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秦時期,海貝憑借其美麗獨特的花紋形狀、堅硬且有光澤的外殼以及旺盛的生命力,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地應用,還逐漸成為貴族階層身份、權力的象征。在這一時期,海貝諸多奇特功用的根本在于它是先民眼中的生命之符,其隆起的背部和帶有齒紋的腹部使得人們將其作為子宮和女器的象征,反映了初民對生命力的神圣敬畏以及對族群生生不息的美好期盼。
【關鍵詞】先秦時期;海貝;生命崇拜;文明起源
【中圖分類號】K878"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2-006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2.019
水是生命之源,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比陸地更早孕育出生命,而貝殼就是其中之一。在西方,女神阿弗洛狄特與維納斯在藝術作品中多呈現臨風站立在海面貝殼上的形象。海貝擁有美麗堅硬的外殼、略微鼓起的背部以及獨具特色的形狀,往往引發(fā)人們的各種美好聯(lián)想。在探討我國先秦時期海貝的諸多功用過程中,不難發(fā)現古人不僅將它用于裝飾,還視其為一種具有特殊靈力的神秘生物,賦予它十分豐富的象征意義,而諸多意義皆是從貝殼是生命之符這一說法生發(fā)出來的。
一、從衣食住行到喪葬祭祀
先秦時期已經能夠較為全面地展現我國古人對貝的使用史。首先,民以食為天,海洋一直為人類和其他生物提供了寶貴的生物資源,貝類便是其中一部分。在空間數量上,貝類是種類最多的海洋動物類群,亦是動物界第二大門軟體動物中不可或缺的一類,至今仍遍布全球各地的水域。在時間跨度上,最早的貝類化石可以追溯至寒武紀,距今約五億年,它們誕生后進化的歷史遠長于人類。
先秦時期的貝類使用包括海產的貨貝(Monetaria moneta)、海蚌、海螺、海蛤及產自淡水的河蚌等在內。上古文獻中的“貝”包含眾多種類,應是帶有甲殼的水生軟體動物之統(tǒng)稱?!钝拧吩疲骸柏愐云浔秤?,故謂之貝?!笨芍惖淖x音就源于它背上的甲殼?!墩f文解字》:“貝,海介蟲也”。鄭玄注《禮記·月令第六》“介蟲敗谷”句云:“介,甲也?!盵1]324許慎認為貝是有甲殼的海洋生物。《尚書·盤庚》:“茲予有亂政同位,具乃貝玉?!笨追f達云:“貝者,水蟲。古人取其甲以為貨,如今之用錢然?!盵2]132孔穎達先說貝類是水生生物,后簡述古人用貝殼作為貨幣之用,并未深究其是否產自海洋。可見在古人看來,貝最大的特點和功用在于它的甲殼,因此盡管不同貝類的形狀、棲息地可能不盡相同,但它們因為外層質地相近的鈣質外殼,皆可歸為貝類。
早在遠古時代(一萬年前至五六千年前),沿海地區(qū)的先民們就已經有采集貝類作為食物的習慣。一開始,人們食用完貝肉便會遺棄包裹它們的貝殼,久而久之,這些吃剩的貝殼就堆積成一個個小丘,考古學上稱之為貝丘,或貝冢。據學者統(tǒng)計,在空間分布上,若暫不計港澳臺地區(qū),保守估計,我國目前可見的貝丘遺址約有428處[3]75。此外,人們在食用這些貝肉的同時,還發(fā)現外部的貝殼有淺凹的形狀與堅硬的質地,可以用于舀水或切割。故先民不僅從貝肉中獲取豐富的蛋白質,還將其殼制成飲具、蚌鐮、蚌勺等各類器具用于飲食和生產活動。
裝飾是貝殼從古到今貫穿始終的功用。先民們不僅會用貝殼做成項鏈、腰鏈或者腳鏈裝飾自己的身體,還會用它們裝飾車具、馬具,或者加工成蚌泡、貝片嵌在漆器表面,形成泛有彩色光澤的美麗圖案,即螺鈿工藝。在服飾方面,先秦時期的人們除了用美麗的貝殼裝飾衣物,還發(fā)現用脈紅螺所染成的紫衣不會褪色,也就是所謂的“齊紫”。先民還會用貝殼直接作為建筑原料,或者煅燒成蜃灰涂在墻壁上用來殺蟲防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這些較為直接地停留在物質層面的實用功能,先民們還從貝類的形狀聯(lián)想到其他的事物,貝殼逐漸被用于喪葬祭祀、政治經濟等具有精神意義的活動中。在先秦時期的墓葬中常見有海貝的身影,它們被發(fā)現于死者的口中、手中或者股骨之間,人們認為貝殼不僅是財富的象征,還是具有靈力的神物,能與神靈溝通,可以凈化死者的肉體,使其靈魂進入神的世界。而在祭天與祭社等儀式上,貝殼也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或作為祭品呈給神靈,或盛以祭肉獻與社稷。商周青銅銘文還多有記載君王賞賜給諸侯臣下貝朋的史實,而這些海貝的來源之一就是諸侯方國的進貢。
先秦時期的貝類使用可以說涵蓋了由盛到衰的完整歷程。后隨著貝幣的興衰,古人對貝類的利用逐漸回歸到初始的裝飾之途,彭柯、朱巖石先生認為海貝從新石器時代、夏至商前期、商中期至春秋早期和春秋中期至戰(zhàn)國依次是其使用的初始階段、發(fā)展階段、繁榮階段和漸衰階段,至秦漢時海貝則在漢文化中消亡。[4]吳旦敏對新石器時代至戰(zhàn)國晚期考古出土的海貝遺存進行量化分析后亦得出了相似的結論。[5]
