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朝第二代君主建文帝在“靖難”政變中是死是活,成為“千古謎案”?!俄樖献谥疾尽酚涊d:他們的始遷祖叫葉希賢,官居建文朝監(jiān)察御史,燕王攻入南京時,追隨建文帝逃亡,僧名“應(yīng)賢”,法號“雪庵和尚”。后輾轉(zhuǎn)來到茂縣,改姓為“順”,意為入川之葉(“頁”與“葉”同音),蓄發(fā)還俗,娶妻生子。《順氏宗旨簿》所言,與《明史·本紀(jì)第四·恭閔帝》《明史·列傳第二十九》《明神宗實錄》,以及一些明清時期的雜史,如趙士喆《建文年譜》、張岱《石匱記·讓帝本紀(jì)》、鄭曉《吾學(xué)編》、夏燮《明通鑒》等所記有可互參之處?!俄樖献谥疾尽窂募易迨返慕嵌龋瑸榻ㄎ牡鄣南侣涮峁┝艘粋€可資進(jìn)一步考究的旁證。
關(guān)鍵詞:《順氏宗旨簿》;建文帝;葉希賢
明王朝第二代君主、朱元璋的嫡長孫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1398—1402年在位),在他四叔燕王朱棣發(fā)動的“靖難”政變中,是死是活,是自焚還是流亡,600多年來撲朔迷離,成為一大“千古謎案”。
1994年7月,筆者帶隊赴茂縣、汶川、理縣和馬爾康等地調(diào)研“羌族習(xí)慣法”,意外發(fā)現(xiàn)與這一“千古謎案”相關(guān)聯(lián)的一個家族故事。這一家族姓“順”,世居岷江流域上游的茂縣?!栋偌倚铡分姓也坏健绊槨毙?。據(jù)2018年人口普查,全國順姓居民約3000人,姓氏排名在第994位,屬于稀少姓氏。7月底,調(diào)查隊撤離茂縣前,筆者終于擠出時間夜訪順家,并在7月25日的日記中記述如下:
晚上分三組行動……我?guī)Y××(當(dāng)時的西南政法學(xué)院學(xué)生)去茂縣中學(xué)教師宿舍找順公著[1]的兒子順明允老師,談得很投機(jī)。但順家已無其父的書籍、手稿,給了我們一本家譜。帶回看后,發(fā)覺寫有建文帝下落之事。明日復(fù)印后再還他。
這本家譜題名《順氏宗旨簿》?!俄樖献谥疾尽酚腥蛭模阂辉弧俄樖献V序》,系順氏十五代孫順紹基于中華民國27年(1938年)所撰(下簡稱《順紹基民國序》);二是順氏十三代孫順秉杓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為《續(xù)篇》所撰的序(下簡稱《順秉杓光緒年序》);三為順氏第十六代孫順明允于1987年5月為《續(xù)篇》所撰的《再序》(下簡稱《順明允1987年再序》)。這些序文中記載有建文帝削發(fā)為僧流亡西南及順氏之姓氏由來等種種故事,頗為新奇有趣。
一、茂縣順氏自稱是建文帝朝臣葉希賢后裔
《順秉杓光緒年序》寫道:
粵稽吾先祖順公諱君重者,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人氏,系大明太祖朱元璋所屬四先生內(nèi)葉琛之后,山西平遙訓(xùn)導(dǎo)葉居升之裔,建文允炆時監(jiān)察御史葉希賢是其人也。
