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本論》以資本的社會形態(tài)為研究對象揭示了資本的歷史使命和資本在資本主義形態(tài)下對其歷史使命的異化,闡明了資本主義的資本必然走向自我瓦解的歷史宿命。習近平經濟思想中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重新定義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資本概念,從而跨越了生產動機以價值增殖為核心、生產方式以排擠勞動為核心,以及生產結果以資本需要為核心的資本宿命,形成了生產動機以使用價值為核心、生產方式以解放勞動為核心,以及生產結果以人的需要為核心的新時代資本使命。
[關鍵詞]《資本論》;資本使命;資本宿命;新質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F09191;F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5)01-0001-08
《資本論》以資本的社會形態(tài)——財富——為邏輯起點,立足人類社會的抽象性,剖析了資本的生產動機、生產方式和生產結果,解鎖了隱藏在復雜表象背后的資本的歷史使命,進而著眼現實社會的具體性,審視了資本主義的生產動機、生產方式和生產結果對資本歷史使命的異化,層層遞進地揭開了被資本主義的“公平”與“正義”遮蔽的“骯臟的東西”[1]871,以及資本主義的資本“不可避免的”[2]43自我瓦解的歷史宿命。習近平經濟思想曾多次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guī)律”[3],“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如何規(guī)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fā)展,這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研究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4]。將資本作為全面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要素,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資本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理解和闡釋。因此,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代表著作《資本論》為起點,是深入理解和充分把握新時代全面發(fā)展新質生產力中資本使命的關鍵。
一、跨越《資本論》中資本生產動機的歷史宿命與新質生產力的資本使命
(一)《資本論》中資本生產動機的歷史宿命
《資本論》中深入探討了資本的生產動機。資本是以貨幣、生產要素和商品為外在表現形式的“自行增殖的價值”[1]180。因此,資本的生產過程首先表現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tǒng)一[1]229,即從事資本生產的勞動本質上具有雙重屬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勞動創(chuàng)造的資本(財富)本質上也具有雙重原旨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
作為財富出現的資本,必然具有兩種使用價值——既滿足人類具體使用的需要,又滿足人類普遍交換的需要。人類對資本(財富)的兩種使用價值的不同需要決定了資本(財富)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產動機——消費需要和交換需要?!顿Y本論》以資本(財富)的生產動機為核心深刻闡發(fā)了資本的歷史使命。從資本(財富)形成的內源起點看,對具體有用性的消費需要是資本(財富)形成的原始動機。從資本(財富)形成的充要條件看,滿足人類消費需要的屬性即具體有用性使物轉化為資本(財富)。從資本(財富)原旨屬性效用的生成邏輯看,資本價值效用的實現以資本(財富)的兩種使用價值效用的實現為前提。因此,以促進使用價值的生產效率為核心的生產動機正是資本的歷史使命。
《資本論》中認為,生產者對資本(財富)的需求意圖始終構成資本(財富)的生產動機。而生產者追求資本(財富)的兩種性質的需求,使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內部對立,通過資本(財富)交換的外部對立表現出來。當財富交換處于以物易物階段時,以價值為核心的生產動機萌芽已然產生?!顿Y本論》中詳細梳理了財富交換形式演變的歷史脈絡,闡明了貨幣作為社會公認的一般等價物成為衡量價值的外在尺度的發(fā)展過程[1]61-87?!顿Y本論》中深刻揭示了貨幣的出現為生產和消費關系帶來的雙刃劍效應:一方面,貨幣作為資本(財富)交易的中介,將交換鏈條化繁為簡,不僅節(jié)約了交易成本,而且為交往關系的擴大創(chuàng)造條件;另一方面,貨幣作為資本(財富)價值的具象形式,使以價值為核心的生產動機昭然若揭。生產關系私有化和交換關系社會化之間的矛盾,使以使用價值為核心的生產動機異化為以價值(貨幣)為核心的生產動機。
《資本論》中以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生產動機與資本歷史使命的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即資本家階級占有資本(財富)生產過程的實際操縱權,與勞動者階級通過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實現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關系。因此,勞動者雖然在形式上與生產資料的使用權相結合,卻在實際上與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相分離;而資本家階級雖然在形式上和實際上皆與資本(財富)的生產環(huán)節(jié)相分離,卻占有最終資本(財富)使用價值的所有權和價值的分配權。此時,被資本家階級掌控但不由資本家階級實際參與的資本(財富)生產過程,必然凝結由勞動者階級付出但不由勞動者階級占有的抽象勞動,即被資本家階級無償占有的價值。這部分價值是資本家階級通過占有生產資料所有權而攫取的勞動力使用權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相對于資本家階級預付的資本價值而言,不僅構成增值,而且形成增殖。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生產動機不僅由使用價值異化為價值,而且進一步由價值增加異化為價值增殖。
