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學好語文,能為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奠定堅實的基礎,能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語文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理解與運用能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課程。因此,教師有必要探索多樣的教學手段,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變革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能為學生帶來沉浸式的課堂學習體驗,深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參與度,使語文的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四年級語文下冊第17課,是葉圣陶所撰寫的一篇經典游記散文,以細膩的筆觸、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描繪向讀者展現(xiàn)了作者眼中金華雙龍洞的美景。本課按照先后順序描寫雙龍洞的景色,語言質樸卻情真意切。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感受到金華雙龍洞的自然美景,培養(yǎng)熱愛自然之情。
一、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教學目標應緊密圍繞核心素養(yǎng)確立,體現(xiàn)語文課程性質和課程理念。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結合核心素養(yǎng)內涵、《記金華的雙龍洞》的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以及四年級學生的學情,本文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審美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分析文中描寫景色的優(yōu)美語言,體會作者的語言魅力,感受金華雙龍洞的美麗景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2.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想象金華雙龍洞的美景,思考本課的寫作順序、描寫手法以及游記的寫作特點,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好奇心。
3.文化自信:使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麗,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增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4.語言運用:掌握并積累“浙、簇\"等生字的寫法和用法,厘清課文的寫作順序,并能仿寫游記,鍛煉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能通順朗讀課文,并復述課文大意。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厘清本文的游覽順序、寫作順序,學習作者如何有條理地撰寫游記。引導學生用簡單、質樸的語言描寫自然景色,表達對自然景色的感受。
教學難點:課文中的每個景點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感受金華雙龍洞外洞的寬敞、孔隙的窄小、內洞的昏暗與神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人新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展現(xiàn)金華雙龍洞的自然美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
教師:同學們,我國地大物博,風景名勝數不勝數。你們有沒有去過哪些特別美麗、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旅行呢?
(學生踴躍舉手,教師點名回答)
學生1:我去過長城,我坐在纜車上看了長城,綿延萬里,十分壯觀
教師:長城確實是個令人向往的地方,你的描述讓老師也想去看一看了。
學生2:我去過九寨溝,那里的水特別清澈,五彩斑斕,就像仙境一樣。
教師:九寨溝美名遠揚,你的描述真是太形象生動了??磥泶蠹胰ミ^許多地方,看到過許多美麗的景色。今天,老師要再帶領大家去一個美麗的地方,不過這次我們不用長途跋涉,因為老師已經為大家準備好了一場視覺盛宴,你們準備好了嗎?
學生:準備好了。
(教師廣泛搜集網絡資源,通過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展示金華雙龍洞的視頻和圖片)
教師:怎么樣,同學們,這個景色美不美呀?
學生:美。
教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記金華的雙龍洞》中的景象。讓我們跟隨作者葉圣陶一起走進這個神奇的地方,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通過引導性的語言激起學生對新課的期待)
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簡單的師生交流引入今天的教學內容。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現(xiàn)了金華雙龍洞的美景,使學生身臨其境,打造沉浸式課堂。
(二)介紹雙龍洞,促進學生深度了解
教師: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一段精彩的視頻看到了金華雙龍洞的奇妙美景。那么,這個神奇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
接著,教師用大屏幕展示金華雙龍洞的地圖,并用鼠標指出金華雙龍洞的位置。教師向學生介紹雙龍洞的景觀特點,重點介紹各種形態(tài)各異的鐘乳石和石筍。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金華雙龍洞中鐘乳石和石筍是怎樣形成的嗎?
