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畏兀兒,亦稱作“畏吾兒”等,是中國西北一個古老的民族。畏兀兒其實是“回鶻”的蒙古語音的漢字音譯。此名稱的使用始于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汗國和元朝,明朝也繼續(xù)使用,主要指西州回鶻及其內遷的后裔。忽必烈時期,一支畏兀兒民眾在亦都護紐林的斤的率領下,避居甘肅永昌(今武威市涼州區(qū)永昌鎮(zhèn))。畏兀兒族人后裔在涼州的事跡多有記述,如清代學術大家張澍的母親家族為畏兀兒族后裔,又如名士孫揆章考證涼州名人余闕、達云俱為畏兀兒人。
【關鍵詞】高昌回鶻;畏兀兒;張澍;余闕;達云
【中圖分類號】K2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2-006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2.018
一、畏兀兒族歷史略述
畏兀兒,亦稱“畏吾兒”等,是中國西北一個古老的民族。畏兀兒其實是“回鶻”的蒙古語音的漢字音譯,主要指西州回鶻及其內遷的后裔。此名稱的使用始于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汗國和元朝,明朝也繼續(xù)使用。
(一)丁零族與漠北回鶻
回鶻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于我國北方和西北的“丁零”族(亦稱作“丁靈”“丁令”),其活動于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廣袤草原,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為漠北“回鶻”汗國。
(二)西州回鶻
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年),強大的黠戛斯人消滅了回鶻汗國,大批回鶻人從漠北逃亡到了西域。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鶻大首領仆固俊率領一支回鶻人在今天天山東段南北地區(qū)創(chuàng)建“西州回鶻”,或稱“高昌回鶻”。仆固俊的稱號為“仆固天王”或者“不可汗”。高昌回鶻在仆固俊之后的幾代君主統(tǒng)治時期發(fā)展成為一個龐大的汗國,其疆域西到巴爾喀什湖,東到哈密,南越塔里木沙漠,北達阿爾泰山。
(三)臣服西遼
宋遼金時期,高昌回鶻一度臣服于西遼。臣服之后,高昌回鶻首領被降為“亦都護”(idikut,有福的君主)。西遼皇帝在其國都派駐有監(jiān)護使。畏兀兒人的貴族大臣接受雙重領導,襲用本部頭銜外還要接受西遼封號。西遼末帝直魯古統(tǒng)治時期,高昌回鶻亦都護月仙帖木兒去世,年幼的兒子巴而術繼任,西遼派遣太師僧少監(jiān)干涉國政,駐于火州城(今吐魯番東三十里)。
(四)歸附蒙古
1206年,成吉思汗創(chuàng)建大蒙古國。亦都護巴而術殺死少監(jiān)反叛西遼,派遣使者向成吉思汗表示降服。1211年,巴而術應召攜帶貢品到了漠北,成吉思汗將其與諸位皇子比較年齡,排列為第五,并且把女兒也立安敦賜婚。高昌回鶻歸附后,亦都護須應歲時進貢珍寶方物、派遣貴族弟子入質,成吉思汗還在其一些城市設置達魯花赤,直接管轄。畏兀兒人因很早就主動依附蒙古人,而且文化程度相對較高,所以元代畏兀兒人是地位很高的色目人,很多人都充當蒙古貴胄的老師。
(五)避居涼州
