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覺醒年代的風起云涌,在寧靜的江南一隅,一群提倡和躬行“教育救國”的知識分子,懷揣希望與夢想,匯聚在山水之間,以“一洗從來鑄型教育之積弊”為己任,崇尚民主,革新教育,在中國現(xiàn)代基礎教育的百年征程中闖出一條理想之路,寫下一段黃金歲月。這些人,是經亨頤、夏丐尊、朱自清、匡互生、豐子愷、朱光潛、劉薰宇、楊賢江、張孟聞、范壽康這所學校,就是春暉中學。春風夏雨,暉光日新,穿越一百多年歷史長河,春暉依然如一位安靜的教育守望者,守望著這一山一湖一村一校,守望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守望著流淌在骨子里的人文底色,守望著春暉特質的教育價值觀,守望著傳承至今的家國大愛與人性關懷……
扎根鄉(xiāng)上 厚植人文底蘊
春暉地處浙東,杭甬鐵路線曾在這里設驛亭站,“白馬湖在甬紹鐵道的驛亭站,是個極小極小的鄉(xiāng)下地方”(朱自清語)。這里還有座山,稱象山,這里有個村,叫西徐蠶。春暉,就選址在了這樣一方遠離喧囂的鄉(xiāng)野之地。登上象山俯瞰,“在湖的最勝處\"(朱自清語),一百多年前陳春瀾捐資、經亨頤領銜營造的中西合璧之經典建筑,依然“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夏丐尊語),訴說著路藍縷,見證著與時俱進。而湖的這一面,就是靜默著的幾個村莊。這大大小小的許多湖面,擁抱著青山、田園、人家,還有粉墻黛瓦的校園。學校與村莊,就這樣與山相依,與水相融,它們彼此依存,渾然一體。
為什么這所承擔“革故鼎新”使命的中學要建在這個鄉(xiāng)野之地?走近先賢的文字,可能是尋找答案的最好方式。打開1919年的《春暉中學計劃書》,經亨頤寫道:“學校不但教育學生,尤當教育社會,故如開放運動場,設通俗展覽會及講習會指導學生養(yǎng)成對于社會服務之觀念。\"1922年開學典禮上,經亨頤致辭說:“春暉如果當時不設在白馬湖,一切可以省許多經費;所以設在白馬湖者,是想感化鄉(xiāng)村。\"再翻開1922年創(chuàng)辦的《春暉》??呢ぷ鹪凇洞簳煹氖姑分羞@樣寫道:“你可曉得你附近有多少不識字的農民?…至少先使聞得你鐘聲的地方,沒有一個不識字的人。\"言既出,行必隨,1922年底,春暉農民夜校開學。樟樹下的銅鐘在夜幕下響起,附近村里的幾十個年歲參差、面目黑的農民,高高興興地坐在學校矩堂的教室里,聽夏丐尊、葉天底等教員為他們講授習字、常識、珠算、時事、農事、國語等6門課程普及平民教育,開啟民心民智,這是春暉的使命,從一百多年前延續(xù)至今。
現(xiàn)在的春暉學子,也不再囿于春暉園內。課余、假期,春暉的老師常會自發(fā)帶著學生走出校門,到周邊村莊探訪鄉(xiāng)村變化。學生們也會相約組團,去調查水土演變,開展田野調查,去做文旅志愿服務,看望慰問老人,諸如《白馬湖水質生態(tài)調查報告》《鄉(xiāng)村文旅開發(fā)前景報告》等就陸續(xù)擺上了老師的案頭。
