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初級階段,承擔著為學生的學習打基礎的重要教育任務,尤其是在一、二年級這一學生剛進入小學的時期。語文作為基礎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基礎學科之一,在一、二年級的教學重心也落在了從識字、認字、寫字開始的基礎語言知識教學上。在語文的初級教學中,教師需要一邊帶領學生認識常用的漢字,一邊教學生如何查找生字詞的意思,通過提升學生字詞認知厚度來推動學生文本閱讀能力的提升,確保學生在學習其他語文知識或其他學科知識時,能讀懂書本上用文字呈現(xiàn)的知識概念說明。本文主要圍繞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游戲化識字教學展開,首先簡單介紹了開展游戲化識字教學的必要性,再基于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堂開展游戲化識字教學的注意事項,提出了游戲化識字教學的實際開展策略。
一、開展游戲化識字教學的必要性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起點,語文新課標為學生能認、會讀和會寫的漢字量設定了明確的標準,所以識字教學是強調教學有效性的語文教學模塊。學生如果沒學好識字,教師后續(xù)對其他所有知識的教學就都可能出現(xiàn)問題,但傳統(tǒng)模式下的識字教學存在形式化的問題,教學方式刻板,教學效果也難以達到理想狀態(tài),學生能學到多少,全看其自覺和期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展更具趣味性、更加多元化和更注重參與的游戲化識字教學就顯得尤為必要,其必要性則主要體現(xiàn)在興趣激發(fā)、氛圍營造和思維開發(fā)這三個方面。
(一)更具趣味性的教學形式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
游戲本身就是有趣的代名詞,同長久以來的灌輸式教學相比,更是極具趣味性,而有趣就是引導小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關鍵,大部分小學生都會對有趣的事物抱有更大的好奇心,也更樂于參與到有趣的活動中,不管這項活動是否具備促進其成長和發(fā)展的價值。所以,游戲與教學的結合就是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小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一條有效路徑。對應到識字教學中,比起靠反復閱讀和抄寫鞏固記憶的識字教學方式,游戲化的識字教學更具趣味性,更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也更有助于學生記憶的建構與鞏固。
(二)多元化的教學實踐更利于營造良好氛圍
學習雖然是一項由學生主導與支配的個體活動,但教學通常都在集體中進行,教師在課堂上的每一次教學,面向的都是教室里數(shù)十位學生,學生的學習在大部分時候都是在集體中完成的,而人作為一種群居生物,極其容易受到群體的帶動,也極其容易被群體同化。就課堂教學而言,活躍積極又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就有著能帶動學生更深入探究和更認真學習的魔力,相反,則可能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沉默?;诖?,更加多元化、有利于營造良好氛圍的游戲化識字教學就十分必要。
(三)注重參與的教學活動更利于開發(fā)學生思維
新課標向教師明確提出了要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個性成長、全面發(fā)展的要求,促使教師在知識的教學以外,更多地關注對學生思維的鍛煉。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需要針對學生思維的開發(fā)和思維能力的提升來設置對應的教學活動,也需要將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滲透到日常教學的全過程,以便在課程知識的教學中同步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和思維水平。具體到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游戲化識字教學更注重參與的特性賦予了其在開發(fā)學生思維方面的優(yōu)勢,而這也凸顯了游戲化識字教學的必要性。
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開展游戲化識字教學的注意事項
游戲是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識字教學的主要對象——小學一、二年級學生正處于對游戲有著極高興趣的年齡階段,就一、二年級的語文教學而言,以游戲為載體的教學活動更貼近學生興趣與心理,也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但在實際開展游戲化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想獲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還需要把握好幾個“度”,其中就包括娛樂與學習的平衡、理解與記憶的融合、抽象與具象的轉化、獨立與合作的搭配,只有把握好“度”,游戲化識字教學的教育價值才可能被充分地發(fā)揮出來。