綜上所述,在以使用價值和價值為核心的生產動機驅動下,資本表現出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文明作用[5]927-928。但是,在以提高價值增殖的生產效率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生產動機驅動下,資本就顯露出它的野蠻作用?!顿Y本論》中鮮明指出,當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內部對立在財富交換過程中通過財富和貨幣的外部對立表現出來時,私人具體勞動向社會抽象勞動的轉化就成為“驚險的跳躍”[1]127。資本主義生產動機的異化使私人勞動的耗費以價值而非使用價值為目的,必然導致私人具體勞動難以同滿足消費需要的社會具體勞動相吻合。這一“跳躍”的失敗,在脫離使用價值的社會需要而存在的財富被“摔壞”的同時,以提高價值增殖的生產效率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生產動機也同樣被“摔壞”。一方面,資本生產動機的歷史使命的實現程度構成資本主義生產動機實現的極限;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動機的實現程度構成資本主義統(tǒng)治下社會生產的極限[2]37。資本主義以提高價值增殖的生產效率為核心的生產動機作為資本主義得以產生和存在的基礎,又為實現這一動機的資本生產制造障礙,資本主義終將由于資本生產動機的歷史使命的異化走向自我瓦解的歷史宿命。
(二)新質生產力的歷史使命對《資本論》中資本生產動機歷史宿命的跨越
在新質生產力中融入資本的概念,本身就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與創(chuàng)新。在《資本論》中,資本作為資本主義財富生產的絕對要素,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始終處于貶義地位,以逐利性為起點的資本生產動機恰恰是資本主義必將走向自我瓦解的原因之一。然而,習近平經濟思想走出了資本的認知困境,抽象性地總結了《資本論》中資本的原旨屬性,重新界定了資本的性質和角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6],從而擺脫了《資本論》中資本主義資本生產動機異化的歷史宿命,真正實現了《資本論》中資本生產動機的歷史使命。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偉大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必然會有各種形態(tài)的資本,要發(fā)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保?]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高度概括。市場作為高效調節(jié)生產要素資源的一只“看不見的手”,其效用的實現重點在于資本的逐利性。在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的300多年里,資本的逐利性為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對財富總量的積累,也同樣衍生了對無產者中貧困人口的積累。習近平經濟思想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交匯口,重新審視了資本生產動機的原旨屬性和異化屬性,即資本的合理逐利是創(chuàng)造財富、積累財富、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但資本的野蠻逐利卻可能導致市場失靈、經濟失衡,最終成為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重要障礙。因此,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新質生產力的資本使命必將最大程度地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人民性。
習近平經濟思想認為,資本同土地、勞動力、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共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fā)展作出了貢獻,是能夠激發(fā)新質生產力的直接動力[6]。近年來,資本市場充分發(fā)揮其逐利優(yōu)勢,迫使企業(yè)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不斷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投入、搶占技術領先高地,實現了新質生產力核心技術的全面突破。2023年全年,全社會研發(fā)投入穩(wěn)步增加,研究與試驗發(fā)展經費支出超3萬億元,連續(xù)5年漲幅10%以上,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比逐年增加;有效發(fā)明專利近500萬件,連續(xù)5年漲幅18%以上;高技術制造業(yè)增加值增長近3%,其中,新能源代步工具產量比上年增長約30%,節(jié)能光伏電池產量增長54%,服務型人工智能產量上漲233%,3D打印設備產量增長362%[7],持續(xù)推動重大產業(yè)創(chuàng)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技術創(chuàng)新和市場拓展的雙贏局面。資本市場優(yōu)勝劣汰的過篩機制刺激產業(yè)不斷優(yōu)化生產流程、提升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推動了傳統(tǒng)產業(yè)的轉型升級、先進制造業(yè)與現代服務業(yè)的深度融合,以及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2023年全年,戰(zhàn)略性新興服務業(yè)企業(yè)營業(yè)收入比上年增長約8%,高技術產業(yè)投資比上年增長超10%,制造業(yè)技術改造投資增長近4%[7],產品附加值和服務價值的提高為企業(yè)增強了競爭潛力,進一步提升了整體產業(yè)鏈的競爭優(yōu)勢[8]。