《順明允1987年再序》稱:“原籍一說是江西省南昌府,一說是浙江省松陽縣,究系何處,已無從查考?!薄睹魇贰ち袀鞯诙拧访鞔_指出,葉希賢是松陽人。松陽縣今隸屬浙江省麗水市。麗水古稱“處州”?!八申栃帐衔幕毖芯繉<曳Q:葉(葉)姓為松陽“十大姓”之首,有3萬多人。葉姓一族原為西晉末“衣冠南渡”時,最早移居松陽的大族。
《順秉杓光緒年序》則認(rèn)為建文帝削發(fā)為僧,化名“應(yīng)文”流亡時,葉希賢亦削發(fā)從亡,僧名“應(yīng)賢”。歷盡艱險,遍嘗苦難,最后葉希賢匿跡川西岷江上游,易姓為“順”,寓意為入“川”之“頁(‘葉’的同音字)”,取名“君重”:
燕王篡國,疾從亡如寇讎,忠臣失君,既改元,羞覆戴,天命已攸歸,姓名將安附,棄而違之,不得已也。既而之“川”,復(fù)加為“順”,取姓曰“順”,名曰“君重”,義取先年事君勿欺,為建文所珍重之意耳。
順君重最后定居于岷江上游的茂縣鳳儀鎮(zhèn)宗渠村,蓄發(fā)還俗,娶妻生子:
是時希賢年已七十矣,念故鄉(xiāng)之難歸,輒飄然而泣下,忠雖盡矣,孝何同焉?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孟子文“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爰將行糧坐裹之余金,成婚治業(yè),故世居于終云。迨后生子二人,長子“順里”,次子“順美”,又取其里仁為美,可以處仁之義也。
《順紹基民國序》中描述更為詳細(xì):
稽古系氏,古非今姓,實周時楚國葉縣葉公之后也?!料Yt公,獨(dú)冠前賢,為建文時監(jiān)察御史。遭燕逆陷京,神器傾移,應(yīng)牒更名,祝發(fā)為僧,服袈裟,執(zhí)度牒,同帝隨亡游滇,駐蹕西平侯沐晟家,就白龍山結(jié)茅為庵,計作韜隱。
《順紹基民國序》中,記述葉希賢入川至茂縣還俗和改姓“順”的經(jīng)歷也比較清晰:
……于是希賢公傷心慘目,懷動家山,落魄天涯,終無了局,人事未盡。亞圣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安轉(zhuǎn)側(cè),由松至茂,復(fù)來宗渠,羨茲山明水秀,人杰地靈,乃售輕軟,蓄發(fā)娶妻,方落業(yè)焉。變姓易名,借“頁”為“葉”,配“川”于左,合體成“順”,更名“君重”,蓋“順君重”者。揆諸意義,臨難順君,為君之所貴重者也?!屎缶毓佣?,長曰“里”,州文庠;次曰“美”,惜無傳(待考)。
《順紹基民國序》的另一個特點是,為始遷祖順君重、二代祖順里以下一直到十五代順紹基本人為止的中間十三代先人開列了一個血緣傳承清單,內(nèi)容包括名、字、號、功名、官職等。
《順氏宗族譜·序》中有些說法,不足為信。如葉氏是《論語》中那個以為兒子去官府告發(fā)他的父親偷別家的羊是符合“直”道的“葉公”后裔。再如葉希賢即順君重70歲才還俗娶妻,居然生了兩個兒子,這在古代生育史上應(yīng)屬于極小的小概率事件。其實,此類瑕疵在家譜中屢見不鮮,著實難免,對于本文也無關(guān)緊要。重點是建文朝臣有無葉希賢其人。
二、建文朝確有御史葉希賢其人
茂縣順氏宗譜稱始遷祖順君重原名葉希賢,官拜建文朝監(jiān)察御史。有無其他資料可以佐證呢?
