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幼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幼兒成長階段的重要教育形式。幼兒園作為勞動教育的核心組織者與開展者,應與家庭形成合力,建立勞動教育共同體,從而提升幼兒勞動能力。本文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旨在分析家園共育背景下幼兒勞動教育現狀,并結合園本課程,總結幼兒勞動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一、研究背景與依據
新時代背景下,中小學的勞動教育比較健全并配置系統(tǒng)課程,各學校開設與本校特色結合的校本勞動課程,相關部門針對勞動課教師的配備、培訓,以及課時安排、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監(jiān)督機制等方面,都已建立相對健全的體系。相比之下,幼兒園對幼兒勞動教育的認知與研究,尚處于較為淺顯的階段,缺少將勞動教育理念付諸實踐。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習慣和技能,不僅是“生活使然”,更與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其“活教育”的第一原則即“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幼兒園應從實際出發(f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將勞動教育貫穿于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利用勞動教育端正幼兒的勞動態(tài)度,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浸潤童心,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健康領域的目標指出:“能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或用具;引導幼兒生活自理或參與家務勞動,發(fā)展其手的動作,如自己穿脫衣服、用筷子吃飯、幫助家人擇菜葉、分碗筷等?!薄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社會領域的目標指出:“與家庭、社區(qū)合作,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親人以及與自己生活有關的各行各業(yè)人們的勞動,培養(yǎng)其對勞動者的熱愛和對勞動成果的尊重。”
二、幼兒勞動教育現狀分析
(一)幼兒園勞動教育現狀分析
幼兒園的勞動教育較為零散,且隨意性較強,缺乏系統(tǒng)的勞動教育體系。例如,幼兒在觀察、照顧植物角時,形式單一,觀察目的不明確,教師無法做出正確引導,導致幼兒不愿意參與,記錄流于形式,幼兒的觀察記錄千篇一律,且語言表達較為蒼白,難以真實反映幼兒參與勞動教育的真實情況。此外,教師帶領幼兒參與“種植園澆水”“菜地拔草”等勞動,幼兒模仿教師行為,象征性拿著小水壺噴灑幾下或隨意拔幾株草,教師在旁邊拍照記錄,卻不加以指導,幼兒無法有效觀察,直到勞動結束。由于勞動形式并未吸引幼兒的注意,導致幼兒無法全身心投入活動,對勞動體驗缺乏感知。因此,每次活動結束后的分享活動也比較乏味,往往通過表征畫和觀看教師拍攝的圖片或視頻的方式來簡單進行。下次勞動時,教師又隨機分配新任務。勞動缺乏計劃性和連貫性,為勞動而勞動的教育活動逐漸成為教師與幼兒的負擔,導致幼兒喪失參與活動的興趣,無法形成良好習慣和對勞動的真正認知。
(二)家庭勞動教育現狀分析
家庭教育多以幼兒自理勞動為主,如穿脫衣服、洗臉、擺放碗筷等,但多數家長因幼兒做家務會給自己增加麻煩而拒絕讓其練習。此外,幼兒園也會在重陽節(jié)、母親節(jié)等節(jié)日,邀請幼兒為家人捶背、洗腳。為了鼓勵幼兒,教師會分發(fā)各種小獎勵。在這樣的引導下,幼兒只重視任務驅使下的勞動行為是否完成,卻忽視了勞動過程與生活的聯系。如端午節(jié)包粽子活動,幼兒很難學會包粽子,粽子樣子形狀各異,容易將原料撒在各處,因此,多數家長只允許幼兒參與洗粽葉、淘米、繞線等環(huán)節(jié)。然而,部分家長為達到良好的視頻效果,獲取獎勵,進行視頻剪輯和后期處理,給幼兒帶來負面影響,抹殺了勞動教育的意義。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及時調整評價措施,注重幼兒的參與和體驗,以評價過程為主。
三、幼兒勞動素養(yǎng)教育園本課程的實施
(一)具體課程內容
家園共育背景下形成的幼兒園相關勞動課程包括區(qū)域活動中的勞動課程、主題活動中的勞動課程、實踐活動中的勞動課程、節(jié)日活動中的勞動課程。以“幼兒園勞動”為載體,幼兒勞動素養(yǎng)教育園本課程包括自理勞動、手工勞動、種植勞動、服務勞動。以“家庭勞動”為載體,包括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等。以“社會勞動”為載體,包括勞動觀察或實踐、勞動參觀或檢驗。
(二)大班主題勞動課程案例實施——《番茄大
作戰(zhàn)》
1.把握勞動教育核心,融合創(chuàng)生課程架構
中午吃番茄炒雞蛋時,教師觀察到有些幼兒特別喜歡吃,能吃2份,而有的幼兒只吃雞蛋,把番茄倒掉;下午的餐點有小番茄時,有的幼兒能吃7—8個,有的只吃一個就不再吃了。幼兒們對番茄的喜愛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為此可開展番茄大作戰(zhàn)計劃,讓幼兒們更多地喜愛上番茄。
教師給幼兒分享了繪本《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通過天馬行空的想象,引導幼兒養(yǎng)成不挑食的好習慣。引導幼兒討論:你覺得番茄像什么?番茄怎么吃才最好吃?
