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丁紋門字形硯是2024年5月一位資深硯友惠讓給我的。那時,我剛從海南北歸,硯友邀我去他府上喝茶,我們喝茶必然少不了聊硯。他拿出五六方新近收購的硯臺讓我欣賞,當他拿出有銘文的蕉葉硯和鼓丁紋門字形硯時,我眼前頓時一亮,說:這兩方硯不錯,門字硯雖殘,但銘文好,該留的都留住了,根據(jù)現(xiàn)有銘文可以推出銘文的大體內(nèi)容,也能查出是誰的銘文硯。更為可貴的是,硯雖小,是宮作,所刻紋飾細膩度、刀法的干凈利落度、弧線的圓潤度,皆非宮廷造辦處工匠難為。我倆燈下細細審量多時,越看越感到工好,紋飾精美,如果不是殘缺,必定是一方一流上好的宮作硯。硯友看我特欣賞這方硯,便說:這方硯我費了好大勁才查出銘者的身份,初步考證,銘硯人是楊春星,字芝苑,1670年康熙進士,吏部掌印郎中,睢州人。字面上理解“掌印郎中”好像是光管管印章的,其實不然,掌印郎中是吏部尚書下面的一個官,權(quán)力相當大。六部中,吏部權(quán)力最大,因為它管理的是官員的任免、升遷、考核、懲罰,和所有官員的切身利益相關(guān)。吏部的長官是尚書和侍郎,一般尚書有一位,侍郎有左、右兩位(清朝比較特殊,有滿漢兩套班子)。下邊設(shè)各司,司的負責官員是郎中、員外郎、主事。他們就是司官,司官有好多位,多的有十多位,但真正掌握實權(quán)就兩位,一位是“掌印郎中”,一位是“主稿郎中”,前者負責用印,后者負責處理公文。在清朝,一般是滿族官員任掌印,漢族官員任主稿的情況比較普遍,而漢族官員任掌印郎中的卻十分稀少,楊春星就是這樣一位掌印郎中,既有實權(quán)又深受滿族皇帝的信任和器重,是漢族中極少有的“掌印郎中”,處在這樣的位置且受寵,想必得到一方宮作硯也不是難事。得到后寶惜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雖殘了,我猜測硯的銘文應(yīng)是“非人磨墨墨磨人。芝苑識”。另外,楊春星不僅是政務(wù)官員,他還是個文人,閑暇時愛寫點詩,還是一個很有情趣的人,他有一首《陽關(guān)引》比較有名,傳世至今:
颯颯西風冽,陣陣飄殘葉。一鞭斜照,遙山暝,征車歇。向蕭蕭亭館,無語愁千結(jié)。正黯然,驚雁又度庾樓月。
惆帳年華逝,煙嵐隔??v長亭柳,多情甚,盡攀折。奈一杯酒醒,怕聽歌三疊。卻年年,遠道消盡馬蹄鐵。
另一方是蕉葉硯,我仔細看后,認為這也應(yīng)是文人所玩硯,便問:查了這方硯是誰銘的沒有?硯友說:我查了一些資料,明清叫“樊謝山房”的就一位,是厲鶚,厲鶚這個人名氣太大了。我一時又查不到他寫隸書的資料,也沒查著“三百端溪硯齋”是誰,所以,一直沒敢斷定是不是厲鶚的。目前,我手頭資料有限就沒敢定奪。我說:不管查沒查出,這兩方硯都是好硯,都應(yīng)該是文人把玩的硯。硯友見我這么喜歡這兩方硯,又覺自己年齡也大了,便說:你喜歡就給你吧。硯友有惠讓割愛的意思,我便毫不客氣地收納了。茶敘完了,我準備拿硯走時,硯友便有些許戀戀不舍之意,一邊送我一邊說:考證的任務(wù)就落到你老弟肩上了,要是厲鶚的,你可撿了大漏了!我說:好,我下功夫認真考證一下,是漏我請你喝酒。這樣,這兩方心愛的硯就到了我手。此后因時常掛念著,我便不時地拿出來把玩把玩,同時,追根溯源的熱情也陡然高漲,閑暇時便約請一群硯友和硯圈外高人認真研究考證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家辛勤努力下,我終于查出了一些眉目:從現(xiàn)有的這些資料看,硯的主人應(yīng)該是厲鶚,另一方的主人應(yīng)是馬佳紹誠。