至清乾隆四年(1739年)才修改定稿的《明史》中,有《建文遺臣傳》一卷,見于《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史官搜羅頗詳,記述建文朝遺臣齊泰、黃子澄、練子寧等30多人,在《練子寧傳》中附有《葉希賢傳》:
希賢,松陽人。亦坐奸黨被殺?;蛟蝗ィòl(fā))為僧,號雪庵和尚云。
雖短短22字,但可證明建文朝確有葉希賢其人。至于他是“被殺”還是“為僧”,《明史》作者下筆謹(jǐn)慎,一個“或”字,予以存疑。
《順氏宗旨簿》3篇《序》文說,葉希賢不但未被殺,而且隨建文帝“從亡”,法名“應(yīng)賢”,號“雪庵和尚”。
燕王朱棣以“清君側(cè)”名義搞軍事政變,皇袍加身后,清除建文朝的史官實錄文字,徹底抹煞建文年號與治績,建文君臣被刻意扭曲,抹黑為“奸黨”,希冀在歷史上永遠(yuǎn)抹去建文朝存在事實。朱棣確是一位企圖實現(xiàn)“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典型代表。國史闕失,野史雜記迭興。170余年后,至萬歷朝(1573—1620年),終于恢復(fù)了建文年號,建文朝臣受株連外親也得以放赦?!睹魃褡趯嶄洝啡f歷十三年(1585年)三月載:萬歷皇帝下詔,“釋革除年坐忠臣方孝孺等謫庶者,浙江七百一十三人,江西三百七十一人,福建二百四十四人,四川四十一人,廣東三十四人”,為建文君臣平反。于是記敘建文君臣故事的筆記小說、稗官野史紛紛登場,神秘怪誕的包裝下或許能透露一些歷史真相。葉希賢是否建文“從亡”遺臣,是否削發(fā)為僧,只有從這些別史雜記中尋找蛛絲馬跡。
明趙士喆在《建文年譜》中是這樣描繪建文君臣的亡命經(jīng)歷的:當(dāng)燕王大軍攻陷南京城時,建文帝“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jì)勸告說“不如出亡”。少監(jiān)王鉞說:高帝(朱元璋)升遐吋,留有一“遺篋”。取出此篋砸開后,“得度牒三張:一名應(yīng)文,一名應(yīng)能,一名應(yīng)賢”,還有袈裟、剃刀、金錠等物。遺篋向建文帝指明出路:削發(fā)為僧逃亡。建文帝無奈地一聲嘆息:“莫非天數(shù)啊!”于是:
程濟(jì)即為帝祝發(fā)。吳王教授楊應(yīng)能愿祝發(fā)隨亡。監(jiān)察御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yīng)賢無疑?!币嘧0l(fā)。[2]
明末清初的張岱在《石匱書》的《讓帝本紀(jì)》中,明確地說:“建文帝出奔事,見史仲彬《致身錄》及程濟(jì)《從亡隨筆》?!彼J(rèn)為《致身錄》《從亡隨筆》是信史:“建文革除事,傳疑久,一似耿耿人心者。茲《致身錄》出自從亡手,含荼茹苦,自爾真功,其文質(zhì)而信,怨而不傷,獨(dú)史氏書也哉,足以傳矣?!保ā妒瘏T書》卷二《讓帝本紀(jì)》)其記述建文帝出宮逃亡之事,大量引用《致身錄》的文字:
《致身錄》曰:大內(nèi)火起,帝從鬼門關(guān)遁去,時六月十三日未時也。帝知金川(門)失守,長吁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jì)曰:“不如亡去?!鄙俦O(jiān)王鉞跪進(jìn)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曰:臨大難當(dāng)發(fā),謹(jǐn)收藏奉先殿之左?!比撼箭R言:“急出之?!倍矶患t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灌鐵(引者案:據(jù)《從亡隨筆》:“閉以二鎖,鎖以鑄鐵灌?!保?。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大內(nèi)。