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就“課程理念”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的,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綜合構建素養(yǎng)型課程目標體系?!边@一理念明確了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育人,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必須確立的教學觀念。學科教學無疑是落實這一理念的主要途徑。如何立足課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為例,筆者從統(tǒng)整單元內容、讀寫有機融合、搭建學習支架、展評學習成果4個方面,談一談本單元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圍繞學習手冊,統(tǒng)整單元內容
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圍繞學生寫人能力的提升編排內容。單元人文主題是“字里行間眾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習作要求指向單元核心目標“選取典型事例,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人物特點寫具體”。如何把單一的寫作任務轉化成學生真實的寫作需求呢?新課標將課程內容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呈現(xiàn)和組織,并提出“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這一要求?;趯π抡n標的研讀和單元文本的細讀,筆者將本單元的學習主題定為“遇見不一樣的他”,將單元習作目標“選取典型事例,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人物特點寫具體”轉化成“為班級文集征稿”這一核心任務。為更好地促進單元素養(yǎng)目標的達成,筆者將單元學習內容統(tǒng)整在4個具有邏輯關聯(lián)的學習任務中,即“尋身邊不一樣的他”“讀作家筆下的他”“觀身邊不一樣的他”“寫身邊不一樣的他”。
如何讓學習任務有層次、有步驟地開展,推動學生的單元學習呢?筆者借鑒崔允漷教授提出的“一案三單”,在單元整體設計的基礎上,開發(fā)了單元學習手冊。單元學習手冊圍繞單元學習任務的實施,伴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融閱讀、觀察、體驗為一體,既是學生的學本,又是教師的教本。本單元所需的閱讀材料、預學共學單、觀察記錄單、學習工具、素材積累、過程性評價、成果展示平臺等都整合在一本手冊中。教師圍繞每一課的核心知識組織教學,學生在學習手冊的輔助下自主探究、讀寫結合、遷移運用。
讀寫有機融合,直指素養(yǎng)目標
習作單元中的各個板塊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最終都為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服務。寫人對五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提起描寫人物的方法,學生雖耳熟能詳,但在實踐中缺乏靈活運用。如何在學生原有基礎上教出本單元的獨特之處,是教師必須考慮的事。因此,以讀寫融合理念統(tǒng)整單元學習資源,針對學生的習作困難點進行專項訓練,就顯得非常必要。筆者在單元素養(yǎng)目標引領下,確定了精讀課與習作例文組合的模式,將習作指導有效分解,每節(jié)課瞄準一種方法學深學透,當堂遷移練筆,確保學生學得會、帶得走。如針對任務二“讀作家筆下的他”,筆者設置的讀寫融合理念下的遷移練筆活動如表1所示。
教學中的寫作實踐活動既與精讀課的核心寫作知識關聯(lián),又有效整合習作例文的遷移功能,同時與初試身手板塊緊密聯(lián)系,把習作指導糅合在每節(jié)課中,并拓展閱讀整本書,有利于習作單元整體價值的發(fā)揮。
搭建學習支架,以評價促提升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評價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改進教師教學,全面落實語文課程目標?!蓖瑫r,新課標從第一學段起,就對學生的“表達與交流”提出具體要求。在教學中,教師如何給學生搭建學習支架,促進他們自主探究、總結反思呢?筆者認為,一要借助多種思維工具,二要提供評價量表。單元學習中采用的思維工具有表格、思維導圖等,主要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閱讀與交流。如針對《摔跤》片段中的動作描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動作分解,學習手冊中就提供了相應的思維導圖。
本單元學習中,除了多次練筆實踐,任務三“觀身邊不一樣的他”也貫穿單元始終。從初選觀察對象,到觀察單的一次次完成與修改,既幫助了學生內化寫作素養(yǎng),又是在課堂練筆基礎上從寫人方法的單一運用到綜合運用的逐步進階。評價量表也伴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如學習《刷子李》一課,筆者給學生提供了這樣的評價量表(見表2)。
有了評價量表,學生在動筆之前就能知曉寫作的要點,寫后也能對照標準自評、互評,促進寫作能力提升。
展評學習成果,形成學習閉環(huán)
新課標在課程實施的教學建議中提出:“關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語文生活的變化,探索語文教與學方式的變革……積極利用網(wǎng)絡資源平臺拓展學習空間,豐富學習資源,整合多種媒介的學習內容,提供多層面、多角度的閱讀、表達和交流的機會,促進師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多元互動?!币虼耍诮虒W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信息技術,給學生搭建成長的舞臺,讓學生充分體驗發(fā)表作品的滿足與自豪。
隨著單元習作的完成,教師可以利用班級微信公眾號推優(yōu)發(fā)表,并指導學生用簡書記錄單元學習過程。學生優(yōu)秀習作結集成冊后,不僅可以在班級內展覽,還可以進行年級巡回交流,在交流中分享智慧。
展評活動結束后,教師還應組織學生進行反思總結,引導學生回顧從單元學習初始到作品完成并展示的整個歷程,思考自己在知識掌握、寫作技巧、團隊協(xié)作等方面的進步與不足;鼓勵學生撰寫學習心得,分享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寶貴經(jīng)驗。
同時,教師應依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與反饋,對教學方法和資源利用情況進行復盤,以便優(yōu)化后續(xù)教學。如此一來,便能持續(xù)完善學習閉環(huán),使學生在不斷循環(huán)的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螺旋式上升。
這種以展評為契機、推動師生共同成長的模式,也將成為落實新課標理念、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有力支撐。
總之,構建“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一切要從學生出發(fā),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重視學生的反饋與思考。如此才能讓課堂成為交響與共學的最佳場所,助力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重點課題“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習作單元教學實踐研究”的成果。立項編號:JCJYB23020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