窩闊臺之后,蒙古親貴之間的汗位之爭接連不斷,高昌回鶻亦飽受戰(zhàn)火。西北宗王海都與都哇叛亂時,高昌屢次遭到焚掠。至元十二年(1275年),都哇及其弟卜思巴率大軍進圍火州,圍城達六月之久,城中糧食斷絕,亦都護火赤哈兒無奈獻出女兒乞降,都哇方才退兵。戰(zhàn)后,亦都護火赤哈兒朝見元世祖忽必烈,被賜婚元定宗貴由的女兒巴巴哈兒公主,又賜鈔12萬錠。忽必烈還以火赤哈兒保衛(wèi)火州城的事例教育諸位皇子。
由于火州城常年遭受威脅,難以據守,火赤哈兒便東遷至哈迷里(今哈密)。不久西北叛王再次突襲,猝不及防之下火赤哈兒戰(zhàn)死,其子紐林的斤繼任亦都護。部分畏兀兒民眾在紐林的斤的率領下,避居甘肅永昌(今武威市涼州區(qū)永昌鎮(zhèn))。海都之亂結束后,紐林的斤被元世祖忽必烈冊封為高昌王、亦都護,兼得兩顆金印,高昌王印使用于內地,亦都護印使用于畏兀兒國境,但是實際上已經無法控制其境。
二、學術大家張澍的母親家族是畏兀兒族后裔
張澍(1781—1847),清代甘肅省涼州府武威縣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年僅13歲中舉人,號稱“神童”。嘉慶四年(1799年)年僅18歲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貴州玉屏、遵義、廣順,四川屏山、興文、大足、銅梁、南溪,江西永新、瀘溪等十縣(州)知縣(州),并先后任教于蘭州蘭山書院,漢中漢南書院。晚年寓居西安,專心研究,是清代學術大家,著作等身。
張澍的母親家在涼州城北二十里的“于家灣”,也叫“于家槽”,明清時期屬于永昌堡地界。根據張澍《養(yǎng)素堂文集》《養(yǎng)素堂詩集》中的相關記述,其家是高昌王的后裔,也就是畏兀兒族后裔。自從畏兀爾國王巴而術歸附元太祖鐵木真并做了鐵木真的女婿以后,這個家族在元朝一直是地位顯赫的貴族。內遷后,定居在甘肅行省永昌路(治所在今涼州城北10公里的永昌堡)。到了明朝,逐漸漢化,改姓張。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這個漢化的家族已經敗落。這在《養(yǎng)素堂文集·先安人母氏遺事述》里是有詳細記述:
嗚呼!澍之違母氏蓋自九歲至今矣!
猶憶澍八歲時,舅妗病亡,侍安人往吊。其居在北門外于家灣,去城二十里。所既至,哭奠畢,舅氏留宿。
一日,偶與安人至后院,見中室設祖宗像貌,皆高鼻大顴、危冠珥貂。有書“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中書左丞相”者,有書“佩金虎符大將軍”者,有書“佩珠虎符大將軍”者,有書“佩三珠虎符大將軍”者,如此凡數十。適舅氏幼子趨過,安人呼而止之,語澍曰:“爾舅氏家在前朝通顯,多以武功著,所藏誥命尚多,今爾舅業(yè)農,田日廢,諸子窳惰,家益落,慮年老且抑郁。奈何言之,淚灑灑下。”澍時亦哭失聲,不知何,心之所感也。
居數日,舅氏車送歸家。
日繼昳,安人下□啟戶。澍見一大鹿毛色蒼白,滿身梅花團,自樓西奔入廚,而廚門故尚扃也。急為安人言之,安人曰:是爾小子異日得祿之征也。夫鹿者,祿也,且為多壽之獸,愿爾異日長年母之愿也。
……
凡安人之見事明而析理精也如此。恨澍棄養(yǎng)日早,而齒又稚,無由備悉安人之嘉言懿行也,今就所知者筆之,蓋不勝涕泗沾襟云。
張澍8歲時,舅母病亡,遂與母親一同去城北20里的于家灣祭奠舅母,并在舅舅家留宿數日。有一天,張澍和母親到后院,看到家祠正中懸掛著的數十幅高鼻大顴、危冠珥貂的人物像,文字標注有“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中書左丞相”“佩金虎符大將軍”“佩珠虎符大將軍”“佩三珠虎符大將軍”等。恰好舅舅的幼子經過,被張澍的母親叫住,便對張澍說道:“你舅舅家在前朝家族顯赫,多以武功著稱,所藏誥命很多,如今舅舅務農,良田荒廢,家境敗落。年歲已老,心情抑郁?!闭f著淚紛紛流下,張澍當時也不禁失聲痛哭。住了數日,舅舅便用車把張澍母子送回了家。