學生好奇。
教師向學生講述原因,并通過大屏幕展示鐘乳石和石筍形成的動畫示意圖,使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通過背景介紹,學生對金華雙龍洞充滿了向往和好奇,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通過視頻和背景介紹,同學們已經對金華雙龍洞的美景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葉圣陶是怎樣描寫金華雙龍洞的美景的呢?現(xiàn)在請同學們自由閱讀課文,結合課后的生字生詞表熟讀文章,感受一下葉圣陶筆下的金華雙龍洞。
由于四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具有自由閱讀文章的能力,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生自由閱讀的過程中,大屏幕上始終播放著金華雙龍洞的美景圖片,同時輔助音樂,給學生營造沉浸式的閱讀氛圍。朗讀后,教師點一名學生用自己的話簡述課文大意,并進行點評,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概括文章內容。
然后,教師帶領學生梳理葉圣陶在金華雙龍洞的游覽路線,同時通過大屏幕展示游覽路線的代表性圖片,并在每一張圖片下面標記游覽地點,用箭頭串聯(lián)起來。游覽路線為路上(上山) arrow 洞口 arrow 外洞 arrow 孔隙 arrow 內洞 arrow 出洞。學生跟隨教師梳理的作者的游覽蹤跡,整體把握全文。通過點明課文的游覽順序,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游記文體的寫作特點。
(四)細致探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致探討課文內容,品味作者語言,感受作者情感。每一段的解讀中,教師都通過大屏幕播放視頻或圖片,將學生帶入雙龍洞的情境。
教師:同學們,經過初步了解金華雙龍洞的概貌,你們最感興趣的景點是哪里呢?
學生:我對孔隙特別感興趣,作者說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我想知道到底有多小。
教師:孔隙確實是雙龍洞的一大奇觀,狹窄是孔隙的明顯特征。(教師操作多媒體,展示孔隙景觀的視頻)“孔”原本就是很小的洞,“隙”是指很小、很窄的縫隙,那么孔隙這一詞是什么意思?
學生:很小的縫。
教師:很好,同學們都非常善于思考。那么,從孔隙這一詞中你能明確這一處的景點有什么特點嗎?
學生:很窄小。
教師:那么,作者是如何寫孔隙的窄小的呢?請 同學們默讀描寫孔隙的這一段內容,標記出作者描 寫孔隙窄小的句子、詞匯。
(學生明確作者用小船來描寫孔隙的窄小,并對小船的小進行了具體的描寫)
教師:作者正是用這樣具體、細致的描寫使我們 直觀地感受到了孔隙的特點是?
學生齊回答:窄小。
教師:除了用小船來寫孔隙的窄小,作者還用了哪些詞匯描寫呢?
學生: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孔隙的狹小,要是抬頭就會 磕到,感覺山石向自己壓來,通過作者的感覺來描寫 孔隙的狹小。
教師: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乘小船過孔隙,同學們準備好了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聯(lián)想,身臨其境地感受孔隙的狹小,體會作者準確、貼切的語言描寫。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回顧作者的寫作語言,并在大屏幕上展示通過孔隙的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經過孔隙,作者又來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景色?
學生:來到了內洞,看到了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還有石鐘乳和石筍。
(教師隨即展示圖片、視頻,再現(xiàn)課文情境)
教師:有哪位同學愿意先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對內洞景色有什么感受?
學生:洞內的景色特別神奇。
教師:你形容得非常貼切。那同學們再想一想,黃龍和青龍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學生:黃龍全身金黃,鱗片閃閃發(fā)光;青龍則是碧綠色的,身體細長,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
教師:那洞內的石頭是什么樣的呢?
(播放洞內景色視頻,播放過程中,學生聚精會神地觀看,不時發(fā)出驚嘆聲)
學生:老師,我看到那些石鐘乳和石筍真的像書上說的那樣,形狀各異,有的像寶塔,有的像瀑布,還有的像動物。
教師:可見作者描繪得是多么貼切、生動呀!那在視頻中你們還觀察到了洞內景觀的哪些特點呢?
學生:洞里的光線很微弱,給人一種神秘又寧靜的感覺,和外面的世界完全不同。
教師:這位同學觀察得非常仔細,通過對光線的描寫來增加洞穴的神秘感。雙龍洞內洞的自然景觀確實令人嘆為觀止,每一處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那么,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的自然景觀對我們有什么意義呢?
