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和“三孩政策”出臺的背景下,兒童照顧問題日益突出,兒童照顧成為重要議題。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計量軟件,直觀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了中國兒童照顧研究的演進路徑和前沿趨勢。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兒童照顧的研究大致經(jīng)歷了研究起步期、緩慢增長期和快速發(fā)展期三個階段,新興熱點聚焦于兒童照顧的概念界定、兒童照顧的主體研究、兒童照顧的政策研究、兒童照顧的效果研究、兒童照顧的服務研究五個方面。未來研究應從本土實際出發(fā),夯實理論基礎、促進多學科融合、豐富研究方法,從而為完善中國兒童照顧研究體系提供理論與實證依據(jù)。
關鍵詞:兒童照顧;可視化分析 ;演進路徑;發(fā)展趨勢
一、引言
兒童照顧是國家、家庭和社會等主體積極介入兒童照顧領域,采取相應措施保障兒童能夠獲得照護和教育的活動。自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實施后,兒童照顧問題成為人民最關心、最現(xiàn)實、最直接的問題。近年來國家在兒童照顧上持續(xù)用力,但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政策效果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xiàn),兒童照顧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同時,“三孩”生育給女性及家庭帶來更多的照顧壓力,對女性的就業(yè)亦產(chǎn)生諸多負面影響。隨著此類問題日益凸顯,兒童照顧議題獲得極大關注。深入分析兒童照顧研究的演進邏輯,梳理其研究脈絡,從而更全面地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趨勢,以期為我國兒童照顧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
二、數(shù)據(jù)來源及研究方法
以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 CNKI) 為數(shù)據(jù)來源,將“兒童照顧”作為關鍵詞,檢索方式為主題詞檢索,檢索時間截止至2024年5月1日,檢索周期為2001年至2024年,共得到528篇文獻。人工篩除與兒童照顧研究明顯不符合的文獻和學術論文、會議、報紙、圖書及等文獻,最終選定307篇有效文獻作為研究樣本。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繪制兒童照顧研究發(fā)展知識圖譜,分析兒童照顧領域高被引文獻、高產(chǎn)作者、主題分布、關鍵詞詞頻等指標,通過共線分析等方法,辨析研究熱點和演化路徑。
三、兒童照顧研究的整體分析
從總體發(fā)文量上來看,我國在兒童照顧領域的發(fā)文量整體呈現(xiàn)上升趨勢。具體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01—2012年為研究起步階段,年平均發(fā)文量不足4篇;2013—2016年為緩慢發(fā)展階段,2016年實施全面二孩政策的頒布,同年的年發(fā)文量在此階段達到了最高值,相較于發(fā)展初期,此階段的年發(fā)文量出現(xiàn)小幅增長;2017至今為快速發(fā)展階段,兒童照顧問題越發(fā)受到關注,進入研究熱潮。2020 年、2021 年的發(fā)文量為近24年最高峰,且2018—2021年的年平均發(fā)文量在30篇以上。
從學科主題來看,兒童照顧主題受到社會學及統(tǒng)計學、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等學科研究者的關注,同時還涉及到行政學、前教育等學科領域。社會學的研究基于問題視角,將弱勢兒童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強調社會結構的外部約束對個人或社會整體的影響,此類研究共發(fā)文 65 篇。政治學的研究聚焦政府的角色定位,對兒童照顧模式進行分析,進而指出兒童照顧政策的發(fā)展方向,共發(fā)文61篇。
四、兒童照顧研究演進路徑
關鍵詞時間線圖可以清晰展現(xiàn)兒童照顧研究領域的歷史研究走向及演進進程。據(jù)此將我國兒童照顧的研究歷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研究起步期(2001—2012年)
該階段處于兒童照顧的研究起步期,研究成果數(shù)量不多且增長緩慢,研究主要集中在照顧者、家庭照顧、幼兒教育等主題。國務院在2006年出臺《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tǒng)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開展嬰幼兒早期教育。這一階段學者的研究內(nèi)容同《決定》相呼應,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和發(fā)展,部分學者對國外兒童照顧的價值理念及制度模式進行剖析,并對我國兒童照顧相對應的發(fā)展和完善提出建議。
第二階段:緩慢增長期(2013—2016年)
