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楚了,是劉郎。
劉郎,還是他自己在詩中的自稱。這首詩叫《游玄都觀》: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作者就是這個劉郎,劉禹錫。詩寫于元和十年(815)二月。此時的劉禹錫,四十四歲,剛剛度過十年貶謫生涯,返回長安。
京城道路上人潮洶涌,塵土撲面而來,因為大家都去玄都觀看桃花了。我劉郎也去湊熱鬧看了看,原來玄都觀里近千棵桃樹,全都是我離開京城之后才栽種的啊。
玄都觀,位于長安朱雀大街崇業(yè)坊附近。都說觀內(nèi)桃花好看,劉禹錫就去看了看,順便寫了首詩,詩的意思也都在這兒了,都是看桃花,都是看花人。
表面上看,詩中全是桃花,沒有政治。劉郎就是去看了一個桃花,然后寫了首詩。
但那得分誰看。在有的人看來,詩中全是政治,哪有桃花?
全是政治,那就麻煩了。劉禹錫得罪了一大幫人。
他得罪了什么人?從根兒上說,是一幫太監(jiān)。問題是,看個桃花,寫了首詩,至于嗎?怎么就和太監(jiān)有關系了呢?
原因,還得從十年前去找。那一年,三十四歲的劉禹錫參與了“永貞革新”。
劉禹錫所處的時代,正是“安史之亂”后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急劇轉變期。在這一時期,日后導致帝國滅亡的幾大頑疾,正在加速形成并且惡化。在朝廷中,是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在地方上,是藩鎮(zhèn)割據(jù)。以劉禹錫為首的一批有識之士,早就意識到了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和藩鎮(zhèn)割據(jù)三大頑疾對帝國前途的危害。只是官小位卑,一直沒有機會有所作為而已。
機會,終于在貞元二十一年(805)唐順宗即位之后到來。剛剛即位、亟欲有所作為的唐順宗,在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等人的輔佐下,針對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和藩鎮(zhèn)割據(jù),對當時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種種弊端,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史稱“永貞革新”。
劉禹錫是“永貞革新”的領袖人物、骨干成員。據(jù)《云仙雜記》記錄:“順宗時,劉禹錫干預大權,門吏接書尺,日數(shù)千,禹錫一一報謝,綠珠盆中,日用面一斗為糊,以供緘封?!泵刻煲妹嬉欢穪砭}封用于發(fā)送公文的信封,可見他當時處理政務的繁忙程度。
雖然“永貞革新”聽著很高大上,其實直白一點兒說,就是唐朝皇帝向自己的家奴——太監(jiān)們奪回財權、兵權的一次努力而已。而且,這次努力在164天之后,還失敗了。失敗的后果很嚴重,唐順宗被趕下臺,跟著唐順宗的“二王八司馬”骨干們,被處死的處死,被流放的流放。其中,就有咱們的劉郎劉禹錫。
也就是說,十年前,劉禹錫就栽在一幫太監(jiān)手上。太監(jiān),有這么狠?
話說我國自從有太監(jiān)(準確點兒說應該是宦官)以來,哪個朝代的最狠?
還真不是明代。別看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太監(jiān)一個個大名鼎鼎,威風八面,今天辦這個,明天辦那個,辦死了不少忠臣志士、文化名人。可真要是在皇帝那兒失寵了,只需要一寸長的小紙條,太監(jiān)就得乖乖地就范。明代的太監(jiān),也就是個家奴的底子。
真正厲害的太監(jiān),盛產(chǎn)于唐代。他們由家奴變主人,他們的狠,主要是狠在手中有兵權,可以廢立皇帝,興致來了,還可以殺皇帝。這個狠法,豈是魏忠賢之流可以望其項背的。
劉禹錫此時得罪的,正是這幫太監(jiān)中的極品,手握兵權的太監(jiān),唐憲宗名義上的手下。
唐憲宗,名叫李純,又一個由太監(jiān)們擁立的大唐皇帝。
為什么要說“又”呢?
