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們獲得知識的兩個主要途徑。很多傳世的唐詩宋詞都是寫在路上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在現場”。在我看來,真正的閱讀需要走遍書中描述的那些地方,這樣,文字就變成了自己丈量過的東西,閱讀的感受會更深一些。所以,我去旅行時,喜歡帶上古人寫的詩。比如,去走河西走廊,去武威、張掖、敦煌:一直往新疆去,你只需帶上一本岑參的詩,因為那條路岑參曾經行走過四五次,也寫過大量的詩。從我們熟悉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到《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一路的書寫都是鮮活的過往。最近我走蜀道,可以帶上的人和詩就更多了。這條路杜甫走過,岑參走過,陸游也走過。
今天,很多人的旅游方式變成了打卡,去一個景點拍一張照片,就趕往下一個景點。這樣當然也能增長一定的見識,但“得來終覺淺”。我覺得,如果能把自己放到中國文學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中去,你會發(fā)現,中國山水原來是有更深層的情感、更高尚的美感的。
我要去一個地方旅行,一定要讀過那個地方的書,并對那個地方有好感或者很好奇。有些地方我一直沒去,不是說那些地方不好,是因為我沒有讀過那里的書。
我曾經到智利的一所學校去講學。講完后,校長給我開了一張單子,建議我去轉轉,都是熱門旅游景點。我只圈了其中的兩個地方,接著又把自己想去的地名寫了下來。對方很奇怪,問我為什么要去這些地方。我說,因為讀了一本書。
這是一本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的詩集,叫作《詩歌總集》。它用詩歌的方式寫了南美被殖民的幾百年歷史,并結合了美洲的人文地理——高山、大海、沙漠,印第安人的舊城遺址以及他們種植的玉米、豆子等。所以,我按圖索驥去了智利,又去了秘魯,被這片神秘的大地所震撼。
這就是一本書和一次旅行的互相印證。我覺得這樣的旅行很有意思。
(阿來: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