在張澍中進士后,曾回鄉(xiāng)省親,期間重訪舅舅家,見舅舅的后人們早已遠走新疆,田宅變賣給他人,心中非常傷痛,遂作《于家槽訪舅氏后裔》,這八句詩,似可概括這個家族的滄桑變遷、盛衰榮辱。其詩收入《養(yǎng)素堂詩集》,詩曰:
重來不見水云莊,竹樹摧殘屋舍荒。
都護家聲成幻夢,將軍世業(yè)付寒蔣。
(予幼時曾見大柜藏元時封敕誥命,今無存者)
偷生不避壺蜂毒,(子孫賣田宅,盡窊散西域)娛老還炊豆腐香。
(有舅氏疏侄名國發(fā)者,年六十余,賣豆腐為生,曾以食我)
嗟我渭陽何落落,西風吹淚九回腸。
三、孫揆章:武威名人達云、余闕都是畏兀兒人
涼州達氏,在城鄉(xiāng)都有分布。在涼州城有“達府巷”,曾經有“達云將軍府”。在農村,達氏則主要聚居于謝河鎮(zhèn)石崗村、河東鎮(zhèn)達家寨。在石崗村,有“達氏祠堂”,而在達家寨,則有傳說中的“達云點將臺”。石崗村的達云后裔保存有清代《達氏家譜》,其中收錄有武威名士孫揆章的一篇序言。
孫揆章,字廣文,又字云方(云房、云舫),是武威進士孫詔之重孫,進士孫俌之子,嘉慶年間秀才,為當時名士。武威進士李于鍇作《孫揆章》,記述了其生平事跡。
潘挹奎的《孫韋西先生傳》中提到孫俌有四子:“子揆敘、揆泰、揆亮、揆章皆名諸生。”其中以孫揆章聲名最盛。李于鍇說:“大令(孫俌)歿,其子揆章繼起,以諸生為文學祭酒,后進之士,翕然從之,然稍陵夷衰微矣。”“經乙丑之亂,第宅廢為瓦礫,子姓雖繁,無讀書者。仁義之不修,詩禮之日捐,世遠澤竭,昔人所以慨食德服疇之難也!”孫氏家族大約在嘉慶十年(1805年)經歷變故后,家道遂衰落。
孫揆章早年學業(yè)優(yōu)異,“先后督學使者激賞之,試輒列高等?!钡l(xiāng)試不利,從此放棄科舉。他天才高亮,但性格放蕩不羈,結交名流,周游南方,顛沛流離。后有友人招至山西修《志》,孫揆章獲得一些錢財,才得以回家?;剜l(xiāng)后,因為年高學優(yōu),備受尊敬。孫揆章為《達氏家譜》撰寫的序言如下:
英烈公(達)云,《明史》有傳,其功業(yè)事跡無俟后人之扢揚也。惟氏族畏兀人,多不知。
蓋畏吾,本西域一大部落。元史太祖四年(成吉思汗時期1209年)歸命,自此流入中國,或稱畏吾,或稱畏兀。陶九成《輟耕錄》載:色目三十一種而畏吾其一也。吾、兀音近,蒙古字隨音轉,而音有重輕,則字亦隨之而改,故彼此無定文。
當時人才最盛,其尤表著者若布魯海牙之孝友,廉希憲之政事,小云石海涯之文章,伯顏不花的斤之忠義。
而吾鄉(xiāng)余忠宣公闕,守安慶,城破,全家殉節(jié),史稱精篆隸,其所著《青陽集》,詩在虞楊范揭(元詩人虞集、楊載、范梈、揭徯斯四人的并稱)之間,卓然成家。少隨其父宦游桐皖,書畫題跋自署武威,然無知其為吾鄉(xiāng)人者。雖志乘載之,而寥寥數語,未嘗詳其世系,亦莫知其為畏吾人也。
今觀達氏世譜,子孫綿延,克紹前烈,其子(達)奇勛,為昌平總兵,加封……傳時,當在啟禎之際,兵燹屢經,無怪湮沕。若我朝丕膺景命,其曰先,曰澤,曰聰者,兄弟同登右榜甲科。
而(達)先由偏裨隨唐希順血戰(zhàn)打箭壚,生擒首逆,為圣祖仁皇帝(康熙)所賞拔,官至黃巖總兵,而志乘無一語,未知他日國史有專傳否。
夫君子樂道人之善,而予尤留心鄉(xiāng)邦文獻。嘗南游皖江,過大觀亭拜忠宣之公之祠,今又得觀達氏世譜,牽連及之,非但增梓里之輝,亦以補史乘之闕云爾。
咸豐四年(1854年)秋八月邑人孫揆章敬題,時年七十有四。