習近平經濟思想認為,要充分發(fā)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克服經濟脫實向虛傾向的作用,為各類資本發(fā)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市場環(huán)境和法治環(huán)境[6]。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守門人”,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始終為社會主義資本市場的人民性底線保駕護航。近年來,政府逐步提高對能源資源的有效管理和供應保障,著力提升重要產業(yè)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不斷加大對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2023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近51萬億元[7],連續(xù)5年同比上漲5%以上,其中,包括鐵路道路運輸業(yè)、生態(tài)保護和環(huán)境治理業(yè)、公共設施管理業(yè)等在內的基礎設施投資近5年漲幅近6%,為資本市場帶動下的新質生產力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習近平經濟思想認為,充分發(fā)揮資本在促進科技發(fā)展、繁榮市場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強化國際競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6]。資本生產動機的歷史使命始終是推動使用價值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而習近平經濟思想則更進一步地將新質生產力作用下資本的歷史使命確定為創(chuàng)造滿足人民需要的使用價值。將資本生產動機歷史使命的人民性引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始終確保包括非公有資本在內的所有類型資本符合并服務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新質生產力中資本使命的崇高內涵實現了對《資本論》中資本生產動機異化下的歷史宿命的跨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資本歷史使命的文明力量。
二、跨越《資本論》中資本生產方式的歷史宿命與新質生產力的資本使命
(一)《資本論》中資本生產方式的歷史宿命
從《資本論》中的表述來看:一方面,生產方式是勞動者從事生產的方法,隸屬于生產力的范疇;另一方面,生產方式必然形成于特定的經濟社會性質,隸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顿Y本論》中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間接闡明了資本生產方式的歷史使命。
以分工與協作為基礎的資本生產方式使勞動者多樣化技能被片面化技能取代,有效減輕勞動者為生計而投入資本(財富)生產的勞動量。這種節(jié)約勞動時間和勞動精力的資本生產方式,必然會使勞動者擺脫資本(財富)生產必需差異化具體勞動的競爭困境,從冗雜繁重的體力勞動中獲得初步解放,在相對單一的工作中精進生產技術,提升生產效率。機器和大工業(yè)的資本生產方式通過機器運動代替人類的具體勞動,使勞動的目的由生產資本(財富)轉化為生產替代勞動的機器,使人類從體力勞動的束縛中得到解放,擺脫了資本(財富)生產必需勞動力要素的形式困境,使人類在享有充足物質財富的同時,進一步擁有了自由、解放和全面發(fā)展的可能。資本的文明作用在于,資本生產方式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用物質力量取代人類勞動實現人的物質需要,用科技要素融入物質要素實現人的精神需要。而不斷實現發(fā)展成果人類共享、不斷滿足人類自由和全面發(fā)展,正是資本生產結果的歷史使命。
《資本論》中詳細闡釋了資本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統(tǒng)治權力下的異化。勞動力是凝結在勞動者體內的腦力和體力的總和,是生產資本(財富)的抽象能力。勞動力能夠在資本主義社會作為商品出賣,原因在于其使用價值即勞動,可以實現資本主義的生產動機——價值增殖。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幫助資本實現增殖需要,即獲得被資本主義剝削的機會,是無產者取得生存權利的唯一途徑。當以分工與協作為基礎的資本生產方式穿上資本主義外衣時,資本對勞動力商品中復雜勞動技能使用價值的需求趨于消失。一方面,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趨同使賣方市場產生競爭,失業(yè)者不得不為乞討狹小的生存空間而不斷壓低勞動力商品的價格,無產者入不敷出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與資本主義社會不斷攀升的財富積累速度背道而馳。另一方面,從業(yè)者為不失去被資本主義剝削的機會,不得不放任資本為實現價值增殖的無限欲望而行使的泯滅人性的壓迫,無產者饔飧不繼的生存狀況與資本主義社會坐擁綿綿瓜瓞的財富生產大相徑庭。分工與協作的資本生產方式,在任何一種社會形態(tài)下都能夠使勞動者減少勞動技能、減輕勞動耗費。但在資本主義性質的作用下,資本對勞動的依賴作用卻異化為無產者對資本增殖需要的依賴作用,生產工具對勞動的輔助作用卻異化為資本主義在價值增殖需要驅使下的機器對勞動的吮吸作用。
資本主義的歷史游輪航行至機器和大工業(yè)時代,勞動力商品僅存的簡單體力勞動使用價值也被資本需求遺棄。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所獲得的巨額收益,使資本的投入力度由可變資本向不變資本轉移,機器對勞動的輔助作用進階為替代作用。機器以永動機的形式不斷發(fā)展,不僅是資本生產力的節(jié)節(jié)勝利,更是突破人類勞動極限的碾壓式勝利。一方面,無產者之間的人與人的競爭關系被勞動者和機器之間的人與物的競爭關系取代。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需要的缺失使無產者退出資本(商品)市場,失業(yè)人口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機器不僅擺脫了對人的從屬關系,而且在資本主義社會超越性地建立了人對機器的從屬關系。資本的囊括力不僅侵占了有形財富,并且將作為無形財富的科學技術也竊為私用。當科學技術同勞動者相分離,它能夠為勞動者帶來的裨益也同勞動者相分離。失業(yè)人口的與日俱增使無產者中的從業(yè)人員陷入生存恐慌,不得不適應和忍受同機器一般夜以繼日的工作狀態(tài)。機器和大工業(yè)的資本生產方式,在任何一種社會形態(tài)下都能夠使機器通過模擬勞動行為使勞動者增加閑暇時間、擴大自由空間。但在資本主義性質的作用下,機器對勞動的替代作用卻異化為剝奪無產者生存權利的機器對勞動的排擠作用。
