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讀書。何為學會了讀書?一個人安靜地讀經典之書。
讀經典有個好處,身邊會出現高尚之人。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個“義”是大義、仁義、正義的意思。當我讀了100 遍《論語》,“孔子”就出現在我身邊了,我就想做孔子那樣的人。當我讀了100 遍《道德經》,“老子”就出現在我面前了,我就想做老子那樣的人。后來我將《大學》《中庸》《孟子》以及《傳習錄》等書一路讀下去,“曾子”“子思”“孟子”“王陽明”等人就紛紛出現在我眼前了。
一個人的讀書動機取決于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也就是說你為了什么而讀書。有人為了解悶而讀書,有人為了湊趣而讀書,還有人為了面子好看、名聲好聽而讀書。而陽明先生為了成為圣賢而讀書,范仲淹為了做良相抑或良醫(yī)而讀書。
很多人讀書就是讀著玩,但他們忘記了一件事——孩子的成長。假若你不在家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成為孩子的榜樣,那么他就養(yǎng)不成讀書的習慣。一個養(yǎng)不成讀書習慣的孩子,是會逐漸被社會拋棄的。讀書不是閑情逸致,而是教育重任。
孩子上好學校只能說明學校好、老師好,這只是眼前的好。假若孩子回到家能見到父母讀書,而且讀的是經典之書,孩子效仿之,就會好上加好,而且未來也會更好。日久天長,他的身旁也會有一群高尚的人。
讀經典之書交高尚之友,與讀瑣碎之書交閑散之友,所得是不同的。前者是人生的大功夫,會有大收獲;后者是生命的小日子,或許會很平庸。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