根據幼兒的興趣與教師的觀察了解,開展“番茄大作戰(zhàn)”主題探究活動。通過幼兒分組討論、自由發(fā)言等形式,最終決定采取種植、觀察、統(tǒng)計、繪畫、實驗等一系列方式,解決幼兒的疑惑,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2.探索勞動教育路徑,推進勞動課程實施
一個主題活動是否能夠順利開展,離不開幼兒、教師、家長的有力支撐。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收集了有關番茄的生長過程、種植中的注意事項和番茄的營養(yǎng)價值等資料,還邀請有種植經驗的家長提供材料與經驗等。只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才能實現活動教育價值的最大化。
種植活動前,教師帶領幼兒觀看番茄種植的視頻,和幼兒一起了解學習種植技術。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們動手參與,體驗種植過程,享受種植的樂趣。此外,教師要做好支持者與合作者的角色,及時解決幼兒在種植番茄過程中的問題,幫助幼兒尋求解決辦法,發(fā)揮種植活動的教育價值和課程價值。通過班級討論、教研活動、向家長咨詢學習等方式,教師對種植的過程及其關聯的各種現象、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及時對活動進行反哺,促進種植課程的改善與常態(tài)實施。
通過不斷的實踐與反思,種植課程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師幼的協(xié)同參與也逐漸形成了有效的活動組織管理形式,幼兒園的特色種植文化初具雛形。在種植活動中,幼兒們每周有一定的時間走進“青青蔬菜園”,開展拔草、施肥、澆水等活動,經過幾個月的勞動和等待,待到番茄成熟了,還會參與采摘,共享勞動成果。
3.反思勞動教育過程,談談種植文化價值
圍繞本次番茄種植活動,教師進行了一次教研,大家聚焦幼兒園的種植問題進行研討:幼兒園種植活動有哪些教育價值?種植活動能促進幼兒哪些能力的發(fā)展?該怎樣看待幼兒園的種植活動?它和農民的種植有哪些不同?如果沒有結果,是否意味著種植活動的失???
(三)中班穿衣疊衣實施案例——我“衣”定行
在中班日常教學中,很容易發(fā)現每次早上來園后,個別幼兒將外套脫下直接往衣櫥里隨便一扔一塞;更有甚者,把衣服扔在地上就不管了。每次幼兒到齊后,教師需要再把衣服拿出來,一件件疊好放進衣櫥里。這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勞動強度,幼兒們的習慣也越來越差,地上的衣服越來越多。還有放學時,很多幼兒不能自己穿外套,有好幾個幼兒在穿上衣時,總是穿上一個胳膊后,就找不到另一個袖子,急得在原地打轉,還有的,直接把衣服拿過來:“教師,我不會穿?!北M管一次次告訴幼兒們,學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這樣的情況持續(xù)了大約兩周后還是沒有好轉。于是,幼兒園針對中班146名幼兒進行了一次關于穿脫衣服的調查問卷。經過統(tǒng)計發(fā)現:95%的幼兒在穿衣時沒有選擇權,一般是家長給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86%的家長為了方便、省時間,直接給幼兒穿好,13%的家長幫助幼兒穿衣服,只有1%的幼兒是自己穿脫衣服。脫下的衣服,89%家長都是扔在沙發(fā)上、床邊,不去折疊。87%的家長認為幼兒自己能夠獨立地穿脫衣服,11%的家長認為幼兒穿衣服太慢,整理衣服沒必要,還有2%的家長表示還沒想過這個問題。
1.家園攜手,提高幼兒自理能力
幼兒在家穿脫衣服的次數多,家園攜手更容易鞏固好習慣。因此,根據家長的反饋和幼兒在園表現,利用家訪、家長會以及放學后的交流等方式與幼兒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認識到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家長們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陪幼兒在家練習,并鼓勵大家把幼兒自己穿脫衣服、疊衣服的視頻發(fā)到群里,看到幼兒進步行為及時表揚。
2.播放歌曲視頻,了解穿衣方法
播放視頻故事,了解穿衣步驟,并出示組圖“我會穿衣服”,引導幼兒學習圖片中的小朋友正確穿衣。拿出準備好的外套,說兒歌:“小手抓住小衣服,背面對著小肚子。小老鼠蓋房子,左手抓住小袖子,左鉆鉆。右手抓住小袖子,右鉆鉆,咯吱咯吱上房子?!币龑в變焊鶕焊枳约捍┮路?。
3.利用兒歌,引導幼兒正確疊衣服
利用集體活動前的時間,請幼兒把外套拿出來,根據兒歌引導幼兒學習如何折疊衣服。首先,引導幼兒一起歌唱兒歌:“小衣服放放平,小領子在上面,小扣子(拉鏈)在前面。兩個胳膊抱一抱,大家一起彎彎腰,我的衣服就疊好?!泵空f一步,教師都給幼兒做示范,經過幾次的練習,幼兒很快就能掌握疊上衣的秘訣了。其次,拿出一條幼兒們放在這的備用褲子,邊說邊示范怎樣疊褲子:“握起小褲腰,平鋪放放好;兩路小縱隊,一條摞一條;最后褲腳碰褲腰,我的褲子疊疊好。”幼兒也邊說兒歌邊學,疊褲子相對簡單些,很快大部分幼兒就能正確折疊了。兩周后,幼兒園舉行疊衣服大賽,比比誰的衣服疊得又快又整齊,幼兒們信心滿滿,非常有成就感。