綜上所述,在以節(jié)約勞動為核心的生產方式驅動下,資本表現出它的文明作用。但是,在以排擠勞動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驅動下,資本就顯露出它的野蠻作用。資本家作為資本主義的代理人,只懂得貪婪地謀取價值增殖的結果,而罔顧其獲取方式對自身的反噬。當資本意識到通過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能夠獲取較多超額利潤時,物的生產力就代替人的生產力成為資本實現價值增殖的最佳選項。但機器對勞動力的取代,只是取代了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卻永遠無法取代創(chuàng)造價值的抽象勞動,即無法取代資本增殖價值動機實現的唯一源泉?!顿Y本論》中認為,提高價值增殖的生產效率作為資本主義唯一的生產動機,它的極限即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極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更新的極限以及資本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極限。由此可見,資本主義持續(xù)獲得增殖價值的生產方式同時也是使增殖價值不斷被削弱的方式,資本主義終將由于資本生產方式歷史使命的異化走向自我瓦解的歷史宿命。
(二)新質生產力的資本使命對《資本論》中資本生產方式歷史宿命的跨越
《資本論》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剝削勞動和壓榨人性的強烈批判,深刻揭示了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資本生產方式的歷史宿命,同時刻畫了作為人類社會財富的資本的原旨屬性和歷史使命。習近平經濟思想將資本作為新質生產力的生產要素資源納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站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崇高立場,洞察資本實質的抽象性和資本形態(tài)的暫時性,客觀闡明了資本主義形態(tài)下的資本和社會主義形態(tài)下的資本之間的形式同質性和核心異質性,重新規(guī)范了資本生產方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不斷探索資本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價值歸屬和人民立場,從而擺脫了《資本論》中資本主義資本生產方式異化的歷史宿命,真正實現了《資本論》中資本生產方式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要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繼續(xù)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更好發(fā)揮資本市場功能,為各類資本發(fā)展釋放出更大空間”。同時,“要深入總結……對待和處理資本的正反兩方面經驗,……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促進各類資本良性發(fā)展、共同發(fā)展,發(fā)揮其發(fā)展生產力、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增進人民福祉的作用”[6]。得益于新質生產力作用下資本市場的活躍與發(fā)展對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推動作用,2023年全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同比提高57%。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在保持52%的較高增長率的同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總收入同比增長54%和56%的高質量幅度[7],實現了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步并行。
人類社會的三次技術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計算機賦能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工具逐漸呈現出對傳統(tǒng)勞動力的替代之勢,勞動者擇業(yè)和就業(yè)皆面臨前所未有的壁壘。資本對先進生產技術的壟斷使市場自由配置資源的能力減弱,這種勢態(tài)下的優(yōu)勝劣汰正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形成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在資本資源配置的影響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強勢發(fā)展,在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增長動力的同時,并沒有挫傷全國勞動力人口的就業(yè)水平。中國政府通過宏觀經濟政策調控、就業(yè)政策支持、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多種手段,兼顧促增長和穩(wěn)就業(yè)。近5年,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人口逐年上漲1"200萬人以上,全國城鎮(zhèn)調查失業(yè)人口穩(wěn)定在5%[7]的摩擦性失業(yè)率水平,始終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促進經濟發(fā)展提供重要支撐。