二、女器崇拜的文化意象
瑞典漢學家安特生在1934年就已經指出,因為貝殼形似女性生殖器官,故在古人的原始思維中,它就成了生命之符。貝殼諸多與女性、婚姻、生殖和死亡相關的帶有巫術意味的用途之根源便在于此。早在石器時代早期,海貝就已經具備這一根本的象征意義。安特生廣汎征引了與貝殼相關的民族學、人類學材料來論證此說,比如阿弗洛狄特的崇拜中心——塞浦路斯的居民認為第一個女人是海貝變成的,印度南部的未婚女性及泰基少女一旦結婚就不能佩戴海貝,日本婦女在分娩時會手握貝殼以求平安,埃及和非洲一些地區(qū)的孩子也會佩戴護身符貝殼防御邪祟等等。[6]此外,貝殼的象征物還會由女陰擴大到孕育生命的子宮,例如西太平洋波那佩島上的土著人就會把臍帶裝在象征母親子宮的大貝殼中[7],希望以母親的力量護佑孩子茁壯成長。
我國的原始社會中也有對女器崇拜的表現。衛(wèi)聚賢指出,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多有三角形“▽”的花紋,這便是崇拜女子生殖器的象征。[8]趙國華指出,在母系社會早期初民的原始思維中,人是女性自身生長出來的,如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等,故崇拜女性生殖器。魚和花卉植物均為女陰的象征?!吨芏Y·春官·大宗伯》中以血祭社稷,是遠古人類崇拜女性經血,以為它能化育萬物觀念的積淀。[9]168-208《說文》:“也,女陰也?!睏盍照J為古代文化中有用勺子隱喻女陰的現象[10]。楊超認為江蘇連云港的新石器時代將軍崖巖畫上的“禾苗”( )形象也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11]。史密斯在《中國美術史略》中稱,原始藝術中的三角形為生殖象征,與貝形略同,原始文明常以之代表地母。[12]
我國古代有用蚌蛤作為女器的文化意象,二者皆可孕育珍珠,猶如女子懷孕,在“老蚌生珠”“珠胎暗結”等成語中便有所體現。《水滸傳》中王婆對西門慶說武大郎家賣“河漏子”,也就是河蚌,趙國華認為在這里也隱喻女陰[9]188。在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中,月、海、蚌和女性皆屬陰,故而或許可以聯(lián)系在一起。如今廣東東莞仍有從蛤蜊中生出妙齡女子的傳說。考古資料方面也有比較直接的例證,如寧夏同心倒墩子匈奴墓地,在M13墓主盆骨下有一排海貝,兩手端及兩股骨間各有三枚,均呈梅花狀,發(fā)掘者推測這些海貝系釘綴在衣服上作為裝飾[13],因為該墓的墓主乃年輕女性。然而筆者卻認為盆骨和股骨間的海貝應分別是子宮和女器的象征。
雖然我國古代能比較直接地表現貝殼與女陰崇拜的證據不是特別豐富,但卻能從很多材料中找到貝殼與生命崇拜相關的間接依據。例如有學者結合漢代朱仲之《相貝經》中對貝殼的描述,指出寶貝為安產之護符,漢族極為重視[14]。這里的寶貝就是子安貝,顧名思義,能保護產婦平安產子?!掇o海》中稱其“綬貝(Mauritia arabica)”[15]419,應該就是婦好墓中的阿文綬貝。它被發(fā)現在槨外墓室的填土之中,伴隨大海螺、骨笄、瑪瑙珠等物出土,研究者認為它應是奴隸主的珍玩,而非貨幣。[16]筆者猜測或許還有充當護身符的作用。古時西南地區(qū)的人們會把紫貝和幾粒米包藏在一處,說它會生小貝。[17]
此外,墓葬中的貝殼除了被放置在死者口中、手里、股骨間等地方,還偶有發(fā)現在死者眼睛上放貝殼。紐約的塞內卡人會把酷似眼睛的黃寶螺放在死者雙目上。[18]78在費排洞穴中一屈肢葬的人骨眼窩處嵌入有兩顆子安貝[19]90,屈肢葬被認為是模仿嬰兒在母親子宮內的形態(tài)。
三、作為貨幣與推動文明起源
弗朗索斯·希緬德說過:“貨幣起源于一種多少有些貴重的,帶有宗教性色彩或魔術般神秘性的,能發(fā)出威力并能生出財富的物品。”[15]108正因貝殼生于水中、美麗珍貴、材質堅硬、便于攜帶,且在世界多地的生殖民俗文化中被當作女陰或子宮的文化意象,生發(fā)出多產、護佑婚姻、祈求吉福等諸多美蘊,才被各個地區(qū)的人們選擇成了貨幣,以象征源源不斷、生生不息的財富。程德祺發(fā)現甲骨文中的“德”字寫成“得”,之所以呈手持貝之形,是因為人們把貝當作藏納或代替德的靈物。用貝裝飾、殉葬、禮賀,都是因為貝象征靈德[21],人們能用貝來增強和顯示地位、身份。到了周代,貝逐漸被用作貨幣,其象征靈德的職能就逐漸被玉取代。