這一階段的研究熱度穩(wěn)步增長,熱點主題聚焦于照顧政策、兒童福利、社會工作等方面。民政部于2013 年發(fā)布《關于開展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到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建設的基本內(nèi)涵。隨著社會工作專業(yè)的發(fā)展,部分學者從社會工作對兒童照顧的介入進行探索,強調構建兒童社會支持系統(tǒng),進而提高兒童照顧水平。
第三階段:快速發(fā)展期(2017至今)
這一階段屬于兒童照顧研究的快速增長期,研究主題逐漸拓寬,該階段的關鍵詞有性別友好、制度建構、學前兒童等。隨著全面二孩、鼓勵三胎政策的實施,兒童養(yǎng)育支持成為社會關注熱點。2019年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提到應建成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服務機構以保障嬰幼兒全面發(fā)展。在我國兒童照顧政策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學者們從照顧責任主體入手,梳理我國政府在兒童照顧政策發(fā)展過程中的責任演變,明確政府、家庭、社會等照顧主體的責任分配。
五、兒童照顧研究熱點方向與關鍵主題
(一)我國兒童照顧研究的熱點分析
通過關鍵詞共線分析,得到具有 286個節(jié)點,465條連線的共線圖譜,證明兒童照顧領域研究中關鍵詞的關聯(lián)程度較高。“兒童照顧”“兒童”“照顧者”“家庭政策”“社會政策”“留守兒童”“照顧負擔”等關鍵詞的出現(xiàn)頻次較高,且中心性較強,處于我國兒童照顧研究的中心地位,其他主題大多為以上幾個關鍵主題下的細分和延伸。此外,兒童福利”“社會支持”“社會工作”等主題,節(jié)點相對較大,研究熱度較高,反映出我國兒童照顧相關研究的主要趨勢。
(二)我國兒童照顧研究的主題趨向分析
通過聚類,得到具有 286 個節(jié)點,465條連線,網(wǎng)絡密度為0.0114的共詞圖譜,圖中 Q 值為 0.705,大于臨界值 0.3,網(wǎng)絡結構顯著,聚類效果較好;S 值為 0.9312,大于臨界值 0.5,聚類結果可信度較高。根據(jù)高頻關鍵詞及聚類,對2001—2024年我國兒童照顧研究熱點做出進一步歸納,將10個聚類團概括歸類,最終選取為以下5個議題作為我國兒童照顧研究的核心議題。
1.兒童照顧的概念界定
兒童照顧最初被視為女性特有的概念,女性被視為兒童的最佳照顧者,在市場經(jīng)濟轉型過程中,福利國家為應對因女性勞動力投入市場而帶來的照顧危機,通過采取國家干預的方式對家庭提供照顧支持,兒童照顧的主體逐漸多元化,因此國家、市場、社會與家庭在兒童照顧中的責任分配問題,成為福利國家政策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但是無論從性別視角還是國家干預視角研究兒童照顧,都是從外部視角切入,從而忽視了照顧活動本身的特性。多數(shù)學者將兒童照顧的內(nèi)容分為照護和教育。具體來看,照護指由家庭內(nèi)部或政府及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可以滿足兒童日常照料和情感需求的服務;教育指由專職人員或專業(yè)機構為兒童提供知識教育、認知發(fā)展及社會適應等服務。概言之,大多數(shù)學者將兒童照顧定義為是由家庭、國家及社會等主體為兒童提供照護和教育的活動。
2.兒童照顧的主體研究
針對兒童照顧的責任定位問題,學者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在傳統(tǒng)社會中,兒童照顧多屬于女性和家庭內(nèi)部的職責,有些學者從性別角色等理論角度出發(fā),批判照顧責任女性化的不合理性;部分學者從家庭關系視閾出發(fā),闡釋了在兒童照顧的過程中家庭內(nèi)部的責任分配,為家庭兒童照顧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家庭的照顧功能逐漸弱化,不少學者開始關注政府在兒童照顧中的責任,探討我國兒童照顧的責任變遷,提出我國未來的兒童照顧的責任主體選擇應當從家庭責任制向社會責任制轉化。強調應加強政府責任,并且引導社會多方廣泛參與到兒童照顧領域。部分學者梳理我國兒童照顧責任的演進階段,提出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家庭、市場、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的兒童照顧責任體系。
3.兒童照顧的政策研究
兒童照顧政策體現(xiàn)了國家對兒童角色的定位與認知,學者通過分析我國兒童照顧政策的變遷歷程、發(fā)展路徑等,進而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政策體系。諸多學者對我國兒童照顧政策的變遷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其經(jīng)歷了“建構—解構—部分重構”的變遷過程,提出重構兒童照顧政策體系。從政策內(nèi)容上來看,學者們普遍將兒童照顧政策分為經(jīng)濟政策、時間政策以及服務政策三個維度。從政策視角來看,學者們基于兒童福利視角、家庭政策視角和社會照顧視角,研究兒童照顧問題及構建我國的兒童照顧體系。部分學者通過回顧福利國家兒童照顧政策的轉變過程,提出照顧責任共擔與效益共享的“照顧傘”的政策建設思路。兒童照顧問題在我國的政策領域一直處于邊緣地帶,國內(nèi)學術界對此的關注度較低,而在全面實施二孩政策后,其一系列問題才開始得到學術界的關注。在國外,兒童照顧服務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較為成熟、完善的理論體系,這為深入分析研究我國的兒童照顧問題,完善我國的兒童照顧體系,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
