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方性知識有著天然的內在聯(lián)系。從“地方實踐”到“情感凝視”,從“地方傳承”到“空間擴散”,媒介化時代的到來正重塑著非遺與地方的關系,導致非遺在新時空秩序中面臨著傳承與地方性保護之間的矛盾。非遺的媒介化實踐推動了非遺與地方關系由本土化、在地化向全球化、現(xiàn)代性轉變,但在傳播過程中也產生了非遺審美異化、讓位圈層文化等問題,導致非遺“地方性”的消解。因此,媒介化時代既要警惕非遺地方精神的“去地方化”,也要突破基于“本真性”的“地方性”觀念,在媒介環(huán)境的變化發(fā)展中以動態(tài)性視角考察非遺的“地方性”問題,在市場邏輯與媒介語境中選擇以多元化理解推動非遺的“再地方化”。
【關鍵詞】地方;非遺;媒介化實踐
隨著信息革命與數(shù)字技術的不斷推進,現(xiàn)代媒介基礎設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作用日趨深入,特別是非遺媒介化實踐的加速發(fā)展,非遺與地方的關系也在發(fā)生著矛盾性的轉化。非遺越發(fā)脫離其地方原生語境,轉向更為宏大的社會語境與都市空間之中。國家與地方政府所遵循的生產性傳承要求非遺適應媒體融合趨勢,加大非遺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力度,將非遺所在地的特色資源作為文化名片予以宣傳,卻又面臨著現(xiàn)實中非遺傳播與生產實踐的形式單一、內容同質化、遮蔽地方等問題。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將其看作由多個不同形態(tài)的“地方世界”所構成的復雜文化關系網,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注重在相對固定的結構空間中傳承,在傳播范圍、創(chuàng)新傳承以及商業(yè)轉化方面卻力不從心。
非遺在面臨當代社會語境與媒介環(huán)境的轉換之時,對所葆有的“地方性”的安放,直接關系著非遺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活化問題。本文便從非遺的地方性要素出發(fā),從媒介化角度探究非遺與地方關系在當前媒介化實踐中的轉向,探究非遺的“去地方化”與“再地方化”,強化非遺與地方的聯(lián)系,使非遺在適應媒介化語境之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傳承與保護其所蘊含的地方感。
一、問題的提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將非遺定義為:“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狈沁z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體系,既有其所屬群體,也有與之相應的文化空間,具有明顯的空間、地方屬性。[1]
非遺之所以作為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煥發(fā)生機的重要表現(xiàn)元素,就是因為其始終關聯(lián)著“地方”。非遺的“地方性”一般體現(xiàn)在地域、知識與情感三個層面。[2]非遺大多數(shù)帶有較強的地域特質,是一定地理區(qū)域內的文化產物。諸如湘西土家族的織錦技藝、山西臨汾的蒲州梆子、浙江梁祝傳說、平陽縣溫州鼓詞、楊柳青木版年畫等,幾乎都是植根于地方的技藝或民俗。在農耕社會中,手工技藝的嫻熟程度有賴于“天時地利”,往往就地取材以制之,像福州制陶工藝、植物編結工藝、原始紡織等工藝,均是以當時當?shù)氐乩碣Y源為主的自發(fā)性手工造物。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語境中,除少數(shù)知名度較高的非遺能在全國范圍內建構經營網外,大多數(shù)手工藝品的制作、流通與使用多以當?shù)鼗蛑苓厼橹饕獋鞑^(qū)域,以服務當?shù)氐纳a生活所需。