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回顧史鐵生的人生經歷及文學作品出版沿革,并順著時間線索追溯其創(chuàng)作過程,探討其文學作品經典化的歷程,即萌芽階段、發(fā)展階段、確立階段、深化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作品《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等以深刻的思想、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語言風格而廣受讀者喜愛。史鐵生將自身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融入作品,形成獨具一格的文學主題,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出版之路上熠熠生輝的一枚坐標。
近年來,一股重讀、討論史鐵生的潮流,悄然間登上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他的《我與地壇》成為開卷2023年年度暢銷書非虛構榜榜首。史鐵生逝世時,微博才出現不久,iPhone4才發(fā)布半年,抖音、小紅書還查無此物。而今,史鐵生被冠以“全網嘴替”“頂尖文筆”“治愈生活”,成為新一代“網紅”作家掌門人。
史鐵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畢業(yè),1969年去陜北農村插隊,三年后雙腿癱瘓轉回北京?;鼐┖螅谝患医值拦S做臨時工,1981年因腎病回家療養(yǎng),開始從事寫作。后來腎病發(fā)展到尿毒癥,需隔天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史鐵生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2010年,史鐵生因突發(fā)腦出血在北京去世,享年59歲。
史鐵生文學出版的四個階段
1972年,21歲的史鐵生在殘疾不久后就開始嘗試寫作。出現在讀者眼中的第一部作品是創(chuàng)作于1978年并于兩年后發(fā)表在《花城》的短篇小說《兄弟》,因而1978年被視為史鐵生文學創(chuàng)作的起點。1983至1984年,《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先后獲得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1991年長篇散文《我與地壇》發(fā)表,引起轟動,后入選多個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1999年史鐵生進入文學史譜系。這三個重要節(jié)點作為分水嶺,將史鐵生的文學生涯分為四個階段。
1978—1985年:萌芽階段。這是史鐵生初登文壇的7年。這一階段發(fā)表的31篇作品中,有14篇是刊發(fā)在《當代》《花城》《鐘山》《滇池》等頂級或重要刊物上的,他公開發(fā)表的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即發(fā)表在《當代》1979年第二期。作品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刊物發(fā)表對推進作家作品經典化意義重大,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文學刊物的受眾極為廣泛的背景下。史鐵生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主要還是對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也體現出了對當時文學潮流的“追隨”。不過在這一追逐的姿態(tài)中,隱約可見一個作家個性化的顯露。他開始吐露個人化的生命和情感體驗,有兩部中篇小說在形式、風格以及內容、主題上有著重大突破,一篇是《關于詹牧師的報告文學》(1984),另一篇是《命若琴弦》(1985)。
1986—1991年:發(fā)展階段。1986年史鐵生成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制作家。1986至1991年這5年,他發(fā)表了大約27篇作品,基本都是發(fā)表在《鐘山》《當代》《人民文學》《收獲》等重點刊物上,有4部小說集出版,還獲得了兩個比較重要的文學獎項。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他幾乎完全放棄了前期傳統(tǒng)的“歷史化”敘事,這一階段的小說基本是沿著《命若琴弦》開辟的道路前進的。這些作品緊扣“生”“死”“命運”“孤獨”“愛情”等經典母題探求終極的救贖之路。除了主題從具體的人、事、境遇轉向對普遍性的關注,也表現出了形式上的探索和突破。作品形式的變化,并非他的“特立獨行”,而是與時代風潮同軌的。先鋒文學的技法經驗、文體的自覺意識深深吸引了他,但他的文體實驗未能吸引專業(yè)評論者的視線。
1992—1999年:確立階段。《我與地壇》(1991)的成功讓評論家們真正意識到了史鐵生的重要性。這一階段最值得一提的是長篇小說《務虛筆記》。這是史鐵生積三年心力,完成的第一部長篇,長達40萬字。作品以幾組愛情故事為主線,探索了諸多生命的主題,之前作品中的藝術技巧也幾乎全部融化到這部小說里:人物形象的符號化、敘事的中斷與串聯,以及大量思辨性質的獨語、對話。無論主題還是藝術探索,《務虛筆記》都堪稱史鐵生的“集大成”之作,是他踐行自由化寫作的最佳證明。張檸盛贊史鐵生的“文字般若”,認為這是一部堪稱當代中國的情感教育或心靈史的作品;孫郁指出,完全哲理化和意象化的《務虛筆記》“深邃駁雜、明暗不定,仿佛一個謎,讓人難以揣摩”。鄧曉芒則以極度熱情的語言將《務虛筆記》推舉為20世紀90年代文壇的巔峰之作。
2000—2010年:深化階段。2000年在史鐵生文學經典化的道路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在由上海作家協會等發(fā)起組織的“百名評論家評選90年代優(yōu)秀作家作品”的活動中,史鐵生被評為“9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10位作家”之一。而在評選出的最有影響力的10部作品中,有史鐵生的兩部作品:《我與地壇》和《務虛筆記》。2000年的另一件大事是,《我與地壇》(第一、二節(jié))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選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語文》,這意味著對其作品經典性的認可。《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合歡樹》等散文打動了無數老師,也打動了一批批年輕學子,包括來自異國的留學青年,他們是推動史鐵生文學從經典走向深入的重要力量。
史鐵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出版
每一代作家都在隱隱地呼應著某種時代情緒。史鐵生的作品充滿思辨,文筆燦然,如同詩歌,可以任意地被“斷章取義”,曬到網上都是網友所謂震撼人心的文字。
