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的唐伯虎是什么樣的?
他是電影《唐伯虎點秋香》里的多情才子,還是詩作《桃花庵歌》里看淡名利的桃源隱士?風(fēng)流多情、桀驁不馴、才華橫溢,唐伯虎在各種野史秘聞中被貼上過種種標簽。但這位江南才子的真實一生究竟是什么樣的?那些風(fēng)流軼聞是否真的發(fā)生過?被后世稱贊的作品又是在怎樣的人生際遇中誕生的?
雖然有關(guān)唐伯虎早年的史料很少,但我們依舊能從蛛絲馬跡中了解到他青少年時期的一些情況。比如,他學(xué)習(xí)成績十分優(yōu)異,但性格孤傲,不喜與外人交往。唐伯虎少年時代最要好的朋友有張靈、文徵明等,他們性格迥異,在當(dāng)時都很有名。
唐伯虎到了17歲,已是進入府學(xué)的第二年。這年的正月十五日,唐伯虎創(chuàng)作了《貞壽堂圖》。這是他極其重要的作品,歷來被視為其早年的代表作,也是他正式進入社會的標志。
這幅《貞壽堂圖》采用左右對稱構(gòu)圖,描繪的是一派秋日景色。卷上的題詩者,大多是唐伯虎的同時代人,而且就生活在他的周圍。他們既見證了唐伯虎最初進入蘇州文人圈時的情形,也將看到他隨后所經(jīng)歷的狂飆巨浪。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月初九,會試在北京貢院開考。
貢院的會試很順利。唐伯虎、徐經(jīng)等舉子如釋重負,回到旅店。他們還需耐心等待十幾天,才能知曉自己是否通過考試。
大家都在度日如年中翹首以待。忽然之間,旅店里沖進一隊官兵。他們不由分說地給唐伯虎和徐經(jīng)戴上枷具,押上了檻車,直接送進詔獄,拘押候?qū)彙?/p>
原來是因為有人向皇帝實名舉報:會試主考官之一程敏政利欲熏心,勾結(jié)考生唐伯虎和徐經(jīng),在會試中營私舞弊!
幾方對質(zhì)之后,這樁會試舞弊案真相大白。程敏政沒有舞弊。但最后的處理結(jié)果是唐伯虎、徐經(jīng)有“夤緣求進之罪”,就是巴結(jié)官員。這是一條莫須有的罪名。經(jīng)過禮部研究,決定發(fā)配他倆去浙江衙門充當(dāng)末等小吏。
表面上看,唐伯虎和徐經(jīng)至少還可以人前馬后當(dāng)個小吏,但實則這是一條不歸路,徹底扼殺了他倆的錦繡仕途。這等小吏,是被整個大明帝國的官僚體制壓在最下層的,一旦上任就如同泥牛入海。
志存高遠的唐伯虎,寧為玉碎,也不愿如此毀掉自己的一生。他斷然拒絕了禮部的安排。
唐伯虎回到蘇州皋橋的家里,本以為能夠好生休養(yǎng),恢復(fù)元氣??商撇⑼詹簧评砑?,又揮霍成性,此時已是家徒四壁。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此時,他的后院也“著火”了,不僅仆人不聽使喚,連第二任妻子也跟他翻臉了。
唐伯虎因此大病一場。他在痛苦中左思右想,反復(fù)探究生命的真諦。自從經(jīng)歷詔獄折磨、夫妻反目等大災(zāi)大難之后,吃盡苦頭的他已透悟了人生,懂得了生活本只屬于自己。
唐伯虎的書法作品《行書龍頭詩》,記錄的正是會試舞弊案后自己的狀況,而最后一聯(lián)“鏡里自看成大笑,一番傀儡下場人”,則是表明自己要與過去的經(jīng)歷告別,開始新生活。
明正德六年(1511年)之后,親如兄弟一般的文徵明與唐伯虎之間發(fā)生了一次頗為激烈的沖突。原因是唐伯虎要娶青樓女沈九娘。
“六如偈送錢塘妾,八斗才逢洛水神。多少好花空落盡,不曾遇著賞花人?!苯栌商撇⒌脑娮鳌逗蜕蚴锫浠ㄔ姟房梢钥闯?,唐伯虎送走“錢塘妾(指第二任妻子)”之后,很長時間沒有“遇著賞花人”了。而這次他迎來的“洛水神”,顯然就是第三任妻子沈九娘!