簡言之,依托于鄉(xiāng)土地域而流通的非遺物件也在形塑著帶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蘊含當?shù)氐纳鐣Y構與文化表達,成為鄉(xiāng)土地域的文化符號。非遺作為世代相傳、代代實踐的地方“文法”,更是將個體、群體對地方的記憶與情感凝結其中。不言自明的“記憶”“情感”在“地方感”中逐漸建構著情感認同,這就是非遺與地方的情感聯(lián)結。“物”的呈現(xiàn)與“事”的講述以自然地理因素與文化結構的雙重互嵌為基底,孕育出帶有地方記憶與情感表征的特色非遺。即“非遺囊括的是地方文化的‘文法’,是長期浸潤于地方而形成的、難以模式化表述的內容”[3]。
隨著全球化與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非遺逐漸突破脫胎的鄉(xiāng)土地域,經歷著從傳統(tǒng)“地方”到現(xiàn)代“空間”的擴展。城鄉(xiāng)空間的快速變化沖擊著傳統(tǒng)生活方式與文化實踐,使其在現(xiàn)代社會語境中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在“異域”空間重構著傳統(tǒng)家園氛圍?!爱愑颉笔侨司窦覉@失落的象征,是現(xiàn)代性對傳統(tǒng)經驗沖擊后導致的文化主體認同危機,現(xiàn)代人情感邏輯中的鄉(xiāng)愁便是這一“異在感”的表征。此時“異域”對非遺來說意味著進入到與之前異質的傳承空間,即多元性的價值主體共在的現(xiàn)代公共空間。移動互聯(lián)網與社交媒體的興起,就使非遺逐漸步出傳統(tǒng)地域的傳播范疇與原生空間,在技術網絡的重整下逐漸在平臺空間中落地生根?;ヂ?lián)網平臺中所展示的非遺圖景,使兼具“地方性”的非遺不再局限于現(xiàn)實特定物質空間,而是以虛擬與現(xiàn)實的結合方式存在于媒介實踐之中。
在媒介化對非遺的建構作用下,在現(xiàn)代大眾眼中,非遺所承載的地方已難分虛實,非遺也在這一邏輯中成為被媒介所建構的符號,轉化為虛擬空間中可凝視、可消費的對象。以往的非遺研究多將非遺的地方性作為其整體中的一個部分,將其作為非遺傳承、發(fā)展的背景,遮蔽了媒介技術透明性、日常性的應用對非遺地方空間的影響,快速變化的媒介環(huán)境沖擊著非遺實踐與傳播場景的建構。平臺化的生產邏輯與大眾化的審美語境使非遺物質性傳承的實體空間與算法技術推動下信息流的“虛擬空間”的區(qū)隔變得逐漸模糊。非遺與地方的關系已然在媒介化實踐中發(fā)生重構,由此造成非遺媒介化傳播與地方性建構的矛盾。
盡管基于平臺的非遺媒介化實踐為非遺“活化”帶來了轉變,但本質上未能以媒介之“技”來完成非遺之“道”的傳承。生產性傳承要求非遺要適應當前的媒體傳播邏輯,借助平臺的“功能集合性”將非遺作為民族、地方的特色資源進行宣傳。當前的轉化策略多以非遺之名來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在形式層面對非遺進行模仿式的生產,并未觸及非遺本身所蘊含的傳承內核。例如,當前短視頻平臺中大量非遺作品多為迎合網友的“奇觀”心理為內容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如經由“@江尋千”而爆紅的非遺“火壺”表演,頗具視覺沖擊力的視頻內容滿足了網友的“獵奇”心理。隨后各視頻平臺博主競相模仿,“火壺”表演順勢從日常生活中滑落網絡奇觀空間,網友們對該項非遺的了解僅停留在其令人震驚的形式上,對其中的淵源、認知仍處于不可知狀態(tài)。可觀、可感的非遺文化魅力與祖先智慧并非是直接習得的經驗,而是經由平臺算法、數(shù)字資本話語雕飾與占有的帶有“洞穴幻影”屬性的商品。由此可能造成非遺成為脫離“地方”的審美附屬物,以媒介生產邏輯來編排非遺內容,基于大眾文化、亞文化審美興趣來觀照非遺,將非遺形塑進獵奇景觀之中,再以媒介化消費的心理來購買非遺系列產品。在消費實踐充斥的視覺媒介空間中,觀看者就是消費者,其更關注的是能否提供消遣性、娛樂性的體驗,能否使消費欲望得到滿足,非遺在這一系列流程中成為不具備獨立性、自主性的消費品。
