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充是東漢時期杰出的哲學家與思想家,其著作《論衡》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一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王充以真實論為基礎,在《論衡》中對當時所盛行的讖緯神學進行了全面而深刻地批判,明確提出“疾虛妄”的主張,反對“華偽”與“虛妄”,強調(diào)“以真為美”。這一思想不僅為當時的社會帶來一股新風氣,更為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美學理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論衡》;真;疾虛妄;以真為美
【中圖分類號】B23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7-0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7.015
王充是東漢時期杰出的哲學家與思想家,他出身微寒,卻從小展現(xiàn)出過人的智慧,他雖啟蒙于儒學,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展現(xiàn)出廣闊的學術視野,深入鉆研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并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大家。王充的學術貢獻頗豐,但眾多著作已亡佚,僅留下《論衡》一書,尚保留有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亦已不存。作為王充的代表作,《論衡》不僅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文獻,更是批判當時盛行的讖緯神學與虛妄之說的有力武器,“疾虛妄”作為王充《論衡》的核心概念,體現(xiàn)了王充對于理性與真理的追求。本文將從“疾虛妄”思想的形成背景,理論內(nèi)涵與價值意義三個維度對其展開探究,說明其對后世文藝創(chuàng)作與美學發(fā)展的深遠影響。
一、王充“疾虛妄”思想的形成背景
著名學者徐復觀先生曾指出:“一個人的思想的形成,常決定于四大因素。一為其本人的氣質(zhì);二為其學問的傳承與其功夫的深淺;三為其時代背景;四為其生平的遭遇?!雹僖虼?,在深度剖析“疾虛妄”這一思想的具體內(nèi)涵前,我們勢必追溯其思想形成的現(xiàn)實土壤與哲學根基,進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其背后的邏輯。
自漢武帝起,儒學被正式確立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實現(xiàn)了“獨尊儒術”的歷史性轉(zhuǎn)變,這一地位的確立也深刻影響了文藝創(chuàng)作與評判,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觀念與行為規(guī)范成為衡量其價值的重要準則。在此背景下,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新儒家蓬勃興起,迅速取代了黃老之學而成為東漢社會的官方統(tǒng)治思想。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理論與盛行的陰陽五行思想,不僅深化了儒家學說的宇宙觀和倫理觀,更促使這種哲學觀念與政治權力結(jié)構(gòu)緊密相連,統(tǒng)治者將其當作預測國運、操控民意及鞏固權力的工具,嚴重束縛了民眾的思想。儒家學說也因此逐漸走向極端,滑向了神學迷信的深淵,發(fā)展成了讖緯神學。從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是讖緯神學最為興盛的時期,各種符讖與預言成為政治斗爭中的常見元素,如《后漢書·光武帝紀》中提及的宛縣人李通則是利用這種帶有預言性質(zhì)的文獻,以“劉氏復起,李氏為輔”②的讖語,鼓動光武帝劉秀起兵。至漢章帝劉炟時,他親自主持白虎觀會議,并命班固編撰《白虎通義》,此舉不僅標志著儒學神學化的官方認可與系統(tǒng)化,還構(gòu)建了一套完整且融合了神秘主義的思想體系。此外,為了進一步鞏固讖緯神學至高無上的地位,當時的統(tǒng)治者不惜采取嚴厲的手段,公開懲處那些敢于質(zhì)疑或反對讖緯神學的人。如在光武帝欲依據(jù)讖言來進行決策時,桓譚直言不諱地指出“讖之非經(jīng)”③,此舉惹怒了光武帝。相反,那些信奉并推崇讖緯神學的人卻往往能受到重用。面對這種由讖緯神學盛行所帶來的社會現(xiàn)象,王充明確提出了“疾虛妄”的思想主張,對其進行了尖銳且激烈的批評。
不僅如此,王充的“疾虛妄”的思想還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王充在《論衡》的《別通》篇中有言“夫人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之流也”④,在批判讖緯神學思想的過程中,王充立足于科學精神,廣泛汲取前人的智慧,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他特別吸取了墨家所倡導的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以及道家順應自然、道法自然的自然觀,從而多維度地推動了古代的無神論和唯物主義的蓬勃發(fā)展,構(gòu)建起了一套獨特的哲學體系。在《論衡》這部著作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洞察到王充的哲學思想的核心,即元氣自然論,意為以氣來解說,以自然來闡述。