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勿忘人民”是穆青新聞思想的高度結(jié)晶和集中體現(xiàn),也是他新聞實踐的經(jīng)驗準則。已有研究通常將“勿忘人民”從職業(yè)操作的方法論來闡釋。穆青的記者生涯與新聞報道中蘊含了對人民的深厚情感。但在客觀性主導的新聞業(yè)中,情感被攔在門外,“勿忘人民”新聞思想還未充分從情感的認識論角度去解釋。在情感已然成為當前新聞世界的重要因素,基于“勿忘人民”新聞思想的“人民性”內(nèi)涵和新聞實踐中的“人民”情感,當前對“勿忘人民”新聞思想的闡釋需回歸到情感的認識論角度,作為情感的“人民性”是解讀“勿忘人民”新聞思想的重要維度。
【關鍵詞】情感;人民性;穆青;勿忘人民
在中國特色新聞學和新聞事業(yè)中,“人民性”已經(jīng)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原則。穆青“勿忘人民”的新聞思想是“人民性”具象化的體現(xiàn)。穆青對人民的情感貫穿了他的新聞實踐,這也成為理解“勿忘人民”新聞思想的重要維度。當前,如何認識情感與新聞的關系成為學界討論的重要話題,也是新聞實踐的徘徊之地。本文從作為情感的“人民性”出發(fā),旨在從情感的認識論角度更深闡釋“勿忘人民”新聞思想,進而從穆青新聞思想中找到理解情感與新聞之間關系的鑰匙。
一、黨的新聞事業(yè)中“人民性”的情感內(nèi)涵
“人民性”是我國新聞理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其話語及方法論在我國新聞實踐中經(jīng)歷了多重深化發(fā)展,其中蘊含了對“人民”的深厚情感,它是指新聞事業(yè)對待人民的態(tài)度以及運用新聞手段反映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的一種特性。[1]
在黨的新聞事業(yè)歷史上,“人民性”最早使用于1947年?!缎氯A日報》創(chuàng)刊九周年時刊發(fā)的《檢討和勉勵——讀者意見總結(jié)》寫道:“新華日報的黨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盵2]毛澤東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指出:“我們的報紙也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劉少奇在《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中指出:“你們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边@突出了依靠人民辦報、辦報為了人民的重要原則,“人民性”也進一步發(fā)展成為黨在新聞工作中的方法論。
隨著黨的新聞工作不斷發(fā)展,“人民性”作為新聞實踐的方法論不斷具體化。從“三貼近”到“走轉(zhuǎn)改”,再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人民性”已是新聞工作的重要理念與實踐原則。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3]“人民性”的傳統(tǒng)是貫穿于黨的新聞事業(yè)發(fā)展歷程中的,其情感意蘊集合了對人民的厚愛之情、對人民的敬重之情、對人民的仁愛之情。[4]
本文認為,“人民性”作為新聞事業(yè)中的重要理念和實踐原則,在更深層次是作為對人民的深厚情感而存在的。穆青“勿忘人民”新聞思想最重要的是融入其報道理念與方法的對人民的深厚情感。誠然,方法論層面是對“勿忘人民”新聞思想的闡釋路徑之一,但還需從情感的認識論角度準確理解“勿忘人民”的底層情感邏輯,才能在方法論上有更深刻的實踐遵循。
二、穆青報道中“勿忘人民”的情感實踐
穆青寫有多篇感人至深的報道,“勿忘人民”不僅是他厚植于心的情感觀念,還是融入報道的情感實踐,這成為他與人民群眾建立深情厚誼的重要方式?!拔鹜嗣瘛钡那楦袑嵺`在于他如何對待和處理作為情感的報道客體、作為情感的報道主體以及作為情感的報道方法。
(一)作為情感的報道客體
我國新聞報道具備情感基因,但將客觀性視為情感對立面的認知導致情感被遮蔽?!缎氯A日報》曾指出:“既是一張人民的報紙,它就應該以全體人民為對象,反映全體人民的情況和情緒。”[5]明確將人民的情感作為報道客體。
穆青特別善于挖掘采訪對象的情感,將大量的情感作為報道客體,但在作品中卻讀不出與客觀性脫軌的意味。穆青將真實發(fā)生的情感如實反映在報道中,并以情感線索再現(xiàn)人物思想與行為。如呈現(xiàn)焦裕祿對蘭考的深厚情感:“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穆青非常重視人民的呼聲、愿望以及人民對于社會現(xiàn)實的認知和情感。但在客觀性之下就存在一個問題:作為情感的報道客體如何保證真實?從他的報道中可見,他對于報道中呈現(xiàn)的情感是否真實多有佐證,最重要的是他對報道中任何情感的發(fā)生都是自己親眼所見,而非主觀推測臆想。穆青在將情感作為報道客體時保證了其發(fā)生的真實性,這也正是作品不僅沒有偏離客觀性,反而讓讀者對客觀事實的認知更加清晰的原因。
(二)作為情感的報道主體
客觀性重在報道主體能不偏不倚地反映事實,但在實現(xiàn)過程中,將情感與新聞置于對立關系之下,客觀性操作成為報道主體在報道過程中不能摻雜情感,以避免報道主體的個體判斷影響事實的客觀反映。但在穆青的報道中運用了大量的情感,這就涉及穆青如何處理報道主體的情感與客觀性的問題。有學者指出:“黨的新聞事業(yè),歷來強調(diào)要永遠和人民在一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齊愛憎?!盵6]報道主體的情感需要與人民群眾的情感有高度共鳴,“齊愛憎”就需要在情感的發(fā)生過程中做到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和“共患難”,報道主體在親身參與事實發(fā)生的過程中去驗證情感是否真實,才能使情感不影響事實的客觀反映。