程濟(jì)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yīng)文,一名應(yīng)能,一名應(yīng)賢;袈裟鞋帽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nèi):應(yīng)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guān)御溝而行,薄暮會于神樂觀之西房。帝曰:“數(shù)也?!背虧?jì)即為帝祝發(fā)。吳王教授楊應(yīng)能愿祝發(fā)隨亡,監(jiān)察御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yīng)賢無疑?!币嘧0l(fā)。各易衣備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帝曰:“多人不能無生疑,有等著名勢必究詰,有等妻兒在任心必牽掛,宜各從便?!盵3]
趙士喆、張岱都肯定建文朝有葉希賢其人,并削發(fā)從亡建文,改名“應(yīng)賢”。
《順秉杓光緒年序》描述建文君臣的出逃情節(jié),與《建文年譜》《石匱書·讓帝本紀(jì)》中所載大同小異:
靖難兵入京城,文武宦侯迎降,帝欲自裁,適內(nèi)官升一紅篋至云:“太祖所遺囑,臨大難當(dāng)發(fā)?!彼膰愎桃澡F,二鎖亦灌鐵,程濟(jì)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yīng)文,一名應(yīng)能,一名應(yīng)賢,袈裟鞋帽剃刀俱備,黃金十錠,朱書存篋內(nèi)。應(yīng)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guān)御溝而行,薄暮會于神樂觀之西房。帝泣曰:“數(shù)也?!背虧?jì)即為帝祝發(fā),吳王教授楊應(yīng)能愿祝發(fā)隨亡。監(jiān)察御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yīng)賢無疑?!币嘧0l(fā)。各易衣披牒,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彼鞂?dǎo)至觀,相與逃亡。
順秉杓的這段序文,是抄自《建文年譜》《石匱書》或《致身錄》《從亡隨筆》之類的書籍,還是出自順家祖祖輩輩的口耳相傳,不得而知。
從《順氏宗旨簿》可知,順氏十一代祖順登拔和十二代祖順萬椿,即順秉杓的祖輩和父輩,曾到桂州(今廣西省桂林市)、干州(今湖南省吉首市)做過吏員一類的小官,他們一定會關(guān)心順氏族源,探究自己從先輩那里傳下來的流亡故事,以及相關(guān)文字根據(jù);或許見到過這些別史、雜史和筆記小說。這一推測若能成立,那么,《順秉杓光緒年序》的這些描述很有可能就是抄自《建文年譜》《石匱書》之類的稗史。
這一故事情節(jié)太過離奇,如明太祖朱元璋為繼承皇位的孫子朱允炆預(yù)留逃亡秘篋,又托夢道士接應(yīng)等等。其實,將出逃過程描寫得越發(fā)神奇、愈加精確細(xì)致,水分就越大,編造的痕跡就越明顯,歷代史家對此質(zhì)疑不是沒有道理。不過,在當(dāng)時歷史條件和社會認(rèn)知水平下,祭出高皇帝的亡靈,才能抬高建文帝的合法性,才能博得對其被迫出逃最廣泛的社會同情。神奇的情節(jié)是編造的,削發(fā)為僧而成功出逃許是真實的。剝離其光怪陸離的外衣,才能獲知合理的事實推斷。這是我們參酌趙士喆、張岱著作所應(yīng)取的態(tài)度,也是對待鄭曉《吾學(xué)編》、夏燮《明通鑒》等書所應(yīng)取的態(tài)度。