不久前,有一位村里長大的醫(yī)生特地將其珍藏已久的春暉中學1950年畢業(yè)證書捐贈給學校。他說,從小喝著白馬湖水、聽著春暉鈴聲長大,現(xiàn)在特別傾心春暉文獻收藏,就想為春暉發(fā)揚光大做點事情。馬來西亞一所大學的校長來訪,看到村居旁那排春暉名人的舊宅,小楊柳屋、朱自清舊居、平屋…完好保存,游人絡繹不絕,他說:“我從小讀著‘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長大,沒曾想有機會能到春暉中學找到朱先生留下的氣息,太珍貴了。村里人能夠從小熏陶于大師們的文化,太幸福了…”他眼里滿是對春暉文化遺存的敬意。
若讀者有心,站在湖對岸的村口,不一會兒,就會聽到上課鈴聲飄過湖面,清晰地傳入耳廓。“同學們上課了,我們也要開始燒飯嘍…\"村里的老伯,也是聽著鈴聲長大,他將人生百味、生命煙火融入這悠揚的鈴音?;蛟S,他們的孩子,也是受恩于這鈴聲的魔力,走進高等學府,邁上建設國家的康莊大道。
這個村,賦予學校天然的空氣、安靜的氛圍、自然的關懷、溫情的氣息,而學校,則回饋了知識的輻射、人文的滋養(yǎng)、夢想的火種、設施的改善,還有深深的自豪。這個村,現(xiàn)在有了一個更好聽的名字一春暉村。
春風化雨 彰顯人性溫度
匡互生,五四運動先驅,1924年入職春暉。剛到校,他穿著夏布長衫,專門來到學生食堂。“我叫匡互生,和大家第一次見面,我和同學們一起吃?!痹诋敃r,這可算是奇聞,哪有先生和學生一起用餐的?匡先生和學生在食堂一起用餐,這事轟動了全校。師生間的鴻溝一下子消失了!從此學生也平等地看待他,親切地靠攏他。
這究竟是一所怎樣的學校?春暉中學黨委書記李培明表示,我覺得校園首先應該是有溫度的,她應該給予學生愛與溫暖。李培明在“浙派教育百家\"學術報告會上曾這樣講述:“學校用點點滴滴溫情的東西,支持溫暖著學生一輩子的前行。在2013臺風‘菲特’來襲時,整個校區(qū)淹沒在一片汪洋中,最深處1米多,交通阻斷,外面救援人員進不來,里面的人出不去,封鎖了兩天兩夜。而且考慮到學校安全,不能用電,兩天兩夜的就餐怎么解決?這個時候200名老師就和學生在一起,沒有一個撤退,同舟共濟,想方設法共渡難關。對那一年的學生來講,這種影響是一輩子的。”
作為一所寄宿制學校,春暉的作息時間表,又是一個溫暖例證一考慮到中小學生睡眠普遍不夠,學校規(guī)定夏令時最遲22:00熄燈休息,冬令時最遲21:40熄燈休息,數(shù)十年如此。有一位教育管理專家曾感慨道:“這張表,或許是全中國寄宿高中最人性的作息時間表?!痹谶@座校園里,給學生以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溫暖,在精致盛行、“內卷\"升級的當下,是學校難得之處。學生在健全身心、收獲幸福感的同時,也能收獲“報得三春暉”的溫情傳承。
走在春暉校園走廊,有一面墻上鐫刻著這么一段文字:“教育者須對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對于他的上帝一樣;教育者須有健全的人格,尤須有深廣的愛;教育者須能犧牲自己,任勞任怨。\"這是1924年10月16日朱自清在校刊《春暉》上留存的文字,一并留存的便是他對教育的深刻洞察和深厚情懷。教育是目的,而不應該看成是手段。先賢與每一位后來者的堅守,鑄就了春暉所特有的教育價值觀。為了讓女生有機會讀新學、啟心智,春暉在1923年開了女禁,成為浙江省第一所男女同校的中學?!熬乓话薥"事變傳來,春暉師生立即組成反日委員會,停課并降半旗志哀,通電全國協(xié)力同心一致御侮…...
