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媽媽來啦!”在家訪的路上,不時有人跟楊君俠打招呼,孩子們圍上來,拉著她的手問東問西,看看她又帶來了什么新玩具。
楊君俠是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龍?zhí)伶?zhèn)大屯村的“童伴媽媽”,5年來,她從“外來媳婦”變成了人氣最旺的“村里人”。
貴州省有400多位這樣的“童伴媽媽”。她們經(jīng)過培訓上崗,通過家訪、運營“童伴之家”等方式,呵護鄉(xiāng)村兒童,尤其是關注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的身心健康,陪伴他們成長。
在外工作多年,一張照片讓楊君俠下定了回家的決心。那張照片中是她7歲的女兒,一個人坐在學校黑漆漆的操場上看電視。她收到照片的時候是周五,孩子本該回家,卻因為奶奶坐車不便未能被接走。
楊君俠當晚便趕回學校接了孩子。第二天孩子感冒了。“從那時起我就決定,以后一定要自己帶孩子?!彼f。
2020年起,楊君俠留在老家?guī)Ш⒆樱刻旖铀秃⒆由舷聦W。她看到村里很多留守兒童天還沒亮就背著書包出門,眼神里透著膽怯,小小的背影顯得無比孤單,讓人心疼。
在石阡縣民政局,楊君俠聽說中國鄉(xiāng)村發(fā)展基金會正開展“童伴媽媽”項目,項目旨在為留守兒童帶去陪伴和關愛,她當即申請成為其中一員。
經(jīng)過培訓,楊君俠掌握了兒童教育、照護技巧、繪本閱讀指導等專業(yè)知識和技能。
正當她興沖沖地上崗時,現(xiàn)實卻給了她“當頭一棒”。她是個“外來媳婦”,在本村認識的人不多,家訪時常吃閉門羹,甚至被當成“騙子”。
“我們家沒有孩子?!币淮渭以L中,楊君俠被一位老人拒之門外,但陽臺上晾著的童裝卻說明了一切。
楊君俠沒有氣餒,一次又一次地登門。到第三次,老人讓她進門了,但依然不理她。
楊君俠耐心地跟老人一起喂牛、喂雞,還幫著洗碗,見縫插針地聊“童伴媽媽”。
終于,老人愿意和這位“外來媳婦”面對面,也道出了自己的顧慮—因子女在外務工,3個孫輩都靠她一人照顧,任何閃失都不能有。
楊君俠的真誠感動了老人,3個孩子被準許跟這位“童伴媽媽”一起玩游戲。
漸漸地,孩子們跟楊君俠熟絡起來,遇到問題時都會找她。
“我每次去家訪會給孩子們帶一些玩具,給小孩子帶積木、黏土,給大一點的孩子帶乒乓球、羽毛球,也陪他們一起玩?!睏罹齻b說。
她發(fā)現(xiàn),相比收到玩具,“陪玩”更讓孩子們開心?!皩τ诟改赋D瓴辉谏磉叺暮⒆佣?,他們最需要的是陪伴?!?/p>
除了定期家訪,“童伴媽媽”還負責運營村級兒童友好活動陣地—“童伴之家”。
“‘童伴之家’要求周末開放,但我只要有時間就把門開著,孩子們喜歡來這里玩?!辟F州省遵義市綏陽縣太平村的“童伴媽媽”陳敏說。她負責的“童伴之家”離學校很近,有的孩子放學后會到這里邊玩邊等家長。
這個“童伴之家”面積約80平方米,有3個房間,陳敏將空間巧妙地劃分出幾個功能區(qū),比如拼搭區(qū)、閱讀區(qū)、美工區(qū)等。
“來這里的孩子,小的有一歲左右,家長帶著玩;大的有十三四歲,在這里看書、寫作業(yè)。”陳敏說。
“童伴之家”會定期開展活動,陳敏還參加了兒童活動設計與組織等相關培訓。她帶著孩子們做手指操、做手工、跳民族舞,還組織一些戶外活動,比如放風箏、拔河等,很受孩子們歡迎。
“童伴之家”平常一般有20多個孩子到來,開展活動時孩子就更多了,多達上百個。孩子多的時候,陳敏便想辦法劃分出更多活動區(qū)域,滿足不同年齡孩子的需要。“有時候兩張桌子一拉,就可以辟出一塊獨立的空間,讓孩子在這里拼搭、下棋。”
很多孩子在這些活動中變得越來越開朗自信。陳敏記得一對姐妹,剛來的時候頭發(fā)亂糟糟的,衣服也臟兮兮的,躲在角落里不敢說話,也不跟人玩。她通過家訪教她們扎頭發(fā)、洗衣服,也幫助她們融入集體活動。慢慢地,這兩姐妹成了“童伴之家”最活躍的孩子,每天放學都來玩,還會借用陳敏的手機跟在外務工的媽媽視頻通話。
“孩子們把這里當成了另一個‘家’,到這里來可以放松,找到樂趣,也交到朋友。”陳敏說。
陪伴村里的孩子多年,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慶豐村的“童伴媽媽”鐘丹經(jīng)常會收到孩子們的小紙條或者信件。
“留守的孩子很敏感,有的已經(jīng)住校了,家訪聊天的時候他們不一定愿意多說,而是到了學校給我寫信?!辩姷ふf。
有個10歲的女孩,經(jīng)常寫紙條告訴鐘丹,奶奶對她兇了,學校同學嘲笑她了……鐘丹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可能面臨一些心理問題。她認真地回復了這些紙條,開導、安慰女孩,但鐘丹也知道這些問題不是她一個人能解決的。她參加了“童伴媽媽”項目組織的兒童心理學知識相關培訓,也積極向項目督導師和專家請教,希望更專業(yè)地幫助孩子。
“‘童伴媽媽’們的愛心毋庸置疑。然而,照顧好留守兒童,不僅需要情感投入,更需要科學而系統(tǒng)的培訓。諸如溝通交流、傾聽訴求、疏導情緒,看似平常,但缺少專業(yè)學習,很可能無從下手、事倍功半。”中國鄉(xiāng)村發(fā)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秦偉表示。
秦偉介紹,“童伴媽媽”項目啟動10年來,持續(xù)為“童伴媽媽”打造培訓課程,通過集中培訓、骨干培訓、實地督導、日常答疑等方式培育“童伴媽媽”。
遵義市鳳岡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李銀花,便是從“童伴媽媽”成長起來的專職兒童工作者,她對記者說,“童伴媽媽”不是一個人在幫助鄉(xiāng)村孩子,她們背后有一條紐帶。“童伴媽媽”項目搭建了縣鄉(xiāng)村三級關愛體系,并以民政局的縣項目辦公室為核心,聯(lián)動教育、公安、婦聯(lián)等多個職能部門,共同構建起鄉(xiāng)村兒童關愛服務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