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莆田四章

        2025-05-20 00:00:00黎晗
        臺港文學(xué)選刊 2025年2期

        “沉七洲,浮莆田”

        莆田歷史悠久,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距今5500—35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們即已在這里從事原始農(nóng)業(yè)和漁獵活動。這還不是最早的莆田,最早的莆田在海里,億萬年前某一次或幾次地殼運動,讓這塊陸地浮現(xiàn)了出來。此所謂天之變,地之理,造化之神通也。小時候聽老人講古,他們老說“沉七洲,浮莆田”。這不是傳說,至今壺公山上有蟹井泉穴,九華山巔有蠔殼粘石。古人風(fēng)雅,沒少拿這個抒發(fā)思古幽情,如宋代莆田詩人方翥《題九華山》有句:“乃知此山千載前,洶涌尚作海渺彌。蛟龍魚鱉占窟宅,不省造化能密移?!蓖娙丝聭?yīng)東《壺山》有句:“方壺久伏海中洲,涌出高山不計秋。峰上今猶蠔帶石,穴邊時有蟹尋湫?!?/p>

        宋舊志言,莆田原名“蒲田”,因此地臨水遍生蒲草而得名?!捌选睆乃?,易招水患,先人便去水從了“莆”。飽讀史書的明代翰林院編修黃仲昭對此有異議,在《八閩通志》里較真說,“莆”最早被史籍記載是《資治通鑒》,記的是陳天嘉五年(564)的事,當(dāng)時的名字就叫“莆口”,跟蒲草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古人認(rèn)真,往往會為一個字眼翻遍舊典爭論不休,我們沒他們博學(xué),也不知道到底誰說的更有道理。不過從辭格上,我更傾向黃仲昭的觀點,“蒲”雖含自然之美,卻不如“莆”獨特,畢竟字典里的“莆”字,多指莆田,少作他用。

        慕古是一種奇怪的情懷,那一日在《八閩通志》里讀到黃仲昭這般辨“莆”,忽然想到,古興化有些老地名真是又獨特又好聽,如仙游,如仙游縣的許多鄉(xiāng)鎮(zhèn),楓亭、榜頭、游洋、石蒼、鐘山、書峰、西苑……越是偏僻的地方,名字越是古雅。老莆田縣的一些地名也非常有詩意,如靈川、平海、笏石、華亭、南日、北高、東嶠、西天尾等。湄洲就更不用說了,地球上只有一個地方名湄洲,“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那是四海之內(nèi)三億多媽祖信眾朝圣的地方。2002年莆田市區(qū)劃調(diào)整后,涵江區(qū)接納了莆田縣大部分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萩蘆、白沙、莊邊、大洋,每個名字都干干凈凈的,宛如山間清新的空氣、坡上靜靜長著的樹木。涵江是水鄉(xiāng),溪海相接,湖澤密布,平原鄉(xiāng)鎮(zhèn)的名字大都與水有關(guān):江口、三江口、白塘、梧塘。三江口、白塘、國歡三鎮(zhèn)是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建立的,名字也起得好,關(guān)乎當(dāng)?shù)刈匀换蛉宋木坝^。北岸一些鄉(xiāng)鎮(zhèn)建制時間不長,名字也起得不錯,如東埔、月塘、山亭,參照的都是老地名。

        莆田每一個地方,哪怕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自然村,名字都有來歷和典故。我的老家圍莊是古地名,現(xiàn)名為渭陽。渭陽也不錯,但還是不如圍莊好聽。我不知道先前改名的緣故,只是非常清晰地記得,老家屋后一條小溪的橋板,用的是兩塊老墓碑,綠豆青大條石,長逾兩米,寬四五十公分,其中一塊碑上刻著“大清道光某年,圍莊某某,淑配某氏”。如此看來,至少在道光年間,老家還是名為圍莊。多少年過去了,那座小橋下的流水雖已不如先前清澈,溪上的橋板,那兩塊碑石卻仍堅固如昔。父母離世后,我已很少回我的圍莊,這一刻信筆寫到老家,仿佛又看到黃昏霧靄中,奶奶手持長竹竿,正站在屋后那座小橋上趕鴨子,晚風(fēng)吹散了她滿頭的白發(fā)……流水潺潺,圍莊依稀,一轉(zhuǎn)眼,那個村莊卻成了我記憶中的一個地方。十幾年前,我的第一本散文集要出版,當(dāng)時對書名有過好一番糾結(jié),“秋香到”“草腥味”“呼喊芥藍菜”“滿地都是野花”,雖是自己比較滿意的單篇標(biāo)題,做起書名來卻總覺太輕。后來兄長陳加偉力主以一個家鄉(xiāng)物事作品的標(biāo)題為書名,那就是被不少朋友贊賞的“流水圍莊”。是啊,人會老,心會老,唯有老家不老。老家就是老了,也是越老越有味道。