其實貝殼被選為貨幣,還與中華文明起源于東方,初民居住靠海有關。早在中國上古時代的海岱地區(qū),海貝應該已經作為一種比較原始的貨幣在貿易流通中為先民創(chuàng)造財富了。蒙文通先生在《中國開化始于東方考》中提出,中國早期文明發(fā)展的核心區(qū)域并非傳統(tǒng)認為的中原一帶,而是東方地區(qū):“羲皇以前,古之王者多出扶桑、暘谷、勃海、長淮,則我先民固起于東方,亦沿海岸線繁殖者?!饼R魯地區(qū)靠近海洋,土地鹽堿化嚴重,不適宜種植五谷,但生產魚鹽,故可發(fā)展貨物貿易,齊魯漸成商賈之國,“貝固古代之貨幣,旅順為海上交通要道,而先民聚貝其間,則古國越海行商,猶之希臘,非時多水時多獸也?!盵22]125-132
遠古時期的東方民族用貝殼積累了財富,進而對國家的政治、軍事、文化的發(fā)展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有學者認為,春秋末期,越國作為東南夷的一支政治勢力突然崛起,可能也是因海貝貿易積累的財富。越氏一族帶有濃厚的海商色彩,如比嘉春潮在《新稿沖繩的歷史》中認為,古時貝殼產地琉球列島南部島嶼的祖先就是東南沿海百越族中的一小分支,他們曾往來于此,后來定居下來。[23]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先民最早接觸的海洋生命體,海貝在先秦社會中不僅承載著裝點服飾、飲食器皿等物質功能,更通過喪葬含貝、祭祀埋貝等儀式,構建起溝通生死的文化通道。從實用器物到精神符號,先秦時期海貝的文化本質在于對生命力量的崇拜與敬畏,支撐其在華夏文明發(fā)軔期綻放出獨特的光彩。
參考文獻:
[1]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2]阮元???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M].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3]趙犖.中國沿海先秦貝丘遺址研究[D].復旦大學,2014.
[4]彭柯,朱巖石.中國古代所用海貝來源新探,考古學集刊(第12集)[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5]吳旦敏.出土貝現象分析研究[J].上海博物館集刊,2002,(0).
[6]J·G·安特生,陳星燦.阿芙羅狄忒的象征[J].南方文物,1992,(03):117-125.
[7]王政.生殖民俗文化中的貝與蚌[J].書城,1996,(01):27-28.
[8]衛(wèi)聚賢.古史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9]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0]楊琳.“也”有女陰義[J].尋根,2012,(03):62-64.
[11]楊超.將軍崖巖畫“禾苗”形象考釋[J].三峽論壇,2016,(02):36-45.
[12]范明三.紋樣系譜學初探——從瑞果紋等論及中外民族藝術交流[J].活頁文史叢刊,1986,(11):20-39.
[13]烏恩,鐘侃.寧夏同心倒墩子匈奴墓地[J].考古學報,1988,(03):333-356.
[14]戴建兵編.民國范錢幣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21.
[15]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辭海(生物分冊)[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16]戴志強.安陽殷墟出土貝化初探[J].文物,1981,(03):72-77.
[17]李家瑞.古代云南用貝幣的大概情形[J].歷史研究,1956,(09):85-100.
[18](英)海倫·斯凱爾斯(Helen Scales).時間的螺旋:貝殼里的人類史[M].劉利平,李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19](日)西村昌也.越南考古與歷史研究[M].覃義生譯.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
[20]胡仲實.女陰崇拜——縱目人考[J].民族藝術,1995,(03):64-68.
[21]程德祺.商代用貝習俗與靈德崇拜[J].中原文物,1990,(02):72-76.
[22]蒙文通.古史甄微[M].成都:巴蜀書社,2015.
[23](日)陳舜臣.云外之峰:陳舜臣隨筆集[M].朱俊華,于晴譯.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21.
作者簡介:
唐泓漓,女,四川遂寧人,四川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從事先秦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