值得一提的是,夏燮在撰寫《明通鑒》時,“參證群書,考其異同”,不僅認(rèn)為建文帝活著逃出生天,還挖出了葉希賢故事。書中記錄了一則關(guān)于葉希賢的傳說:從惠帝出亡為僧的監(jiān)察御史葉希賢,法名應(yīng)賢,號雪庵,嘗云游于滇、蜀間,愛重慶府大竹善慶里山水,其里隱士杜景賢為結(jié)茅于白龍山。和尚聽夕誦易乾卦,山中人以為讀佛經(jīng),景賢知之不忍問,懼和尚不能安,和尚亦知景賢意,遂改誦《觀音經(jīng)》,寺因名觀音寺。和尚好讀《楚辭》,時時買一冊,袖之駕小舟,進(jìn)中流,朗誦一葉,輒投一葉于水,投已輒哭,哭已又讀,葉盡乃返,眾莫知其意,景賢益憐敬之。和尚好飲,飲必高歌,能文,落筆成章,氣煥發(fā)人。后寂于杭州僧寺。卒之日,其徒問:師即死,宜銘何許人?和尚張目曰松陽,問其姓氏,終不答。遺詩若干篇。這個傳說與茂縣順氏宗譜所述的易姓改名、娶妻生子等相徑庭。此處略備一說。夏燮死于光緒元年(1875年),順氏十三代孫順秉杓的《順氏宗旨簿·序》撰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據(jù)此,夏氏應(yīng)不知有茂縣順氏這一支葉希賢后裔存在。盡管與茂縣順氏宗譜所述不同,但夏燮認(rèn)定有葉希賢這個“從亡”者。他在《明通鑒》寫道:
上(建文帝)知事不可為,縱火焚宮,馬后死之。傳言:帝自地道出,翰林院編修程濟(jì)、御史葉希賢等四十余人從。[4]
綜觀《明史》的建文遺臣傳和趙士喆、張岱、夏燮等所著書,確有葉希賢其人,得與順氏宗譜序文相互印證。
三、建文君臣故事的可信度問題
建文故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要之,可歸結(jié)為兩個重點或疑點:一是建文帝在“靖難”政變時是自焚還是逃亡;二是有沒有從亡臣僚。
關(guān)于第一點,明代后期,對于建文帝未死而削發(fā)為僧出亡,幾成定論。清乾隆朝修定的《明史》中,為建文帝專立《恭閔帝紀(jì)》一卷,其中記述建文去向及其后事的文字如下:
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nèi)應(yīng),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統(tǒng)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思恩知府岑瑛聞于朝。按問,乃鈞州人楊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獄,閱四月死。同謀僧十二人,皆戍遼東。自后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正德、萬歷、崇禎間,諸臣請續(xù)封帝后,及加廟謚,皆下部議,不果行。大清乾隆元年,詔廷臣集議,追謚曰恭閔惠皇帝。[5]
“帝不知所終”“或云帝由地道出亡”,如此筆法,實際上已否定了朱棣聲稱建文帝自焚于宮中大火的說法,將明末朝野幾成定論的意向以官修史書《恭閔本紀(jì)》形式昭彰于世。
但夏燮對官修《明史》的上述說法十分不滿,指其“失真”。他考證后認(rèn)為,“出帝后尸于火中”云云,來自《明成祖實錄》?!暗鄄恢K”一語,堪稱“野史之說”。他指出,明人關(guān)于建文帝的下落有“數(shù)十百種之多”,即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的也有二十多種,大多是說建文遜國后“為僧之事”,而不認(rèn)為“宮中火起便是建文結(jié)局”。[6]
確如夏燮所說,在《明史》之前,建文帝削發(fā)亡命和自曝身份的故事在雜史筆記中不絕如縷。
鄭曉的《吾學(xué)編》中有一篇《皇明遜國記》,載有老年建文帝自曝身份的故事:
天順中出自滇南,呼寺僧曰:“我建文皇帝也?!彼律髴?,白官府,迎至藩堂,南面跣足坐地,自稱朱允炆,曰:“胡濙名訪張邋遢,實為我?!北娐勚と弧B動诔?,乘傳之京師,有司皆以王禮見。比至,入大內(nèi),以壽終,葬西山。[7]