        和莆田山川浮沉變幻一樣,這個地方的行政區(qū)劃,也經(jīng)歷了數(shù)十次更迭,古人會歸納,八個字便講盡了往事千年:“屬地分合,多有變遷”(《興化府志》)。莆田縣歷史最為悠久,陳光大二年(568)及隋開皇九年(589),二度置縣曰莆田,不久即廢。唐武德五年(622),再置莆田縣,屬豐州(州治今泉州)。圣歷二年(699),析莆田縣西部置清源縣,天寶元年(742)改名仙游縣。莆仙自古一家,如今的仙游縣,一千多年前,就是從最早的莆田縣分出去的。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析莆、仙部分屬地置興化縣,并建太平軍(不久更名興化軍)領(lǐng)之,軍治在游洋,縣為附郭。次年,從泉州劃出莆田、仙游兩縣入興化軍。至此,古興化今莆田,“始正體統(tǒng),齊于諸郡”(《興化府志》)。太平興國八年(983),興化軍治遷到莆田縣城。景炎二年(1277),興化軍改為興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興安州改為興化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為興化府。莆田別稱“興化”“興安”,典故便是這么來的?;蕬c二年(1313),興化縣治徙廣業(yè)里湘溪(今新縣鎮(zhèn),新縣一名由此而來)。正統(tǒng)十三年(1448)裁興化縣,屬地并入莆仙二縣。莆田歷史上有個存在了四百六十九年的興化縣,這個除了文史界,今人多不了解。如果要舉出當(dāng)年興化縣的代表人物,宋代狀元鄭僑、史學(xué)家鄭樵是其杰出典范。

        斗轉(zhuǎn)星移,世事滄桑,這一系列變遷,讓人眼花繚亂,總而言之,現(xiàn)今莆田一市的境域,略小于唐縣莆田、宋軍興化。而無論是宋之興化軍、元之興化路、明清之興化府,莆田的行政區(qū)域,一直都是八閩最小的。先賢老說自己的家鄉(xiāng)是“蕞爾小壘”,先賢博雅,“蕞爾”一詞出自《左傳》,形容的正是“小的樣子”。

        讀舊志讓人上癮,懷古之情激蕩的同時,較真的毛病也與日俱增。某日見報端有年輕作者說福建別稱“八閩”,是因為當(dāng)年曾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當(dāng)下氣得不行,直呼其瞎編亂造、烏焉成馬,恨不得把他拉到跟前來好好訓(xùn)導(dǎo)一番—

        “閩”的最早記載見于《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也有人認(rèn)為“閩”的出處見于《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薄捌唛}”就是指周朝時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為圖騰的閩族部落。“七閩”的叫法,據(jù)說一直叫到北宋,蘇東坡在《送張職方吉甫赴閩漕,六和寺中作》一詩中曾寫道:“空使吳兒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閩路?!?/p>

        八閩之稱始于南宋,源于行政區(qū)劃的變遷。北宋雍熙二年(985),宋太宗置福建路,轄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和邵武軍、興化軍,共六州兩軍。由于州、軍同級,到南宋時便有人開始稱福建為“八閩”。據(jù)說,最早稱福建為“八閩”的是南宋狀元王十朋和大學(xué)者朱熹。王十朋任泉州太守時,曾在衙門題聯(lián)“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朱熹也曾在閩清白巖山題刻“八閩岳祖”四個大字。不過據(jù)說一直到南宋末,一些史書仍沿用舊稱“七閩”,此時“八閩”尚未取代“七閩”,而是交叉使用?!鞍碎}”完全取代“七閩”,跟一位莆田名儒有關(guān),他就是編修《八閩通志》的明代進士黃仲昭。自《八閩通志》始,后人便紛紛把福建稱為“八閩”了。如此說來,如果當(dāng)年不設(shè)興化縣,則無興化軍,那福建后來就不叫“八閩”而叫“七閩”了。

