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作為語文教材三大文化的選文之一,描寫或體現了革命志士和人民群眾為實現民族解放與振興的行動、精神和品格,激蕩著強烈的情感,揚起鮮明的價值旗幟?!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六大學習任務群的理念,怎樣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學習中提高學習任務的落實度,使之更加顯性化?我想以《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為例。本文作為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五篇“革命歲月”課文的最后一篇,前有鋪墊,后可延伸,任務群學習體現在這一課的課前預學、課中研學、課后續(xù)學進程中,以下結合具體教學談談對標路徑。
一、研讀文本,進行“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
廣泛閱讀,從語言文字中汲取營養(yǎng),聚積語言材料,即積累。而梳理,是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整理和歸納的過程,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梳理,更好地理解知識之間的區(qū)別,形成個體的知識網,有助于鞏固記憶,內化吸收,提高效率。預學、研學、續(xù)學三個部分,分別從字詞、文本內容、延伸積累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任務群的學習。課前預學單提出自學字詞的要求:正確認讀詞語,遇到不理解的詞語,用學過的方法弄懂。結合課文預學,梳理:這些詞語里,哪些是描寫敵人的,哪些是描寫志愿軍戰(zhàn)士的,哪些詞語描寫了邱少云身上的火?聯想當時的場景,帶上自己的理解,分別讀一讀三組詞語。
1.描寫敵人的:搜索、惡毒、狡滑、看家本領“火力警戒”、居高臨下、沒有膽量
2.描寫志愿軍戰(zhàn)士的:潛伏、突襲、僵臥、沖鋒、勇猛
3.描寫邱少云身上的火的:火苗亂竄、畢畢剝剝、蔓延、熄滅
學生通過自學字詞、認讀積累、整理分類,理解字詞意思,走進文本語境,分別讀一讀三組詞語,把個人的情感帶入朗讀,讀出個性理解。
研學課文第13自然段時,教師通過層次分明、富有變化的朗讀設計,在讀中滌蕩、震撼學生的心靈,喚起學生的情感,樹立起英雄的高大形象。第一個層次:從文中相應內容提取信息,說說那是怎樣的一團火?!昂艉舻芈印薄爱叜厔儎兊仨憽薄盁崂崩钡靥邸?,大火蔓延速度快,火勢大,“我”都覺得臉疼更別說邱少云了?;叵胍幌伦约河袥]有被燙傷或者燒傷的經歷,認識“烈火燒身”是怎樣的痛苦,讀出對英雄的敬佩。第二層次:段中,哪些關于邱少云的描寫,讓你直接感受到他是一位偉大的戰(zhàn)士?結合“千斤巨石、紋絲不動、半個多鐘頭、沒有發(fā)出哪怕是極輕微的一聲呻吟”等詞。教師通過引讀一詠三嘆,把對關鍵詞的理解引入文段,使學生讀出英雄人物驚人的毅力、磐石一般堅韌的革命意志。第三層次:觀看邱少云生前戰(zhàn)友深情回憶的紀錄片段。教師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再一次用朗讀定格不容忘卻的一段民族記憶?!般懹涬y忘時刻”的朗讀情境點燃了朗讀的情緒,層層深入,讓學生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紋絲不動”所體現的偉大的戰(zhàn)士形象和精神,讀出畫面,讀出情感,讀懂精神內涵,將語言符號下蘊含著的人物精神進行抒發(fā),體悟到作者胸中燃燒著的激情,“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水到渠成。
課堂尾聲,深情總結,教師出示并引讀本單元“語文園地”的愛國名言: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以愛國將士李綱的名言升華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讀懂英雄的偉大品格與博大情懷,豐富精神內涵,延續(xù)時代意義,增強民族責任感。續(xù)學單上有一個愛國名言板塊,展現了歷代愛國詩人的家國情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戰(zhàn)國·荊軻《易水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h·劉邦《大風歌》)”等名言。課后,教師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使學生展現詩句昂揚的情緒,將深深的愛國情深植于心。
二、鏈接史料,指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重點強調整合有價值的信息,“整合”是對學習方式的要求,“有價值”是對學習結果的要求。學生閱讀史料,有目的地選擇文本、理解文本、準確辨別、合理整合,通過一系列的搜集、篩選、提取信息,解答困惑,改善在某些問題上的認知狀況,實現學為自己所用,提高個體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根據需要,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鏈接史料,助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學習不斷深入,感悟其特有的思想內涵及價值引領,潛移默化地領悟革命文化中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培植學生的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
(一)鏈在課前,滲透鋪墊