“天順”是明英宗復(fù)辟后年號。天順中,若定位于1461年前后,建文帝生于1377年,推算其時年已在84歲上下。胡濙是永樂朝戶科都給事中,朱棣派他以尋訪張三豐為名秘密偵查建文帝下落。張邋遢即張三豐。
相同的記載還見于《明神宗實錄》中張居正答神宗問建文之事。其時在萬歷二年十月十七日,明神宗朱翊鈞才11歲,是個孩童,好奇心強(qiáng),又居至尊之位,才出此問。張居正不得不答:
先朝故老相傳,言建文當(dāng)靖難師入城,即削發(fā)披緇從間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無知者。至正統(tǒng)間,忽于云南郵壁上題詩一首,有“淪落江湖數(shù)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覺其有異,召而問之,老僧坐而不跪,曰:“吾欲歸骨故園?!蹦蓑炛獮榻ㄎ囊?。御史以聞,遂驛召來京。入宮驗之,良是。是年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終。[8]
綜觀正史、雜史,建文帝為僧流亡大致可以定論。明史專家黃云眉教授《明史考證》引《馬生龍鳳凰臺記事》云:“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闊八尺,足行一人一馬,備臨禍潛出,可謂深思熟慮矣?!保ā睹魇房甲C》第一冊《明史》卷四《恭閔帝紀(jì)》考證)報載:20世紀(jì)80年代,南京市考古工作者在明故宮基建施工過程中,的確挖掘出一條“大陰溝”的故道遺址,內(nèi)中寬闊,能夠容人通行。
關(guān)于第二個疑點,有沒有“從亡”的建文朝遺臣。這又牽涉到葉希賢是否“從亡”之臣。
系統(tǒng)記述建文君臣流亡故事的源頭之書,非《致身錄》和《從亡隨筆》莫屬。《致身錄》為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前后流傳于吳中,作者據(jù)稱是史仲彬,是建文帝從亡大臣之一。該書敘述了自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至洪熙元年(1425年)間史仲彬在朝任官及與其他21名臣子一道隨建文帝逃亡的過程?!稄耐鲭S筆》的署名作者是另一從亡大臣程濟(jì)。這兩部書甫一問世,便飽受質(zhì)疑。史氏后人曾請明末名士、文壇巨擘錢謙益為《致身錄》作序,錢氏不但拒絕,還直斥其有“十偽”,認(rèn)定它只是史氏后人“賣弄筆舌,鋪張祖先”的偽造故事。
吊詭的是,趙士喆《建文年譜》中所敘述的建文君臣削發(fā)為僧從暗道出逃的故事,一字不改抄自《致身錄》。但錢謙益卻痛快賜序。其時,建文帝未死殆成共識。在《建文年譜》序中,錢氏對建文君臣輾轉(zhuǎn)逃命傳說予以隱約而不加否認(rèn)的同情,卻又為永樂帝朱棣到處搜尋建文帝下落的行為百般開脫,說是永樂帝明知朱允炆沒有自焚,明知他們往來于黔楚之間,一舉一動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卻讓胡濙打著尋訪張邋遢的旗號,這是“舍人而求諸仙”;又讓鄭和下西洋尋訪,這是“舍近而求諸遠(yuǎn)”。這都是在暗示允炆,放他一條生路,不必倉皇,盡管安居就是。虧錢謙益挖空心思想得出來,把叔侄相殘的永樂帝打扮得如此仁義寬厚。不過,作為曾經(jīng)的明臣,錢氏“為尊者諱”“不暴君之惡”,其用心良苦,算是做到了極致。
至于《致身錄》,偽作這頂帽子已是甩不掉的。問題在于,不僅趙士喆《建文年譜》、張岱的《石匱書》中的建文出亡故事以《致身錄》為主要資料來源,其他如《吾學(xué)編》《明通鑒》《皇明資治通紀(jì)會纂》《皇明忠義存褒》《明史紀(jì)事本末》《明朝小史》等,都或明或晦、或多或少有與《致身錄》所述故事情節(jié)相似相合者。
筆者以為,《致身錄》之偽,偽在作者偽托先人,又虛構(gòu)諸多怪誕神奇情節(jié),但其所記傳說主干或有所本。要之,是利用神秘主義的外衣來包裝一些歷史真相的內(nèi)核。這內(nèi)核就是:建文帝未死而出逃;建文遺臣中亦有從亡者、出逃者。
