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基于不悅癥狀理論探討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并分析心理社會因素對其的作用路徑。方法:通過便利抽樣法選取在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腫瘤醫(yī)院腫瘤內科住院的258例乳腺癌化療病人為研究對象,采用一般資料調查表、癌癥疲乏量表、中文版知覺壓力量表和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對其進行問卷調查,運用SPSS 26.0軟件及Process 4.1插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總分為28.50(21.75,36.00)分,227例(87.98%)乳腺癌化療病人處于疲乏狀態(tài)。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領悟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腫瘤分期和年齡是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影響因素(Plt;0.05)。中介效應檢驗顯示,乳腺癌化療病人領悟社會支持在知覺壓力及癌因性疲乏間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值為0.182,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35.97%。結論: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發(fā)生率高,護理工作者應重視影響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路徑,開展以路徑為依托的有效干預策略,通過降低乳腺癌化療病人的知覺壓力,提高其領悟社會支持水平,從而改善其癌因性疲乏。
關鍵詞""乳腺癌;化學治療;癌因性疲乏;影響因素;作用路徑;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5.06.014
乳腺癌是最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之一,2020年全球癌癥統(tǒng)計報告顯示,乳腺癌發(fā)病率居全球惡性腫瘤的首位[1]。目前,手術聯合化療是乳腺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2],然而化療雖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病人的生存期,但其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亦會損害正常細胞而使病人出現惡心、嘔吐、疲乏、骨髓抑制等一系列不良反應[3?4],其中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被認為是乳腺癌化療病人首要的困擾癥狀[5]。癌因性疲乏是一種與癌癥本身或癌癥治療有關的,主觀、持續(xù)、痛苦的身體、情緒及認知的疲勞和耗竭狀態(tài),不因休息得到緩解,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興趣減少、身體虛弱、活動無耐力等[6?7]。雖然已有學者對乳腺癌化療病人的癌因性疲乏進行了探討,但鮮少有研究在相關理論指導下對該類病人癌因性疲乏影響因素進行探究,且尚無對其影響路徑進行深入分析的研究。不悅癥狀理論是可用于指導研究腫瘤病人癌因性疲乏影響因素及各因素間相互關系的護理理論[8],該理論提出癥狀的影響因素主要涉及生理、心理和社會/物理環(huán)境三方面[9]。因此,本研究基于不悅癥狀理論探討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相關影響因素,并探索心理社會因素對其癌因性疲乏的影響路徑,以期為后續(xù)制訂緩解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于2023年4月—8月選取在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腫瘤醫(yī)院腫瘤內科住院的258例乳腺癌化療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18歲,病理診斷確診為乳腺癌;2)已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并于術后輔以化療;3)意識清楚,無語言溝通和書寫障礙;4)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術前給予新輔助化療者;2)合并有其他原發(fā)癌癥或嚴重的慢性疾??;3)有精神病史、人格障礙的病人。樣本量計算采用估算總體均數公式n=(uα/2σ)2/δ2,參考孟迪等[10]的研究結果,標準差σ=7.87,允許誤差δ=1.1,α=0.05,并考慮20%的無效問卷率,得出樣本量至少為236例。本研究已通過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審批號:KYLL?2023?0347)。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根據研究目的,在參考相關文獻[11?12]后自行設計。包括病人社會人口學資料(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經濟狀況、體質指數等)及病人臨床特征資料(疾病診斷、化療次數、腫瘤分期、并存疾病、最近1次血紅蛋白水平、紅細胞計數等)。
1.2.2 癌癥疲乏量表(Cancer Fatigue Scale,CFS)
由Okuyama等[13]編制,張鳳玲等[14]漢化,用于評估癌癥病人的疲乏狀況。該量表包括軀體疲乏(7個條目)、情感疲乏(4個條目)和認知疲乏(4個條目)3個維度,共15個條目,每個條目從“無疲乏狀態(tài)”到“嚴重疲乏狀態(tài)”計0~4分,總分為0~60分,分數越高,表示疲乏癥狀越嚴重。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13~0.869。