那是2024年盛夏的一天,我正在甘肅平?jīng)霰苁?,中國美術(shù)學院的一位朋友突然發(fā)來微信:你要找的厲鶚的隸書,在我們學院博士畢業(yè)生楊曉海撰寫的《清代詩人厲鶚的藝術(shù)活動研究》的研究論文中出現(xiàn)了。這篇論文不僅介紹了厲鶚的生平,還收錄了多幅其書法繪畫原作,其中兩幅隸書對聯(lián),分別藏于上海博物館與天津博物館,內(nèi)容與我硯臺上的隸書文字高度相似,建議我深入研究。隨后,友人發(fā)來了相關(guān)圖片??戳诉@張圖片,我頓時喜出望外,忙找出那方蕉葉硯來比對,經(jīng)初步比較,二者書法風格極為相似。為確保萬無一失,我又分別請教兩位業(yè)內(nèi)專家:對書畫尤其是明清信札頗有研究的來燕堂主人鳳橋先生,以及在書畫篆刻、硯銘研究領(lǐng)域頗有聲望的張得一先生。鳳橋先生看后也頗為我高興,認為書法筆意相近。張得一先生也從專業(yè)硯銘和書法的角度給出了嚴謹考證:“從樊榭先生所遺書跡來看,其書體涵蓋隸、行、楷幾種,行書和楷書的書寫布局均較為茂密,字體含蓄收斂,但整體觀感自然大方。其隸書對聯(lián)則大氣穩(wěn)重,令人賞心悅目,寬博之形而氣韻飽滿,瘦筆意濃又不失古韻之風,他與金冬心甚密受其影響必然,他與丁敬相交又能博取金石渾厚之氣,故其隸書濃縮綜合修養(yǎng),以漢隸為基礎(chǔ),別開生面。是硯銘與其書體相符,刊刻有書意和蘊含金石韻味,堪稱佳硯好銘也?!眱晌幌壬膶I(yè)論斷,讓我對這方硯的真?zhèn)斡辛税司懦砂盐?,為了進一步確認,我急忙打印出楊曉海的論文,仔細研讀,由此方知厲鶚的生平經(jīng)歷和學術(shù)地位。
厲鶚,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南湖花隱等,錢塘(今浙江)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浙西詞派中堅人物,江西詞派說的首提者。
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紱在浙江主持鄉(xiāng)試時,看到厲鶚的試卷,大為欣賞。厲鸮于該年考中舉人。進京以后,以詩為湯右曾所賞識,但未能考中進士。乾隆元年(1736),為浙江巡撫程元章推薦,參加“博學鴻詞”考試。由于考試過程中,誤將《論》置于《詩》前,以不合程式再次名落孫山。此后,終身未仕。
厲鸚在詞方面具有極高的造詣,為浙西詞派中期的代表。在詞派問題上主張幽雋清綺、婉約淡冷;作品蘊意上,詞要適度表達作者純正的情感,寄以不含俗態(tài)的清高志性。他與查為仁合編的《絕妙好詞箋》成為繼朱彝尊《詞綜》之后推崇南宋詞方面最有影響的著作。另外,厲鶚也長于寫詩,特別是五言詩?!肚宕鷮W者象傳》中稱其:“為詩精深峭潔,截斷眾流,于新城(王士禎)、秀水(朱彝尊)外自樹一幟?!眳桖樧x書搜奇嗜博,鉤深摘異,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
厲鸮雖然生活雖然艱苦,但他喜游山水,廣結(jié)朋友。弱冠時,他從杭可庵游,可庵之子世駿小他4歲。他稱可庵為先生,與世駿結(jié)為密友。在出游中每“遇一勝境,則必鼓棹而登,足之所涉,必寓諸目,目之所睹,必識諸心”。江浙山水,激發(fā)詩情畫意;迷人風光,豐富了他的美妙想象。在大自然的懷抱里,這位頗有文人情懷的學子迅速成長為一位詩人。在稍有名氣后,他更加熱衷于出游吟詩。隨著詩名的傳播,他與更多的文人結(jié)成了朋友,與周京、金志章、符曾、金農(nóng)十分親密,常常在一起雅聚,以作文賦詩為樂。揚州鹽商馬日管、馬日璐兄弟賈而好儒,“以古書、朋友、山水為癖”,家中藏書極富。文人名士紛紛來游,厲鶚也應(yīng)邀多次造訪,成為馬家的???。