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隊伍建設已經成為重要的時代命題和戰(zhàn)略主題,因為教師承擔著重要的育人使命,南京江北新區(qū)教育發(fā)展中心以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大課題為抓手,努力把教師隊伍建設推上一個更高的平臺,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師德師風;區(qū)域實踐;文化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06-0022-02
【作者簡介】張曉東,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副院長,博士,研究員。
教師隊伍建設已經成為重要的時代命題和戰(zhàn)略主題,因為教師承擔著重要的育人使命,“如果教學可以被看作是對他者意識的呼喚,那么它是一個不完整的人呼喚另一個不完整的人共同去追求完整”。[1]沒有作為“完整的人”的教師就沒有教育的更高質量發(fā)展,教師必須努力成為“完整的人”,才能“呼喚另一個不完整的人共同追求完整”,最終實現(xiàn)立德樹人和學科育人。 南京江北新區(qū)教育發(fā)展中心以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大課題為抓手,優(yōu)化區(qū)域教育文化生態(tài),努力把教師隊伍建設推上一個更高的平臺,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
一、實現(xiàn)區(qū)域的整體推動
教育發(fā)展越來越體現(xiàn)出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必須以綜合改革推動教育的發(fā)展,正如有學者所描述的“當代教育已出現(xiàn)下列危機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卻缺少統(tǒng)一的觀念;每年出版不計其數(shù)的文章書籍,教學方法和技巧亦不斷花樣換新。每一個教師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個整體,卻給人一種無力之感”。[2]這種現(xiàn)象在我們的現(xiàn)實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不是細節(jié)不重要,不是個別和個體行為不重要,而是教師隊伍建設具有強烈的復雜性,只有整體變革才能達成實踐的全面躍遷。正是出于這樣的考量,南京江北新區(qū)非常強調頂層設計,期望實現(xiàn)對區(qū)域教育的整體推動,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這些文件既關注點的切入,又強調面上的推動,努力通過完善的政策架構,不斷形成教師隊伍建設的良好生態(tài)。
二、強化實踐的價值追求
師德師風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與教育教學實踐無關的道德要求,否則就會讓師德師風空泛化、空虛化。在實踐中我們存在這樣的理解誤區(qū),教師的教學好像與師德沒有關系,教師的道德品質被理解成學科之外的個人修養(yǎng),直接造成了師德與教學、師德與專業(yè)發(fā)展的“兩張皮”現(xiàn)象。我們必須堅持師德師風建設的強烈實踐性,堅持把師德師風建設與教育教學緊密結合,這本身就是立德樹人和學科育人的內在要求。我們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讓師德師風在教育教學中閃光,讓教育教學在師德師風中錘煉,這樣才能對教育改革產生積極的影響,因為“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個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動的品質。”[3]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學作為典型案例集中體現(xiàn)了師德師風建設的實踐色彩,他們從精神家園、成長舞臺、激勵制度三個維度,為教師隊伍建設探索實踐之路,把師德師風融入教師隊伍建設的方方面面。只有真正推動教學改革的師德師風才是我們所需要的,他們的實踐探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這樣就能夠推動師德師風真正落地,并從實踐層面帶動教師隊伍的整體發(fā)展。
三、突出人格的關鍵作用
教師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不是知識,而是人格對學生的作用。學生畢業(yè)許多年了,也許他們能夠記住的不是那些冰冷的知識,不是那一道道試題,而作為人的教育對他們成長的幫助,是教師人格對他們的啟迪。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教育學生首先不是靠某種方法或手段,而是靠本人即人格的影響?!保?]作為南京工業(yè)大學的附屬實驗小學,該校以時鈞先生為榜樣,他一生淡泊名利、道德高尚、孜孜以求,九十歲耄耋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每一位教師學習的楷模?!秾W記》曰:“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睍r鈞先生給我們最大的啟發(fā)就是,他的道德品質對學生的影響巨大,對于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巨大,他一生“六十七個春秋桃李成蹊、享譽四?!?,培育出“18位兩院院士和一批杰出的科學家”,關鍵是學生們對他的“宗師形象感佩不已”,“宗師形象”就是偉大的人格。教育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智慧的啟迪,這才是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不僅重要而且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四、改變日常的教育生活
教師隊伍建設需要一些重大活動的推動,更要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沒有每一天的改變,就沒有教師隊伍的真正改變,而改變每一天是最難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提出了四個學會——“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后來專門單獨提出了第五個學會——“學會改變”,因為改變是一項重大難題,改變意味著跳出窠臼,改變意味勇于創(chuàng)新,尤其是區(qū)域教育文化變革更具有根本性和根基性,所以,“真正的英雄不是改變世界,而是改變自己生活的每一天”[5]。改變既需要內在動力,又需要外部支撐,江北新區(qū)形成了新教師、職初教師、研訓員工作坊、名師工作室、領航名師班等五級培訓體系,并且依托江蘇省前瞻性教改實驗項目“基于智能研修平臺的精準教研區(qū)域行動”,五級培訓體系和精準教研已經盡可能地指向每一位教師,整體托舉起日常的教學生活,就是想為所有教師的改變,為所有教師的每一天改變而助力,每一天的改變會形塑區(qū)域教育文化,借此實現(xiàn)對全體教師、全域時空的有效變革。
【參考文獻】
[1]瑪克辛·格林.釋放想象:教育、藝術與社會變革[M].郭芳,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36.
[2]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46.
[3]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45.
[4]蔡汀,王義高,祖晶,主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772-773.
[5]項飆,吳琦.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