1.2.3 中文版知覺壓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
由Cohen等[15]于1983年開發(fā),用于評估個體的壓力感知水平,我國學者楊廷忠等[16]于2003年漢化修訂。該量表包括緊張感(7個條目)和失控感(7個條目)2個維度,共14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條目從“從不”到“總是”依次計0~4分??偡譃?~56分,得分與個體自我感知到的壓力成正比。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29~0.829。
1.2.4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
采用姜乾金等漢化的中文版量表評估個體感知到的來自家庭成員、朋友、同事、親戚等的社會支持[17],包括家庭支持(4個條目)、朋友支持(4個條目)和其他支持(4個條目)3個維度,共12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分,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7分表示“非常同意”??偡譃?2~84分,總分越高則個體領悟社會支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56~0.934。
1.3 資料收集方法
調查開始前調查人員向病人說明研究目的和意義,獲得其知情同意。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告知病人問卷填寫的方法,由病人親自填寫或由調查人員根據其口述結果代為填寫,填寫過程中不進行任何引導性表述干擾病人的選擇。及時收回問卷,若發(fā)現漏項或填寫錯誤時重新詢問并補充。本研究發(fā)放問卷264份,回收有效問卷258份,有效回收率為97.7%。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6.0軟件和Process 4.1插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性資料以例數、百分比(%)描述;定量資料經正態(tài)性檢驗均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故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M(P25,P75)]進行描述。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單因素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和Kruskal?Wallis H檢驗。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探討知覺壓力、領悟社會支持與癌因性疲乏間的相關性;采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并利用Process 4.1插件分析知覺壓力、領悟社會支持和癌因性疲乏間的影響路徑。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知覺壓力及領悟社會支持現狀
258例乳腺癌化療病人CFS得分為28.50(21.75,36.00)分。有研究表明,CFS得分≥18分即病人存在疲乏[18],本研究中有227例(87.98%)病人處于疲乏狀態(tài)。CFS及各維度得分見表1。知覺壓力得分為19.00(13.00,23.00)分,領悟社會支持得分為59.00(52.00,64.00)分。
2.2 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見表2)
2.3 乳腺癌化療病人知覺壓力、領悟社會支持與癌因性疲乏的相關性(見表3)
2.4 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影響因素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以CFS得分為因變量(原值輸入),以單因素分析及相關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方式見表4。結果顯示,領悟社會支持總分、知覺壓力總分、腫瘤分期及年齡是病人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影響因素,可解釋40.5%的變異。見表5。
2.5 知覺壓力、領悟社會支持與癌因性疲乏的路徑分析
根據回歸分析結果,以知覺壓力為自變量(X),領悟社會支持為中介變量(M),癌因性疲乏為因變量(Y),腫瘤分期、年齡為控制變量,利用Process 4.1插件驗證該中介效應的顯著性。結果顯示,乳腺癌化療病人領悟社會支持在知覺壓力與癌因性疲乏間的間接效應Bootstrap 95%置信區(qū)間(CI)不包含0,提示該中介效應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乳腺癌化療病人領悟社會支持在知覺壓力及癌因性疲乏間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值為0.182,占總效應的35.97%。見圖1、表6。
3 討論
3.1 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發(fā)生率較高