穆青在寫焦裕祿的過程中傾注了全部精力和感情,流淚最多:“什么叫激情,我的體會是到忘我的程度,你的思想感情都會在人物身上,你即使做一件事,洗臉、吃飯都是下意識的?!盵7]在穆青寫焦裕祿時,他對報道對象的情感如果是基于自身想象或臆測,未得到親身驗證,必然會影響到報道主體的判斷進而損害到客觀性。但他深入群眾生活調(diào)查研究,與報道對象同吃同住,所描寫的情感發(fā)生皆為其親眼所見、親身參與,在這種報道過程中產(chǎn)生的情感才能實現(xiàn)真實與客觀。
(三)作為情感的報道方法
穆青曾七訪蘭考、八下扶溝、四到寧陵、十進輝縣、兩上紅旗渠,之所以能將筆下的人物“寫一個,活一個,響一個”,一個重要經(jīng)驗是將情感作為報道方法。他對人物的情感之所以能反映得真實,重要的是報道對象能在他面前有真實情感,采訪到了人民群眾最真實、最直接的感受,這源于穆青能深入人民生產(chǎn)生活場景,在實踐中體會人民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
穆青第一次到紅旗渠采訪時,與采訪對象任羊成成為朋友。任羊成在他面前什么話都敢說,什么話都愿說。[8]在報道趙占魁時,穆青和趙占魁同吃同住,從最真實的日常中去觀察記錄,才有了穆青對趙占魁革命勞動情感的真實呈現(xiàn)。“勿忘人民”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能忽略人民的情感,正如他曾寫的:“必須懂得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自覺地建立與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盵9]這也正是穆青為什么要將情感作為報道方法的重要原因。要懂得人民群眾的情感,就需要用記者的情感與腳步體會感受人民群眾的情感,知道人民群眾的情感因何而生、從何而來,而非憑主觀臆斷,進而才能在將情感作為報道客體時保證其真實性與客觀性,這也是穆青極其重視調(diào)查研究和一線采訪的緣故。
三、“勿忘人民”對認識新聞與情感關系的啟示
客觀性被認為賦予了新聞以專業(yè)性與職業(yè)性,成為新聞業(yè)的核心話語。在這一原則主導下,情感在傳統(tǒng)新聞實踐中意味著主觀,被認為是對客觀性的最大威脅,因此被攔在了新聞業(yè)門外。但在情感成為傳播中的顯性因素之后,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新聞與情感的關系。在“勿忘人民”的新聞思想中,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感是“人民性”的重要體現(xiàn),但穆青的報道不僅與客觀性毫無相悖,還產(chǎn)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拔鹜嗣瘛钡那楦袑嵺`說明,情感與新聞并非絕對意義上的沖突關系,關鍵是認識到情感發(fā)生的客觀性,處理好情感與新聞真實、情感與新聞客觀的問題。
(一)情感發(fā)生的客觀性
在傳統(tǒng)認知中,情感被認為是一種純粹源于我們內(nèi)心的存在。但在情感的進化論觀點和社會建構(gòu)論中,情感的發(fā)生是一種具備客觀性的過程。情緒是人固有的生理模式,是進化而來的適應性反應。情感能通過主觀整飾而被隱藏起來,但無法左右?guī)淼纳眢w變化,如心跳加速、肌肉緊張等。
有研究指出,新聞世界構(gòu)建的是基于客觀世界的認知世界。[10]情感是對現(xiàn)實的認知方式,在新聞中將情感拒之門外,反而失去了對現(xiàn)實世界的完整呈現(xiàn)。因此,情感與新聞并非對立。在穆青的報道中就已將人民的情感作為報道客體來呈現(xiàn),并實現(xiàn)了情感與新聞的平衡。
(二)情感與新聞真實性
“勿忘人民”新聞思想,盡管將大量情感作為報道客體,但對新聞真實性的遵循卻從未疏忽。相較其他信息,情感因其可整飾性更易產(chǎn)生真實問題。對報道者而言,這種整飾不易鑒別其真實性,也是新聞專業(yè)操作忽略情感的原因之一。
情感是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而新聞反映社會生活,如因情感易產(chǎn)生真實問題就將其拒之門外,對社會的反映則有失真實。新聞不能忽略情感,而更重要的是,報道者將情感作為報道客體時如何實現(xiàn)情感真實。從穆青的情感實踐中可知,如忽略采訪對象真實發(fā)生的情感,對整個事件的反映就不能達到完全真實。穆青在報道人民情感時,全部基于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真實場景,用自身實踐佐證情感真實,這也正是認識情感與新聞真實性的關鍵路徑,也就是說,以報道者親身實踐體驗人民的情感,可以兼顧情感與新聞真實,而不能因情感的可整飾性就放棄真實世界中的情感因素。
(二)情感與新聞客觀性
在傳統(tǒng)的客觀性觀念中,抵達客觀性的唯一路徑是報道者要避免情感,這種觀念將情感與客觀性對立。但情感的發(fā)生是具備客觀性的,人可以左右情感的表達程度或方式,卻無法拒絕其發(fā)生。情感作為社會生活的要素之一,顯然不能被忽略,也應是新聞報道的客體。情感被學界重視后,新聞業(yè)開始在傳播中融入情感,“暖新聞”等形式的報道成為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盡管情感已經(jīng)融入當前的新聞實踐,但報道者如何不偏不倚地呈現(xiàn)情感?