《資本論》中潛在地揭示了資本生產方式的原旨屬性,而這種以生產性勞動解放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宗旨的原旨屬性恰恰反映了資本的歷史使命。近年來,以人工智能為主要發(fā)展方向的資本新質生產方式,通過賦予機器近似于人類的學習能力,使人類從勞動生產環(huán)節(jié)的束縛中得到解放,擺脫了資本(財富)生產必需人的要素的時空困境,閑暇時間進一步得到拓展,精神空間進一步得到釋放,使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理想照進現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優(yōu)化資本市場的著力方向,引導資本將所逐之利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切實需要轉化。通過資本市場的蓬勃生機推動中國旅游產業(yè)鏈發(fā)展,持續(xù)豐富旅游產品、提升服務質量,不斷強化游客的滿意度和消費意愿。此外,中國政府不斷增加對文旅產業(yè)的扶持力度,在保證經濟增長和就業(yè)穩(wěn)定的同時,充分拓寬人民在閑暇時間的自主娛樂空間。2015—2019年①,國內游客量逐年增長約5億人次,平均漲幅107%。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體育場地4593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至289平方米。全國公共圖書館共計3"309個,流通人次達113萬,人均圖書擁有量逐年增加至840冊(張)[7]。
習近平經濟思想認為,要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jiān)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3],讓新質生產力的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努力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取得更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實現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有機統(tǒng)一。資本生產方式的歷史使命始終是實現勞動人民的解放,而習近平經濟思想則更進一步地將資本的歷史使命確定為每一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新質生產力對資本的利用不僅僅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更重要的是服務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新質生產力中資本使命的崇高內涵,實現了對《資本論》中資本生產方式異化下的歷史宿命的跨越,為高質量發(fā)展的經濟目標貢獻資本歷史使命的文明力量。
三、跨越《資本論》中資本生產結果的歷史宿命與新質生產力的資本使命
(一)《資本論》中資本生產結果的歷史宿命
需要是資本生產動機形成的重要因素,直接決定資本生產結果的性質和成效?!顿Y本論》中揭示了需求和需要的實質。需要是“可以通過經驗來確認的、與物質前提相聯系的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9]252,是對財富生產能力的合理預期,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需求是“待滿足的需要的預定范圍”[10]88,既體現著人對財富的追求,又限制著人對財富的享有,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
《資本論》中深刻闡發(fā)了資本生產結果的歷史使命。資本的生產結果直接表現為由勞動決定的財富分配,因而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多寡顯示了資本(財富)分配的實質,使用價值生產力水平成為資本生產結果的決定因素。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使勞動的私人屬性處于主體地位,以具體勞動為核心的使用價值的分配成為人的需求的實現形式。分工和協作的生產方式極大地改變了勞動的質和量的分配,勞動的社會屬性地位的凸顯。抽象勞動從勞動的私人屬性中抽離出來,成為實現人的需求的資本(財富)分配的媒介。以機器為主體的生產方式銷毀了以勞動為核心的人的需求的實現形式,勞動的消失使只擁有具體勞動屬性的生產工具創(chuàng)造出只具備使用價值屬性的財富,以使用價值為核心的資本(財富)分配方式重登歷史舞臺。由此可見,財富分配即資本生產結果的原旨屬性始終是人的需要和需求的核心即使用價值,使勞動者勞有所得、實現人的需求與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逐漸吻合,正是資本生產結果的歷史使命。
《資本論》通過剩余價值理論發(fā)現了隱藏在資本主義統(tǒng)治權杖背后的資本剝削的秘密,戳穿了資本主義好逸惡勞卻又不勞而獲的真實面目,揭露了資本主義用資本為掠奪背書的殘暴謊言?!顿Y本論》中深刻闡釋了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財富分配方式即資本生產結果的異化,并清晰洞察了這種異化正是資本主義資本生產動機異化的導火索。
《資本論》中生動展現了在資本(財富)生產過程掩蓋下的資本主義的價值增殖過程[1]230。以給予勞動者人身自由權和剝奪勞動者的生產資料所有權為基礎的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通過等價交換的市場原則模糊了勞動力的私有權與交易權之間的界線,為資本主義無償掠奪增殖價值提供了合理場所?!顿Y本論》由此破解了被資本主義資本(財富)生產過程遮蔽的價值增殖的密碼:資本主義利用勞動力使用價值獲得的價值,遠遠超過在購買勞動力使用價值時預付的價值。勞動力物化為商品且進一步轉化為資本,使財富的創(chuàng)造主體由勞動異化為資本,資本主義的生產結果同樣由以勞動時間和勞動量為基礎的財富分配異化為以資本所有權為基礎的財富分配。