(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學生:我覺得這樣的自然景觀是大自然的饋贈,我們應該好好保護它們,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這份美麗。
教師: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保護自然環(huán)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能夠更加珍惜和愛護我們身邊的每一處自然景觀,在游覽的過程中保持文明,不大聲喧嘩,不隨意插隊、亂丟垃圾。那么,除了神秘、神奇,作者還寫了內洞的什么特點呢?請同學們再次閱讀課文,找一找。
學生:內洞大,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
教師:這位同學觀察得很仔細,內洞很大。作者說內洞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現(xiàn)在就在內洞里,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學生1:如果我在內洞里,可能會覺得非常空曠,就像站在一個巨大的體育館里一樣。
學生2:我覺得內洞會很暗,因為洞頂很高,陽光照不進來,需要靠燈光來照明。
教師:同學們都描述得很好。內洞確實非??諘?,而且因為洞頂高、洞口小,所以自然光線很難照進來,通常會顯得比較暗。正是這種暗淡的光線,加上洞內各種形態(tài)各異的石鐘乳和石筍,才營造出了內洞那種神秘氛圍。
教師:同學們,作者說內洞比外洞大,那么外洞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仔細閱讀,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金華雙龍洞的外洞景觀圖片)
學生:外洞寬敞,洞口很寬,洞頂很高,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并且,外洞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說明洞口是有光線的,所以外洞比內洞明亮。
教師:這位同學觀察得很細致。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可以明確外洞的特點:寬敞、高大、較亮。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你進入外洞,會有什么感受呢?
(學生閉眼想象)
學生1:我感到非常震撼,因為外洞真的太寬敞了,就像一個巨大的天然宮殿,讓我感到自己很渺小。
學生2:我感到很興奮。因為進入外洞就像是一次探險,我不知道接下來會遇到什么驚喜或者挑戰(zhàn),我會繼續(xù)往深區(qū)探索。
教師:同學們的回答都非常精彩!你們通過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仿佛身臨其境地觀賞了金華雙龍洞的外洞。因為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所以看到同樣的景物也會有不同的感觸。但無論如何,外洞的寬敞、高大通過作者的描繪已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語言雖然簡單質樸,但描繪得卻十分形象生動。我們已經了解了金華雙龍洞內的景象,那么洞外有什么美景呢?作者是怎樣記錄的呢?請仔細閱讀文章并回答。
(在大屏幕上展現(xiàn)作者上山路上觀察到的美景)
學生1:洞外有很高的山,很有氣勢。
學生2:作者在上山的路上見到了映山紅、開花的油桐、粉紅色的沙土以及溪流。
教師:這兩位同學總結得很正確。洞外的山色、花朵、綠葉和溪流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讓人流連忘返。通過今天的閱讀和學習,我們不僅了解了洞內的景象,還發(fā)現(xiàn)了洞外的美景。希望你們以后有機會親自去雙龍洞看看,親身感受它的美麗和神奇。
(五)品讀感悟,探究作者情感
教師:通過今天的品讀,我們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F(xiàn)在,請大家總結一下,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哪些情感?這些情感對你有什么啟示呢?
學生:我覺得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對金華雙龍洞的熱愛和贊美之情,讓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教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確實,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自然環(huán)境的美。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夠像作者一樣,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并用自己的行動去保護自然。
(六)課堂作業(yè)布置,加深學生學習印象
1.課后,教師讓學生分別扮演導游和游客等角色,用相應身份的口吻寫一篇金華雙龍洞的游記,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根據課文內容,繪制一幅金華雙龍洞的游覽路線示意圖,厘清本文的寫作脈絡,加深對游記寫作順序的理解。
3.寫一篇校園游記
這樣的實踐性作業(yè)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游記寫作水平。
四、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緊密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沉浸式的教學,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游記的寫作方法,通過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來看,本文的教學目標已經基本達成。為了打造沉浸式的教學課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應用多媒體展示金華雙龍洞的美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跟隨作者的文筆感受游覽金華雙龍洞的過程,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經常與學生互動,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和融洽。但教學中也存在以下幾點不足:缺少對學生的個性化關注和指導;缺少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教學情境營造手法單一。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采用多樣的手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關注學生的個性,和學生交流互動,繼續(xù)努力探索和實踐沉浸式教學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語文,熱愛學習語文。
(作者單位:臨潭縣冶力關鎮(zhèn)中心小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