客觀性本身是被建構(gòu)出來(非本質(zhì)可抵達)的。[11]這意味著客觀性并非是先在性的存在,其抵達路徑亦非唯一,重要的是如何達到一種符合客觀性的效果:相關信息和獲得信息的方式,二者之間的關系都能得到明確說明。[12]換言之,情感被作為報道客體時,報道者呈現(xiàn)的情感性信息與獲得情感性信息的方式二者之間需要有合理性。要不偏不倚地報道人們的情感從而實現(xiàn)客觀性,就需對所報道情感不夸大不縮小,不增不減,不能根據(jù)報道者喜好改變情感的原有屬性。要實現(xiàn)這一過程,報道者刻意排斥情感,運用非情感方式報道情感,顯然很難準確了解情感,毋寧說實現(xiàn)對所報道情感的不偏不倚。穆青既能心懷對人民真摯深厚的情感,并將其運用在報道中且又未脫離客觀性,就在于他將自己置于人民情感產(chǎn)生的實地之中去感受人民情感因何而生、從何而來、是何程度,與人民時刻保持情感聯(lián)系與共鳴,才能對人民的情感有客觀呈現(xiàn)。因此,就如何實現(xiàn)情感與客觀性統(tǒng)一而言,重要的不是報道者完全去掉情感,而是報道者如何運用情感去了解要報道對象的情感,不使報道者因不懂人們的情感而影響對所報道情感的判斷和把握,出現(xiàn)對情感的偏倚呈現(xiàn)。
四、結(jié)語
“勿忘人民”新聞思想源于穆青不斷深入人民群眾生產(chǎn)生活場景中的情感實踐。理解“勿忘人民”新聞思想,就需對其記者生涯和報道實踐中對人民的深厚情感入手。他心懷人民的赤誠情感躍然紙上,是“人民性”的充分實踐與體現(xiàn)。研究認為,作為情感的“人民性”是解讀“勿忘人民”思想的重要維度。誠然,已有對“勿忘人民”新聞思想的方法論闡釋同樣重要,但在當前情感成為新聞業(yè)越發(fā)重要的因素之下,穆青“勿忘人民”的新聞思想需要回歸到情感的認識論角度闡釋,以回答當前如何實現(xiàn)情感與真實性、客觀性之間關系統(tǒng)一的問題,發(fā)揮其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
[本文為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情感如何嵌入新聞:數(shù)字時代的新聞客觀性研究”(2025-ZDJH-73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尹韻公,豐純高.關于新聞理論中的“人民性”問題[J].紅旗文稿,2006(18):12-14.
[2]李冉,鄒漢陽.黨性、人民性的話語起源與行動邏輯[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05):38-44.
[3]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N].人民日報,2013-08-27(1).
[4]任彩紅.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情感意蘊[N].深圳特區(qū)報,2024-03-26(A12).
[5]檢討與勉勵:讀者意見總結(jié)[N].新華日報,1947-01-11.
[6]鄭保衛(wèi).重溫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事業(yè)的歷史傳統(tǒng):寫在建黨85周年之際[J].新聞記者,2006(07):3-7.
[7]穆青:勿忘人民,一枝一葉總關情[EB/OL].http://www.news.cn/politics/2021-09/13/c_1211367901.htm.
[8]劉冬杰.像火把一樣照亮群眾的心靈:穆青文風的源泉和活力[N].北京日報,2021-10-15(14).
[9]周華.探尋“穆青精神”的恒久價值:紀念穆青誕辰90周年暨新聞名篇名記者學術(shù)研討會側(cè)記[N].光明日報,2011-03-13(15).
[10]王潤澤,米湘月.新聞世界:新聞學元概念和問題的新探索[J].新聞大學,2024(1):33-47+120.
[11]楊奇光.技術(shù)可供性“改造”客觀性:數(shù)字新聞學的話語重構(gòu)[J].南京社會科學,2021(5):118-127.
[12]Tuchman,G.Making News: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M].New York:Free Press,1978:82-83.
作者簡介:王懷東,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研究員,新華通訊社-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鄭州 450001);曹芳,河南法治報社記者(鄭州 450004)。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