建文遺臣中的方孝儒是入《明史》循吏傳的。方孝儒不避斧鉞,拒絕為朱棣撰寫接位詔書,堅決不肯為其合法性背書,因而被株連十族。從方孝儒等建文遺臣的忠孝觀、正統(tǒng)觀可以想見,其中的從亡者、出逃者是存在的,葉希賢只是其中之一。
四、《順氏宗旨簿》提供建文帝流亡西南的一個旁證
建文帝未死而成功出逃,逃亡到哪里?隱居于何處?600多年來造說種種,迷霧重重。有云南說、貴州說、湖南說、四川說、湖北說、陜西說、太湖說、福建寧德說,不一而足。《順氏宗旨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旁證:建文帝流亡地在西南。
《順紹基民國序》認(rèn)為,建文帝及從亡的葉希賢等首先逃亡至云南。
《順明允1987年再序》中堅持“云南說”:
葉希賢等近臣隨惠帝從地道逃走,為避追捕,均削發(fā)為僧,惠帝自號應(yīng)文,流浪各地,后帶眾人入滇。
綜觀順氏宗譜的序文,淘汰其神秘,復(fù)歸于平實,則其價值顯現(xiàn),那就是從家族史的角度為建文帝削發(fā)為僧流亡西南提供了一個旁證。
五、《順氏宗旨簿》序文關(guān)于葉希賢入川的說法
最后,還有一個與建文帝故事結(jié)局不無關(guān)系的問題:葉希賢因何入川。
《順氏宗旨簿》三篇序文中,關(guān)于葉希賢(即“應(yīng)賢法師”)因何離開建文帝而入川有兩種說法,一為“遷散說”,二是“別離說”。后一種說法涉及到建文帝最后的去向與結(jié)局。
《順秉杓光緒年序》持“遷散說”:
葉希賢等近臣亦隨帝逃亡入滇,已而結(jié)茅白龍山,韜光遠(yuǎn)隱,求術(shù)長生,竟欲終其身于此而已。其后為避禍患,遷散眾人,于是各保其往,以為后圖。
照此說法,是建文帝(即“應(yīng)文”和尚)是因為“從亡”者眾多,隱匿困難,容易被發(fā)現(xiàn),因而“為避禍患”,主動“遷散眾人”。順氏的始祖葉希賢(即順君重)在遷散后就再也不知建文帝的下落了。
但47年后,順氏十五代孫順紹基的《序》中卻采用了“別離說”:
又而離滇,帝語泄,僧聞,白諸吏,藩司奏上,送帝歸京,英宗迎入大內(nèi),號稱老佛。時希賢公不得與之偕行,故爾焚庵散徒入川,止重慶夔門雪庵寺為僧,號雪庵和尚。探青城山勝景,游灌,至白沙住足,而之松潘,掛單大悲寺。建文猶制匾聯(lián),親自遙寄,榮光臣寺,幸有加焉。
“別離說”在建文帝結(jié)局這一點上倒與前引鄭曉的《皇明遜國記》相呼應(yīng)。
前文已明,順氏十三代孫順秉杓撰寫《光緒年序》時,或許已從其十一、十二代祖,即他的祖輩和父輩那里聞知建文帝流亡西南的傳奇故事。關(guān)于其始祖順君重從亡建文帝的敘述與鄭曉的《吾學(xué)編》、夏燮的《明通鑒》相一致,而對于其始祖葉希賢因何與建文帝分開卻持“遷散說”;至于建文帝結(jié)局如何,語焉不詳。
值得一提的是,《順明允1987年再序》中未與其伯父順紹基《民國序》保持一致,而是回到《順秉杓光緒年序》,認(rèn)可“遷散說”:
燕王篡位后,嚴(yán)拿逃亡人等,為避禍患,遂遷散諸人,各避四方,葉公入川,在重慶夔門雪庵寺暫住,以后云游峨眉山、青城山等名山大川。至灌縣白沙土場住足,設(shè)舍授徒。其后至松潘,掛單大悲寺。
相比而言,筆者以為“遷散說”比較靠譜。
其一,“靖難”之后,朱棣也不相信建文帝朱允炆已死,故追緝甚緊。建文帝“從亡”者眾,目標(biāo)太大,難以隱匿,不得不分散躲避,這是常情常識。
其二,如果葉希賢一直“從亡”建文帝左右,待建文帝在天順年間才被發(fā)現(xiàn),或主動暴露身份時,必將一起被押解入京,不可能全身而退,獨(dú)自離開。況且,至天順年間,建文帝已入耄耋之年。《順秉杓光緒年序》稱:“當(dāng)太祖崩殂之日,建文御極之年,希賢公齡逾弱冠,蒙天眷而身入翰林,望重朝班,秉均衡而權(quán)司御史。”“逾弱冠”,應(yīng)為20多歲。葉希賢的年齡不會比建文帝小,即使能“別離”,年過八旬又如何能娶妻生子?