不管時光怎么飛逝,不管教育生態(tài)如何變化,春暉特有的文化基因一直在一代代師生之間傳承。2005年,學校發(fā)起編印《春暉讀本》,選錄時文、有關春暉的文章,學生人手一冊,迄今已有100期。有人提出,如此繁重的課務之下,究竟還有多少高中生會去讀一本紙質的文摘讀物?“如果有一部分學生看,或者有學生看了其中的一部分,對其中的一篇文章有所觸動,教育的效果就達到了。閱讀的事必須堅持,至于何時產生效果,成效多大,這筆賬永遠也算不出來。我想把這件事十年、二十年地做下去。\"堅持做一件很小、很對的事,對背負高考壓力的重點中學來說其實并不容易。李培明做了20年春暉校長,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而且一做就是整整20年。堅持長期主義,花足夠的時間去做有價值的事,教育的真諦便在其中。
一脈相承 健全人格教育
平屋,白馬湖邊一幢普通的鄉(xiāng)間平房,建成于1923年。西首的小后軒,便是夏丐尊譯著《愛的教育》的誕生地。在平屋,夏先生為春暉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有夢想的青年、師友。
夏先生認為:“授課只是教育方法的一種,欲竟教育的全功,非兼向別方面努力不可。\"春暉畢竟地處鄉(xiāng)下,應該“開了‘無門之門'\"\"多方接引同志,使你底同志結合,在質上更純粹,在量上更豐富”。只有這樣,才能打開學生看世界的大門,才能讓春暉學子身在山野,心懷四海。
怎么打開“無門之門”?一是邀請專家學者、知名人士給學生做講演。據(jù)《春暉》半月刊記載,開學第一年共做講演41次,其中有蔡元培的《羨慕春暉的學生》,楊賢江的《春暉和春暉的學生》,沈澤民的《春暉的印象》,白眉初的《旅大問題》等。二是舉辦白馬湖暑期講習會,蒞會做講演的有教育家舒新城、心理學家郭任遠,語言學家陳望道、職業(yè)教育家黃炎培等。除本校師生外,前來聽講的還有很多鄰縣熱心人士。三是預排課表之外,舉辦一月3次的\"五夜講話”(每月5、15、25日晚上)。夏丐尊率先垂范,一年里一共講了7次,其他教師也都踴躍登上講壇。
為傳承“文人雅聚,名家薈萃”的學術盛景,自2015年起,學校開設了“春暉講堂”,遍邀國內外名師大家蒞臨白馬湖畔講學授業(y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作家、經濟學家、教育名家、醫(yī)學專家、藝術大家等受邀紛至沓來,在白馬湖畔播下學術的種子,迄今已持續(xù)十年,共開講90多期。新課程改革以來,學校還開發(fā)了春暉文化、春暉家園·植物篇、創(chuàng)客工坊、遨游星空、音樂與人生、白馬湖文學、物理與美、沐春劇社等數(shù)十個精品選修課,努力培育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素養(yǎng)、信息技術素養(yǎng)、體藝素養(yǎng)、自主學習素養(yǎng)六大素養(yǎng),涵蓋思政教育、學生發(fā)展、美學奠基、勞動實踐、素養(yǎng)拓展五大能力提升。每周三下午,指導老師們會在固定地點與學生們相會,一起徜徉在知識的海洋。
校園應該是能做夢、可造夢的地方,學校要做的最緊要之事,就是創(chuàng)設一個夢想谷,盡力去播撒夢想的種子、呵護夢想的種子。
2007年光明日報刊登了著名導演謝晉的《難忘春暉哺育情》一文,文中他這樣深情回憶:“1937年進入春暉中學讀書。記得當時我是劃船去的,一進校門,便聽到一陣優(yōu)美的琴聲…那是音樂老師在彈奏賀綠汀先生的《牧童短笛》,悠揚悅耳的琴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為我成年以后最愛聽的曲子之一…春暉不但是我文化知識的啟蒙地,而且是我藝術意識和愛國精神的啟蒙地?!?/p>
人格教育一直是春暉辦學思想的核心,從“求學何為?學為人而已\"到“教學相長,德才并美”一脈相承。當下來看,培養(yǎng)出健康、健全的人,是堪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青年的底氣,也是這些時代青年一生幸福的底色。
于是,更多的春暉老師將健全人格精神作為教育自覺。他們堅持用優(yōu)秀的課本劇啟迪學生,將家國情懷用浪漫的表達方式融入課堂;他們努力營造走廊讀書角,組建青年讀書社;他們努力將李叔同、豐子愷等春暉藝術名家的美學思想搬進課堂,代代傳承;他們一次次帶著學生走進紅色教育基地,聆聽革命故事……
2024年12月1日,首屆“白馬湖散文獎”頒獎暨“白馬湖文學之夜\"活動在春暉中學舉行,來自全國的知名作家齊聚一堂,續(xù)傳承雋永文脈和錚錚風骨?!度嗣裎膶W》雜志社主編施戰(zhàn)軍在致辭中說:“‘白馬湖散文獎'在春暉中學莊重熱烈地頒發(fā),這個名稱和地點,決定了這個獎項有標高、有根脈、有特色…必定會豐富和賡續(xù)春暉文化,讓文學精品的活力匯流在白馬湖,再涌入美的詩學與愛的教育的大江大河?!?/p>
是的,教育就是大江大河,需要匯聚生命自然、人文營養(yǎng)、人性溫情、理想信念、學術熏陶、自由思想、青春激情才能奔涌向前,永葆青春。而這些,就是春暉中學正在新時代賽續(xù)和追求的目標一一建設一所五育融通的具有深厚人文底蘊、高品質現(xiàn)代化的學術型高中。
(作者單位:浙江省春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