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以理性與創(chuàng)新推動社會進步。而科技時代,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給社會帶來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近幾年的高考作文也和“科技時代”的主題密切相關:“科技時代的‘答案’和‘問題’”(2024年新課標I卷),“關于中國航天”(2024年新課標Ⅱ卷),“技術發(fā)展對個人時間的影響”(2023年全國甲卷),“聚焦北斗衛(wèi)星”、“當今時代”(2020年上海卷)等,時刻在提醒我們要與時代同頻共振,思考科技時代背后“人”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更好地利用科技,走向科技時代美好的未來。
在高速發(fā)展的科技之下,我們的生活更便利,可使用的工具也越來越豐富,可謂擁有了多姿多彩的物質生活。但深入思考,在科技時代下,我們的精神生活看似五光十色實際卻貧乏單調,這也是科技發(fā)展所帶來的弊端。科技,是人類知識和智慧的結晶,賦予我們改變世界的能力。而科技,也能反過來讓我們思考“人”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只有深度思考科技與人類生活之間的關系,共同探索如何在科技的浪潮中保持人文精神的火種,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豐富多彩。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當今時代,科技前沿技術正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然而,在科技飛速進步的同時,人們也開始關注到科技進步與人文精神的平衡問題??萍紤斎绾畏杖祟?,如何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能彰顯對人性、道德和文化的尊重?
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生:老師,這篇文章具有很強的思辨性,請問我們應該如何審題呢?
師:這篇寫作材料由三句話組成,看似信息很少,其實背后大有乾坤。第一句話“科技前沿技術正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我們需要去注意分析的是科技發(fā)展的積極影響。而第二句話“人們也開始關注到科技進步與人文精神的平衡問題”則需要我們探討科技發(fā)展帶來的挑戰(zhàn)與人文精神失衡的潛在問題。第三句話“科技應當如何服務人類”以及“如何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能彰顯對人性、道德和文化的尊重?”則需要我們去論述科技與人文應該如何相互融合,做到齊頭并進。
生:老師,在行文思路和立意方面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嗎?
師:我們應該明確本文的核心是“科技與人文應當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然后可以分解成三個方面去闡述:首先,我們可以圍繞科技發(fā)展的積極影響展開,比如科技提升了生產效率,推動了文化交流與融合,為解決人類面臨的種種挑戰(zhàn)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次,我們可以去探討科技發(fā)展帶來的挑戰(zhàn)與問題。例如科技可能會破壞生態(tài)平衡,如果沒有倫理和法律的約束,科技的發(fā)展會加劇社會不平等,科技可能導致人們過度依賴技術,喪失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需要為科技發(fā)展的問題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最后,可以聯(lián)系正處于科技時代的青少年,重申科技與人文共筑未來的重要性,呼吁人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不忘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傳承,共同推動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示范佳作引路
讓科技之光照亮人文星空
深圳市高級中學文博高中高二(6)班 郭金堯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科技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短期看來,知識性和效率的問題會越來越少,然而隨著科技的飛升,許多潛在的道德問題、倫理問題等人文問題卻會逐漸浮出水面……倘若科技與人文無法協(xié)同并進,長此以往,人類文明或許將會陷入混亂。因而,科技應當和人文并駕齊驅——以科技發(fā)展為舟,人文智慧為楫,如此方能化科技與人文的“干戈”為“玉帛”,共解時代之問,渡宇宙的浪漫星河。(開頭引論從材料切入,直奔主題:科技應當和人文并駕齊驅。)
科技時代的到來,極大地解決了人類的“生存”之難題,實現(xiàn)了人們對于“速度”的要求,對于“工具”的需求,對于“安全”的渴求,對于“便捷”的追求。縱覽古今,也因為科技的發(fā)展,時代呈現(xiàn)出繽紛多元的色彩和文明智慧的跡象。漂流于海上的木筏,淌過科技的猛浪,化身驚天動地的戰(zhàn)艦;飛奔向前的烈馬,演變成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信鴿變成消息的信號,紙幣變成一個個數(shù)字符號……科技的提高解決了許多以往不敢想的難題,實現(xiàn)了古人對于未來的美好暢想。人類的文明也因為科技的進步有了突破性的提升。(本段運用眾多古今事例論述“人類的文明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提升”的分論點,排比論證,富有說服力。)
然而,文明的進步需要技術,而止步也往往是因為技術。人們的“生存”問題解決的同時,逐漸衍生出了“精神”之問,“人文”之問,“道德”之問。街頭,路上,移動的“科技芯片”逐漸吞噬著“人文的大腦”,人漸漸喪失了思考能力,人到底是“人”,還是科技時代的“工具”?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發(fā)展,讓很多人陷入了“信息”的泥淖,肆意把觀點當作事實,如對“糖水爺爺”的網暴與誹謗;技術的提升,使每個人皆擁有更改認知的權利,如將西游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抑或曲解……技術對人腦創(chuàng)造和人類文化的沖擊之大,或許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本段承接上段,從反面論述科技對于人文發(fā)展的另一個側面:危害和弊端。)
那么,如何運用好科技和人文,共同解決時代之問?科技始于人文,亦應為人所用,我們有李子柒、山白、彭傳明等手藝人承傳統(tǒng)之古風,融現(xiàn)代之攝影技藝,使悠久的文化通過科技再一次呈現(xiàn)出來;我們有樊錦詩和一眾文物修復師們將數(shù)字技術與敦煌文化等前人智慧緊密結合;我們有“數(shù)字博物館”“AR文物解說”“大唐芙蓉院”等,用技術帶我們夢回千年,讓科技在照亮傳統(tǒng)的同時也照亮人心。因此,應當以人文初心為本,發(fā)揮科技效率之長,方能奏響時代的交響樂。(本段結合現(xiàn)實,提出解決措施:以人文初心為本,發(fā)揮科技效率之長。)
對于青少年,我們應該如何在科技的洪流下,傳承人文之美?我想做一名有溫度、有追求的文藝青年,用鍵盤去吟詩作賦,乘游艇去觀海賞月,去品鑒朱自清筆下的荷塘,去感受成吉思汗彎弓射雕的豪邁,尋求內心的充盈和富足。我想做一位善于創(chuàng)新,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科技青年,借VR來看月圓月缺,用平板畫下春暖冬涼、晴雨變化,用“人文”的力量來溫暖科技的堅冰,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血肉豐滿,靈魂向善,享受恣意生長的美好。(本段結合自身,細膩描述自己關于“科技的洪流下,傳承人文之美”的思考,很有感染力。)
在科技進步和人文精神之間反復尋找平衡的過程,就是人類文明探索未來的過程。人文與科技的故事只有持續(xù)不斷地講述下去,我們才能擁有這恒長的文明和絢爛的宇宙。愿我們能駕科技之扁舟,借人文之船楫,共同駛出一條屬于人類文明的璀璨星河。(結束語,首尾呼應,再次回扣主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中國航天飛船叫“神舟”,華為的操作系統(tǒng)叫“鴻蒙”,中國航天登月探測器名為“嫦娥”,暗物質粒子探測衛(wèi)星叫“悟空”,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名為“墨子”,太陽監(jiān)測衛(wèi)星計劃叫“夸父計劃”。
對上述關于中國科技的相關命名,你有何感想?請結合實際寫一篇文章來表達你的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