        新中國成立,“興化”“興安”從福建地圖上消失了,最早的“莆田”留了下來。1983年莆田建市,盡管當(dāng)時已有縣名為“莆田”,莆人卻不怕啰嗦,堅持縣市同名。2002年,“莆田縣”從行政區(qū)劃圖上消失了,老莆田縣的愛鄉(xiāng)者心疼不已。圍莊當(dāng)時隸屬莆田縣,我也跟著唏噓了一把。近日讀舊志,觀舊府新市浮沉分合,不由拊掌一樂:此境最早屬古縣“莆田”,如今歸于一市亦曰“莆田”,這不是兜了一圈又回到“莆田”的懷里嗎?

        莆田成縣既久,成市亦有年頭,不知為何,多數(shù)莆田人老是讀不準(zhǔn)“莆田”(pútián)二音,總要讀成怪怪的“普田(pǔtián)”。以前,莆田縣有一位老文化人叫宋元模,研究地方文史別有心得。上世紀(jì)八十年代,我在莆田一中讀書時,學(xué)校請宋老來開講座,他也提到說,莆田人奇怪,就是讀不準(zhǔn)莆田二字的普通話發(fā)音。怎么辦呢?宋老現(xiàn)場教了一個土辦法:“來,我們用本地話讀:沉(tián)七洲,?。╬ú)莆田,?。╬ú)了沉(tián),?。╬ú)了沉(tián),因此叫莆田(pútián)?!比嗄赀^去了,我一直記得宋老講座上的這個段子,一直都把“莆田”二字念準(zhǔn)了。不知道現(xiàn)在的學(xué)校,還會不會請地方文史專家去開講座。更不知道現(xiàn)在的文史專家,還能不能像宋老先生那樣,講出這么精彩的段子。

        “我鐫我銘,監(jiān)茲典型”

        莆田舊稱“興化”,“興化”二字出自“興德化民”一詞,說的是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太宗閱《泉福圖志》,念游洋洞地險,思欲以德化之,乃即其地立興化縣,建太平軍,改興化軍以領(lǐng)之。五年,以泉州之莆田、仙游二縣來屬,始正體統(tǒng),齊于列郡”。引號內(nèi)的這段話出自《興化府志·吏紀(jì)一·敘郡縣》,是對“興化”二字來源的最清晰解答?!杜d化府志》是地方政府邀約撰寫的郡志,作者周瑛和黃仲昭是地方名儒,修志嚴(yán)謹(jǐn),講究規(guī)制,整本書按照“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架構(gòu),規(guī)劃“六紀(jì)”,分合有致,蔚為大觀。當(dāng)代讀者翻舊志者本來就少,若有,興致也多在《禮紀(jì)》本土人物列傳部分。其他部分,如《吏紀(jì)》所敘的地方良吏之行跡種種,關(guān)注的人極少,至少從我并不褊窄的視野而觀,未見有誰專文論過。

