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我們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智能科技大船在視野內以顛覆一切的速度露出槍桿。此時此刻,我們步入這新一屆沉浸體驗的森林“交響音樂節(jié)”,聲生和鳴、林森茂密,越發(fā)展現(xiàn)調劑滋養(yǎng)協(xié)同共在,彼此砥礪孕育洞見的蓬勃教育氣象。一處處景致,一首首詩,在這寧靜與活力之間,折射著教育精神的色光,成為認知躍遷、思想碰撞的深度課堂。
巨變時代,狂飆激浪,奇點臨近。人們習慣了被智能物件包裹的生活,“我思故我在”在此缺席,“我刷故我在”成了身體機能的一部分。算法平臺四面八方,無處不在,信息過載,拉扯著越來越慢不下來的人生精神的獨立與站立成為人的根本挑戰(zhàn)。
人們期盼智能時代增進人民福祉,但也對前路懷著忐忑不安、悲欣交集的復雜情緒。人工智能這個大功率引擎,以摩爾定律的倍速極大推進著科技進程,提升了災害氣候與生態(tài)危機的預警能力、諸多不治之癥藥物的研發(fā)效率、文明力量對于野蠻勢力的降維精準打擊實力,乃至星際移民遠景實現(xiàn)的可能性。智能生成具有解放人力勞作重負的優(yōu)越性,智能科技則使普通知識工作者變得冗余。
教育\"為重構未來課堂、重塑教育帶來無盡可能。薩爾曼·可汗的Khanmigo正在推進教育人夢寐以求的孔子“不憤不啟、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理想,大規(guī)模實施像蘇格拉底那樣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的學習。這樣的學習環(huán)環(huán)相扣,提出問題趨近核心,協(xié)同創(chuàng)生疊加創(chuàng)意;解放學生低效重復練習,解脫教師重復教學勞作,輔助快速整理教案,大幅降低工具成本。師生聚焦富含教育內容的項目設計和團隊合作,更多地發(fā)揮人的作用,減少培訓工業(yè)時代的工具人。在ChatGPT之后,課堂更多注重情景現(xiàn)場自帶的學習力,更加側重培育學生的審辨思維、底層邏輯,推動教師成為生涯導師;以打破界限、跨學科融合的教育新范式,面對世界生態(tài)綜合體,在課堂內外,以非線性鏈接協(xié)同萬物互動。此外,優(yōu)質教育數據開源將有力促進教育公平,助益邊緣貧困兒童。
十五年來,我們協(xié)作支持DI創(chuàng)新“課程”。這一每年近七十個國家的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項目,以團隊協(xié)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共享世界課題,共同想象世界,解決一個科學類、工程類、藝術類、戲劇類等真實挑戰(zhàn)課題,從而使學生在創(chuàng)造中長大,涵育世界公民品格,為學校提供了一條校本課程世界化的實施路徑。2024年8月,我們與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共同發(fā)起“新物種\"探究項目,組織學生赴哈密開展了AI大媒介雅丹地貌野外科考?!翱茖W、哲學與藝術共舞”,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思考,播撒科學精神與想象力綻放的種子。
十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出廠\"即帶人腦大模型,具備數千億宇宙星辰量級的神經元網絡細胞,可以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功能模塊協(xié)同,更有助于神經元的納入或懸置。其多元連接變化,有助于自主的概念理解和推理反饋調節(jié),以及情緒能量增益的心腦模式。以我粗淺的理解,這在元認知和底層邏輯上,與人工智能數據處理方式具有本質差異。背得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鸚鵡,對詞句內涵一無所知;在秒速生成的連貫文本背后,“智能設備\"根本不知道它在表達什么,更不要說韻律、情感共鳴。人工智能作為被寄托的理想,在其類人行為的背后,仍然是類人思維:以人為編譯原理、數據結構原則,在架構龐大體量存儲數據庫基礎上進行\(zhòng)"高級抄襲”,并在高速比對尋找統(tǒng)計學關聯(lián)后提供輸出。真正的智能,不僅是處理信息,更是理解能力、生成解釋、產生洞見。人不是基本粒子聚合物,要從“芯片\"智能走向\"心靈\"深處。唯有在技術之上,用“心靈視角”,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為人所特有的心智模式還蘊含默會直覺、共情審美,脈搏中有慷慨的精神在流淌,從而產生故事,形成歷史,構成意義。