在馬氏小玲瓏山館里,他肆意探討,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他與馬氏兄弟、杭世駿等浙江詩人結(jié)為邗江吟社,唱和切鹛,“觴詠無虛日”。雍正年間,全祖望路過杭州,與厲鶚、杭世駿等結(jié)交,也成為詩社之友。他們一起討論經(jīng)史,考證掌故,寫詩唱和。從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厲鸮在出游吟詠之余,撰寫了《南宋院畫錄》8卷、《秋林琴雅》4卷、《東城雜記》2卷、《湖船錄》1卷,并同沈嘉轍、吳焯、陳芝光、符曾、趙昱、趙信一起,共同撰寫了《南宋雜事詩》7卷。
雍正九年(1731),浙江總督李衛(wèi)奉敕修《浙江通志》。厲鶚、杭世駿等28人受聘擔任分修。在厲鸮、杭世駿等各位分修的努力下,《浙江通志》“越二年始削稿,又一年劂藏事”。
厲鵑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詩紀事》《遼史拾遺》《東城雜記》《南宋雜事詩》等書。其中《南宋雜事詩》一書,采諸書為之注,征引浩博,為考史事者所重。
爾后,我又從考證的角度翻閱了一些厲鶚的《樊榭山房集》等與樊榭有關(guān)的書籍,對厲鶚有了更深的理解,得知他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游歷,在途中寫詩寫詞。試想在這種環(huán)境下多么想有一方硯臺隨侍身旁,于是便有了這方蕉葉行笈硯的銘刻,這方硯既是他旅游寫詩詞的需要,又是他常懷懷素之志的警醒和激勵的座右銘,這是再順理成章的事不過了,同時,這也是文人應(yīng)有情懷的表達。
資料后,我又投入到硯臺的另一枚印章“三百端溪硯齋”的研究考證中來。在查閱大量書籍和網(wǎng)絡(luò)資料無果后,我又四處請教,首先微信請教了硯文化學者吳笠谷和上海文史博物館研究員、墨收藏大家王毅,硯銘研究大家張得一,翰點藝術(shù)館館長周同祥四位先生。很快笠谷先生就回了信息,還發(fā)了一張“三百端溪硯齋書畫墨”的照片,根據(jù)這推測印章主人應(yīng)該是紹誠。順著這個線索我又分別與墨有緣的王毅、得一、同祥先生多次電話溝通,他們也都認為“三百端溪硯齋書畫墨”的主人應(yīng)該是紹誠。人找到了,但這塊百年老墨去哪里找呢?我又開始了苦苦尋找。直到某天,我去一位玩墨的朋友家去玩,無意間看到他收的一塊長方墨,墨的正面描金字“三百端溪硯齋書畫墨”,背面印有“同治辛未九秋,云龍舊衲自制”,下方印有“葛、民”。這與笠谷先生發(fā)我的照片上的墨如出一轍,看到這些,我心中愉悅油然而生,有種天賜之感。我急忙問朋友這塊墨的來歷,他說從日本環(huán)球拍賣公司第八屆“精品文房專場”競拍來的。我一邊拍著朋友的肩膀一邊高興地說:你這塊墨可幫我大忙了!我便把自己為尋找“三百端溪硯齋”主人所經(jīng)歷的種種煎熬和盤托出。他聽了后哈哈大笑地說:你怎么不早問我,我知道?。∵@塊墨是紹城墨,面有框,正面上有“三百端溪硯齋書畫墨”九字??瑫幾R填金。背有回紋框,刻有“同治辛未九秋云龍舊衲自制”楷書陰識填金,下鈐連珠印“葛”“民”二字。一側(cè)“滌生齋胡同文十萬枚易水法監(jiān)制”,楷書陽識。同治辛未為1871年。紹城,字葛民,滿洲人,鑲黃旗人,號云龍、云龍舊衲、舊衲馬佳氏,又有十研齋、芙等名號。
官安徽布政使,善書,書工楷隸,畫擅花卉,間寫山水,精鑒賞,富收藏。初開藩河南,辟芙于署后,集名流讀畫賦詩,收藏極富,又嘗制陶瓷,款署十研墨。聽了朋友的介紹,我豁然開朗,心里也有了底,私下揣測硯上印應(yīng)該是紹城的。