二、從“地方”到空間:非遺媒介化實踐與地方關系的轉向
雖然不同人群均呈現(xiàn)出對非遺的認可與喜愛,但這一喜愛是以現(xiàn)代審美需求與消費邏輯為基礎的,并不代表對非遺獨到審美的接受。在平臺語境、技術話語與資本邏輯中不斷消耗著非遺所承載的“地方性”,不斷生產出關于“地方性”的幻象。非遺作為一種地方審美話語的獨特表達,在媒介化場域中成為多主體情感參與、共造的重要象征物。
(一)從“地方實踐”到“情感凝視”
在數(shù)字時代非遺活化中的媒介力量愈加凸顯,非遺媒介化實踐既是一種新現(xiàn)象又是一個新議題。如果從非遺的社會實際來看,非遺與地方的關系經歷了從“地方實踐”到“情感凝視”的轉變。非遺從根植于地方傳統(tǒng)日常生活中脫離出來,轉變?yōu)榇蟊娢幕?、網絡文化中被凝視、可消費的審美對象。前現(xiàn)代社會生活空間的運行模式受“地域性”支配,而“現(xiàn)代性所引入的生活模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使我們脫離所有類型的地域性的傳統(tǒng)社會秩序”[4]。彼此互動的社會關系逐漸從地域情境中脫離出來,建構生活場景的不再只有在場的事物,極大程度地擴展了時空分離的范圍。流動、快速成為現(xiàn)代人的生活常態(tài),前現(xiàn)代情境中地域性所象征的本體性安全也已經被消解掉。在此背景下,人們面對的是與舊有生存慣習的被迫撕裂以及傳統(tǒng)文化脈絡的斷裂。新生存環(huán)境所造就的更多是情感的疏離與社會關系的不確定性,這也就意味著現(xiàn)代人在喪失了地域歸屬感以及精神文化認同感之后,在心理層面的流離失所以及對過去記憶的無法安放。
然而,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自身與歷史、與記憶的紐帶在何時都是無法完全斬斷的,對傳統(tǒng)地域社會的期待無疑成為內隱于現(xiàn)代主體的共通情感——戀地情結。對個人來說,這關系著人類歸屬感、安全感的獲得以及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對集體來說,群體身份的認同、民族文化的識別以及文化共同體的確立都離不開對本源歷史的追溯?,F(xiàn)代性對生存環(huán)境、文化脈絡等的沖擊,更是激發(fā)著集體對歷史記憶的找尋與聯(lián)結,對被包裹于激流突進的時代環(huán)境中的不適感與陌生感加以修復。千百年來的非遺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實踐、傳承,日常生活空間的形塑也離不開非遺的參與。通過對非遺文化的意象策展,既是一種對文化記憶載體的保護,也能相對直接地喚起受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打破“此時此地的窘境”,彌合現(xiàn)代人對傳統(tǒng)地方文化的懷舊想象,在一定程度上為大眾提供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生活之間剛性沖突的抓手。
當現(xiàn)代人對非遺進行媒介化消費時,也會逐漸地習慣通過媒介化實踐來知曉、感知“地方性”“文化性”的非遺?!靶蜗笙騺硎敲浇榈闹饕ㄐ胸泿拧盵5],非遺媒介化實踐以現(xiàn)代人所感興趣的審美話語方式將非遺形塑為可消費的情感作品,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發(fā)揮著非遺召喚情感結構、地方記憶與文化認同的作用。這也使得媒介化表達中的非遺所表征的審美邏輯帶有“復古”“懷舊”的屬性。這一屬性以數(shù)字技術為物質性依托,以現(xiàn)代人對傳統(tǒng)地方“田園想象”為敘事根本,是對傳統(tǒng)地域文化的想象,其源自對現(xiàn)實的不可獲得性[6]。