18世紀啟蒙運動觸發(fā)科學大發(fā)展,帶來工業(yè)文明。迄今,智能文明似乎成為一種主導文明,卻仍舊是現(xiàn)代性問題那同一根藤蔓上結出的瓜,提供不了“人的意義\"的解答。現(xiàn)代性危機是意義與精神危機,選擇微不足道的生存意義,卻將“何以為人\"的自的遺忘。心靈無家可歸,精神依然在押,這只是從一個遍布荊棘的巖洞走到另一個五彩斑斕的巢穴。
看著我家里的小貓偶爾追著尾巴轉圈玩,賞心悅目。無數的人,無盡的追索,長長的對白…歷史總是在重復其韻律。表面功用,讓人喜不自勝;最終后果,令人膛目結舌。在科技進步中制造的危機,再由科技發(fā)明來解決。外賣、快遞種種,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制造著環(huán)保與健康問題、資本壓榨問題。事物往往孕育著否定其自身的因素,智能進化中隱含了人的退化與去人化方向,人的自由意志只能根植于精神之中。
人類古往今來的困境,是不可遏制地試圖駕馭自己無法控制的力量?!袄硇缘淖载摗薄爸R的傲慢\"如果升格為AI狂妄,那么將禁忌不存、虔敬不再。以“知其有不知其無”的 4 % 宇宙知識論,窺測9 6 % 的混沌態(tài)暗宇宙,欲望將掀起破壩決堤的巨浪。人這個神性與魔性兼?zhèn)涞奈锓N,尚缺乏一種智慧。本該用來思考靈魂的時間總是被用于策劃算計,極致追求功能力量,卻被自己的制造物所反噬,成為那條自噬其尾的“埃舍爾蛇”
似乎人類從歷史教訓中唯一汲取的,是選擇性忘記?!冬F(xiàn)代性與大屠殺》作者勾勒的宿命,其威力、規(guī)模被一再放大。哪一次高精尖前沿科技不是首先被用于毀滅性戰(zhàn)爭呢?因而,在追求智能科技進步的道路上,并沒有盲目樂觀的理由。我想,如果其力量置于美善價值之上,或者迫使我們的心靈從屬于它,那其實意味著智能進化論轉變?yōu)槟┦勒?,乃至文明的終結。
一些世界寡頭科技企業(yè)與組織濫用智能技術,令人憂心。它們通過跨平臺數據庫鏈接在全球范圍內收集個人數據與信息,卻不想聽取我們內心的聲音,目的可疑。它們在灰色地帶上,假借算法推薦,影響、塑造大眾觀點,操控個人選擇,引導生活方式,并撩撥起頂層設計與監(jiān)管機構的欲望之弦…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一書中預言了那片算法高技術叢林:一個被局域智能全權主義信息硅幕催眠的新世界——魔幻世界,人黯然失語;昏暗世紀,人匍匐在地。在這個“大設計\"幕簾下,謊言純凈、不帶真相,只剩下通往奴役之路上的“穆爾提-丙\"致幻劑。
理解科技背后的邏輯,不被唯技術論遮蔽雙眼;擁抱AGI,放大自我認知,但不迷失于思維枷鎖,更不被其控制;明白技術服務于人性,卻不可替代人性;承認物質的力量,卻不受其裹挾,物物而不物于物;以有德行的“以體制用”,真誠面對生命的鮮活。
在一次夢境中,我隱約看見智能機器人,以智識的良心與博大的悲憫,凝望人間苦難,眼中滲出了一滴淚??茖W巨擘愛因斯坦說:“照亮我道路,并不斷給我新的勇氣去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我所期待的是與此價值“對齊”,能顯現(xiàn)價值與倫理維度的人工智能,它保護文明、守望永恒。
五官感知現(xiàn)象,智慧洞悉本質。在智能時代浪潮中,讓思維深深扎入生活,體悟人性的獨特。培育\"立德樹人\"的\"時代新人”,更加需要確認共同價值基礎。要創(chuàng)設有溫度的情感連接,培養(yǎng)提出正確問題的能力,培育陶行知先生所堅信的“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能思考,能建設的人”。這是把生命教育與價值觀教育,由教育系統(tǒng)的邊緣拉至中心地帶。美善價值是高懸于人類之上的燈塔,是力量之源,是意義之問,是喚醒使命感、點燃“為什么而學\"的內驅力。我們對具備美善價值內涵的人文主義智能時代捧上肯定的火焰,未來教育只有一個主旋律一一奔赴人的價值。
教育,促發(fā)靈魂轉向;教育,成全生命之美。辨析真與善難免具有張力乃至銳利,而美比真和善都更溫婉。上天似乎因為體恤人,而將美鐫印于真和善之上,以克服人世的重負和丑陋,讓人進入“存在的恩惠\"之中。
今天,我們與學校同臺展示伊頓紀德團隊一路走來運思的辭章,關于共同價值與教育之美。
“美是超越者的翅膀,一邊鼓動前行的勇氣,一邊啟示行走的意義。\"我們意圖徜徉于美的階梯上,表達教育思想之美,展示校園情景中浸潤的學子美。我相信詩人布羅茨基的箴言:“在終極意義上,人是美學的存在?!?/p>
教育家精神典范蔡元培先生百年前告喻世人:“一個沒有審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惡的?!痹谶@痙攣、陣痛的人工智能元年與陣陣飄來的硫黃氣味中,唯愿世界不會因缺乏審美而裸露出它冰冷而酷烈的一面。智能時代,更需要重申科學與人文同源,更需要把握理性與感性平衡,更需要教師站立著,化育完整、本真的人。
森林知道誘導萬物生長,站立在這片教育林地上,我們對森林的廣袤、俊朗更加向往。在這片林地,我們樂于讓陽光曬熟,折射出一束光,照亮希望與光榮之地。
(本文根據陳忠先生第十一屆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年會的開幕致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