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隨著中秋的臨近,我們小區(qū)西門外的桂花樹仍未開花。往年這時桂花盛開得一串串,一樹樹。從7 月中旬以來,重慶持續(xù)高溫兩個月,也許是高溫天氣擾亂了桂花樹生物鐘,桂花花期休眠了。人們看著未開花的桂樹,都在期盼著桂花的綻放。
我給愛人說,我們第二天去雅安過中秋。愛人聽后,有點吃驚,沒有多說。第二天,我們就從重慶開車四百多公里,直驅(qū)雅安。進入雅安城郊,我沒有開車進城,而是去了雨城區(qū)上里的白馬泉山莊。愛人一頭霧水,大聲地說:“您走錯路了!”我欣然地告訴愛人,這次回雅,既是為了和岳母一起過中秋,也是滿足我對桂花的念想。同時,我把對桂花念想的緣由講給愛人聽后,她也默然了。
我坐在馬泉山莊的院壩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院子中的一株八十年樹齡的銀桂,樹梢高過三層樓,星星點點的黃花,露顯在桂樹葉間。在微風(fēng)吹拂下,一股股的花香時濃時淡地浸裹著我們,桂花趁人不注意就墜灑在面前的茶桌上。在陽光的照耀下,它們恍惚是白晝的“螢火蟲”,在院壩的空中飄閃。我撿起茶桌上的桂花,第一次仔仔細細地辨清桂花由四個花瓣組成。山莊的側(cè)面,有三株六米左右高的桂樹,二株銀桂,一株金桂,都綻放著桂花的美景。我們征得山莊主人的同意,折了一枝銀桂和一枝金桂。離開山莊時,我拍下今年難得的八月桂花開,發(fā)在了重慶小區(qū)的業(yè)主微信群。
過完中秋的第二天回到重慶,我就去了小區(qū)西門外的桂樹林,細細地瞧看桂樹,桂樹沒有花苞冒出的跡象。我所在小區(qū)是一個老小區(qū),有二十來年了。這片桂樹林有二十株桂樹,每株銀桂七米左右高,呈長方形的桂樹有四排,一排五株,相互間隔六米。桂樹下修葺了休息的方臺。每到春天,小區(qū)四周,鮮紅的桃花,潔白的李花,繼而艷紅的海棠,粉紅的櫻花,一樹樹爭奇斗艷,把小區(qū)的春天打扮得多姿多彩。走過路過的行人,眼是養(yǎng)了,是飽了。可它們配上熱熱鬧鬧的春色,總覺得欠缺了什么:我們看得應(yīng)接不暇,聞得卻稀疏淺淡。
上前年,小區(qū)的桂花樹,一年開了兩季。桂花配合百花齊放的春天,在4 月下旬,銀桂花似金黃色的小星星,在綠葉叢里羞羞答答,綻露在桂樹枝上。進出小區(qū)的人,都無不詫異,無不駐足享受春天銀桂開花帶來的愜意。我佇立在桂樹林中,想到唐代詩人王績的《春桂問答二首》:一、“問春桂,桃李正芬華。年光隨處滿,何事獨無花?!倍?、“春桂答,春華詎能久。風(fēng)霜搖落時,獨秀君知不?!比绻蹩兡芸吹铰劦轿覀冃^(qū)的春桂,他寫春桂問答的“何事獨無花”,會寫成香韻唯我珍。那一年,在小區(qū)看見春季桂花開是第一次,也是我在小區(qū)桂花林,見證了一對老人相濡以沫,走向人生末路的感人情景。
春日的一個下午,我見小區(qū)一位太婆和老伴,沐浴著春陽,在銀桂花香的浸潤下,她和老伴在打甩二升級。他倆邊打邊不時地低聲細語。我本想靠近他倆,靠近他倆的融洽,他倆親昵的陪伴。想聽聽他倆和風(fēng)細雨的低語。在距他倆幾米遠的地方,我止住了。這時夕陽的霞光碎碎地、柔柔地漏灑在二老身上。這一幕悅目的夕照,讓我沉醉,讓我癡心。眼前的夕暉,也完完全全罩住了我。桂樹,花香,夕陽和老人的戲牌場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靈。
過后,我和桂花樹的相遇,不僅僅是一種綠色和香氣的照應(yīng),更是一種情懷的昭示。
在小區(qū),我不時看見這位太婆扶著拄著拐杖的老伴,在小區(qū)林蔭道上走步。老伴看上去近90 歲,太婆八十多歲。每次看見他倆在小區(qū)路上行走的“倩影”,我既欽敬太婆對老伴的扶持,又欽佩老伴對生命的執(zhí)著。小區(qū)的人告訴我:老伴因腦梗,在床上癱了兩年,太婆有高血壓和冠心病。老伴在她和阿姨的幫助下,剛開始,太婆和阿姨一左一右扶著老伴,在家里挪步。半年后,她和阿姨扶著老伴在小區(qū)跛著踱步。晴天的上下午,在小區(qū)的路上走,雨天的上下午,在小區(qū)的車庫里走。從一次走十幾分鐘,到一次走幾十分鐘。從在小區(qū)內(nèi)走,到小區(qū)西門外的桂樹林走。一年多后,老伴就可以一邊拄著拐杖,一邊太婆扶著他,一跛一顛地使出老力向前邁。他走步發(fā)出的聲,是他右腳拖移地面發(fā)出的摩擦音。他倆在小區(qū),在桂樹林移動的“倩影”,是小區(qū)一道流動的風(fēng)景線。