(一)注意娛樂與學習的平衡
本質上,游戲就是一種以娛樂為首要目的的活動,可以為參與者帶去愉悅和快樂,也能借著過程中愉悅和快樂的體驗來為參與者解壓,而學習在本質上是獲得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有著一定的目的性。從這一點上看,游戲與學習的性質剛好相悖,學生在大部分時候都是為了放松和快樂才參與游戲,而有些游戲并不能為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助力。因此,在新課標下開展游戲化識字教學時,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娛樂與學習的平衡。
(二)注意理解與記憶的融合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體系中,識字是更強調記憶的低階教學模塊,與更強調理解的閱讀和更強調表達的口語、寫作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識字教學時也更關注學生對生字字音、字形和字義的記憶。但強調記憶并非完全不需要理解,深刻的記憶必然要以理解為前提和基礎,沒有理解,記憶也可能在很短的時間消退,而這恰好就是過往的識字教學難以達成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游戲化識字教學時還要注意的就是理解與記憶的融合。
(三)注意抽象與具象的轉化
漢字是一種在世界范圍內都十分獨特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與其他文化體系下注重表音的文字不同,漢字十分注重表意,每一個漢字都對應一個音節(jié),幾乎所有的漢字都能單獨存在。但也因為漢字的歷史厚重和象征意義豐富,小學生在學習漢字時也容易感覺到抽象,而這種抽象與小學生由形象思維作主導的思維認知邏輯存在矛盾,所以小學生對漢字也難以實現(xiàn)高效學習。因此,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游戲化識字教學時也要注意抽象與具象的轉化。
(四)注意獨立與合作的搭配
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探究,以游戲為載體的課堂教學則更注重學生之間的通力合作,很多游戲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學生也需要通過彼此間的合作與配合來完成游戲任務或達成游戲目標。但在強調成長和發(fā)展的新課標下,以完成游戲任務與達成游戲目標為終點的教學并不足以滿足促進學生個性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的新課標要求,教師還需要借助游戲的過程來實現(xiàn)對學生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注意獨立與合作的融合也是教師開展游戲化識字教學的要點。
三、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開展游戲化識字教學的有效策略
文字是一種記錄語言的符號,組合文字進行的信息記錄也是人類交流和傳承文化的主要方式,語言先于文字產生,但沒有文字語言就難以傳播和留存,所以學習文字就是學習語言的基礎和學習文化的前提。每一種不同的文化體系都會誕生不同形式的文字,漢字就是中華民族漢文化體系下一種獨特的文字,對漢字的學習就是對字音、字形和字義的學習。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游戲化識字教學時,就需要分別針對字音、字形和字義的教學來設計不同形式的游戲,以強化學生的印象與認知。除此以外,還需要就相同字音、相似字形和相近字義的字詞辨析來針對性地設計游戲,從多角度加深小學生對漢字的認識、理解和記憶。
(一)在字音教學時巧設語音游戲,強化學生聽覺印象
漢字的字音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部分,即聲母、韻母和聲調,其中聲母共有23個,韻母共有24個,聲調包含輕聲共有5個,這23個聲母、24個韻母和5個聲調的排列組合構成了漢字的字音體系,所以漢字的字音教學就是對漢語拼音的教學。因此,在開展游戲化識字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從聲母、韻母和聲調入手設置語音游戲,以強化學生的聽覺印象。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漢語拼音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漢語拼音2”模塊的文本“小鳥念書”來設計游戲,即先帶領學生梳理文本,通過對文本的梳理來找出其中不同讀音對應的漢字,如“xiǎo”對應“小”,“xiào”對應“笑”,“jiāo”對應“教”,“jiào”對應“叫”,“niǎo”對應“鳥”,“niàn”對應“念”等。完成對文本的整理以后,教師就可以結合生活中常用的漢字來開展語音游戲。游戲中,教師可以先設置一個游戲場景,假設一群漢字被一條河攔住了去路,河邊只有一堆拼音形式的船,只有找對了屬于自己的船才能夠成功過河,設置好游戲場景后再讓學生來幫助這群“漢字小朋友”尋找屬于自己的拼音船。在形式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上的游戲程序,準備有實體的道具,也可以讓一部分學生扮演“漢字小朋友”,讓另一部分學生擬人化演繹“拼音船”。而不管是在哪種形式下開展的游戲,都能夠引導學生將漢字和拼音聯(lián)系起來,所以也都具備強化學生字音記憶的功能性。