有研究報道,癌癥病人積極治療期癌因性疲乏發(fā)生率為52.07%~62.10%[19?20]。本次調查結果顯示,87.98%的乳腺癌化療病人處于疲乏狀態(tài),略高于該報道??赡芘c本調查對象均為女性有關,李棟霜等[11]研究亦驗證女性是我國癌癥病人癌因性疲乏發(fā)生的高危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女性內心更敏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我心理調適能力更弱有關。此外,癌因性疲乏屬于主觀感受,不像其他常見癥狀有明顯可見生理改變或有可測量的生理指標作為依據,旁人可能難以理解其對病人的影響[21],又因我國女性比較隱忍,為了不給家人造成負擔很可能掩飾她們的疲乏表現,于是癌因性疲乏常被大多數病人及家屬忽視或誤認為是暫時性不適,以期僅靠休息來緩解。而有研究表明,病人即使化療結束仍可能會在數月或數年的時間里受到癌因性疲乏的困擾,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22]。因此,醫(yī)護人員應向病人及家屬灌輸正確的觀念,定期評估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水平,教會其正確管理該癥狀的方法以改善癌因性疲乏給病人帶來的不良影響。
3.2 腫瘤分期、年齡是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顯示,腫瘤分期是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且腫瘤分期越晚者其疲乏越重,與劉敦等[23]的研究結果一致??赡苁悄[瘤分期越晚的乳腺癌化療病人其病情本身更嚴重,身體狀況及預后均較差,常需接受更大劑量、更長時間的治療措施,因治療而帶來的不良反應增多使病人更易出現疲乏癥狀;同時,腫瘤分期越晚的病人由于對疾病及其預后的困擾較多,也可能導致不良情緒及認知、情感疲乏等加重。提示在乳腺癌病人化療期間,需要加強腫瘤分期較晚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管理,并為其提供合理疏導消極情緒的機會。
本研究結果表明,病人年齡越大其疲乏得分越高,這與廖婷婷等[24]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能原因在于隨著年齡的增長,病人全身組織器官呈退行性改變、生理儲備功能降低,對化療藥物應激的耐受力下降,且組織的再生修復能力較差[25],進而加重了病人的疲乏感。因此,在護理工作中應重點評估年齡較大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狀況,未來可根據病人的年齡情況識別其癌因性疲乏加重的潛在風險。
3.3 乳腺癌化療病人領悟社會支持在知覺壓力與癌因性疲乏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領悟社會支持作為乳腺癌化療病人知覺壓力與癌因性疲乏的中介變量,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35.97%,即乳腺癌化療病人知覺壓力可直接影響癌因性疲乏,也可以通過領悟社會支持間接影響癌因性疲乏。知覺壓力是個體對應激事件進行主觀的認知系統(tǒng)評價后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26]。當機體處于壓力刺激之下,一方面會在生理方面刺激交感神經系統(tǒng)對應激事件做出“戰(zhàn)或逃”反應,打破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另一方面,在心理方面持續(xù)消耗積極的心理資源,由此導致個體疲乏癥狀的產生[27]。乳腺癌化療病人長時間面對癌癥的恐懼、疾病預后的擔憂、身體形象受損及化療所帶來的不良反應等壓力問題,極易產生倦怠、疲乏感。而領悟社會支持作為個體應對壓力的關鍵保護因子[28],可通過家人、親朋好友及工作同事所給予的物質幫助、精神支持和言語激勵提高應激狀態(tài)下病人的應對效能,以緩沖壓力對健康的不良影響,繼而有效緩解乳腺癌化療病人疲乏狀態(tài)。因此,護理人員應重視對乳腺癌化療病人的壓力管理,可通過組織病友交流會、定期開展心理疏導講座、鼓勵親朋好友給予病人關心和支持等方式幫助病人改善癌因性疲乏。
4 小結
本研究基于不悅癥狀理論從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探討了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并分析了心理社會因素對癌因性疲乏影響路徑。本研究發(fā)現,領悟社會支持、知覺壓力、腫瘤分期和年齡是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重要影響因素,且領悟社會支持能改善病人知覺壓力對其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建議醫(yī)護人員在臨床實踐中加強對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管理,重點關注腫瘤分期較晚、年齡較大病人的癌因性疲乏水平,以制訂降低病人知覺壓力和提高其領悟社會支持的干預策略作為突破口,從而緩解乳腺癌化療病人的疲乏癥狀。本研究是單中心的橫斷面調查,可能存在樣本代表性不足,未來建議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隊列研究以加強結果的外推性,并對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變化軌跡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 SUNG H,FERLAY J,SIEGEL R L,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CA,2021,71(3):209-249.
[2] 劉銘.養(yǎng)心復元方防治乳腺癌化療患者蒽環(huán)類藥物心臟毒性的臨床觀察[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20.
[3] 谷俊杰,楊瑩,王晨宇,等.70歲及以上臨床晚期胃癌患者化療相關不良反應的列線圖預測模型的構建與驗證[J].中國腫瘤臨床,2022,49(10):507-511.
[4] 武素芳,高立偉,左一凡.乳腺癌化療患者感知控制、心理健康與癌因性疲乏的相關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11):1661-1664.