小區(qū)秋天的桂花香,一改春天的悠淡收斂。它香得濃烈,香得張揚,香味追著行人攆。桂花未開時,我進出小區(qū)西門,見到翠綠的桂樹林,如同見到熟人朋友,用目光同它們打打招呼,它們也用惹人愛的綠意回應(yīng)著我。秋桂開時,我離它們一二百米,香氣就肆無忌憚地、大張旗鼓地襲來。趕路的行人會放慢腳步,望望桂樹林,情不自禁地說:“秋天的桂花香氣襲人!”無事的路人,會駐足桂樹林,暢飲桂花香的大餐。
前年的春天,他倆常去桂樹林。太婆扶著他的右邊,他拄著拐杖的左手和身體,使出全身的力氣,通過彎曲的雙腿,遲遲緩緩地踱入桂樹林,顫顫悠悠地坐在花臺邊。太婆從布袋里取出水杯,擺在花臺上。桂樹林里一片寧靜,只有春陽照耀在桂樹上。束束點點的暖陽灑在二老身上??粗@一幀溫煦的剪影,我的心靈為之祈愿,為之快慰。想起李清照的《攤破浣溪沙》詞:“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陽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fēng)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贝嗽~正如二老的寫意:他倆心如止水地坐在桂花樹下,早已由人生的喧鬧走向了沉寂,由人生的朝氣蓬勃走向了衰老病殘??伤麄z不因為面臨生老病死,而辜負人間的美好風(fēng)景,而喪失了生活向前的勇氣。
去年的秋天,我和朋友在小區(qū)散步,看見太婆一個人坐在宿舍樓外的石欄上。她的左邊放著拐杖,右手提著布袋。布袋口冒出一束桂樹枝。見我們過來,太婆望著我們說:“謝謝你們幫我走上臺階。”“太婆怎么了?”我問。太婆細聲地回:“我走累了,上不了臺階?!彼窃谇笾覀儙退呱吓_階。臺階只有四級,對常人來講,走上臺階是輕而易舉之行。對走累的近90 歲的太婆來講,這四級臺階,就成了攔在前面的一座“山”,她只能望“山”卻步。
我和朋友一左一右扶著太婆,緩緩地、穩(wěn)穩(wěn)地步上臺階,走到樓房單元門。太婆把布袋換到左手,右手伸進口袋,從桂樹枝的邊上,摸出鑰匙遞給朋友。我們打開門,扶她坐在一樓邊的長椅上。“謝謝你們!”太婆細語道。我們問還需不需要送她上樓,她回道:“我休息一會兒,自己能上樓?!蔽液芟雴柼牛幸荒甓辔纯匆娝习榱?。不知是顧忌問得多余,還是怕刺痛太婆,終于未說出口。
走出門外,我和朋友唏噓不已:人老了,衰弱的身體成了自由行動的桎梏,成了愿望的束縛。我和朋友走下臺階,一股淡淡的幽香,仍飄忽在我們的周圍。我明白:小區(qū)門外的桂樹已活在了太婆的心中,也種在我們心里。
一束桂花就是一份愛的訴說,一株桂樹就是一個溫馨的小花園,一片片桂樹就是一座座無形的愛的大花園,它們會香遍小區(qū)、鄉(xiāng)村和城市。
今年年初,我在小區(qū)看見太婆時,她已弓著背,彎著腰,靜穆地、緩緩地用雙手推著空輪椅,向小區(qū)外的桂樹林走去。空輪椅上“坐”著布口袋,推累了,她就坐在輪椅上休息一會。宋代詩人楚娘的《桂花》:“丹桂迎風(fēng)蓓蕾開,摘來斜插競相偎。清香不與群芳并,仙種原從月里來。”默念著這首七言絕句,我心慰慰,我心戚戚。
國慶節(jié)后的一個周日,我去小區(qū)西門外的超市買牛奶。穿過桂樹林時,居然邂逅了三株桂樹開花!零零星星的小黃花綻笑在桂樹枝上,給人驚喜,我拍下遲開的桂花,發(fā)在小區(qū)業(yè)主微信群中。瞧見太婆也坐在桂花樹下,正翻看著平板電腦。我輕輕地走近太婆,她右手滑動一次,平板電腦上就顯示出一排圖片。她平靜地盯著一幀幀、一幅幅往昔的時光,這些圖片成了她波瀾不驚的甜美回憶。
我的手機微信群里,一業(yè)主回復(fù)說:白馬送來山莊桂,人間總會桂花開。第二個業(yè)主回復(fù):小區(qū)桂葉綠,感染著我們的眼;小區(qū)桂花香潤澤著我們的心。讀著微信群的回復(fù),我終于領(lǐng)悟了美國生物學(xué)家邁克爾·波倫說的:“花的背后有一個帝國價值的歷史,花的形狀和顏色以及香氣,它的那些基因都承載著人們在時間長河中的觀念和欲望的反映。”
桂花樹的形狀和顏色不僅是觀念和欲望的反應(yīng),也是快樂、安寧、團圓、忠貞的象征,也是有愛的表達。每看到桂花,我的心中都會浸染著愛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