馬克思曾將近代全球化的歷史稱之為“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7],在世界文明的碰撞與融合之中,原本存在于有限范圍內、有著宗族血緣關系穩(wěn)定性的“地方性聯(lián)系”被世界范圍內的普遍化、流動性所取代,地域性逐漸被消解。于是,經由數(shù)字媒介審美所染指的古老非遺,便日益成為現(xiàn)代大眾對“地方性”“傳統(tǒng)性”的想象載體。數(shù)字界面中的非遺是當前城市化社會不可觸及的存在,老祖宗的智慧與匠人的技藝集合著大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物理感知與田園想象。這樣看來,媒介化實踐邏輯是將非遺所蘊含的懷舊屬性與受眾的情感需求相耦合,借助一系列媒介話語對非遺的展示、實踐進行修飾,非遺的感性需求成為非遺媒介化實踐作品進入消費流通階段價值恒定的重要因素。即“鄉(xiāng)土”“懷舊”“文化積淀”是媒介平臺對非遺進行編輯時的標簽,以此來賦予受眾一種情感凝視與視覺愉悅。非遺意象策展的日?;?、生活化把陌生的個體詢喚為文化持有者,激發(fā)著群體對非遺的文化記憶,而個體微觀化的非遺體驗敘事又易于地方依戀的形成。文化持有者可將這一文化記憶再編碼,借此介入參與式文化實踐,以捕捉傳統(tǒng)的詩意棲居地,進一步深化主體的地方認同,在“異域”空間對抗時空壓縮。
(二)從“地方傳承”到“空間擴散”
由于不同群體對非遺的選擇性表達極易導致非遺意蘊的改寫甚至重構,在平臺化等話語邏輯中使非遺“去地方化”逐漸明顯,造成了非遺審美活動的異化乃至影響非遺活化,即非遺的傳承一般是面向特定空間與群體的行為,但媒介化實踐所帶來的“物”的流轉與“情”的激蕩拓展了非遺傳承的時空范圍。此前非遺研究多認為,非遺認知與保護的載體應是邊界清晰的空間,作為以非遺為主要存在類型的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8]隨著媒介技術的介入,非遺生產、傳承的物理空間遭到前所未有的壓縮,傳承與保護轉向媒介建構的虛擬空間。這一具有現(xiàn)代性的時空壓縮不僅改變了非遺生產、展示的路徑,也改變了其固有的言傳身教式的傳承方式。大量非遺傳承人在社交平臺展示非遺成果之時,也以此為主要途徑面向全國招收“徒弟”。非遺傳承逐漸成為媒介技術語境下的虛擬娛樂活動,傳承效果如何有待考察。再如將非遺文化與亞文化相整合的傳承形式,看似是對非遺的現(xiàn)代化傳承,實則是借非遺之“名”,傳播圈層文化為“實”,將非遺收編進亞文化語境之中,非遺的審美意蘊、文化內涵等讓位于潮流文化。加之數(shù)字媒介技術演進之快、信息承載量之大,讓大眾難以耐心品味“非遺之美”,這就導致非遺與地方脫節(jié),成為漂泊于眾聲喧嘩中的“無根之物”[9]。
簡言之,生產性保護將非遺置于多重時空之中,區(qū)域空間界限不再是非遺傳承的嚴格原則。在這一時空轉向中與多重文化形態(tài)進行對接,以兼具消費性與情感性的審美邏輯進行“活化”,但過度日常化、媒介化的傳播趨向也在不斷消解著非遺內在化語境,在消費化、情感化的媒介邏輯中非遺內容的“靈韻”不斷衰減。由非遺與地方關系所發(fā)生的轉向可知,傳統(tǒng)非遺的在地性已然發(fā)生變化,受媒介化的影響,其物理空間到虛擬空間的轉變導致非遺傳承、傳播路徑的變化。因此,在數(shù)字媒介的提取、轉譯、改寫等策略之中,要警惕媒體、平臺等對非遺意涵的碎片化、淺層化表達,也要避免非遺成為網絡流量的“代言”,導致非遺生存空間的擠占,拉大非遺與地方間的數(shù)字鴻溝。即非遺的地方性在現(xiàn)代化審美邏輯中已不再是靜態(tài)的原生地理環(huán)境與發(fā)展背景,[10]不斷與媒介環(huán)境產生交融、與多元文化主體產生碰撞是非遺生產性保護的重要參考維度,非遺的媒介化實踐雖然導致“去地方化”的產生,卻也一直處于“再地方化”的建構之中。
三、看見“地方”:注重非遺媒介化實踐中的“地方性”