在我國古典美學中,“氣”這一范疇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難得知,“氣”這一概念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但有關于“元氣”這一更加具體的表述則是出現(xiàn)在漢代,最早見于《春秋繁露》與《淮南子》兩部典籍中,《春秋繁露·王道》中賦予了“元氣”以政治倫理的意蘊,“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觀現(xiàn),黃龍下”⑤,而《淮南子·天文訓》中則對“元氣”的生成進行了更為詳盡地闡釋,“道始于虛霩,虛霩生于宇宙,宇宙生元氣,元氣有涯垠,清陽者薄糜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⑥??梢?,“氣”不僅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根源,也是藝術生命力的源泉所在。王充在書中多次提及了“氣”是組成自然界萬物的基本元素,如《自然》篇云:“天地合氣,萬物自生?!雹叩档米⒁獾氖?,王充與老子深入研究“道”之玄妙有所不同,他并未將精力放在元氣、天、地何者為本源的哲學迷思上,而是將關注點聚焦于作為萬物構(gòu)成根本的“氣”的存在狀態(tài),進而進入對生命的本質(zhì)與社會存在問題的思考,最終得以實現(xiàn)其“疾虛妄,求實誠”的崇高理想。
二、王充“疾虛妄”的理論內(nèi)涵
王充在《論衡》中的《對作》篇中談到編寫該書的原因,“是故《論衡》之造也,起眾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⑧,可見,王充思想的中心是真與美的和諧統(tǒng)一問題,其根本目的是倡導以“真美”來對抗當時所泛濫的“虛妄”之言。
首先,王充強調(diào)“立事以實”的原則,他明確指出無論是著述還是言論都須以“實事”來作為“真”的根基,從客觀存在的生活真實這一角度出發(fā)。具體而言,“事”在此主要是指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萬物以及社會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事件,“實”在此則是指主觀對客觀存在的切實反映。對此,王充在《論衡》中專門著述了九虛三增,即《書虛》《福虛》《道虛》等九篇文和《語增》《儒增》《藝增》,來批判當時流行的虛妄之言與夸張之言。當然,王充“疾虛妄”的對象并不局限于此,還體現(xiàn)在對《論衡》中的經(jīng)藝文章,諸子傳書,世態(tài)萬象的拷問中。在王充看來,“真”與“虛”是互為對立的兩個哲學范疇,我國古代美學思想中的“真”這一概念蘊含了雙重含義:一是“主觀情感之真而不偽”,強調(diào)情感表達的真摯與純粹;二是“反映對象之真而不妄”,側(cè)重于對客觀世界的再現(xiàn)。他認為,無論是文章和著作的內(nèi)容皆根植于真實之上,而這種“真實”特指科學真實而非藝術真實,他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與典籍,并搜羅了許多民間傳說進行考證。例如王充在探討天象變異這類神秘現(xiàn)象時,體現(xiàn)了其去偽存真的態(tài)度,他提出“百變千災,皆有一狀,未必人君政教所致”⑨,這一論斷無疑是根據(jù)他對天文知識的深刻理解,揭示了這些自然現(xiàn)象背后的科學原理,從而否定了將天象變異與政治興衰直接掛鉤的迷信觀念。再如王充在《福虛》篇中,以楚惠王用膳偶食螞蟥一事為例,有力反駁了將楚惠王視為有福之人的傳統(tǒng)觀念,指出這不過是生活中一次偶然現(xiàn)象,與楚惠王是否施行仁政或積累德行并無直接關聯(lián)。
其次,王充始終秉持著“真”為美之基石的理念,堅決摒棄“虛美”,肯定“真美”,并將“真美”與“善”緊密相連。在《超奇》篇中,他犀利地批判道,“群諸瞽言之徒,言事粗丑,文不美潤”⑩,在探討“文”的價值時,他明確指出只有高度真實的文章和著作才能稱之為美。因此,王充極為重視文章和著作對社會發(fā)展的積極作用,他認為唯有像《春秋》《韓非子》《新論》這類勇于直面社會現(xiàn)實,敢于批評虛偽現(xiàn)象,旨在為國家昌盛與富強而作的作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美的體現(xiàn)。同時,王充闡述道,“心善則能辯然否。然否之義定,心善之效明”?,強調(diào)善心是善言的源泉,擁有善心是辨別是非與真?zhèn)蔚那疤?,深刻揭示了“真”與“善”之間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王充進一步指出,文章寫作的目的絕非炫耀語言的華美與技巧,而是為了“勸善懲惡”,即實現(xiàn)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善”這一至高目標。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王充主張美和善二者應該和諧統(tǒng)一,然而,針對當時的現(xiàn)實情況,他尤為強調(diào)文章的實用性,不能離開實用去空談美,故他認為文章和著作的內(nèi)容與形式也應統(tǒng)一,在《自紀》篇中王充更是直接對漢賦中過度追求形式美而忽視實質(zhì)的傾向進行了批判,體現(xiàn)了他對文學創(chuàng)作中“真善美”統(tǒng)一原則的堅守。
除此之外,王充的“疾虛妄”思想還蘊含著對厚古薄今的批判。在《齊世》篇的闡述中,王充談道,儒家稱贊前代人因為稟氣純渥,故而體魄健壯,面容俊秀,且壽命長,而后世之人則因稟氣薄弱,則導致身形矮小,面貌丑陋,甚至生命短暫。王充對此持批判態(tài)度,他認為此類說法實為虛妄之言,他指出“一天一地,并生萬物。萬物之生,俱得一氣”?,上世之民與下世之民所稟受的都是宇宙間的同一元氣,那么由這股元氣所塑造的人體形態(tài)與外貌特征在本質(zhì)上亦不應存在顯著差異,故而他否定了儒家認為后代不如前代的社會史觀。因此,王充堅決反對“古優(yōu)于今”的片面觀點,進一步指出歷史是不斷發(fā)展與進步的,實際情況是“今”在諸多方面都遠超于“古”。他在《齊世》篇中將古人“飲血茹毛”與“巖居洞穴”的生存狀態(tài)與今人居住在宏偉宮室,身著布帛之飾的文明生活進行了鮮明的對比,以此來反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厚古薄今的世俗之見。他深刻認識到,正是這種復古思潮的盛行,才導致了許多人錯誤地認為今人落后于古人,針對這種現(xiàn)狀,他大力倡導獨創(chuàng)精神,鼓勵人們敢于突破傳統(tǒng)束縛,勇于探索新知為學術思想與文學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王充“疾虛妄”的價值意義