        我本亦無此興致,只是某日要查“興化”二字的最初出處,隨手翻開了《興化府志》“吏紀(jì)”部分。這其實是這部城磚厚的志書的頭幾頁,過往總是匆匆掀過不作停留,這次沒翻三四頁,忽然被一句話吸引住了:“宋制有府、州、軍、監(jiān),……分上中下,……興化軍,下,故官屢有增損。凡官不專設(shè),皆以他職而帶本銜,謂之奉差遣?!边@句話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說興化知軍是下等官職,甚至沒有固定編制,人家都不愛來,來也是要先“高套”一個級別?!胺畈钋病币徽f,顯然就是無奈、應(yīng)付和被動的意思,甚至還帶有牢騷和抱怨?!杜d化府志》的兩位撰者,周瑛當(dāng)過撫州和鎮(zhèn)遠(yuǎn)知府,黃仲昭任過主管民事的大理寺右評事,此二人自然深知在興化擔(dān)任府官的種種艱辛,所以《興化府志》在“吏紀(jì)”的開頭,寫了幾句概述,中有“莆蕞爾小壘,辱賢人君子相繼來游”之語。周黃二君這么說,算是對家鄉(xiāng)地方官們的一種體諒。其中“游”字,一般作“宦游”解,古人低調(diào)優(yōu)雅,出仕為官不會洋洋得意,一般自我解嘲說,這只是人生一種游蕩奔波的歷程。起初我也是這樣理解的,但是隨后翻閱幾十頁長的“府官年表”,這才發(fā)現(xiàn)這個“游”字著實用得俏皮?!杜d化府志》詳細(xì)列出了諸位地方官的任職記錄,起于興化軍設(shè)立的宋太平興國四年(979),迄于該書成稿的明弘治十六年(1503),此間各位知軍、知府的任職時間都一一梳理了出來。表格素來枯燥,但是翻著翻著,我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讓人吃驚的現(xiàn)象:原來,自太平興國四年(979)到宋滅亡(1279)三百年間,從第一任段鵬到最后一任陳文龍,先后任過興化知軍的行政長官,居然有一百五十三人之多!三百年,一百五十三人,平均兩年就換一個知軍,未免也太頻繁了。至此,我似乎體會到了先人寫志時暗藏的幽默:果真是“到此一游”啊!

        再看每位知軍具體的任職情況,驚訝之余,不禁讓人感慨連連:在平均兩年換一人的“輪崗”節(jié)奏里,干不滿一年的近半,有的甚至上個月才來,下個月就走了。一年內(nèi)換兩三個知軍的有好幾次,最極端的例子是寶慶三年(1227)有個叫陳的,到任才幾天就改知劍州了。首任知軍段鵬,做得稍久一些,五年。慶元元年(1195)到任的陳衡在位時間最長,頭尾十二年。有意思的是,陳衡是少見的沒有“以他職而帶本銜”的“純知軍”,而段鵬是興化縣首任知縣就地提拔為興化知軍的。由此是不是可以說,“高套”而兼任的,一般都不會干太久,只有單單純純?nèi)我宦毜?,才能心平氣和地在冷板凳上安坐下去?/p>

        這當(dāng)然是戲言,其實這么多外籍士子遠(yuǎn)道而來知興化,并非都毫無作為,《興化府志·吏紀(jì)四》分“官監(jiān)上·治行”“官監(jiān)下·治材”兩部分,集中記載了地方官們的德行和才能。以宋為例,讓人印象深刻的有:

        —段鵬“下車教民以禮樂,導(dǎo)民以忠信,民化之。雖鄰境亦感慕興起”,府志贊曰,“太宗建軍曰興化軍,而以鵬領(lǐng)之,得其人矣”。

        —曹修古以御史言事得罪圣上,被貶到興化任知軍?!凹鹊秩?,心澹如也”,平日節(jié)儉度日,“有余推以及人”。曹死在興化任上,死的時候,家貧,妻兒無力辦喪事,當(dāng)?shù)匕傩諡閳蠖骶杩钪鷨?。錢送到曹家時,被拒絕了,他的女兒哭著說:“我先君居朝為聞人,以清節(jié)自立。今臨財茍得,尚何面目?”據(jù)蔡襄《曹女傳》記載,曹女時年十六歲。府志贊曰,“道行于妻子,其教深矣”。

        —詹時升愛民,“歲大旱,袍笏立烈日中,每位設(shè)一拜。忽陰云四合,而雨隨至”。府志贊曰,“誠能格天”。

        —汪待舉每日二更起來讀書,讀到天亮出來做公事。有人要行賄他,汪正色道:“某秉筆予奪,如見神明羅列其旁?!备举澰?,“以是為學(xué),天德可入”。

        —狀元陳文龍,莆陽士子典范,咸淳、景炎年間二度出任參知政事,宋之末季,臨危受命知興化軍,舍家守城,抗擊元兵,遂成興化軍絕唱。他的從叔陳瓚后以通判身份權(quán)守興化軍,城破人殉,與陳文龍一道成就“滿門忠烈”之大義。府志贊曰,“其所操守,曠古所不多見者也”。

