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大師,理念先進、行為世范、功績豐偉、獨樹一幟。雖然她們的人生經(jīng)歷各不相同,但都有著強烈的發(fā)展愿望和高遠的精神追求,都是躬耕篤行、自覺主動且持之以恒。這也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共有特質。
她們“敢探求未發(fā)現(xiàn)的真理”,潛心實踐研究解決教育教學的問題。上世紀50年代,斯霞老師針對當時識字教學少慢差費的“三五觀點”,提出了隨課文分散識字的主張,注重識字方法和能力的培養(yǎng),成為新中國成功解決“識漢字”和“學漢語”矛盾的第一人。斯霞老師還發(fā)現(xiàn),要求低年級小學生每個字都要“四會”,不切合實際。為此,她大膽提出了“四會”分步走的主張,而教材教學權威部門直到1978年才正式確定“兩類字”的教學問題。1979年,袁瑢老師指出,語文教學僅重視“雙基”遠遠不夠,還要在發(fā)展語言的同時,發(fā)展思維,開發(fā)智力。八九十年代,霍懋征老師針對“為應試而教”的不良傾向,響亮地提出“教在今天,想到明天”,總結出“十個學會”,引領廣大教師探尋實施素質教育的策略和路經(jīng)。
她們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不屈從壓力,守正創(chuàng)新。建國初期,在全面學習蘇聯(lián)的熱潮中,袁瑢老師不盲從。對違背母語學習規(guī)律和程式化的機械安排,對片面強調(diào)教師主導作用、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理論和實踐,她堅決抵制,堅持從漢字特點和中國兒童的實際出發(fā),研究摸索規(guī)律,堅定地走自己的路。當年,某些專家以“量力性原則”為借口,認定一年級小學生不能學習寫話。斯霞老師針鋒相對,在初入學的小學生掌握一定數(shù)量漢字以后,就指導他們循序漸進地學習寫話。她通過研究實踐,用事實突破了這一壓抑學生智力發(fā)展的“禁區(qū)”。
她們敢于自我否定,自覺地升騰自己、與時俱進?;繇骼蠋熢谏鲜兰o50年代形成了獨特而有效的“講讀法”。1978年,她深入研究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提出了“速度要快,數(shù)量要多,質量要高,負擔要輕”的教學目標,斷然否定了自己過去講課過多過細的一些做法,變“講讀法”為“讀講法”,強調(diào)以學生“讀”為主,以教師“導”和“講”為輔,創(chuàng)造了在三年級一個普通班,一學期竟教了95篇課文的奇跡!斯霞老師在低年級小學生“寫長文章”的實踐研究中感到“雖然檢測的效果不錯,但對學生的發(fā)展并沒有多大實際意義”,便果斷地及時終止了這項實驗。袁瑢老師對待教學永不滿足。盡管許多課文她已教過多遍,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但每當再教這些熟悉的課文時,她永遠都作為“第一次”,從零開始,認真研究,重新設計。
她們的自覺追求、執(zhí)著探索,都源于對學生、對教育的摯愛。這種高尚的愛又源于對祖國、對黨和人民的深厚情感?;繇骼蠋熢趨⒓有轮袊Q生的開國大典時激動萬分,暗下決心,一定要做一個新中國的好教師。從教以來,她始終踐行初衷“用我的一生報答黨和人民對我的培養(yǎng),終生無悔”。袁瑢老師在入黨的那個無眠夜晚,反復品味支部書記對她說的話——“要看到孩子的明天,愛孩子就是愛明天,就是愛祖國的明天?!彼Uf,作為啟蒙老師,要幫助小學生跨出“人生第一步”,給他們打下做人的基礎。斯霞老師的墓碑上刻著她生前常說的一句話:“我為一輩子做小學教師感到自豪。”她認為“人民教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精心澆灌祖國的花朵,培養(yǎng)學生成為建設祖國、保衛(wèi)祖國的有用人才”。三位大師愛學生、愛教育、愛祖國、愛黨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正是當代中國教育家精神的本質所在。
踐行、弘揚教育家精神,就應追隨她們的步伐前行,像她們那樣做教師,將她們的精神銘刻在心靈里,活躍在行動中,貫穿于教育教學和自身發(fā)展的全過程,努力成長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國良師?!?/p>
(作者系江蘇省榮譽教授、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首批指導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專委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