其三,持“別離說”的《順紹基民國序》中,說什么“建文猶制匾聯(lián),親自遙寄,榮光臣寺,幸有加焉”,實難當(dāng)真。所以,“別離說”經(jīng)不起推敲,但它所依據(jù)的天順年間建文帝被發(fā)現(xiàn)、或自曝身世后送入大內(nèi)(其實是軟禁)的傳說,間接交代了這位遜國流亡君主的最后結(jié)局。
六、簡短結(jié)語
順氏宗譜《序》文,間接反映出那場叔侄之間為爭奪帝位慘烈廝殺的血雨腥風(fēng)。彼時,明王朝開國僅過去30多年,剛傳至第二代。中國歷代帝制王朝的“二代魔咒”,終難解脫,秦、漢、隋、唐、宋、明,無一能免,尤以明代為烈。葉希賢、楊應(yīng)能等“從亡”大臣不過是朱氏叔侄間爭奪帝位的犧牲品。
誠然,葉希賢不愧為恪守儒家人格的賢臣君子。他忠誠不二、勇毅無畏地“從亡”建文帝。他向死而生、易姓改名,避居岷山深處,艱辛創(chuàng)業(yè),墾殖持家,終于開枝散葉,繁衍出綿延不息的順氏族裔,成為歷史上在艱難困苦中屢仆屢起的又一人物典范。
不無遺憾的是,歷經(jīng)九死一生、備嘗苦難的從亡大臣葉希賢,卻沒有記述自己的從亡故事,沒有留下可以傳世的片言只語或身份信物。我們只能這樣想:他或許是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為子孫后代身家性命安全而謀久長之計,不得不沉默以全身、隱匿以保族。
誠如順明允撰寫的《再序》中所言:“順氏宗族譜,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第十三代秉杓祖才著手撰寫,但為時已晚,僅憑老年人的回憶和傳說進(jìn)行整理,有許多問題已失傳,無從查考了?!?/p>
茂縣順氏宗譜的三篇序文,各有千秋,并非句句信史。它們最大的價值,是從家族史的角度,為建文帝朱允炆因“靖難之變”削發(fā)為僧,后成功出逃往西南這一段歷史故事,提供了一個可資進(jìn)一步考究的旁證。
注釋:
[1]順公著(1907—1965),字仲熙,號師呂,茂縣石鼓村人。參見《茂汶羌族自治縣志》,四川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2](明)趙士喆:《建文年譜》,商務(wù)印書館1935年版,第55—56頁。
[3](明)張岱:《石匱書》卷二《讓帝本紀(j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頁、第119—121頁。
[4][6]參見(清)夏燮:《明通鑒》卷十三《惠帝·建文四年·考異》,岳麓書社1999年版,第430頁,第430—431頁。
[5](清)張廷玉等:《明史》本紀(jì)第四《恭閔帝》,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6頁。
[7](明)鄭曉:《吾學(xué)編·皇明遜國記》,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歷二十七年鄭心材刻本。
[8]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十,萬歷二年十月。
作者:西南政法大學(xué)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