        這幾位是宋代興化知軍德政的典范,其他如為民減稅的張永蹈、鐘離松、趙彥勵,傾力倡學(xué)的姚康朝、吳炎、楊夢信、張友,修建莆田縣城的曾用虎,興修陂塘的劉諤、郭汝賢、張淵等,項背相望,不一而足。

        此外,《興化府志》不只把視野放在知軍一列,其他如宋、元、明三朝莆田、仙游、興化之縣令、縣尉等基層官吏,亦有動人故事:

        —魏公壽是宋興化軍司法參軍,有上級官員寫信給他,讓他去一趟,說要舉薦他。他說,“招其來而薦之,非知我者”,最終沒去。

        —廖德明是宋莆田縣令,在城南設(shè)“仁壽廬”救助往來疾病之民,嚴(yán)重的,還帶到城中去養(yǎng)病。

        —劉忠是明代興化府同知,寬洪慈祥,居官惠政。有一年,天子遣兵入閩剿寇,路過莆田。將士在當(dāng)?shù)刭I魚做飯,忽然一條魚肚子破了,蛆蟲爬了出來。軍士嚷了起來,這是蠱!賣魚的被抓來,統(tǒng)帥要以軍法殺他。這時候劉忠聞訊趕來,捉過蛆蟲,放進嘴里吃了,說,這是魚腹中所產(chǎn)的蛆,不是蠱。就這樣,賣魚的得救了。

        —凌景陽是宋仙游縣尉,有一天他在一個道觀遇見兩個童子,“眉目疏秀,精神峻爽”,問他們有沒有讀書,兩個童子說沒有。凌景陽就把這兩個童子帶回去,親自教他們讀書。后來凌景陽調(diào)任他處,他又把這倆童子帶到郡里,請知軍幫忙放在郡學(xué)。這兩個童子,就是后來鼎鼎有名的蔡襄和蔡高兄弟。

        縣尉負(fù)責(zé)的是一縣治安,但是宋代仙游好幾位縣尉似乎都“不務(wù)正業(yè)”,段全讀書能文,以興學(xué)為首務(wù),遷縣學(xué),修孔廟,干得不亦樂乎。黃巖孫把尉廨整修得干干凈凈的,栽花種樹,還掛了個匾稱“思賢堂”。人家嘲笑他職卑事俗附庸風(fēng)雅,他特意寫了篇《縣尉廳記》來述志,言及:“予職警于此,深恐先賢之名久遂就湮沒,故以名堂?!柔t(yī)予之俗,且洗客之陋,又以詔后之官于此者?!?/p>

        興化郡各處子民,為了感恩地方官的惠政,大多以立生祠、繪肖像等辦法紀(jì)念,唯有古興化縣一地比較特別,喜歡刻碑勒石以記。《興化府志》載入興化縣三位縣尹蔡真、吳厚、葉衡的種種政聲,特意還把百姓刻石贊頌的碑文收錄了進去。這三份碑文用的都是四言詩,如上古歌謠,文辭古雅,易于誦讀。蔡碑曰:“游洋小邑,山高水清。蔡侯作宰,號稱神明。不貪以昧,如壺貯冰;不反以側(cè),如衡斯平。田野以辟,學(xué)校以興;盜賊以息,獄訟以清。綽楔謂何?先賢是旌;義廩謂何?窮餓是矜。磨崖有石,我鐫我銘;彼嗣來者,監(jiān)茲典型?!眳潜诓瘫罅ⅲ唬骸跋揭粎^(qū),新邑所都。邑有賢尹,前蔡后吳。……蔡侯去矣,有吳大夫;吳侯去矣,繼者誰歟?”葉碑也呼應(yīng)蔡碑,曰:“我有田野,侯辟耕之;我有學(xué)校,侯作興之。侯之愛民,如母護子;……前蔡后葉,實慰我心?!?/p>