史鐵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第一,在面對自身病痛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將自身所體會到的生與死的兩難選擇融入作品內容中。例如,1984年出版的中篇小說《山頂上的傳說》,即通過講述瘸腿小伙子的故事描述了人在抗拒死亡的誘惑時所承受的心靈痛楚。同時,在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史鐵生通過對瘸腿小伙子周圍人歧視目光的闡述表明其創(chuàng)作觀念;第二,“為了寫作而活著”也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所體現出的觀念之一,他在面對死亡的過程中認為“看穿死是一件不能著急的事情,因而你需要活下去試試?!痹诖讼敕ǖ挠绊懴拢疯F生決定通過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途徑來抵抗死亡,并保持快樂的情緒創(chuàng)作下去,最終將自身所體會到的情感寄托于作品中,以此來找到活下去的動力。
史鐵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題。史鐵生在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始終圍繞著命運這一話題來展開更為深入的探討。例如,他在1988年創(chuàng)作的經典作品《原罪·宿命》,1990年的隨筆散文集《好運設計》及1979年發(fā)表的短篇小說《愛情的命運》,均涉及命運這一話題,同時他在作品中表明了命運包括生死、貧富等幾個領域,因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深刻認識到命運所帶來的矛盾,繼而沖破神話命運所帶來的影響,將自身所擁有的意志應用于實踐問題的解決中。此外,史鐵生在創(chuàng)作小說《草帽》的過程中將自身所認知到的命運的偶然性融入其中,并通過闡述一名老人因草帽與陌生男女相識的故事,對命運困境的解救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史鐵生的文學出版。在史鐵生最后10年發(fā)表的作品中,應該重點提到的是他的思想隨筆《病隙碎筆》(1999—2001)和第二部也是他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2005)。《我的丁一之旅》發(fā)表于《當代》2005年第六期,同年底單行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隔年即2006年就發(fā)行再版。這意味著這個階段史鐵生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讀者資源。這又是一部“反小說”的小說,是緊扣一個愛情難題的思想實驗。對于普通讀者而言,閱讀難度可見一斑。但為什么仍有著不錯的銷量?因為史鐵生成為了一個對抗俗世物欲的絕佳符碼,閱讀史鐵生便是接近人文精神,便是企及文學真諦。
史鐵生是一位用生命去寫作的作家,他的文字獨特而堅毅。正如他在《孤單與孤獨中》寫道:
如果殘疾意味著不完美、困難和阻礙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是殘疾人。
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挑戰(zhàn)和障礙都無法避免。這意味著我們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需要克服的困難,包括身體或者心理上的困境。史鐵生,雙腿的殘疾將他禁錮在輪椅之上,但思想卻代替他的雙腿行走得更遠。
史鐵生作品的文學價值
史鐵生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作品,以獨特的文學風格和深刻的主題,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和認可。他的小說常常以普通人的生活為背景,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和情節(jié)的展開,深入探討人性的復雜性和生活的意義。除了小說,史鐵生的散文和隨筆也備受矚目。他的隨筆集《病隙碎筆》是在他身患重病期間創(chuàng)作的,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展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生命的熱愛?!恫∠端楣P》中那句“你要愛就要像一個癡情的戀人那樣去愛,像一個忘死的夢者那樣去愛,視他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去走你的夜路”更是被網友稱為“文字的力量震耳欲聾”“治愈了我的生活”。
《我與地壇》成為史鐵生的標簽。史鐵生的散文作品《我與地壇》以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打動了許多讀者的心靈,《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注重講地壇和他對母親的痛悔的前兩部分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語文教材中。對于中學生來說,這是一篇引人反思的優(yōu)秀文章。這篇作品也是史鐵生送給所有人的無價的禮物。史鐵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過了四十年的輪椅生涯,寫下了數百萬字的作品,成為當代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影響和貢獻,遠超于文學之上。他給予讀者的,不僅是精美潔凈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愛和對人生真諦的探尋。
《病隙碎筆》成為史鐵生的絕唱?!恫∠端楣P》以一篇篇短小的文字探討了有關個體和社會的諸多命題或問題,給許多人,尤其是身處病痛或其他煩擾中的讀者以精神的鼓舞和思想的支持。《病隙碎筆》的熱銷再次證實史鐵生作品的經典化與其作品本身的藝術水準、思想深度、精神境界是分不開的,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史鐵生獨特的生命境遇、他的“病殘”大概也在無意識中參與到了其文學經典化的建構中。史鐵生痛苦的生命境遇與他優(yōu)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以及達觀超脫的生命境界之間構成了奇妙的張力,使得他以及他的文學籠罩上了神秘乃至神圣的光輝。
史鐵生的作品不僅經過了市場的驗證,更得到了主流文學界、國際社會乃至時間的承認。文字的力量總是能夠跨越時空,讓我們在不同的時代受益于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文學有著柔韌頑強的力量。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眾逐漸疏離的純文學終會以某種形式重新回到我們的身邊。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