課前預學提出任務:自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梳理課文脈絡,完成時間軸(天亮以前→______→______)、事件軸(山溝潛伏→______→______)的填寫。此項任務鞏固了提取概括的能力,為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提供支架。時間軸、事件軸支架也可應用于與本文學習內容相關的資料閱讀中,課前的自主閱讀活動就可以用支架來提取相關信息。學生通過關注抗美援朝不同時間節(jié)點與重大事件,走進一段歷史,逐步建構起對這場戰(zhàn)爭的認知。在本單元“重溫革命歲月,把歷史的聲音留在心里”的人文主題牽引下,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針對心中的困惑進行課前閱讀,了解為什么要抗美援朝,可以讀讀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故事,還可以了解這場戰(zhàn)爭中,中、朝、美的戰(zhàn)斗實力等情況。學生通過碎片化的閱讀,對這場戰(zhàn)爭形成初步零散的了解。課前交流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提供一段“為什么要抗美援朝”的資料,讓學生閱讀并提取關鍵信息。教師通過展現抗美援朝戰(zhàn)爭重要節(jié)點的時間軸、事件軸,將零散信息加以整合,通過資料的閱讀、信息的提取與整理,幫助學生盡快走進文本,醞釀情感。
(二)鏈在課中,渲染情感
朱小蔓教授曾說:“道德教育若要真正成為一種抵達心靈、發(fā)育精神的教育,一定要訴諸情感?!痹谄肺鑫谋菊Z言,了解人物內心的教學實踐中,鏈接一段“391高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要拔掉這顆敵人插進志愿軍前沿陣地前的‘釘子’,需通過近3000米的開闊地帶,潛伏難度非常大”的背景資料。學生閱讀資料,提取相關信息,盡快了解當時的背景,走進文本,走進李元興與邱少云的內心。史料的補充,能迅速把學生帶入火熱的戰(zhàn)爭背景。學生閱讀文本時能較快帶入情感,被先驅者的堅強無畏與奉獻操守感動。革命志士鮮明的個性形象,異于常人的信念與意志,在特殊背景下展現的獨特的人格魅力,觸發(fā)了學生的情緒與情感,在文本閱讀與交流中撫今追昔,在感動與銘記中培植家國情懷。
(三)鏈在課后,升華主旨
課堂尾聲部分,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那段歷史相關史料:邱少云犧牲后兩天,上甘嶺戰(zhàn)役打響,有人說:“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黑屏滾動播放相關資料,了解戰(zhàn)役的慘烈:
孫占元,拖著被炸斷的雙腿拉響手雷,和敵人同歸于盡,年僅27歲;
孫子明,多次受傷,最后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年僅23歲;
……
最后的畫面定格在一張“銘記197653抗美援朝烈士”的海報上,教師用激情的語言總結并渲染:197653名戰(zhàn)士血染朝鮮戰(zhàn)場,長眠于此,祖國與人民永遠記住了英雄的兒女。文字影音的鋪陳渲染為文本的主題蓄勢,深入人心,此時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激起了強烈的共鳴與認同,把對英雄保家衛(wèi)國的崇敬之情推向高潮。
三、聚焦寫法,實踐“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
作為“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學習單元的其中一篇,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感受先烈的偉大精神,深化對革命精神的理解,繼承與弘揚革命文化。單元的閱讀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在本單元前四篇課文的基礎上,教師通過聚焦關鍵詞句,深化學生對“點面結合”之“一面多點”的感悟與理解。教學中,教師緊扣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兩條主線,雙線并行,培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人物個性鮮明,教學中,教師抓住文本結構與語言表達的特點,引導學生品味情節(jié),揣摩人物的豪邁壯舉,受到文學藝術美與人物精神美的熏陶。通過關注這篇略讀課文的閱讀提示,學生明確兩個學習任務,聚焦“我”的心理描寫和環(huán)境描寫,感悟寫法。交流反饋中,學生品讀“我”復雜的心理活動,緊扣文本品析“我”產生這樣心理活動的原因。學生從作者無論是擔心戰(zhàn)友忍耐不住暴露潛伏部隊,為戰(zhàn)局憂慮,還是希望邱少云獲救,想到戰(zhàn)友可能獲救的兩種方法,以及救出后會導致的嚴重后果,體會作者既關愛戰(zhàn)友又考量大局的矛盾心理。作者不忍看著戰(zhàn)友被活活燒死,但是又忍不住不看,眼睜睜看著戰(zhàn)友被大火吞噬了生命,內心焦灼而悲痛。探究:在作者的眼中,邱少云是一位怎樣的戰(zhàn)士?學生通過品析關鍵詞句,了解文本通過側面烘托展現英雄精神。此時,再回扣文題,更深入探究:寫邱少云是偉大的戰(zhàn)士,為什么要詳細地寫“我”的心理變化?文題為什么不像《黃繼光》或《狼牙山五壯士》那樣,而要叫《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通過研學,走進了“我”的內心,英雄的形象在心中樹立,至此,學習并沒有戛然止住,“為什么這樣寫?”把焦點從感性地觸摸人物走向理性地分析文本的表達策略,做到了讀中感悟,讀寫相融。
李元興心理描寫的側面烘托是本課“點面結合”描寫的其中一個“點”,接下來,從對“點”的聚焦切換到“正面刻畫邱少云的犧牲”上來。教師引導學生細致品讀第13自然段,找出關鍵詞,讓學生說說是從哪兒感受到邱少云是一位偉大的戰(zhàn)士。緊扣“紋絲不動”“半個多鐘頭”“千斤巨石”“沒有發(fā)出哪怕是極輕微的一聲呻吟”等詞句,讀出他的鋼鐵般的意志。