落實完硯印的主人,我又開始揣摩,厲鶚去世76年后紹誠才出生,兩人相差76年,厲鶚的銘文硯是怎么落到紹誠手里的呢,要解開這個謎,必須從厲鶚多次游歷天津住水西莊查為仁家及查家和紹誠的家世說起。從中國美術(shù)學院藝術(shù)人文學院楊曉海撰寫的《清代詩人厲鶚的藝術(shù)活動研究》論文來看,厲鶚至少四次游歷天津,最后一次是1748年,即乾隆十三年。這一年,厲鶚忽生宦情,決定以舉人候選縣令,應(yīng)鈺入都。朋友們認為他不宜擔任此職,加以勸阻。他只得說出自己的苦衷,是為了求得俸祿以侍養(yǎng)老母。當他北上來到天津時,老友查為仁將他留住水西莊。在這里,他意外地看到了查為仁為南宋周密的《絕妙好詞》所作的箋注。他與為仁有同好,也曾收集過有關(guān)《絕妙好詞》的材料。為仁的所為,讓厲鶚分外高興。對學術(shù)的熱愛戰(zhàn)勝了對仕宦的追求,他放棄了入都的打算,與查為仁同撰《絕妙好詞箋》。幾個月后,著作完成,他返棹南歸。厲鶚在天津居住多次,時間又久,所用文房留在天津必定不少,恰巧紹誠的父親馬佳寶琳又曾以蔭受職居住天津多年,馬家世代均有書法文化嗜好,又善于精鑒和收藏,這從馬佳世襲家世就可以看出。據(jù)中國嘉德2024春拍《馬佳氏家族五代集藏翰墨文牘》中介紹,馬佳氏,乃滿洲八大姓之一,世居長白山、綏芬(今黑龍江東寧縣境)、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縣境)、輝發(fā)(今吉林輝南縣境)、哈達(今遼寧開原縣境)等地,清初大學士圖海、康熙帝榮妃、道光時禮部尚書昇寅等均為馬佳氏族人。
昇寅(1762一1834),字晉齋,號賓旭,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盛京將軍、工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熱河都統(tǒng)、寧夏將軍、成都將軍、綏遠城將軍、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卒后贈太子太保,謚勤直。有《晉齋詩存》存世。馬佳·昇寅家族三代為官,他有兩個兒子、五個孫子,皆有功名,兒子為馬佳寶琳、馬佳寶珣。寶琳(1792一1860),昇寅長子,字夢蓮,號夢跡山人。道光初用父蔭授戶部主事,咸豐初官正定知府,調(diào)保定,署清河道。卒后定州為祠祀之。著有《知足知不足齋詩存》《直隸定州志》。寶珣,字東山,道光辛丑進士,官至山海關(guān)副都統(tǒng)。有《味經(jīng)書屋詩存》,亦好藏硯,有“東山寶珣藏研”在西泠“文房清玩·歷代名硯暨周煉霞舊藏專場西泠印社2018年秋季拍賣”中拍賣。紹英,清代禮部侍郎,紹祺吏部尚書。紹誠,山西布政使,駐藏大臣。馬家在清中至清晚民國積累了大量人脈,諸如袁勵準、三多、耆齡、秉琦、吳汝綸、朱為弼、牟昌裕、松筠、果齊斯歡、毓朗、慶昀、魏震、吳啟賢、張嘉璈、蔣嘉珍、金其堡、阮尚介、張兆鈞、張煜南、溥、朱顯廷、晉昌、訥爾經(jīng)額、靳志、有泰、麟祜、秉琦、世榮、墨麒、世善、繼志、圖明阿、勞沅恩、張震、明峻、朱顯廷、徐世昌、季繩武、季汝霖、劉昌言、洪思亮、洪瞻陛等,與馬佳氏或為姻親,或為師友,或為同僚,往來書信翰墨不斷,上邊這些是有特殊關(guān)系的,再加上沒有特殊關(guān)系的文人就更多了。紹誠在這樣的家世中長大生活,再加上家世與整個官場同僚的聯(lián)誼,能獲得厲鶚的一方銘文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況且,兩人在書法上都攻隸楷,隸書銘硯也是最為莊重的。
當我們了解厲鶚的這些經(jīng)歷和事跡,以及馬佳紹誠的背景和他精鑒賞、富收藏的經(jīng)歷,此方銘文硯的真?zhèn)芜€容懷疑嗎?小硯不語,真?zhèn)巫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