4.團結友愛幫幫團,穿衣疊衣沒困難
在活動中,很多熱心的幼兒會主動幫助其他幼兒整理衣服,還有的會主動整理衣櫥。這些都讓教師和家長備感欣慰。此外,教師也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幫助不會自己穿衣疊衣的小朋友,希望他們能共同發(fā)展進步。
“動手能力是幼兒學習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本領”。幼兒自己穿衣疊衣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能力培養(yǎng)。它不僅鍛煉了幼兒的生活技能,更是對幼兒自主性、獨立性和責任心的培養(yǎng)。
蒙臺梭利說過:“如果我們要擬定一項育兒原則的話,那么,第一個原則就是必須讓幼兒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來。”讓幼兒學習穿衣疊衣,這是對他自己的生活有用的事情。幼兒應該明白,要對自己的形象、生活負責,而不是什么事都依靠別人。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技能,更是在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心,讓幼兒從小就學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相信每一次勞動教育,都能帶給幼兒不同的體驗。
四、幼兒園勞動素養(yǎng)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一)勞動,有利于喚醒幼兒生命的意識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綻放著生命的活力,幼兒親歷種植的全過程,參與種植作物管理、探究感知發(fā)現“生命”奧秘,體驗與分享收獲的喜悅,讓種植勞動成為兒童真正的、廣闊的探索學習生活。在勞動中,幼兒感受萬物共生、平衡有序,獲得對生命意義的理性認知。自我服務與服務他人使幼兒獲得存在感和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生命的價值。
(二)勞動,有利于樹立幼兒正確的價值觀
勞動教育應是滲透在一日環(huán)節(jié)中的學習,讓幼兒在生活中勞動,在勞動中學習。通過勞動教育,讓幼兒學會尊重勞動者和勞動果實,從而培養(yǎng)幼兒勤儉節(jié)約、喜歡探索、感恩他人、熱愛勞動等品質。
(三)勞動,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勞動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在種植和自我服務的過程中,通過自然而生動的活動把勞動不留痕跡地滲透植入其中,幼兒獲得多元發(fā)展的同時充分感受和體驗做活動主人的自豪感。同時,幼兒在勞動中主動嘗試思考和解決問題,這不僅有利于鍛煉幼兒不怕困難、堅韌不屈的品質,還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尊重勞動者、關愛他人的品格。
(四)勞動,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
勞動教育可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主要表現在增強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在勞動中幼兒通過相互合作完成勞動任務和目標,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養(yǎng)成團結友愛、和諧交往的能力,從而逐步樹立自信、專注、責任、友善、感恩的良好品格。
五、結語
“生活是最好的教師,來自真實生活的內容和主題最能激發(fā)幼兒的主動學習,最能促進幼兒最本真的發(fā)展,也最具有延伸、擴展及整合的可能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幼兒勞動教育的價值。教育的研究與實施更具有系統(tǒng)性、科學性。幼兒勞動教育已經成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家園共育把勞動教育貫穿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幼兒在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為幼兒一生的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