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材料一:
叔向見韓宣子①,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于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于難。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假貸居賄,宜及于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難,而離桓之罪,以亡于楚。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節(jié)選自《國語·晉語》)
材料二:
(王)充性恬淡,不貪富貴。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為上所知,貶黜抑屈,不恚下位。比為縣吏,無所擇避?;蛟唬骸靶碾y而行易②,好友同志,仕不擇地,濁操傷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過孔子??鬃又?,無所避矣。為乘田委吏,無於邑③之心;為司空相國,無悅豫之色。舜耕歷山,若終不免;及受堯禪,若卒自得。憂德之不豐,不患爵之不尊;恥名之不白,不惡位之不遷。世能知善,雖賤猶顯;不能別白,雖尊猶辱。處卑與尊齊操,位賤與貴比德,斯可矣。
(節(jié)選自《論衡·自紀篇》)
材料三: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p>
(《論語·顏淵》)
【注】①韓宣子:姬姓,韓氏,名起,謚號宣,春秋時期晉國卿大夫。②心難而行易:心懷高遠而行為隨便。③於邑:憤懣之意。
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起也A將亡B賴子存之C非起也D敢專承之E其自桓叔F以下G嘉吾子H之賜。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離,同“罹”,遭受,與《屈原列傳》中“‘離騷’者,猶離憂也”的“離”意思相同。
B.子,古代為男子的美稱,稱別人為“吾子”,有相親或敬愛之意,可直譯為“您”。
C.恥,以……為恥,與《石鐘山記》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的“鳴”用法不同。
D.歸,歸附之意,與《項脊軒志》中“后五年,吾妻來歸”的“歸”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欒武子沒有很多田產(chǎn),也沒有完整的祭祀禮器,但是他能夠行德遵法,聲名遠播,故而蔭及兒子桓子。
B.由于叔向?qū)ψ约旱膽B(tài)度真誠,直言不諱,韓宣子深解其義,對叔向的祝賀由不解到欣然接受,并且由衷感激。
C.王充性格淡泊、不貪圖富貴。他主張學習孔子,因為孔子出仕,做小官不避權(quán)貴,做高官無驕傲自滿之色。
D.“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說明孔子強調(diào)實現(xiàn)“仁”更需要自我修養(yǎng)和實踐,不能指望別人幫助。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處卑與尊齊操,位賤與貴比德,斯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則材料分別從什么角度來闡述如何“修身”?請簡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材料一: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縛于勢而不得不事也。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為人主而大信其子,則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兌傅趙王而餓主父。為人主而大信其妻,則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優(yōu)施傅麗姬殺申生而立奚齊。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余無可信者矣。
醫(y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
(節(jié)選自《韓非子·備內(nèi)》)
材料二:
趙襄子之時,以任登為中牟令。上計,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膽胥己,請見之。”襄子見而以為中大夫。相國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耶!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晉國之故?!毕遄釉唬骸拔崤e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舉,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終無已也?!彼觳粡?fù)問,而以為中大夫。襄子何為?任人,則賢者畢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與不知者議之也。絕江者托于船,致遠者托于驥,霸王者托于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驥也。釋父兄與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釣者與仇人仆虜,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猶大匠之為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數(shù)矣。故小臣[注]、呂尚聽,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聽,而天下知齊、秦之霸也。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知度》)
【注】小臣:指伊尹,他被湯任為小臣(官名)。
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醫(yī)善A吮B人之傷C含人之D血E非骨肉之F親也G利所H加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須臾,指極短的時間,與《勸學》“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中的“須臾”意思相同。
B.故,文中指原因、緣故,與《鴻門宴》“君安與項伯有故”中的“故”意思不同。
C.畢,動詞,意為全部使出,與《蘇武傳》“請畢今日之歡”中的“畢”意思不同。
D.社稷,社為土地神,稷為五谷神。常用來代指國家,體現(xiàn)了以農(nóng)為本的原始崇拜。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臣子時刻都在窺測君主的意圖,而君主處于上位卻傲慢懈怠,這導(dǎo)致大臣脅迫甚至殺害君主。
B.韓非子認為:造車的人希望別人富貴,制棺材的人希望別人早死,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
C.趙襄子任膽胥己為中大夫,遭到相國質(zhì)疑,趙襄子說已經(jīng)親自考察過此人,相國便不再過問。
D.成就霸業(yè)者需要依靠賢臣,就像橫渡長江的人需要依靠船,到遠處去的人需要依靠良馬一樣。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為人主而大信其子,則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所舉,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終無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及“君臣關(guān)系”問題,但二者觀點不同,請簡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讀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