(二)在字形教學時巧設組合游戲,強化學生視覺印象
有著形狀和結構具體的字形是漢字的基本特征,而在“方正的塊狀字”這一大的形態(tài)特征下,漢字的字形有著獨體字和合體字的兩種基礎分類,其中獨體字又可以劃分為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全包圍結構、半包圍結構、穿插結構、品字結構這幾種分類。對此,教師在游戲化識字教學中就可以針對漢字的字形設計組合游戲。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識字1”模塊中《姓氏歌》的教學為例。姓氏是一個人名字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光是《百家姓》中就包含了各種有著不同字形的基本漢字,結合《姓氏歌》中對“李”“張”“胡”“吳”“徐”“許”的字形拆解,教師就可以參考班上同學的姓氏來設置字形組合游戲,借游戲來引導學生理解和記憶漢字的字形特征,也借游戲來完善與強化學生對班上同學的了解。就游戲的設計而言,教師就需要先對照花名冊來整理班上同學的姓氏,剔除重復姓氏后將這些漢字作為游戲的內容主體,完成整理后再拆分這些漢字的結構,并將拆分出來的部分結構或部分漢字制作成獨立的卡片。在正式開始游戲后,教師就需要先讓學生按照座位順序一人抽一張卡片,多余的卡片整理到一起擺在講臺上,然后讓學生從周邊的同學開始,對照自己拿到的卡片來組合姓氏,每成功組合出一個姓氏,拿著對應卡片的同學就可以到講臺上再抽一張卡片,之后再找同學進行組合,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組合出最多姓氏的學生就算贏得游戲。
(三)在字義教學時巧設猜字游戲,強化學生理解認知
漢字是表意的文字,絕大部分漢字都可以單獨使用,也都可以獨立指代某種事物、狀態(tài),其中還有部分漢字的意思不止一種。字義指的就是一個字所具有的所有含義或所表達的所有意思,而小學生的認字就是在認識字音和字形的同時,了解一個字最常用和基礎的表意。因此,教師在游戲化識字教學中也需要從字義入手,巧設猜字游戲,以強化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認知。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識字”模塊中《田家四季歌》的教學為例,這一課中有很多指代明確的漢字,如“風”“花”“草”“飛”“肥”“?!薄靶Q”“秧”“月”,就這些漢字的字義教學而言,猜字游戲就是一種在建構記憶與強化記憶方面有著突出優(yōu)勢的活動。所以,在游戲化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選擇性地開展“你比劃我來猜”和“你畫我猜”形式的猜字游戲,先將學生劃分為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小組,再讓學生以個人或集體為單位來比劃或者繪畫,要求用動作或圖形來表示出某一個漢字的字義,然后再讓小組內選出來猜字的同學猜測是哪一個漢字。游戲中,負責比劃和繪畫的同學需要對漢字的字義有明確的認識,這樣才能準確表現(xiàn)出漢字的意思,負責猜的同學也需要對漢字的字義也有明確的認識,這樣才能準確且快速地猜出正確答案。所以,不管是負責比劃和繪畫的同學,還是負責猜的同學,都能夠在游戲中得到思維上的鍛煉。
(四)在字詞辨析時巧設分類游戲,強化學生綜合記憶
漢字中存在著大量的同音字、近似字和近義字,使用時一個不注意就容易搞混,尤其是對漢字積累還不夠多、漢字認識還不夠深入的小學生來說。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開展識字教學時,除了要帶領學生認識更多生字,也要帶領學生區(qū)分某一部分相同或相似的漢字。對應到游戲化教學中,教師就有必要針對字詞辨析來設置分類游戲,以強化學生記憶。
就像在小學二年級的識字課堂上,教師可以圍繞同音的“伴、拌、絆、瓣”“背、貝、輩、被”“長、常、嘗、腸”等漢字,近似的“何、河”“歡、吹、次”“梅、?!薄霸挕⒗ā⒒?、恬”等漢字,近義的“斜、歪”“肥、胖”“找、尋”等漢字設置分類游戲,引導學生基于這些漢字的相似點來判斷不同點,以達到強化學生綜合記憶的目的。就同音字的分類而言,教師尤其需要注重引導學生分辨同音但偏旁不同的漢字。同理,在近似字的分類上,教師也要注重引導學生尋找近似字在偏旁和結構上的差異。在近義字的分類上,教師則要注重引導學生分辨近義字在指代上的范圍變化、程度變化或形式變化。分類游戲的關鍵就在于從相同中找不同,而學生在游戲中自主完成的找不同就能幫助他們建立對某些漢字的完整認識。
四、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語文視域下的“識字”也是學習最原始的開端,在小學第一學段需認識1600個漢字、會寫800個漢字,第二學段需認識2500個漢字、會寫1600個漢字以及第三學段需認識3000個漢字、會寫2500個漢字的新課標要求之下,小學語文教師就要更注重低年級的識字教學,盡可能地為學生的識字、認字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就游戲化教學視角下的識字教學而言,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為字音教學設置語音游戲、為字形教學設置組合游戲、為字義教學設置猜字游戲,以及為字詞辨析設置分類游戲,用不同形式的游戲活動做載體,引導學生對漢字的自主探索,借此來提升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度,確保學生能夠積累足夠多的知識、經驗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