媒介化語境中攜帶“地方性”基因的非遺,在進入公共空間后立即在當代審美話語詮釋下發(fā)展轉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圈層化的文化表達。雖然非遺媒介化實踐有利于非遺在現(xiàn)代日常中的活化傳承,但只停留于形式層面并不等同于“非物質”層面文化意涵的傳承。非遺與地方情感、記憶、生活密切相關,“地方性”關系到非遺是否能夠在日趨復雜的傳播語境中實現(xiàn)有效傳承。在流動性的媒介化時間空間對非遺活化中“去地方性”“再地方性”的關注尤為重要。
(一)對“去地方化”的積極理解
從本質上來說,非遺是一種凝結人類實踐經驗的民俗文化表達,這就意味著其本身具有向大眾文化發(fā)展轉化的可能。當前非遺傳承主要借以數(shù)字媒介技術來實現(xiàn)非遺活化,使非遺從一種本土、在地化資源轉變?yōu)榫哂泄蚕硖刭|的大眾資源。多主體參與以及多圈層文化的改寫使得非遺從原民間文化脈絡、在地化的社會關系中被迫“脫離”,這一過程也就是非遺的“去地方化”。非遺的意蘊在“脫離”的過程中也逐漸弱化、消解,既造成了非遺失去其固有的情感、記憶特質,也敦促我們思考在地方與流動空間的二元張力之下,如何以傳播媒介再造“地方感”。
而媒介再造“地方感”的落實,要在當前媒介化語境下對“去地方化”做出正確的理解。地方不僅是客觀空間的尺度,也是承載價值感、意義感的意向空間。即“自我會不間斷地在此空間中與周遭互動,處于空間中的自我或個體均與人、世界有著基于關懷聯(lián)結、共同體意向的意義性網絡”[11]。當特定空間能夠被主體在認知層面進行理解之時,基于主體實踐行為的總體性空間就成為熟悉且明確的地方了。傳統(tǒng)技藝、民俗儀式等那些代表主體進行空間實踐的成果,就成為聯(lián)結主體與空間、與社會的紐帶,也是進入文化語境、進一步與地方產生依附與認同的對象。
盡管“地方性”與“本真性”是互構關系的存在,但現(xiàn)代空間的轉向在某種程度上是無法避免“本真性”“歷史感”消解的,“地方性”也難以在固有的認知邏輯中存在?,F(xiàn)代性本身就是走向融合、打破地方的過程,并不是簡單地意味著時間性和歷史感的消解,而是要使時間融入空間,使地理場所和社會環(huán)境隱含著復雜多樣人性的、歷史的內涵,[12]即本質上的“地方性”意義只是建立在“本真性”上的文化想象?,F(xiàn)象學與存在論視角下認為“地方性”是一種物理空間的顯現(xiàn),但“地方性”應被納入現(xiàn)代媒介技術的宏大視野中去考察,使其成為社會空間實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地方性”或“地方感”是必須超越單一、穩(wěn)定、靜態(tài)與相對封閉的意義生產邏輯,面向開放性、多元化的現(xiàn)實導向,地方感的特性內涵并非是一成不變的?!霸诒环Q作家園的地方認同中,地方總是呈現(xiàn)出開放的狀態(tài);并且被那些在其間延伸的各種運動、通信、社會關系建構著?!盵13]
數(shù)字化浪潮的推動進一步放大了空間形態(tài)碎片化與地方媒介化融合又矛盾的共生狀態(tài),這要求我們將“地方性”的話語意義不只置于地方與全球化的二元張力下考察,還要以數(shù)字虛擬空間中的景觀邏輯來重新審視。在媒介化的背景下,實在的生活空間與虛擬空間的日常化共同造就了“地方性”的“操演”。主體身體與物理空間的知覺融合構成傳統(tǒng)地方感的建立,具有真實性的地方經驗成為地方性或地方感的意義起點。非遺的媒介化實踐則通過數(shù)字技術給予主體以微觀化的地方體驗,生成以身體知覺體驗為主的空間場域,以此凸顯真實地方與虛擬地方的分離。真實地方在媒介化實踐中通過非遺文化形式觸發(fā)主體審美意識、文化共通等功能,以完成對不在場的虛擬地方的交互式參與。當破除了對“地方性”的文化幻想后,多元化、主體間性的空間形態(tài)為生存在流動空間的非遺提供了另一種生產性傳承的解釋。面向錯綜復雜的媒介空間,非遺“地方性”應被重新予以審視,建立一種開放的“地方性”觀念。在尊重、挖掘原有地方意義的基礎上,允許非遺審美表達的拓展,開拓屬于當代審美語境的非遺“地方性”內涵,實現(xiàn)“新地方感”的話語拓展與“再地方化”的空間重構。