《資本論》中認為,勞動力進入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市場,為勞動力價值衡量標準的物化提供可能?!顿Y本論》中客觀分析了勞動力價值的兩種衡量尺度。作為用于換取生存物資的商品而言,勞動力的價值必然包含體現社會文明的人道主義因素[1]198-200。但作為一般商品或生產要素而言,勞動力的價值是已凝結在勞動力商品中的死勞動,資本家僅需支付滿足勞動者本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價值足矣[1]201。在資本主義統(tǒng)治者眼中,勞動者不是具體的“人”,而是勞動力使用價值的活體承擔者。在滿足再生產勞動力的基本限度內,勞動者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只能被局限在生活必需品的狹小范圍。作為創(chuàng)造財富的工具,被貼上資本標簽的勞動力,便即刻異化為創(chuàng)造價值增殖的工具,而資本主義的生產結果則同樣由以實現使用價值極大豐富為目的的財富分配異化為以實現價值增殖為目的的財富分配。
《資本論》中不僅分析了資本生產結果在資本主義社會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異化,而且揭示了這一結果在資本主義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異化。背離勞動的資本主義財富分配標準只是勞動階級和享樂階級的劃分依據,而資本的增殖價值在資本主義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瓜分才是實現資本主義生產動機的最終方式?!顿Y本論》中指出,財富的價值量由生產財富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這使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贏得超額利潤(超額剩余價值)成為可能。著眼長期,在受供求、價格和競爭等機制調控的穩(wěn)定市場中,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即平均利潤率作為資本主義統(tǒng)治階級內部分配剩余價值的基本原則[5],必然導致生產價格由成本價格與平均利潤之和構成。以資本占有量為依據的資本主義生產結果,用平均利潤率為資本創(chuàng)造財富的荒謬結論涂脂抹粉,徹底掩蓋了增殖價值的來源和資本主義剝削勞動的事實。
綜上所述,在以人的需要為核心的生產方式驅動下,資本表現出它的文明作用。但是,在以資本需要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驅動下,資本就顯露出它的野蠻作用。生產資料資本主義占有方式的特殊性異化了社會生產力的控制權和獲益權的歸屬,從而異化了由此決定的資本生產結果。首先,當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使財富分配由以勞動要素為核心異化為以資本要素為核心,必然為無償獲取巨額財富的資本主義生產結果提供可能。其次,當資本采用了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必然為資本生產結果由以使用價值為核心的人的需要向以價值增殖為目的的資本需要異化提供可能。最后,當資本增殖程度由勞動剝削率向平均利潤率轉化,必然為資本主義增殖財富的分配由勞動貢獻率異化為資本占有率提供可能。當資本競爭的核心由利潤升級為超額利潤并推動資本有機構成逐步提高時,必然形成平均利潤率不斷下降的資本主義一般趨勢[5]237。毫無疑問,資本的增殖程度直接影響資本主義生產動機的強度,而平均利潤率的不斷下降勢必潛移默化地降低資本主義提高生產力的動機強度。追求增殖程度最大化的資本生產結果同時成為強化資本增殖程度的約束力,資本主義終將由于資本生產結果歷史使命的異化走向自我瓦解的歷史宿命。
(二)新質生產力的資本使命對《資本論》中資本生產結果歷史宿命的跨越
《資本論》中赤裸裸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間接闡明了資本的逐利性只是引發(fā)危機的誘因,而由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決定的資本主義財富價值分配方式才是根源。新質生產力作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理論成果,其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chuàng)新之處正是在于重新定義了資本在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地位。資本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生產要素,是連接和引導生產要素流動和集聚的關鍵。但是,共同富裕既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平均主義?!案辉!狈从沉松a力的發(fā)展水平,“共同”則反映了社會成員對財富的占有情況。習近平經濟思想始終“支持和引導資本規(guī)范健康發(fā)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3],在利用資本作為動力要素推動新質生產力發(fā)展的同時,使資本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fā)展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生產關系服務,堅決維護和把握經濟發(fā)展人民性的底線,從而擺脫了《資本論》中資本主義資本生產結果異化的歷史宿命,真正實現了《資本論》中資本生產結果的歷史使命。
《資本論》中詳細闡發(fā)了由生產資料作為資本的占有權決定的財富價值的分配關系,并將其命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本身的分配前提”[5]995。習近平經濟思想語境中的資本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推動新質生產力發(fā)展的生產要素,始終堅守資本生產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底色,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fā)勞動、知識、技術、管理、數據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力資本導向”[11],充分發(fā)揮政府在保障勞動者利益的共同性和一致性,保障人民普遍享有對財富使用價值的支付能力。近年來,中國政府強勢推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的國民經濟大循環(huán),把擴大居民消費和投資放在優(yōu)先位置,使宏觀經濟供給結構不斷優(yōu)化,同居民需求結構有序實現協調發(fā)展,資本生產結果同人民需要持續(xù)匹配。2023年全年,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25%,投資對消費的擠壓作用進一步縮小,內需結構日趨合理。2020—2023年,全國內需總量貢獻率連續(xù)3年逐年上漲近20%,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同時,國家不斷出臺擴大消費相關政策和措施,持續(xù)優(yōu)化文化旅游等精神財富消費環(huán)境,推動資本生產結果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實現提供有力保障。2023年全年,居民享樂型消費支出增長1403%,恩格爾系數回落至30%以下,人民生活水平持續(xù)提高[12]。