        三份碑文文體相同,辭格相當(dāng),讀起來像是當(dāng)?shù)赝粋€秀才執(zhí)筆書成的。我尤喜蔡碑中“磨崖有石,我鐫我銘;彼嗣來者,監(jiān)茲典型”一句,千年前鐫刻碑文的那幾塊石頭今不可尋,但是碑文優(yōu)美,且寄托著興化百姓對地方良吏的深情,最終借由《興化府志》流傳了下來。這四句四言詩的句義并不晦澀,但我還是愿意用更通俗的現(xiàn)代文翻譯出來:“我們在山崖石壁上刻寫碑文,記述蔡侯的這些事跡。希望以后的繼任者要以他為榜樣,借鑒他的經(jīng)驗,接續(xù)他的德行?!?/p>

        孤高山

        壺公山名字的來源有二,一說:“有隱者于山絕頂遇老人,言神仙事,恍惚見宮闕臺殿,曰:‘此壺中日月也?!币徽f:“古有陳、胡二仙,陳仙隱北山,故呼陳巖山;胡仙隱南山,故呼胡公山,后人乃改胡為壺?!边@兩種說法很早就有了,明代《興化府志》沿用的宋志,就是這般記載。神仙能入小壺嘴而至另外一個世界,這想象力好生奇妙。那個壺,按現(xiàn)在物理學(xué)的說法,應(yīng)該叫“蟲洞”或“時空隧道”。

        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文友敘靈說壺公,敘靈這幾年一直在做僧道高人訪談,以為他到莆田壺公山問道來了。一問方知,原來他說的壺公,并非莆田獨有,而是道家的一個傳說。宋張君房《云笈七簽》是道家經(jīng)典,里面說:“施存,魯人。夫子弟子,學(xué)大丹道,……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變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夜宿其內(nèi),自號‘壺天’,人謂曰‘壺公’?!痹匐S手百度一下,更是大吃一驚,第一條是這樣的:“壺公,又名玄壺子、懸壺翁,是東漢時期的賣藥人。傳說他常懸一壺于市肆中出診,市罷輒跳入壺中,一般人不能見到他。后來醫(yī)家學(xué)成開業(yè)為人治病,多稱之為‘懸壺’,稱頌醫(yī)生常用‘懸壺濟世’?!薄瓉砥稳私蚪驑返馈⒁詾楹赖倪@個“壺”,專利早被別人注冊過了。

        好吧,那還是來說說壺公山的景致吧,“山如壺形”,“八面峰秀”,這個別的地方應(yīng)不多見?!杜d化府志·山川考》寫壺公山,述地理、景物、傳說及先賢題詠,分支擘脈,娓娓道來,其中這一句算是文眼:“其在眾山中,譬如正人端士,垂紳縉笏立于朝堂之上,可敬可仰。相傳晦翁(朱熹)赴同安簿時過此,謂莆田許多人物,乃是此公作怪,蓋驚訝之辭也?!?/p>

        壺公山確實是一座怪山,其怪在地處平原而陡然昂立,唐代“閩中文章初祖”黃滔為之賦詩,首句便是:“八面峰巒秀,孤高可偶然?!薄皯姨靿厣w”“巍峨岌嶪”“圭首方銳”“聳秀千仞”,這些都是先人對壺公山“孤高”的贊美。其實壺公山并不高,今人測量,其主峰僅七百米多一點點。先賢歌賦壺公山,還在其幽玄變化之美,宋仆射陳靖為壺公山作賦,“冥冥悠悠,蒼煙倏聚而忽散;杳杳靄靄,素霧乍郁而復(fù)宣”,這樣的好句子看得人眼花繚亂。這是因壺山東南面海之故,觀壺山頂上云霓之變,而能預(yù)知興化平原是否將雨,這是莆人自古以來的一種智慧?!皦厣街掠辍泵小捌翁锒木啊保辉陬A(yù)知之妙,而在八面峰巒或雨或霧或晴或霞之奇。廖必琦、林黌撰《莆田縣志》載,“舊傳壺山八面計十八院、三十六巖”,壺山如此秀美,正是儲精孕秀之勝地,難怪釋子道侶們要紛紛步胡仙、陳仙之后,依巒而晦跡、戀山而棲居了。

