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fā)明了米食之后,就學(xué)會炒飯了。炒飯應(yīng)該是最普遍的一道菜,但不入名點(diǎn)之流,最不被人看重,其實(shí)是最基本最好吃的東西。
當(dāng)中以揚(yáng)州炒飯聞名于世,什么叫揚(yáng)州炒飯?找遍食譜,也沒有規(guī)定的做法;像四川的擔(dān)擔(dān)面,每家人做出來的都不同。揚(yáng)州炒飯基本上只是蛋炒飯,配料隨便你怎么加。
和炒面一樣,炒飯最主要是用豬油,才夠香。其他香味來自蛋,分兩種:把蛋煎好,搞碎了混入飯中的;把蛋打在飯上,炒得蛋包住米粒的。
后者甚考功夫,先要把飯炒得很干,每一粒都會在鍋上跳動時,才可打蛋進(jìn)去。不斷地翻炒,炒到一點(diǎn)蛋碎也看不見,全包在飯上,才算及格。
飯與面不同,較能吸味,所以炒時注重“干”,而非炒面注重的“濕”,面條不容易接受配料的湯汁,故要以高湯煨之,飯不必。
配料則是你想到什么是什么,冰箱中有什么用什么,最隨意了。一般用的是豬肉、臘腸、魷魚、蝦、叉燒等,都要切成粒狀,吃起來才容易和飯粒一塊兒扒進(jìn)口,樣子也不會因?yàn)樘髩K而喧賓奪主。
蔬菜方面,豆芽、韭菜等都不適用,因?yàn)樘L了,和飯粒不調(diào)和;很多人喜歡用已經(jīng)煮熟的青豆,大小不會相差得太遠(yuǎn)。
其實(shí)大棵的蔬菜也可入饌,只要切成絲就是,生菜絲也常在炒飯中見到。較為特別的是用芥藍(lán),潮州人的蛋白芥藍(lán)炒飯,一白一綠相映成趣,味道也配合得極佳。
用蛋白來炒,一般人認(rèn)為膽固醇較低,瘦身者尤其喜愛。但是炒飯中的蛋,若無蛋黃,就沒那么香了,這是永恒的道理,不容置疑。
廣東的姜汁炒飯可以暖胃,大家都以為是把姜磨后,用擠出來的姜汁來炒,其實(shí)不然。只用姜汁,不夠辛辣,要用姜渣才夠味,這是粵菜老師傅教的。
如果食欲不振,那么炒飯要濃味才行,這時最好是下蝦膏,有了蝦膏刺激胃口,這一碟炒飯很難做得失敗,只要注意別放太多,過咸就不容易救活了。
炒飯中加了咸魚粒,也是一絕,但不可用太干太硬的馬友魚,白也不行,它多骨。最好的是又霉又軟的梅香,注意將骨頭完全去掉就是。
凡是吃米飯的國家,都有它們特色的炒飯,已經(jīng)成為國際酒店中必有的名菜印尼炒飯,做法是用鮮魷魚和蝦,加帶甜的濃醬油炒出來,上桌之前煎一個蛋,鋪在飯上,再來兩串沙嗲,一小碟點(diǎn)沙嗲的醬放在碟邊,就是印尼炒飯了。但是在印尼吃的完全不是這種做法,和中國人做的一樣。
韓國人雖也吃米食,但他們的飯食拌的居多,所謂的石鍋拌飯,也是在各種蔬菜中加了辣椒醬拌出來的。唯一見到他們的炒飯,是在他們吃火鍋之后,把剩下的料和湯倒出來,放泡菜進(jìn)去,炒得極干,再放回料和湯汁去煨。這時打蛋進(jìn)去,最后加蔥、水芹菜和海苔兜幾下,炒得有點(diǎn)飯焦,才叫正宗。
日本的中華料理店可以找到炒飯,但這一味中國菜,他們怎么學(xué)都做得不像樣,可能是他們不會用隔夜飯,又因?yàn)槿毡久滋侍ぶ?。反而是他們吃鐵板燒時,最后將牛肥膏爆脆,再放飯和蛋去炒的,做得精彩。
到了西方,西班牙人做的海鮮飯也是,只有意大利的Risotto才像炒飯,他們用的多是長條的野米,先把牛油下鍋,一邊生炒野米一邊下雞湯,也下白餐酒,炒到熟為止,最后撒上大量的奶酪芝士絲,大功告成。配料任加,有香腸、肉片、海鮮等,甚至水果也能放進(jìn)去炒它一炒。
這種炒法,在什么地方看到過呢?
原來是生炒糯米飯的時候。此門技術(shù)最高超,米由生的炒到熟,非歷久的經(jīng)驗(yàn)和力大的手腕不可。糯米又容易起來,一定要不斷翻炒才行,用野米的話,就沒那么辛苦。我想馬可·波羅學(xué)回去的,就是生炒糯米飯了。
戲法人人會變。母親一聽到兒女肚子餓了,找出昨夜吃剩的冷飯,加點(diǎn)油入鍋,炒一炒,打個雞蛋下去,兜兩下即成,看見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老懷歡慰,就此而已。
但是這個印象永留至今,如果問天下炒飯哪一種最好吃,那當(dāng)然還是慈母做的了。
(摘自《很久沒有好好吃飯了》,海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