(二)在“活化”中推進“再地方化”
非遺的“再地方化”是指通過對地方特性的生產來拓展生存空間的過程。[14]非遺在媒介化實踐中經歷了“去地方化”的時空壓縮,但媒介化本身從未停止對“地方性”的再生產。非遺媒介化實踐是一種基于數(shù)字數(shù)據(jù)所展開的對“地方”文化想象的建構過程。從海德格爾對“此在”的存在論表述來看,媒介化是一種基于數(shù)字的實踐,數(shù)字技術是“用具”以此來提供數(shù)字化的生存方式,引導“存在者”進入具有“去遠”結構的“此在”之中。主體將隱藏、消弭自身,全權由數(shù)字發(fā)揮關聯(lián)性,把自我納入具有技術意向性的信息網絡之中。這一關聯(lián)性既不像傳統(tǒng)地方性中的物質對象從根本性上支撐“去遠”結構,也不單純依靠此在對切記性的需求進入某一行為之中,而是將地方中精神情感層面的符號編碼進入數(shù)字場域,進而實現(xiàn)地方物質對象與實踐主體對地方性的生產,沖破靜態(tài)、封閉的空間環(huán)境,將地方性帶入可見、開放、數(shù)字化的新場域,以恢復人與地方的感性聯(lián)結,達到情感層的持續(xù)互構。
雖然主體無法實際浸潤于非遺的現(xiàn)實地方空間,卻能將自身關于現(xiàn)實非遺、地方的審美體驗、認知與文化想象等置入虛擬地方,建構起具有“鏡像”關聯(lián)的虛實空間之中。“看”與“被看”的傳統(tǒng)審美主客體關系被打破,身體進入現(xiàn)實與虛擬體驗的特定空間,實現(xiàn)視覺、知覺的侵越,與特定非遺中的地方形成聯(lián)結,對地方的依戀、認同的情感也被強化,數(shù)字地方感的話語體系得以建構,即數(shù)字地方的在線景觀也是經由主體提煉、凝聚后才完成的狀態(tài)劃分。諸如短視頻中非遺的展示與主體地方想象的召喚結構、電子游戲中非遺元素的應用與地方敘事所帶來的賽博沉浸等,均體現(xiàn)出虛擬身體、知覺主體與數(shù)字非遺的地方表達三者間所營造的“再地方化”情境。由此,非遺的數(shù)字擬像不僅是單一的符號序列,而是主體在對非遺“地方性”的承認與認同中通達更深層美學意義的途徑,能夠給予賽博格主體身體對地方的認知與體驗的自由,“人們可以經由媒介提供的認同方式,形成新的地方體驗”[15]。因此,非遺的生產性傳承要警惕地方精神的“去地方化”,在市場邏輯與媒介語境中選擇以多元化理解推動非遺的“再地方化”。
非遺的誕生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實踐產物,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非遺的“再地方化”必須依托人們當下的生活日常,可以基于數(shù)字媒介日?;?、生活化的趨勢實現(xiàn)對非遺地方的情感生產。諸如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有關“非遺傳承”的計劃,就表現(xiàn)出較為突出的傳承優(yōu)勢與發(fā)展前景。早在2019年,抖音就搶灘布陣,率先發(fā)起“非遺合伙人”計劃,帶動相關產業(yè)聯(lián)動發(fā)展,催生出“非遺熱”。年輕人憑借較為嫻熟的視頻制作技巧以及對平臺文化生產邏輯的敏感把握,逐漸成為非遺短視頻創(chuàng)作的主力軍。年輕血液的注入緩解了非遺傳承老齡化的困擾,通過非遺短視頻的拍攝,創(chuàng)作者可借助直播電商、廣告植入等渠道實現(xiàn)流量變現(xiàn)。例如在“@彭南科”的抖音作品中,古法制茶的系列作品向大眾講述著傳統(tǒng)茶葉的制作工序,其抖音櫥窗中更是上架了各種古法茶葉,供大眾消費。正是因為短視頻所具備的“創(chuàng)收”功能,才能吸引大量創(chuàng)作者以及商業(yè)機構對非遺資源的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依托于“傳統(tǒng)文化”所創(chuàng)作的短視頻將受眾從快節(jié)奏的都市場景帶回古韻古香的地方鄉(xiāng)土,跟隨創(chuàng)作者體驗當?shù)胤沁z文化,將對傳統(tǒng)文化的懷舊與短視頻的觀看體驗融入對過往歷史、鄉(xiāng)土地方的情感互動與審美共鳴中,進而為文化消費的現(xiàn)代性升級拓展新路。