        壺公山的意義不止于此,因其所處位置非常獨特,與后來的興化郡治剛好南北相向,在宋代,莆人即稱其為“郡之朝山”“莆之鎮(zhèn)山”,莆陽風(fēng)水自此有賴于焉。黃滔的族中長輩、唐代異僧妙應(yīng)禪師拿它做讖詩,“水繞壺公山,此時大好看”,預(yù)言的是宋代木蘭陂建成后,以壺公山為地標(biāo)的興化平原沃壤喧騰,于斯為盛。蘭水擁抱壺山,母親河的水救活了一片干涸的土地,桑麻、人丁、鄉(xiāng)學(xué)、舉場、民風(fēng),樣樣迎來大好看的時代。自此,壺公山漸漸進入與文人雅士相關(guān)的敘事場域:

        —宋代榜眼陳俊卿家住白湖,《興化府志·學(xué)校志》記載,“正獻(陳俊卿謚號)嘗館朱文公(朱熹)于此,俾子弟受學(xué)焉。堂之南有山曰壺公,峻拔端重,若正人端士翔拱而立也”。

        —明代狀元柯潛家住柯山,處壺公山東南面。柯潛小時候望壺山而聰明花開,這個傳說莆人世代相承??聺撋砗笃鋵嵳局晃环欠驳膸煾?,《興化府志》“林庭芳傳”這樣介紹:“林庭芳,永樂十六年進士,知新會縣,罷歸,敦樸能詩,殿元柯潛早從之學(xué)?!薄吧酱肌庇州d:“白塔山由壺公山發(fā)脈東北行而生。其山小而圜秀,山下為東洲,林氏居焉。林氏曰庭芳,庭芳子曰敷,侄曰棨,棨子曰沂,皆相繼登進士第?!源松叫銡馑娨?。”

        —“壺山簪笏數(shù)如沙,三世青云第一家”,夸的是北宋殿中侍御史鄭伯玉一家。鄭伯玉是進士,其子叔明、叔僑,孫至道、亨道、事道,相繼擢進士。鄭伯玉家居后埭(今城廂區(qū)勝利街),并非壺山附近人氏。由此可知,早在北宋,壺公山儼然已成莆陽文化的一種象征。其實,在離鄭伯玉更久遠(yuǎn)的年代,壺公山已經(jīng)跟儒家靠得很近了,黃滔那首著名的《壺公山詩》里有這樣的句子:“不信無靈洞,相傳有古仙?!逡魉紖s隱,簪紱奈縈牽。”

        似乎是為了回應(yīng)先賢這一份以道托儒的情愫,元末明初,一群避世的莆田文人,郭維貞、方時舉、方用晦、方履道、釋清源等,初有九子,后增至二十二,他們從興化府的里巷郊野出發(fā),越溪陟嶺,登高臨風(fēng),于壺山之巔一期一會,“不欲以言語文字自表著,隱約于壺山泉石之間”,“以氣節(jié)相高,以詩酒自娛”,乃曰“壺山文會”?!按蟮辣緹o為,至人樂幽閑”(方時舉句),“溪云移榻坐,山雨下簾眠”(郭維貞句),“了無俗客到,時有白云來”(方履道句),讀著這樣的詩句,讓人恍然間又想起神仙遁世的那個神壺。仿佛有一股孤高之氣,自那細(xì)小壺嘴裊裊升騰,冥冥悠悠,倏聚忽散,杳杳靄靄,乍郁復(fù)宣。千百年過往,晝夜如斯,不絕如縷。

        寤之言

        很久很久以前,莆田有兩位仙人。陳仙和胡仙,一個住陳巖山,一個住壺公山。陳巖山就是今天的九華山,九華山和壺公山離得近,陳仙和胡仙會有交往嗎?會一起喝酒,一起嘮嗑嗎?最后羽化升天時,坐的是同一型號的飛行器嗎?府志沒提,民間野史也不見記載。倒是廖必琦、林黌撰《莆田縣志·仙釋傳》記仙游九鯉湖何氏九仙時,有這樣的描述:“月余復(fù)游于莆。莆西州故有龍津廟,其中井泉靈異,有胡道人修真于此。九人遂往謁之,因飲是水,仙眼盡開?!焙问暇抛邮菑幕茨线^來的,原來九個兄弟八個瞎,只有大哥的一只眼睛能用。這下子好了,喝了胡仙的井水,不用動白內(nèi)障手術(shù),另外十七只眼睛全亮了。這以后,何氏九子乃西行,結(jié)楓為亭,入湖煉丹,丹成而乘鯉升天,羽化成仙的路子順暢多了。所以說,神仙有時也需要互助,小神仙要是沒有老神仙點化,晦盲儇輕,跌跌撞撞,是要走很多彎路的。尤其那些遠(yuǎn)道而來謀求升天的外邑子弟,要是不虛心拜謁本地真人,不接受前輩指引,喝幾口老井里的靈泉,聽幾句老人嘴邊的真言,估計還是會繼續(xù)瞎著,成仙之路到頭來多半是幻夢一場。

