤以砂壤土或壤土為宜,有利于秧苗根系的生長和發(fā)育。在播種前 30d ,對秧田進行深翻耕,深度在 20~25cm ,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氣性;播種7d,每 667m2 秧田施用腐熟有機肥 2000~2500kg 、復合肥 [m(N):m(P2O5) :
m(K2O)=15:15:15]25~30kg 作為基肥。
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包括曬種、浸種消毒和催芽。曬種可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播種前應曬種 2~3d. 。浸種消毒可使用強氯精等藥劑,也可以使用 1% 石灰水或 0.1% 高錳酸鉀溶液浸泡 24h ,以預防稻瘟病、惡苗病等病害。催芽則要注意控制溫度和濕度,避免出現(xiàn)燒芽現(xiàn)象。
根據(jù)品種特性和目標產量確定播種量,一般每平方米播種量為 100~150g ,確保秧苗分布均勻,避免過密導致秧苗細弱。選擇透氣性好、保水能力強的基質,如蛭石、珍珠巖與泥炭土的混合物,按照 1:1:2 的體積比混合使用?;|需要進行消毒處理,可使用高溫蒸汽或化學消毒劑,確保無病菌殘留。播種時可以采用機械化或人工精量播種,確保每穴有 2~ 3粒種子,提高出苗率和整齊度;播種深度控制在0.5~1.0cm ,過深會影響出苗率,過淺則易導致秧苗倒伏。
疊盤暗化是缽體毯狀苗育插秧技術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能夠促進種子快速發(fā)芽和生長。將播種后的秧盤緊密疊加在一起,一般疊加高度為 20~30 盤,形成暗化室,確保秧盤之間無縫隙,以保持暗化室內的濕度和溫度穩(wěn)定。暗化室內溫度控制在 25~30cC ,以利于種子快速發(fā)芽;相對濕度保持在 80% 以上,可通過噴霧或覆蓋濕布維持濕度。暗化時間一般為 2~3d 待種子發(fā)芽率在 80% 以上時,即可進行脫盤綠化。
脫盤綠化能夠使秧苗逐漸適應外界環(huán)境,增強其抗逆性。需要將暗化后的秧盤逐一移至綠化區(qū),使每個秧盤獨立放置,確保平穩(wěn)放置,避免秧苗受損。綠化區(qū)應選擇在光照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以利于秧苗進行光合作用和生長;溫度控制在 20~25°C ,避免高溫灼傷秧苗;相對濕度保持在 60%~70% ,避免秧苗過度失水。在綠化期間,定期澆水以保持基質濕潤,但注意避免積水導致秧苗爛根;并根據(jù)秧苗生長情況,適時追施稀薄液肥,如可以使用 0.2% 的尿素溶液,以促進秧苗健壯生長。
2.4適插壯秧
適插壯秧是水稻高產栽培的基礎。壯秧具有根系發(fā)達、莖稈粗壯、葉片挺立、抗逆性強等特點,移栽后能夠迅速返青、分糵,為高產奠定基礎。
播種后至出苗前,保持秧田濕潤,但避免積水;出苗后至一葉一心期,保持淺水層,以促進秧苗扎根立苗;之后根據(jù)秧苗生長情況和天氣狀況,適時排水曬田或灌水保濕。在秧苗一葉一心期和移栽前 3~5d 分別追施1次“斷奶肥”和“送嫁肥”,以尿素為主,每 667m2 用量分別為 3~5kg 和 5~7kg[4] L。
適齡壯秧應達到以下標準:葉齡適宜(一般為3.5~4.5 葉)、莖稈粗壯、葉片挺立、葉色深綠、根系發(fā)達且白根多、無病蟲害,這樣的秧苗移栽后能夠迅速返青分糵,為高產打下基礎。在移栽前 2~3d 對秧苗進行一次全面的病蟲害防治,確保移栽時秧苗健康無病蟲害;同時,檢查大田的整地質量和基肥施用情況,確保大田環(huán)境適宜秧苗生長。
2.5大田封閉
在種植前進行深翻耕,深度在 25~30cm ,以打破犁底層,改善土壤通透性,起漿平整田地,確保田面平整,無高低不平的現(xiàn)象。大田在起槳平整后,需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泥漿沉實,沉實時間根據(jù)土壤質地和氣候條件確定,通常需要 1~2d 泥漿沉實的目的是使土壤變得緊實,便于插秧機作業(yè),同時減少插秧后秧苗漂浮現(xiàn)象[5]。