從唐伯虎的三次婚姻來看,他的第一任妻子是門當(dāng)戶對的徐氏,但好景不長,徐氏不幸早喪。第二任妻子“錢塘妾”,押注的是他的仕途前景,所以一旦他科舉折戟,“夫妻反目”
便在所難免。唯有這位青樓女沈九娘,與唐伯虎生出了真摯的感情——他倆同是被社會正統(tǒng)觀念拋棄的天涯淪落人,因而能惺惺相惜。所以,在唐伯虎的眼里,沈九娘就像洛神一般。
但文徵明對沈九娘的輕視,觸碰到唐伯虎的痛處,使得他不惜與摯友絕交,以此來捍衛(wèi)沈九娘與自己的尊嚴。
唐伯虎沖破世俗觀念,迎娶沈九娘,過上了相對安寧的生活。他的人生觀也因此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在一首詩中寫道:無火借石敲,有井當(dāng)庭鑿。有鹽齏富貴,無燈書寂寞。夫妻八尺床,風(fēng)雨一雙。于人無忮求,于世無乞索。天下方太平,鄉(xiāng)里免漂泊。
顯然,婚后的唐伯虎將這種一對夫妻、一張八尺床、一雙草鞋的尋常生活視為樂趣。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春日,桃花庵的院子里桃花綻放。唐伯虎在家里畫了一幅《桃花庵圖》,擔(dān)心墨跡過多掩壓了桃花的嬌容,于是只落款:“桃花庵,正德庚辰春日畫。晉昌唐寅?!?/p>
唐伯虎望著桃花庵,心情平靜,一轉(zhuǎn)眼他已經(jīng)在此生活了十幾年。他一生中最愜意的時光,大都是在此間度過的。到了50歲以后,他的視線常停留在自家院落里,他在此盡情享受著居家的寧靜。
16歲以前,他還是個才華橫溢的懵懂學(xué)子,一心想出人頭地,有所建樹??墒?,他到底真正需要什么,直到他經(jīng)歷了此后的人生磨難,才終于搞清楚:個人就像一葉浮萍,無力抗拒時代的狂風(fēng)巨浪。
54歲時,唐伯虎去世。去世前,他書寫了絕命詩,有兩種記錄。
其一: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dāng)漂流在異鄉(xiāng)。
其二:一日兼他兩日狂,已過三萬六千場。他年新識如相問,只當(dāng)漂流在異鄉(xiāng)。
唐伯虎的不凡之處在于臨死之際,依然表現(xiàn)出視死如歸的氣度。唐伯虎的詩,無疑再一次證明——他是一個真正的勇敢者、樂天派。
傳聞中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是這樣的:妻妾成群的唐伯虎偶遇一美麗女子,瞬間心動。該女子是華府的婢女秋香,為了她,唐伯虎化身落魄書生,進入華府給少爺們當(dāng)書童,后實施計劃求娶秋香。這個故事純屬杜撰。
唐伯虎不過是一位職業(yè)書畫家,依靠賣畫謀生,維持生活尚且不易,哪有什么閑錢來養(yǎng)活八九個妻妾?而最早記錄這個故事的項元汴,是明朝最有名望的藝術(shù)收藏家,確是有錢人,擁有妻妾六人。這個故事里真實可信的歷史人物唯有一位,那就是常州府無錫縣人“華太師”華察。華察曾為東宮侍讀,因此被尊稱為“華太師”。華察比唐伯虎年少,唐伯虎考中南京解元時,華察才兩三歲,還在穿開襠褲,唐伯虎怎么可能去他家教授他的兒子呢!
(摘自《唐伯虎傳》,中信出版集團,首發(fā)于《Vista看天下》雜志,佟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