當下我國經濟正處于高質量發(fā)展階段,人民的日常文化消費需求也在發(fā)生著“質”的變化,促使著文旅發(fā)展與消費模式呈現(xiàn)出“體驗式”趨勢。當前,鄉(xiāng)村旅游產品具有較大的同質性與單一性,無法滿足人民豐富的文化體驗需求,非遺文化價值的所在為突破文旅融合淺顯化的尷尬困境提供了新抓手。各地紛紛深入挖掘地域人文內涵,充分利用“非遺”所葆有的多元文化內涵,將非遺文化價值與旅游模式相整合,依托短視頻等“短平快”的大眾媒介的傳播,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前往,找尋與體驗“非遺世界”,探索出一種帶有現(xiàn)代文旅屬性的“體驗式”文旅發(fā)展新模式。例如2023年初“簪花圍”短視頻“火出了圈”,“今生簪花,來世漂亮”的美好祝愿引得全國網友關注、向往,也讓蟳埔這個小漁村迅速晉升為熱門旅游目的地,大家爭相前來體驗蟳埔簪花。這一國家級非遺作為蟳埔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蚵殼筑成的房屋交相輝映,不斷讓游客驚艷,成為文旅市場新的增長點。
再如江西婺源石城因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有著“中國畫里鄉(xiāng)村”的美譽。在抖音等短視頻的傳播下,全國各地眾多攝影愛好者和游客競相前來。婺源持續(xù)發(fā)力,將本地的非遺與自然景區(qū)融合開發(fā),從當?shù)剜l(xiāng)村的日常生活、民俗慶典等再生產活動著手,以自然景觀為基礎,融合高質量“非遺”元素,踔厲提升景區(qū)文化內涵,相繼推出嚴田古樟民俗園、茶馬古道文化園等一系列體驗式文化景點,將古時的詩畫村落打造成現(xiàn)代化美麗鄉(xiāng)村,進一步提升游客參與性、文旅產品的互動性。一間間非遺手工作坊,集聚起了傳統(tǒng)古老的手工技藝;昔日老房屋化身非遺博物館、非遺主題民宿等;在街頭巷尾欣賞非遺表演,在農家鋪子品嘗地道的非遺美食,在茶余飯后體驗非遺手藝,讓非遺以歷史積淀物的身份與媒介化時代相遇,通過對時間和空間結構的安排為大眾塑造出一個超越“地方空間”的虛擬文化場域,其所葆有的文化故事在流動性的時間與延展化的空間中被講述出來。
四、結語
綜上所述,媒介化實踐對“非遺”的編輯與展示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現(xiàn)代生產性的非遺文化,對傳統(tǒng)歷史、地方情感的懷舊被編織在非遺文化與數(shù)字空間的互融之中。大眾浸潤于非遺影像之中,身在感、懷舊感以及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在視覺話語實踐中逐漸產生,并驅使著受眾對非遺文化的追尋由虛擬場域拓展至現(xiàn)實空間。非遺的媒介化實踐既為非遺的傳播與生產提供了不竭動力,凸顯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生生不息的獨有魅力,也使非遺審美經驗得以在現(xiàn)實空間中延展與創(chuàng)新,助力相關地域經濟的發(fā)展。只不過,在平臺、媒介技術等作用下所形成的多空間、多主體、動態(tài)屬性的非遺“審美”又很有可能被異化。非遺的“地方性”也在空間擴展與多主體編輯的改寫中被逐漸消解,導致“地方感”“歷史感”的迷失。媒介環(huán)境的更迭要求我們突破相對靜態(tài)的、封閉的、基于“本真性”的“地方性”建構,以多元化、開放化的視角對流動語境下的地方性進行“再地方化”“數(shù)字地方化”的構建式探究。通過對非遺地方精神的保留來重塑主體的審美話語機制,激發(fā)主體在情感層面、美學層面對非遺的活態(tài)傳承,同時也賦予非遺重新安置“地方性”意義的機會。即不能因拘囿于對非遺“本真性”的討論,遮蔽對現(xiàn)代媒介話語中的“地方性”的建構,而是要突破建構在“本真性”上的“地方性”,在遵循非遺地方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在媒介化實踐的新時空秩序中推動非遺“地方”新場域的形成,以合理開放的姿態(tài)與多元的審美力來重構非遺的文化表達。