據孫揆章考證,畏兀,亦稱畏吾,是蒙古語的漢語音譯,其本來是西域的一大部落,元太祖成吉思汗四年歸附于蒙古汗國。畏兀族當時人才最盛,而涼州名人達云、余闕就是其中佼佼者。余闕年少時隨父親宦游安徽,書畫題跋自署武威,在元末死守安慶而殉節(jié)。達云為明代名將,其子(達)奇勛,為昌平總兵。到了清朝,達先、達澤、達聰兄弟同登右榜甲科。達先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考中辛未科武進士;達澤隨后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中武進士;達聰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考中癸巳萬壽鄉(xiāng)試武舉人。一門三人中科舉,民間稱之為“一門三甲”。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達先考中武進士次年,被朝廷遣派到四川提督屬西峨邊營任守備。時任四川提督唐希順是武威籍將領,選拔達先為提標后營守備,隨軍出征。在平定康定叛亂的戰(zhàn)爭中,達先奮勇殺敵,生擒敵軍首領阿里敦,因功當場升提標后營游擊將軍??滴跛氖辏?701年),達先擢拔四川提標中軍參將,被康熙在暢春園接見,“賞大花翎子,御書唐句”。之后,康熙即下旨褒獎,任命達先為浙江臺州協(xié)副將。
達先在江南時期,因軍功累遷,最后升為浙江紹、臺地方水陸軍務都督,駐防黃巖,加封榮祿大夫。不料,剛年過五十歲就暴病而亡。朝廷恩準其子達爾猷補紹興府同知。因家無余資,達爾猷沒有盤纏赴京候補官職,也無法將父親的靈柩歸葬家鄉(xiāng)。達爾猷無奈投軍養(yǎng)家,積功升紹興協(xié)標千總,還署理過一段時間的紹興協(xié)標左營守備,但剛過了四十歲就患重病死于軍營。其妻楊氏協(xié)同婆婆侯氏和幼子達通歷經艱辛護送達先、達爾猷的靈柩,跋涉萬里回到涼州,一時轟動。
關于達澤的事跡,并沒有保存下過多的文字史料記載。據達氏族譜記載,達澤由武進士初任廣東惠州守備,后升遷到湖南衡州任職,生二子:達爾醇、達爾膽。
參考文獻:
[1]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編.武威歷代進士錄[M].蘭州:讀者出版社,2023.
[2]趙大泰,吳旭輝.清代涼州府儒學教育研究[M].蘭州:讀者出版社,2023.
[3]柴多茂.張澍[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6.
[4]李鼎文.張澍生平及其作品[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4).
[5]崔云勝,狄曉榮.從張澍《養(yǎng)素堂文集·先府君行述》看清代武威地區(qū)的士風民風[J].河西學院學報,2021,(3).
作者簡介:
趙大泰,甘肅武威人,教育碩士,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方歷史文化。
李海婷,女,中共武威市委黨校(行政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本文為中共武威市委黨校(行政學院)與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聯(lián)合資政課題“武威建設‘全域+全業(yè)+全季’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旅游目的地路徑研究”的成果;亦為甘肅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省列重大項目雷臺文旅綜合體建設和運營研究”(課題編號23JRZA525)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