[5] YANG S W,CHU S F,GAO Y,et al.A narrative review of 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 and its possible pathogenesis[J].Cells,2019,8(7):738.
[6] BERGER A M,MOONEY K,ALVAREZ?PEREZ A,et al.Cancer related fatigue,version 2.2015[J].J Natl Compr Canc Netw,2015,13(8):1012-1039
[7] BOWER J E,GANZ P A,DESMOND K A,et al.Fatigue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occurrence,correlates,and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0,18(4):743-753.
[8] 邵聰聰.基于不悅癥狀理論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現狀及相關因素[D].濟南:山東大學,2021.
[9] LENZ E R,PUGH L C,MILLIGAN R A,et al.The middle-range theory of unpleasant symptoms:an update[J].ANS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1997,19(3):14-27.
[10] 孟迪,崔慧霞,FRAIDON F,等.疲乏在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日常生活記憶與睡眠質量間的中介作用分析[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20,37(4):562-564.
[11] 李棟霜,蔣運蘭,楚鑫,等.中國癌癥患者癌因性疲乏影響因素的meta分析[J].現代臨床醫(yī)學,2021,47(2):116-119.
[12] DSILVA F,SINGH P,JAVETH A.Determinants of cancer-related fatigue among cancer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Palliative Care,2023,38(4):432-455.
[13] OKUYAMA T,AKECHI T,KUGAYA A,et al.Factors correlated with fatigue in disease-free breast cancer patients:application of the Cancer Fatigue Scale[J].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2000,8(3):215-222.
[14] 張鳳玲,丁玥,韓麗沙.癌癥疲乏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25(11):810-813.
[15] COHEN S,KAMARCK T,MERMELSTEIN R.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83,24(4):385-396.
[16] 楊廷忠,黃漢騰.社會轉型中城市居民心理壓力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9):760-764.
[17] 張作記.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206-207.
[18] 李若琳,劉宇,王瑩,等.乳腺癌患者化療致周圍神經病變癥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23,38(17):39-43.
[19] TIAN L,LIN L,LI H L,et al.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cancer-related fatigue among cancer patients in eastern China[J].The Oncologist,2016,21(11):1349-1354.
[20] ROILA F,FUMI G,RUGGERI B,et al.Prevalence,characteristics,and treatment of fatigue in oncological cancer patients in Italy: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the Italian network for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NICSO)[J].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2019,27(3):1041-1047.
[21] WEIS J,HORNEBER M.Cancer-related fatigue[M].Tarporley:Springer Healthcare Ltd.,2015:1-74.
[22] 韋文棋.基于語音的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分類模型構建[D].長春:吉林大學,2020.
[23] 劉敦,柯熹,羅雪茹,等.結直腸癌患者化療期間不同程度癌因性疲乏相關臨床特征與生理指標預測因子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20,37(12):30-33.
[24] 廖婷婷,楊麗,李琳,等.鼻咽癌放化療出院患者癌因性疲乏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16):1526-1530.
[25] 朱虹玉,徐珍華,黎茂璐,等.胃癌病人化療期間癌因性疲乏軌跡變化及預測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2023,37(9):1588-1593.
[26] 肖軼群.子宮內膜癌患者感知壓力與生命質量的關聯性研究:領悟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D].沈陽:中國醫(yī)科大學,2023.
[27] 彭順,胡祥恩.大學生壓力與疲勞的關系:一個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1,19(4):563-570.
[28] 高斌,扶長青,朱根,等.知覺控制感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J].健康研究,2023,43(5):530-534.
(收稿日期:2024-07-11;修回日期:2025-02-26)
(本文編輯"賈小越)
基金項目"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編號:2022CMG03082;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023AAC03582;寧夏醫(yī)科大學校級科研項目,編號:XM2023012;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新入職碩士人才培養(yǎng)項目,編號:寧醫(yī)大總院〔2023〕394號
作者簡介"楊玲玲,主管護師,碩士研究生
* 通訊作者"張曦,E-mail:1131642260@qq.com
引用信息"楊玲玲,張曦,郭俠,等.乳腺癌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及路徑分析[J].循證護理,2025,11(6):110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