《資本論》中深刻揭示了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貧富分化的原因。資本主義財富的分配方式表現為以資本占有量為核心的財富價值的分配,資本的逐利動機必然表現為以侵吞剩余價值為基礎的對資本增殖的占有欲望,少數人財富的積累與多數人貧窮的積累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發(fā)生。習近平經濟思想始終將實現中華民族共同富裕作為初心和使命,創(chuàng)新性地劃定了資本使命的邊界,從而讓新質生產力下的新質生產關系跨越了《資本論》中資本生產結果必然造成貧富分化和階級固化的歷史宿命,實現了以財富使用價值為核心的財富分配方式。建成全面脫貧的全面小康只是實現共同富裕的起點,而通過資本帶動新質生產力的全面發(fā)展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才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終點。近年來,中國政府持續(xù)加大脫貧人口幫扶力度,加快補齊鄉(xiāng)村基礎設施短板,將財富的使用價值直接分配到困難群眾手中,切實解決困難群眾所想所需所盼。截至2023年末,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農村垃圾清運率穩(wěn)定在90%以上,醫(yī)療保障機構輻射范圍擴大到940個縣,累計建設近29萬個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12]。近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率均高于城鎮(zhèn)2%以上,中西部地區(q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率均高于東部地區(qū)1%以上[13],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比值逐年下降至245[14],城鄉(xiāng)區(qū)域差距逐漸縮小,"實現了資本生產結果最大限度由全體人民共享。
習近平經濟思想認為,必須“正確處理速度和質量……等重大關系,不斷提高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同性”[15]。資本生產結果的歷史使命始終是讓勞動者的付出都獲得應有回報,而習近平經濟思想將新質生產力作用下的資本歷史使命更進一步地確定為生產結果由人民共享。從“高速發(fā)展”到“高質量發(fā)展”,從“追求效率”到“兼顧公平”,資本作為新質生產力下財富生產的要素,其生產結果必然既要保證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又要保障全體人民公平享有發(fā)展回報。新質生產力中資本使命的崇高內涵實現了對《資本論》中資本生產結果異化下的歷史宿命的跨越,為共同富裕貢獻資本歷史使命的文明力量。
綜全文所述,《資本論》中闡明了資本歷史使命的文明性以及資本主義性質作用下資本的野蠻性。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動機的異化必然導致資本的無限擴張,而超出資本主義生產結果異化的資本擴張,必然導致資本相對過剩的危機[16]259。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動機的異化必然催生資本對勞動者的勞動機會的剝奪,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抽象勞動的缺失,必然導致由于資本主義生產動機不足而造成的資本生產崩盤。無論是經濟危機抑或生產桎梏,都是以資本歷史使命的異化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適應以資本歷史使命為核心的生產力的劇烈表現[5]278。資本主義完成資本歷史使命的同一方式“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1]874,資本主義終將走向自身的反面,自我瓦解于以資本歷史使命異化為核心的歷史宿命。
習近平經濟思想提出“引導和規(guī)范資本健康發(fā)展”[3]并非一紙空文,而是內涵著深厚的《資本論》中的理論基礎。從確定新質生產力中“資本”的中立性地位,到為宏觀經濟建立“引導”資本文明性和“規(guī)范”資本野蠻性的長效機制,都在為將人民性融入新質生產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性指明“健康發(fā)展”的道路。習近平經濟思想認為,資本本質上并不全是生產關系,只是財富生產的必要物質要素,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fā)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和基礎,而只有在被特定的生產關系利用時,才能轉化為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習近平經濟思想對資本的創(chuàng)新性認識,不僅發(fā)展了《資本論》中的資本理論,并重新回歸了《資本論》中的批判對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1]8,即“關系”而不是“物”。因此,讓新質生產力作用下的資本為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服務,為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就顯得尤為合理和重要。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guī)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17]。將資本融入新質生產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性并為我所用,正是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這條路是一條跨越了《資本論》中生產動機以價值增殖為核心、生產方式以排擠勞動為核心,以及生產結果以資本需要為核心的資本宿命的路,更是一條實現了《資本論》中生產動機以使用價值為核心、生產方式以解放勞動為核心,以及生產結果以人的需要為核心的資本使命的路。
