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培養(yǎng)兒童的語言能力,還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其價值觀和道德觀。為了實現(xiàn)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者應以德為引領,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并從個人、社會、文化和生態(tài)四個維度整合德育內容。通過整體化、情境化、深度化和活動化策略,教育者能夠將閱讀能力與德育目標結合,在具體情境中讓兒童體驗德育知識,在深入分析文本中推動德育與閱讀的深度融合,在互動活動中進一步提升德育效果。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兒童的閱讀能力,激勵兒童在實際生活中踐行道德理念,促進其社會性發(fā)展。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特別是在兒童階段,德育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語文學科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承擔著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語文教材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兒童的思想和價值觀。因此,將德育內容與語文閱讀教學結合,既能提升兒童的語言能力,也能促進其道德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以德引領,挖掘教材德育資源
在兒童語文閱讀教學中,教育者需要深入剖析教材內容,從個人、社會、文化和生態(tài)等多個維度分析其中蘊含的德育資源,并通過課文中的人物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和語言描寫,識別并提煉出具有德育價值的內容。結合這些分析,教育者能夠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構建一個語文閱讀與德育教育互融共生的素材庫,為教學提供豐富的德育資源,幫助兒童在語文學習中不斷強化情感認知、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的培養(yǎng)。
個人維度:情感管理與自我認知的培養(yǎng)。個人維度的德育側重于情緒管理、壓力應對和自我認知等方面的教育。例如,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掌聲》一課中,教育者可以引導兒童探討情緒管理的技巧,如情緒識別、表達和調節(jié)策略,幫助兒童學會在社交場合中有效調節(jié)情緒,并在面對壓力時保持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此外,教育者還可以通過課文中的人物故事幫助兒童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導他們審視自己的情緒反應,培養(yǎng)情緒自控能力?!稙橹腥A之崛起而讀書》一課則通過讓兒童閱讀周恩來少年時期的志向,激勵兒童樹立遠大的理想,認識到理想的形成需要系統(tǒng)的構建和情感的投入,并在思考和實踐中不斷審視和調整個人的理想和信念。
社會維度:理想信念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社會維度的德育注重理想信念的樹立、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及其轉化為具體行動的能力。例如,《金色魚鉤》一課通過老班長無私奉獻的故事,幫助兒童理解關愛他人、互助互愛的價值,培養(yǎng)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草地夜行》一課則通過講述紅軍長征中的艱難與集體主義精神,幫助兒童理解團結協(xié)作的重要性,增強集體主義認同。教育者可以引導兒童從課文中的歷史人物和英雄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審視和思考自己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并將理想信念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文化維度:文化認同與跨文化理解。文化維度關注文化包容、文化尊重、文化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教育,旨在培養(yǎng)兒童的文化認同感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例如,老舍的《草原》一課通過記敘到內蒙古草原訪問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漢族同胞的動人情景,幫助兒童理解并尊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傳統(tǒng),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北京的春節(jié)》一課通過展現(xiàn)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幫助兒童加深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激發(fā)他們的文化自豪感;《絲綢之路》一課幫助兒童理解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促進他們對文化交流的重視,教育者可以通過課文中的文化元素引導兒童拓寬視野,培養(yǎng)對多元文化的開放心態(tài)和包容性情感。
生態(tài)維度:生態(tài)意識與環(huán)境保護的培養(yǎng)。生態(tài)維度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物多樣性、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兒童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認知和理解。例如,《燕子》一課通過描寫燕子歸來的情景,展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教育者可以引導兒童思考如何保護自然環(huán)境,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麗的小興安嶺》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寫,強調生物多樣性和資源合理利用,教育者可以借此機會討論如何平衡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兒童的環(huán)保意識。
優(yōu)選閱讀策略,實現(xiàn)德育滲透的生動、高效
強調整體化策略,整合閱讀能力目標與德育目標。整體化策略強調通過整合語言學習與德育教育,在語文閱讀中實現(xiàn)兩者的有機結合。整體化策略遵循德育知識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確保德育目標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從感知、欣賞到內化、行為,幫助兒童在語言學習中不斷積累德育素養(yǎng)。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兒童閱讀能力的提升,還要通過分析課文內容,設計德育滲透的目標,以提高兒童的道德認知和行為規(guī)范。
