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膾炙人口的詠物詩通過描繪柳樹贊美動人的春色,表達了詩人對春天到來的喜悅之情。
高高的柳樹長出了翠綠的新葉,猶如用碧玉妝扮而成,那垂下來的千萬條柳枝隨風輕擺,好像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剪裁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它如同一把靈巧的剪刀,剪裁出萬千春色。
這首詩清新自然,情感真摯,語言簡潔。詩人以細膩的筆觸,生動的比喻、擬人手法和巧妙的設(shè)問,將柳樹與春風描繪得栩栩如生,充滿了詩意與韻味。尤其是后兩句,別出心裁地將春風比喻成“剪刀”,將不可捉摸、視之無形的春風變得具體可感,一問一答,立意新穎,朗朗上口。
春風剪裁出細細的柳葉,帶來春的訊息。什么是春風?今天的我們是如何測量春風的呢?
介紹春風的知識之前,我們先了解什么是春。
提到春天,不少人可能首先會想到5天和10℃。根據(jù)四季的氣候特點和多年對物候的觀測研究,我國著名氣候?qū)W家張寶堃于1934年創(chuàng)建了劃分四季的標準—候平均氣溫法,即以10℃和22℃為溫度閾值、把連續(xù)5天(我國古代的物候歷以5天為一候)的平均氣溫,即候平均氣溫作為指標。在此基礎(chǔ)上,我國氣象部門建立了一套適合我國地理分布的氣候季節(jié)劃分標準。當某地候平均氣溫在10℃以上、22℃以下時,便是春季的開始;候平均氣溫大于22℃時,為夏季;候平均氣溫低于22℃、但高于10℃時,為秋季;候平均氣溫在10℃以下時,則為冬季。
在早期的甲骨文里,“春”由三個“木”、一個“日”中間夾個“屯”組成,“木”和“日”表意,“屯”表音,是形聲字。其原義是指春陽普照,萬木滋榮。隨著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在小篆字形隸變以后,“春”字的寫法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完全看不出原來的意符和聲符,只留下了“日”字。到了漢代,“春”字繼續(xù)發(fā)生變化,原本的“艸”與“屯”合起來變成三個“+”,再加上一個“人”。今天我們常用的楷書“春”字就是從漢隸演變而來。
《說文解字》中將“春”解釋為動詞:“推也。從草從日,草春時生也?!边@個解釋很形象,小草感受到了太陽的召喚,應(yīng)時而動,頂開頭上覆蓋的土壤,鉆出地面。這個解釋也很科學,地球上的一切能源都來自太陽輻射,在春天,小草之所以會生長,樹木之所以會發(fā)芽,最終的根源都是氣溫升高,太陽輻射增強是氣溫上升最根本的動力。
春季是四季之始、萬物萌發(fā)之時。從傳統(tǒng)的節(jié)氣意義看,我國的春季始于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間),結(jié)束于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間)。實際上,多數(shù)地區(qū)在立春時的氣溫并未達到氣象學意義上的春天的標準。統(tǒng)計表明,我國只有7%(約67萬平方千米)左右的國土面積在立春時節(jié)算得上是步入春天,更多的區(qū)域在此時還處于冬季。所以,才有“打了春,四十八天頂牛風”的說法,甚至有些地區(qū)在立春時節(jié)比立冬時還要冷。雖然如此,但從立春開始,我國的平均氣溫從0℃以下緩慢回升到0℃以上。
我國屬于典型的季風氣候國家,大部分地區(qū)處于東亞季風氣候區(qū)。在大氣環(huán)流從冬季向春夏季的轉(zhuǎn)換中,太陽輻射的影響日漸顯現(xiàn),春風于是撲面而來。春季最大的特點是多大風。什么是風呢?
從科學角度看,風是由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常指空氣的水平運動分量,其衡量要素包括運動方向和運動快慢,即風向和風速。實際上,風還包括空氣的垂直運動分量,即上升氣流和下沉氣流,這對飛機的飛行非常重要。
風在人們的視野里沒有具體形象,無法觸摸。古人理解風是由神鳥扇動翅膀產(chǎn)生的,故而將鳳凰視作風神,又借指“風”。所以,古人巧妙地借用“鳳”的形象象征“風”,這也是“風”字的甲骨文字形為何宛如一只高冠、豐羽的鳳鳥的原因。此后,由于字形分化,“鳳”逐漸發(fā)展成“風”,最后簡化為“風”。
《說文解字》對風的解釋是:“風,八風也……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边@一解釋揭示了“風”與“蟲”的緊密聯(lián)系。在甲骨卜辭中,“風”字既可作為動詞,也可作為名詞,指代風神。
關(guān)于八風,《說文解字》進一步說明:“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由此看來,所謂的“八風”就是“八方之風”,也即“八面來風”。
我國古代著作中關(guān)于八風的表述非常多。《呂氏春秋》中稱八風分別是“炎風、滔風、熏風、巨風、凄風、飂風、厲風、寒風”?!痘茨献印酚涊d的八風分別是“炎風、條風、景風、巨風、涼風、飂風、麗風、寒風”。《史記·律書》記載的八風則分別是“東北方條風,立春至。東方明庶風,春分至。東南方清明風,立夏至。南方景風,夏至至。西南方?jīng)鲲L,立秋至。西方閶闔風,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風,立冬至。北方廣莫風,冬至至”。
八風這一概念具有科學性嗎?從今天來看,有一定的科學性。比如,《呂氏春秋》中不僅記載了風的名稱和方位,還將八風和八卦聯(lián)系起來,并且說明了風發(fā)生的季節(jié)、物候等,“蓋風以應(yīng)四時,起于八方”。再比如,《史記·律書》將八風和節(jié)氣聯(lián)系起來,表明八風不只是方位,還和季節(jié)、節(jié)氣有關(guān),這實際上體現(xiàn)了古人對我國季風氣候特征的一種認知。
那么,風是不是只有8個方向?當然不是。氣象學將地面風向用16個方位表示,每相鄰方位間的角差為22.5°,除了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方位之外,還有北東北、東東北、東東南、南東南、南西南、西西南、西西北、北西北方位。高空風向常用方位度數(shù)表示,即以0°表示正北,90°表示正東,180°表示正南,270°表示正西。
在八風之中,春風算哪個方位的風呢?《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東南曰熏風,巽氣所生,曰清明風。仲春始發(fā),主暖?!备鶕?jù)該書的說法,春風屬于東南風,為熏風,在春天出現(xiàn),會帶給人們溫暖,可以讓萬物生發(fā)。
最后,回到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春風為什么被詩人形容為一把“剪”出了細葉的“剪刀”呢?
從科學的角度看,柳葉的生發(fā)并不一定需要春風,只要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即使無風,柳樹也能夠長出細葉,但加入了春風,特別是二月春風,就讓整首詩有了一絲暖意和靈動。
“二月春風”“剪裁”細葉的速度是快還是慢呢?傳統(tǒng)意義上講,這種過程比較緩慢,因為春天的氣溫是緩慢回升的;但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日益增多,驟然升溫和降溫的現(xiàn)象越來越頻繁發(fā)生。例如,2009年3月18日,北京市最高氣溫驟然升至29.5℃,打破了當?shù)?0年歷史氣象紀錄,北京的柳葉幾乎在一夜之間被“突擊”“剪裁”出來。更為“詭異”的是,2018年12月2日,有哈爾濱市民發(fā)現(xiàn),在松花江哈爾濱段,江邊有柳樹發(fā)芽了。由于氣候變化,后續(xù)可能還會反復(fù)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