[注"釋]
①
2020—2022年正值中國新冠疫情高發(fā)期,其文化與旅游業(yè)統(tǒng)計數據不具備普遍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依法規(guī)范和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fā)展"發(fā)揮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N].人民日報,2022-05-01(1).
[4]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發(fā)表重要講話[N].光明日報,2022-05-01(1).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依法規(guī)范和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fā)展"發(fā)揮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N].人民日報,2022-05-01(1).
[7]國家統(tǒng)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N].人民日報,2024-03-01(10).
[8]李強.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EB/OL].[2024-08-2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9153htm.
[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詳解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N].人民日報,2023-12-18(4).
[12]關于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執(zhí)行情況與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摘要)[N].人民日報,2024-03-06(9).
[13]EPS全球統(tǒng)計數據/分析平臺.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庫[DB/OL].[2024-08-25].https://wwwepsnetcomcn.
[14]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23[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23.
[15]習近平.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23(9):4-14.
[1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J].求是,2023(16):4-8.
Crossing"the"Capital’s"Fate"in"Das"Kapital"and"the"Capital"Mission
of"the"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
Liu"Siyuan1,"Qian"Zhiyong2
(1School"of"Marxism,"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2School"of"Marxism,"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China)
Abstract:"""Das"Kapital"elucidates"the"historical"mission"of"capital"and"its"alienation"under"capitalism"and"reveals"the"inevitable"selfdestruction"of"capitalist"capital."The"proposition"of"new"qualitative"productive"forces"in"Xi"Jinping’s"Economic"Thought"has"redefined"the"concept"of"capital"under"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system"in"the"new"era,"thereby"transcending"the"fate"of"capital"characterized"by"the"production"motive"centered"on"value"appreciation,"the"mode"of"production"centered"on"the"displacement"of"labor,"and"the"production"outcomes"centered"on"the"needs"of"capital."Instead,"it"has"shaped"a"new"mission"for"capital"in"the"new"era,"with"its"production"motive"centered"on"use"value,"a"mode"of"production"centered"on"the"liberation"of"labor,"and"the"production"outcomes"centered"on"human"needs.
Key"words:Das"Kapital;"capital"mission;"capital"fate;"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