例如,德育視角下,《我不能失信》整篇課文的閱讀目標如下:
① 通過分析故事中宋慶齡的行為,幫助兒童理解誠信的核心價值,感悟誠信在個人成長和社會交往中的重要性;
② 通過欣賞宋慶齡在面對困境時表現(xiàn)出的責任感和承諾精神,引導兒童多角度認識誠信的實際表現(xiàn),激發(fā)兒童對誠信的情感認同;
③ 通過對誠信與社會責任的深入思考,提升兒童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幫助他們從故事中提煉出誠信的文化意義,并將其內化為個人的價值觀;
④ 通過討論文章的主題和人物精神,幫助兒童將誠信理念轉化為個性化的理解,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誠信,養(yǎng)成自覺遵守承諾的行為習慣。
整體化策略將閱讀能力目標與德育目標相結合,幫助兒童在閱讀《我不能失信》時,逐步實現(xiàn)從知識理解到情感認同,再到實際行動的轉變,最終將誠信的價值觀融入日常行為中。
突出情境化策略,踐行語文閱讀與德育滲透。情境化策略通過與課文內容緊密結合的情境,引導兒童在情感共鳴中理解和內化德育知識,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并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其中,一級、二級和三級情境理論通過不同層次的情境創(chuàng)設,幫助兒童感知、理解和內化德育:一級情境通過模擬和角色扮演讓兒童感受人物的行為和道德觀念;二級情境通過討論課文中的文化和道德信息,加深認知;三級情境將德育與兒童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幫助他們將道德觀念轉化為實際行動。
例如,在教學《橋》一課時,教育者可以通過情境化策略增強兒童對課文中集體主義精神和奉獻精神的理解。一級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通過將《橋》一文的關鍵場景—老支書堅守崗位指揮村民撤離的情節(jié),改編為情景劇。兒童通過模擬和表演不同角色,如村民和老支書,能夠深入體驗人物在洪水中的恐慌、決斷與責任感,理解老支書在生死危機中如何將集體利益置于個人生死之上并感同身受。二級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通過設置思考性問題,如“老支書的犧牲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義是什么?”“面對生死抉擇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引導兒童深入探討課文中隱含的文化及德育信息,深化對社會責任、集體主義和犧牲精神的理解,進一步激勵他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踐行這些道德原則。三級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結合兒童的生活經驗,設計與課文情境相仿的現(xiàn)實生活情境,增強兒童的思辨能力。教育者引導兒童討論面對現(xiàn)代社會中的災難時,應注意平衡個人與集體責任的抉擇,幫助兒童將課文中的德育觀念與個人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以增強社會責任感并培養(yǎng)道德行為。
重視深度化策略,推進語文閱讀與德育融合。深度化策略通過精準教學幫助兒童理解課文的核心主題和德育價值。核心知識聚焦于文本的主題意義,是知識結構的核心。相關知識包括閱讀基礎、敘事技巧、人物形象和文化現(xiàn)象,輔助理解主題。衍生性次要知識如人物關系、情節(jié)梳理和人物個性等,進一步支持核心知識,幫助兒童全面理解文本。核心知識與相關知識、衍生性次要知識的結合,有助于兒童深化對主題的理解,提升思維深度,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
在教學《金色的魚鉤》時,教育者可以通過略讀策略幫助兒童高效理解課文內容。首先,引導兒童速讀課文,了解主要情節(jié)和結構。通過畫魚骨圖或思維導圖來概括情節(jié),總結出“接受任務—護送病號—壯烈犧牲—永遠懷念”情節(jié),抓住故事核心。接下來,要求兒童利用四個步驟分析人物形象:畫出相關語句、品讀人物特點、思考描寫方法、寫簡單批注。通過這些步驟,兒童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老班長的性格和行為動機。之后,引導兒童深入探討文字中呈現(xiàn)的人物矛盾,理解其深層含義,如“身體硬實—瘦得皮包骨”,展現(xiàn)了老班長在虛弱時依然鼓勵戰(zhàn)友;“我吃過了—嚼草根魚骨”表現(xiàn)他在艱難時為他人著想;“大魚上鉤—等了半夜不見魚上鉤”體現(xiàn)了他堅持樂觀;“長滿了紅銹—閃爍著金色的光芒”象征了他的崇高精神。最后,通過討論“金色的魚鉤”的象征意義,幫助兒童理解它不僅代表老班長的崇高品質,還象征長征中的無名英雄精神。此外,可以布置寫作任務,讓兒童表達對革命英雄的理解,增強德育認知并傳承紅色基因,從而在生活中踐行這些寶貴的道德精神。
注重活動化策略,提升德育滲透功效?;顒踊呗酝ㄟ^設計互動性和實踐性強的活動,幫助兒童在參與中體驗德育教育,并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青山不老》的閱讀教學中,教育者先引導兒童了解文章背景,揭題并介紹作者梁衡的記者經歷及其新聞采訪來源。兒童通過梳理采訪過程,理解了老人在惡劣環(huán)境中堅持植樹造林所帶來的生態(tài)變化。之后,教育者利用“學習單”組織兒童討論老人創(chuàng)造綠化奇跡的過程,結合時間跨度與環(huán)境挑戰(zhàn)分享感想,深入理解老人克服困難的精神。
為了進一步深化兒童的理解,教育者可以引入對比分析環(huán)節(jié),通過比較新聞稿《表彰高富育林十六載 一心為村里鄉(xiāng)親造?!泛驼n文《青山不老》,讓兒童探討不同文體敘述方式的差異以及如何展現(xiàn)人物精神。最后,通過模擬采訪活動和拓展視頻資料,幫助兒童體驗主人公的奉獻精神與責任感。兒童扮演記者,進行采訪練習,提出關于種樹的初衷、遇到的困難及堅持的力量等問題如:“是什么契機讓您決定開始這項艱巨的任務?”“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怎么克服的?”“是什么力量讓您堅持下來了?”同時,播放防風治沙的視頻,拓寬對環(huán)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的認知,激發(fā)兒童的環(huán)保意識和責任感。這一系列活動有效滲透了德育教育,提升了兒童對課文的理解和社會責任感。
兒童語文閱讀與德育的有機結合,有助于提升兒童的語文能力和道德素養(yǎng)。教育者通過整體化、情境化、深度化和活動化的教學策略,能有效將德育內容融入課文學習中,幫助兒童在理解文學作品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通過與文本的互動,兒童在情感認同和行為體驗中深化了對德育知識的理解,同時提升了閱讀能力。教育實踐表明,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有助于兒童樹立責任感、社會意識和環(huán)保意識,促進全面發(fā)展。未來,教育者應持續(xù)探索德育與語文閱讀的有效結合方式,以更好地支持兒童的成長和社會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小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