封閉化除是大田封閉技術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夠防除雜草和病蟲害,為水稻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通常在機插前3d左右,結合泥漿沉實情況,選擇低毒、高效、廣譜的除草劑,如丁草胺、芐嘧磺隆等,進行封閉化除,對雜草有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瘜W除草后3\~5d,檢查除草效果,如果發(fā)現(xiàn)有未死亡的雜草,應及時進行補防。補防時可選擇不同作用機制的除草劑,以避免雜草產生抗藥性。插秧后保持淺水層,以利于秧苗返青和分蘗,一般水深保持在 3~5cm 為宜。分蘗盛期后,適當排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
2.6查缺補苗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多種因素如種子質量、播種技術、氣候條件等的不合適,均可能導致出現(xiàn)秧苗出苗不齊、缺苗等現(xiàn)象。查缺補苗技術的應用,能夠及時填補空缺,確保稻田中秧苗的均勻分布,從而奠定高產的基礎。
查缺補苗的最佳時間是在插秧后的 7~10d 。此時秧苗已適應大田環(huán)境,補栽的秧苗能夠迅速生長,與原有秧苗保持一致。補苗時先對稻田進行全面檢查,標記出缺苗的位置;選擇健壯的備用秧苗,秧苗應與大田中的秧苗同齡,以確保生長的一致性;之后在標記的位置進行補栽,注意保持秧苗的直立和穩(wěn)定,確保補栽深度與原有秧苗一致。
2.7施肥管理
在插秧后到分蘗前(通常插秧后5~7d),應追施促蘗肥。建議每 667m2 施用尿素 5~7kg ,以促進水稻早發(fā)分蘗。對于有機肥施用量少或缺鉀的田塊,每 667m2 還需要追施氯化鉀 3~5kg ,以滿足水稻對鉀的需求。分蘗肥應均勻撒施于稻田中,并及時灌溉,以促進肥料的溶解和吸收。
在拔節(jié)初期(曬田復水后),可以施用穗肥,每667m2 施用尿素 2~3kg 、氯化鉀 3~5kg ,以促進稻穗的發(fā)育和粒數(shù)的增加。穗肥可采用撒施或穴施的方式,確保肥料均勻分布于稻田中。施肥后應及時灌溉,以促進肥料溶解和吸收。
在抽穗前,根據(jù)苗情可酌施尿素作為粒肥,通常每 667m2 施用 2.5kg 左右,以增強水稻的抗病性和提高千粒重。施粒肥可采用葉面噴施的方式,確保肥料能夠迅速被水稻葉片吸收利用。
在水稻生長過程中,需要根據(jù)土壤和水稻的生長情況,適量施用鋅肥、硅肥等微量元素肥料,對于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產量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水稻分蘗期可用硫酸鋅配成水溶液進行葉面噴施;在抽穗至灌漿期可用磷酸二氫鉀等肥料進行葉面噴施,以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產量。
3結語
在田東縣,水稻缽體毯狀苗育插秧技術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掌握該栽培技術的關鍵要點,并將其全面應用在水稻種植中,進而提升當?shù)厮井a量與品質。
參考文獻:
[1] 孫永中.建湖縣水稻缽體毯狀苗機械化插秧技術實施要點[J].農機科技推廣,2022(10):43-45.
[2] 楊青如,宋建農,王繼承,等.淺談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育插秧泥育旱管技術[J].南方農機,2022,53(17):53-56.
[3] 賈旋,楊青如,文喜賢,等.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育插秧技術研究與應用[J].中國稻米,2022,28(1):18-22.
[4] 龐以平,謝金義,崇前進.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育插秧栽培[J].云南農業(yè),2023(12):45-46.
[5] 袁旭,郭林杰,韓忠祿.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在貴州的試驗示范[J]貴州農機化,2023(4):11-14.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