因為從平定“安史之亂”的唐代宗算起,直到唐朝滅亡時的唐昭宗,一共有12位皇帝,其中11位皇帝是由太監(jiān)們擁立的。除了和劉禹錫君臣相得、情投意合的唐順宗李誦以外。
不過,先別替劉禹錫高興。唐順宗雖然是由太子直接即位,并不是太監(jiān)們擁立的,但其實和太監(jiān)們擁立的皇帝,差別不大。
原因有兩個:一是兵權還是在太監(jiān)們手中,唐順宗當上這個皇帝,有名無實;二是唐順宗身體實在太差,在上任之前,就已經(jīng)中風,不能說話了。
領導雖然不能說話,但是很有想法。他想奪回太監(jiān)們手中的財權和兵權。財權,太監(jiān)們讓了一步,給你;但是兵權,已經(jīng)深諳其中滋味的太監(jiān)們說什么也不放。僵持沒有多久,準確地說,是164天。兵權在手的太監(jiān)們就行動了。這個皇帝不聽話,那就換一個!太監(jiān)們仗著自己手中的兵權,又擁立了一個皇帝,唐順宗的長子李純。
唐順宗去哪兒了?他命苦,本就病懨懨的,在親政不到200天后,成為繼李淵、李隆基、李旦之后的唐朝最后一位太上皇,直接退居二線了。新皇帝上任,所有參與“永貞革新”的兄弟們,在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被逐出長安,其中劉禹錫被貶到湖南常德,當上了朗州司馬。朗州屬于下州,只轄武陵、龍陽兩縣。劉禹錫所擔任的朗州司馬,級別是從六品下,而且沒有崗位職責。為什么?因為此職位早已有人擔任,他是員外置,新加的。朗州的政務,與他無關。實際上,他就是一拿工資的高級囚徒。
直到十年后,他得到了唐憲宗的原諒,被召回長安,并寫了上面這首詩。
明白了前因后果,我們再來針對上面這首詩,確立幾組關系:“玄都觀”指當今朝廷;“紅塵拂面”指朝廷中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氣氛;“桃樹”指反對“永貞革新”,打擊迫害劉禹錫等人之后,提拔進入朝廷的顯貴們;“看花人”指在朝廷顯貴身邊只知道拍馬屁的小人。
一到長安,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氣氛就撲面而來,朝廷上下到處是只知道在顯貴身邊拍馬屁的小人。而如今朝廷里這些顯貴們,都是靠著反對“永貞革新”,打擊迫害“我們”才提拔的。
于是,劉禹錫在回到長安一個月之后,于三月十四日再度被貶出長安。這次,他的目的地,是更遠的連州(今廣東連州)。
本來,要貶他去播州(今貴州遵義)的。播州,以前還有一個名字叫“夜郎”。這個名字足以證明當?shù)氐男U荒程度。
劉禹錫自己正當盛年,出這趟遠差倒沒有什么,關鍵在于他的母親,時年已八十多歲。這讓劉禹錫左右為難,若留在京城,無人奉養(yǎng),而且此去經(jīng)年,不知歸期,等同死別;若帶去播州,長途跋涉,道路艱險。
關鍵時刻,鐵哥們兒出現(xiàn)了。
劉禹錫多年的鐵哥們兒、好朋友,就是史上同樣大名鼎鼎的柳宗元。
劉禹錫和柳宗元是同科進士,兩個人一起在貞元九年(793)進士及第。這一年,劉禹錫二十二歲,柳宗元二十一歲,少年得志,一時齊名,人稱“劉柳”。
此后,二人在政治上、官場上同進同退,一起升官,一起參與“永貞革新”,第一次一起被流放,一起被召回長安。這一次,又一次一起被流放。完全的難兄難弟,真正的鐵哥們兒。
柳宗元上次被流放的地方,是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也就是名篇《捕蛇者說》的誕生地。這次,柳宗元被流放的地方,是柳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
為了幫劉禹錫,鐵哥們兒柳宗元出面上書,請求把自己的流放地柳州,與劉禹錫互換,自己愿意代替他去播州。
柳宗元上書,再加上唐憲宗眼前的紅人兒、后來的名相裴度出面說情,才最終將劉禹錫貶到了連州。
這一去,又是十三年。劉禹錫五十七歲了,他的母親也已病逝于連州。
大和二年(828),皇帝都換成唐文宗了,經(jīng)歷了二十三年流放生活的劉禹錫才再次被召回長安。這一次,劉郎又去了玄都觀,又寫了一首詩: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經(jīng)歷二十三年的歲月,劉郎我又來了。而且,桃花凈盡。官場上你們狠,我斗不過你們,但我一直堅挺地活著。
當然,在劉郎身上,并不只有熬死政敵的快意,還有著讓人肅然起敬的樂觀。否則,以他“二十三年棄置身”的悲慘流放經(jīng)歷,就不會在朋友白居易為他舉辦的宴會上,寫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千古名句了。
(源自《唐詩里的唐朝》)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