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撞南墻不回頭”是一句日常俗語,比喻認死理,聽不進不同意見,同義的還有不見棺材不掉淚、不到黃河不死心、一條道走到黑等。民間智慧擅長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經(jīng)驗作比,不過棺材、黃河、一條道都容易理解,而“不撞南墻不回頭”這一俗語中的“南墻”到底是指什么墻呢?
古代中國房屋的方向大都是坐北朝南,大門一進來還有一堵墻,叫照壁、照墻或影壁,不僅可以遮擋外人的目光,還可以阻攔直來直去的氣流。這堵墻就是“南墻”,從正房門出來向外走時,必須避開這堵墻繞著走,否則就會一頭撞上。所謂“不撞南墻不回頭”,就是諷刺那些不知道繞道而行、認死理的人。
照壁或曰南墻的起源極早,最早的時候稱作“蕭墻”,出自孔子之口?!墩撜Z·季氏》篇載:“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顓臾”是魯國的附屬國。東漢學者鄭玄注解說:“蕭之言肅也,墻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墻?!痹瓉怼笆挕蓖ā懊C”,“蕭墻”就是國君的宮室內作為屏障的矮墻,面對大門,像一扇屏風,因此又稱“塞門”和“屏”。臣子到了這扇門前,一想起將要見到國君,立馬肅然起敬,故稱“蕭墻”(肅墻)。所以孔子所說的“蕭墻之內”就是指宮內,當政的季氏打算討伐顓臾,孔子擔憂季氏的禍患不在顓臾,而是在它的宮室之內。后人于是就用“禍起蕭墻”這個成語比喻內部的禍患。
民間仿照宮內的“ 蕭墻”形式也建起了照壁,不過已經(jīng)跟“蕭墻”的原意大相徑庭,“至屏而加肅敬”的含義消失了。
(摘自《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