4.兒童照顧的服務研究
我國兒童照顧服務的研究對象經(jīng)歷了特殊兒童到普通兒童的轉變,學者們通過分析導致流浪兒童存在現(xiàn)象的原因,提出對流浪兒童群體的救助政策應注重他們的生活需求并尊重他們的選擇。分析目前我國兒童的家庭照顧方式,提出盡快建立兒童照顧服務體系。隨著社會工作專業(yè)的發(fā)展,諸多學者從社會工作對兒童照顧服務的介入進行探索。結合我國特殊兒童社會化的現(xiàn)狀和問題,從通用過程模式的理論視角出發(fā),分析了社會工作介入的重要意義,以及通用過程模式對其的介入技巧和介入過程。當前我國學術界關于兒童照顧服務的研究逐漸深入,但研究對象集中于困境兒童和孤兒等特殊兒童群體,對于全體普通兒童的照顧研究相對缺乏;對兒童照顧服務供給研究集中于方向性的研究,較多的是回顧我國兒童照顧政策發(fā)展歷程,探討我國未來兒童照顧服務供給發(fā)展走向,但是缺乏對社會化服務供給的實證研究,操作性和實踐性比較薄弱。
六、結論與展望
本文運用 citespace 分析軟件,對2001—2024年我國兒童照顧研究領域的中國知網(wǎng)文獻進行梳理,得到以下結論:從發(fā)文時間來看,我國兒童照顧研究發(fā)文數(shù)量逐年增多,并經(jīng)歷了研究起步、緩慢增長和快速發(fā)展三個階段,特別是 2017 年以后發(fā)文量明顯增加。從關鍵詞的共現(xiàn)圖譜來看,照顧者、兒童、兒童照顧、家庭政策、社會政策等是近年來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兒童照顧研究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大致沿著4個方向發(fā)展,研究視角多出現(xiàn)在政治學、學前教育、人口學和社會學等學科。
通過對現(xiàn)有的文獻梳理發(fā)現(xiàn),國外對于兒童照顧有較為豐富的研究,福利國家根據(jù)其具體情況,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兒童照顧體系。相較而言,我國對于兒童照顧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對象集中于困境兒童和孤兒等特殊兒童群體,對于全體普通兒童的照顧研究相對缺乏。因此,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綜合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等相關知識,構建適合我國本土國情的兒童照顧研究體系。此外,在研究內(nèi)容與方法上,現(xiàn)有研究重點通過量化的方式對我國兒童照顧研究的發(fā)展走向進行探索,缺乏理論指導及缺少對照顧服務供給的實證研究。未來應從本土實際出發(fā),夯實理論基礎、豐富研究方法,對兒童照顧的復雜需求、照顧服務的需求及供給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從而為完善國內(nèi)兒童照顧研究體系提供理論與實證依據(jù)。
參考文獻
[1]厲育綱. 加拿大兒童照顧政策及其對我國部分現(xiàn)行政策的啟示——以安大略省兒童照顧政策為個案的分析[J].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7 (03): 15-20.
[2]溫謀富. 社會工作介入孤獨癥兒童家庭照顧者的服務模式——社會工作本土化的一項行動研究[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14 (01): 23-28,91.
[3]楊琳琳. 我國城市兒童照顧服務政策70年回顧與展望——基于“分配—供給—傳遞—財務”四維框架的分析[J]. 理論月刊, 2020 (12): 70-80.
[4]楊琳琳. 從家庭照顧邁向社會照顧:德國和日本兒童照顧政策及其啟示[J]. 理論月刊, 2022 (03): 86-96.
[5]陶艷蘭. 中國兒童照顧政策建議的碎片化與整合性公共托育體系建構[J]. 當代青年研究, 2022(03): 108-117.
[6]張亮. 歐美兒童照顧社會政策的發(fā)展及借鑒[J].當代青年研究, 2014 (05): 85-92.
[7]梁麗霞. “照顧責任女性化”及其理論探討[J].婦女研究論叢, 2011 (02): 12-18.
[8]吳帆, 牛劭君. 兒童照料背后的邏輯與博弈:三個理論視閾的詮釋[J]. 山東社會科學, 2019(10): 79-86.
[9]亓迪, 曹慧萍. 兒童照顧的責任演變:女性、家庭、市場還是國家?[J]. 社會福利(理論版), 2020(03): 31-37.
[10]岳經(jīng)綸, 范昕. 中國兒童照顧政策體系:回顧、反思與重構[J]. 中國社會科學, 2018 (09): 92-111,206.
[11]王舒蕓.臺灣托育公共化之研究[M].臺北:臺灣智庫出版社,2011.
[12]楊琳琳. 福利國家兒童照顧政策的發(fā)展與鏡鑒[J]. 蘭州學刊, 2021 (02): 87-105.
[13]張航空. 兒童照料的延續(xù)和嬗變與我國0~3歲兒童照料服務體系的建立[J]. 學前教育研究, 2016 (09): 14-22.
[14]趙小霞. 論特殊兒童社會化的社會工作介入——基于通用過程模式運用的分析[J]. 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 8 (07): 30-31.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三孩生育政策背景下吉林省早期兒童照顧模式研究、吉林省教育廳社科規(guī)劃項目(KYC-SH-XM-2022-065)。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