研學的第二個任務“關注環(huán)境描寫”,著眼于“面”。瀏覽第1~6自然段,關注邱少云和戰(zhàn)友們潛伏的山溝,這條山溝隱蔽嗎?關聯上下文分析:我軍埋伏的陣地離敵人太近了,敵人居高臨下,潛伏戰(zhàn)士的任何一個動作都可能讓全體暴露,導致前功盡棄。逐一分析后,讓學生用“知道……知道……還知道……”這樣的句式說潛伏的環(huán)境和邱少云的英勇行為之間的聯系,層層深入剖析原因,走進人物內心。邱少云正是知道這一切,所以他選擇趴在烈火中,忍受三十多分鐘的焚燒而紋絲不動,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文本閱讀實踐,教師引領學生感悟英雄的意志品格,浸潤精神之美。教學中,既要理解課文內容,又要習得閱讀與表達的方法,實現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的雙重收獲。潛移默化間,英雄人物的堅強意志以及絕不動搖的堅定內心如一條強有力的紐帶,將同為中華兒女的學生的心緊緊連接,形成了一股強有力的保家衛(wèi)國意念,這便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家國情懷的生動體現和有力證明。
課后續(xù)學,讓學生閱讀同類文本《最后的時刻》,聚焦江姐臨刑前的時刻,完成相應練習:文本中運用點面結合的手法描寫了監(jiān)獄中的場面,其中,“面”是對_______________的描寫,“點”是對___________的描寫。有點有面,詳略得當,這樣寫的好處是
__________。
教師通過層級遞進地引導學生感受故事情節(jié),使學生感悟人物形象,領會文本主旨,不僅在語言文字與思想內容上有所收獲,還透過言語形式理解言語內容,獲得言語形式運用規(guī)律、技巧等啟迪,發(fā)現了言語形式的秘密,學習了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方法。課后續(xù)學,形成運用組塊,講述抗美援朝英雄邱少云的故事,學生在“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的學習實踐中得言、得意、得法。
四、著眼情懷,誘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情感的生發(fā)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往往需要因子的誘發(fā)。這個因子就是文本的情感基調。教學中,探究:“我”為什么有那樣復雜的內心,烈火焚燒邱少云,他為什么能一動不動直至犧牲?找到類似這樣的文本與學生最接近、最契合的一個情感點作為教學的切入口,以此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聯系文本語言揣摩人物的復雜的內心,李元興的“救”與“不救”,邱少云的“動”與“不動”,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習中,學生走向文本深處,在思辨中聚焦“小我”弘揚“大我”,形成情感認知和傳承主流文化意識,樹立人文精神與道德情懷。
五、延伸課外,鼓勵“整本書閱讀”
知識體系的建構不是單篇文章的學習就能達成。此前,學生讀過《黃繼光》,學習中,學生很容易就能搭建起新舊知識的聯結,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完善對這一類文章的認知。在前行中回望,在回望中提升,英雄人物的家國情懷感染著學生、觸動著學生,隨著閱讀的推進,可以幫助他們形成聯動、結構化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課文作為一個起點,拓展續(xù)學:閱讀魏巍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觀看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鼓勵整本書閱讀《我在朝鮮戰(zhàn)場》《血戰(zhàn)長津湖》,整本書閱讀使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立體、豐滿起來,將閱讀延伸至更廣闊的天地,使學生體驗不同角度、不同形式文本帶來的沖擊和思考。
六、活動實踐,滲透“跨學科學習”
開展語文學科實踐活動的跨學科學習,本質是為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服務。語文學科知識和技能只有在現實生活中自如運用,才是有價值的。通過探究性、實踐性學習活動,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與綜合實踐中不僅可以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還提高了從多角度認識、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了《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課后開展如下語文實踐活動:(1)恰逢“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72周年,電臺播音組開展“重溫革命歲月,銘記歷史的聲音”的英雄人物故事巡講活動,請學生閱讀南京電臺通訊稿《英雄贊歌仍嘹亮——邱少云》,與課文形成互文閱讀,嘗試將本文與課外獲取的資料整合,向伙伴講述英雄故事;(2)閱讀其他英雄人物故事,或是走進當地烈士紀念館,了解革命歷史事件與革命人物故事,將文字閱讀延伸至生活,將革命精神融入生活。教師運用“點面結合”法,講述英雄人物故事,對單元要素進行鞏固深化,輸入“知”,體驗“行”,達到家國情懷的知行合一,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精神情感”同步增長。
“語文學習任務群”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學習中的教學各有顯隱,各有側重,我們要從實際出發(fā),根據不同學段的要求,結合文本特點、教師自身與學生學情,關注各個教學板塊之間的聯系,強化整體意識,落實六大“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學習中得到提升。
編輯:曾彥慧
注:本文系福清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課題“新課標視域下大單元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Q2023GH04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瑋玲(1980 —),女,漢族,福建福清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