[本文為2024年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項目編號:TJXC24-004)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吳康.戲曲文化的空間擴散及其文化區(qū)演變: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淮劇為例[J].地理研究,2009,28(5):1427-1438.
[2]張娜.從“地方”到“空間”:非遺的美學構建及其轉化[J].南京社會科學,2024(6):139-148.
[3]麻國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表達與文化的文法[J].學術研究,2011(5):35-41.
[4]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22:5.
[5]W.J.T.米歇爾.圖像何求?形象的生命與愛[M].陳永國,高焓,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234.
[6]柴冬冬.被展示的流傳物:當代中國短視頻文化的“鄉(xiāng)俗敘事”及其表征邏輯[J].南京社會科學,2023(7):105-112+14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8]王淑佳,孫九霞.中國傳統(tǒng)村落可持續(xù)發(fā)展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證[J].地理學報,2021,76(4):921-938.
[9]耿波.地方與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與當代問題[J].民族藝術,2015(3):59-67.
[10]裴齊容,張驍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及其與地方關系的重構[J].文化遺產,2023(4):31-39.
[11]潘朝陽.心靈、空間、環(huán)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45.
[12]裴萱.空間美學的建構及其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實踐[J].中州學刊,2014(3):87-92.
[13]多琳·馬西.空間、地方與性別[M].毛彩鳳,袁久紅,丁乙,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21.
[14]儲冬愛,周俊逸.非遺理念的本土化與地方化:以甘、浙、穗三地國家級非遺項目七夕節(jié)為例[J].文化遺產,2024(1):26-33.
[15]邵培仁,楊麗萍.媒介地理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105.
作者簡介:王艷玲,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市高?!皩W科領軍人才培養(yǎng)計劃”人選(天津 300387);趙博文,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天津 300387)。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