        不過,本地神仙跟本地神仙做朋友的,例子不多。龜山創(chuàng)寺二祖師,莆田沈無了和仙游陳志忠,“二人雅相愛,游處必俱”,這種友誼并不多見。大多數(shù)神仙都是孤獨而自悟的,唐代妙應(yīng)和本寂二禪師,他們是同胞兄弟,也沒見哥哥對弟弟有過什么啟蒙。妙應(yīng)是本地異僧,本寂要跑到江西洞山去拜師才能創(chuàng)出曹洞宗。隋黃氏女修持自戒,立寺黃佛;唐千靈祖師逢苦即住,鐵針退魈;宋林默娘通悟妙法,靖海護航,都是靠自己一個人修煉出來的。

        翻檢舊籍,唯明代卓晚春和林兆恩二人相交相知,堪比龜山二祖師。卓晚春,今東嶠南渚林人,生嘉靖年間,自號無山子,亦曰上陽子,人呼小仙。《莆田縣志·仙釋傳》述略:“幼喪父母,無所資藉,而丐于道。八歲神于算法,雖千萬指掌,籌之不爽。頗言休咎事,皆奇中。初不識字,十四能詩,十六善草書,名動七閩。……每霜天,必浴于溪涘,又飲水十?dāng)?shù)甌,曰:‘漂我紫金丹也’?;虺捌渑铑^跣足,則應(yīng)聲曰:‘披衣兼跣足,開口笑王侯;千年渾似醉,一世懶梳頭?!弊客泶航?jīng)常講一些古里古怪的話,別人都聽不懂,“解者惟林子兆恩”。林兆恩號龍江,道號子谷子,是莆田著名的“三一教”教主。林兆恩與卓晚春一見如故,結(jié)伴外游,數(shù)年間晨夕對談,形影不離,言行與世人迥異,人稱“卓狂林顛”。后來,林兆恩將卓晚春同他交談的話整理成書,名為《寤言錄》。“三一教”教徒們認(rèn)為卓晚春有功于本教,各地三一教祠正殿中供奉的三尊偶像,正中是林兆恩,左即為卓晚春,右為張三豐。

        有朋友問我,為什么會有一個張三豐?。窟@燈泡當(dāng)?shù)摹N艺f我也不知道。據(jù)說《寤言錄》一書是流傳了下來,也不知道“卓狂林顛”睡著以后的對談里,有沒有議過關(guān)于張三豐的話題。

        本輯責(zé)任編輯:練建安 馬洪滔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 成 人 网 站 在线 看 免费| 伊人久久综合狼伊人久久| 洲色熟女图激情另类图区| 曰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国产免费资源高清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中文AV日韩A| 毛片在线播放亚洲免费中文网| 国产乱子轮xxx农村| 亚洲色偷拍区另类无码专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六区| 国产午夜片无码区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自拍| 久久精品成人91一区二区| 美利坚合众国亚洲视频| 性久久久久久| 欧美国产日韩a在线视频| 无码人妻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三区|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视频社区在线| 亚洲熟妇av乱码在线观看| 素人系列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 黑森林福利视频导航| 日韩在线第二页|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自拍| 无遮挡很爽视频在线观看| 少妇又骚又多水的视频| 中文天堂国产最新| av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 99久久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久久少妇高潮免费观看| 久久久中文久久久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夜色| 国产美女主播福利一区| 漂亮人妻洗澡被公强 日日躁| 最近中文字幕mv在线资源| 2020最新国产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