王充的《論衡》作為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充滿了批判精神與求實精神,他對當時社會中泛濫的讖緯神學與天人感應思想進行了深入剖析與強烈批判,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
首先,王充所秉持的“疾虛妄”思想,其核心在于一種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這種精神在當時社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打擊了彌漫于世的虛妄之言。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他用豐富的事實,細致的辯論,從各方面打擊了當時官方哲學的神秘主義、唯心主義和宗教迷信”?,有助于掃清當時文壇過于注重形式美,而忽視內(nèi)容深度的不良風氣。并且由“疾虛妄”思想中所體現(xiàn)的真實論,其根源可以追溯至秦漢時期,尤其是對司馬遷“實錄”精神的繼承與發(fā)揚,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中反映現(xiàn)實真實產(chǎn)生了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促使創(chuàng)作者能夠創(chuàng)造出既富有真知灼見又飽含真情的優(yōu)秀作品,如受王充影響的劉勰、蔡琰、白居易等杰出文人的著作中無不體現(xiàn)出對“實誠”的嚴格要求。
其次,王充的“疾虛妄”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對虛妄之言的批判上,更在于他所倡導的實證精神。在《論衡》中,王充通過大量的事實和例證,對當時流行的各種學說進行了逐一考證與深刻剖析,這種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對后世學術發(fā)展無疑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最后,王充的“疾虛妄”思想所蘊含的“以真為美”的真實觀對現(xiàn)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面臨著大量的信息與知識,獲取信息的途徑日益豐富多元,隨之而來的是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以及文化選擇的多樣化趨向。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辨別信息的真?zhèn)?、篩選出有價值的內(nèi)容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與此同時,現(xiàn)代社會中的真假混淆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這種現(xiàn)象不僅加劇了人們的焦慮情緒,也對個人價值觀的建構(gòu)及社會的正向發(fā)展帶來了挑戰(zhàn),因此,在這一個多樣化形態(tài)并存的當代社會,重新審視真善美的審美維度與判斷標準,就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王充的《論衡》作為我國中國古代文論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疾虛妄”思想以真實論為基礎,對當時所盛行的讖緯神學進行了深刻批判,并揭示了當時社會學術風氣中大行其道的虛妄現(xiàn)象。它充分體現(xiàn)了王充的理性批判精神與實證精神,不但對我國古代現(xiàn)實主義文藝思想積極影響,更為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美學理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時代與環(huán)境的限制,王充的“疾虛妄”思想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比如他所闡述的命定論顯得過于極端,則對文學的審美特性起著消極作用。因此,在研究王充的“疾虛妄”思想時應持辯證的態(tài)度,避免對其片面化與絕對化的解讀,以此來把握其思想精髓。
注釋:
①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頁。
②③范曄:《后漢書》,赤爾斯出版社2023年版,第4頁,第1046頁。
④⑦⑧⑨⑩??黃暉:《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592頁,第775頁,第1179頁,第773頁,第617頁,第1119頁,第803頁。
⑤董仲舒:《春秋繁露》,齊魯書社2024年版,第40頁。
⑥何寧:《淮南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65頁。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0頁。
參考文獻:
[1]黃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范曄.后漢書[M].北京:赤爾斯出版社,2023.
[4]董仲舒.春秋繁露[M].濟南:齊魯書社,2024.
[5]何寧.淮南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
[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
李曦,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