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教育的廣闊天地中,現(xiàn)代詩歌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情感深度,成為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尤以郭沫若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為例,這首詩以其宏大的意象、激昂的情感展現(xiàn)了詩人對自然、生命及宇宙的深刻思考,為高中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情感體驗與思維拓展空間。本文旨在探討高中語文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的情感體驗引導策略,通過《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一具體案例,展示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深化他們對詩歌意境的理解。
一、初步感知,激發(fā)情感共鳴
在高中語文現(xiàn)代詩歌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詩歌并激發(fā)其情感共鳴是重要的第一步。以下通過詳細的師生問答形式,具體展示如何在《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首詩的教學中實現(xiàn)這一目標。
(一)情境導入,引發(fā)興趣
教師: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來放松一下,閉上眼睛,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你站在地球的最邊緣,眼前是無垠的大海,海浪翻滾,云卷云舒,那一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A(閉上眼睛,認真思考后):我感受到了海風拂面,好像能聽到海浪拍打海岸的聲音,心情既激動又寧靜。
學生B:我覺得自己好像變得很小,但同時又很自由,好像可以擁抱整個世界。
教師:非常好,大家都沉浸在了這個美好的想象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首描繪這種壯麗景象的現(xiàn)代詩歌——《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請大家打開課本,先自由朗讀一遍,感受一下這首詩帶給我們的情感。
(二)朗讀感知,初步體會
學生開始自由朗讀。
教師(在學生朗讀過程中,輕輕走動,觀察每位學生的表情變化):好了,同學們,讀完這首詩,你們有什么初步的感受嗎?
學生C:我覺得這首詩很有力量,尤其是那些描寫海浪和云彩的句子,讓人感到很震撼。
學生D:我覺得詩人好像在用一種很夸張的方式表達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
教師:大家說得很好。確實,這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象,展現(xiàn)了詩人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與敬畏。接下來,我們具體分析一下這首詩,看看詩人是如何通過文字來傳達這些情感的。
(三)深入解讀,激發(fā)共鳴
教師:首先,我們來看第一節(jié),“無數(shù)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好幅壯麗的北冰洋的晴景喲!”這里的“怒涌”一詞,大家覺得用得好嗎?為什么?
學生E:我覺得用得好,因為“怒涌”不僅形容了白云翻滾的樣子,還給人一種強烈的動態(tài)感,好像能感受到白云的力量。
教師:很好,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所在,一個簡單的詞就能激發(fā)我們豐富的想象和情感。詩人為什么要描寫這樣一幅景呢?
學生F:我覺得可能是為了展現(xiàn)大自然的壯麗和偉大,讓人心生敬畏。
教師:非常準確。詩人正是通過描繪這樣的自然景象來傳達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第二節(jié),“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边@句詩中的“太平洋”象征著什么?又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學生G:我覺得“太平洋”在這里象征著巨大的力量,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力量的贊美和敬畏。
學生H:我也覺得是這樣,而且我覺得詩人可能還想通過這句話告訴我們,人也要有像太平洋那樣的力量,去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
教師:同學們的理解都非常深刻。確實,詩人通過夸張的手法,展現(xiàn)了自然界的壯麗與偉大,同時寄托了自己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希望大家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能夠繼續(xù)保持這種敏銳的情感觸覺,深入體會詩歌中的情感世界。
通過這一系列的互動,學生不僅初步感知了《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首詩的壯麗景象和激昂情感,還學會了如何通過分析詩歌的語言和意象來深入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這一過程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提高了他們的情感共鳴能力和審美能力。
二、精讀詩句,深入理解情感
在《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教學進入精讀階段時,我們需要引導學生深入詩歌的每一個細節(jié),通過具體的詩句分析,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及其背后的深層含義。
(一)分解詩句,感受意象之美
教師: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初步感受了這首詩的壯麗與激情,接下來,我們要一起精讀詩句,看看詩人是如何通過具體的意象來表達情感的。首先,我們來看這一句,“無數(shù)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這里的“怒涌”除了我們之前討論的力量感之外,還給了你怎樣的感覺?
學生A:我覺得“怒涌”讓我感受到了白云仿佛在咆哮,有一種生命的活力在里面。
教師:非常好,這就是意象的力量,它讓我們能夠超越文字的表面,直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句,“我眼前來了的滾滾的洪濤喲”。這里的“滾滾”和前面的“怒涌”有什么聯(lián)系?
學生B:我覺得它們都是用來形容強大的力量的,但“滾滾”更多給人一種連續(xù)不斷、勢不可擋的感覺。
教師:對,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壯觀的自然景象,同時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澎湃情感。這種景象背后,詩人想要傳達什么情感呢?
學生C:我覺得詩人是在贊美大自然的偉大,同時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熱愛和敬畏。
(二)分析修辭,理解情感深度
教師:很好,接下來我們來看修辭手法。在這首詩中,詩人使用了大量的夸張和比喻,比如“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這句詩中的夸張手法,你們怎么看?
學生D:我覺得這種夸張很震撼,讓人感受到詩人對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教師:確實如此??鋸埵址軌驈娀姼璧母腥玖Γ屛覀兏羁痰伢w會到詩人的情感。這句詩中的“太平洋”和“地球”又分別象征著什么呢?
學生E:我覺得“太平洋”可能象征著自然界的無窮力量,而“地球”則代表了我們生存的世界。
教師:非常棒!通過夸張和比喻,詩人將自然界的偉大力量與人類的生存世界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表達了他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深刻思考。這種情感深度正是我們需要通過精讀詩句來體會的。
(三)情感共鳴,拓展思考
教師:現(xiàn)在,請大家閉上眼睛,再次想象自己站在地球邊上看著眼前的景象。你感受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學生閉上眼睛,沉浸在想象中)
學生F: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渺小感。面對如此壯麗的自然景象,我覺得自己仿佛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
教師:非常好!同學們已經(jīng)能夠將自己融入詩歌的情境中,感受到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了。這種情感共鳴不僅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詩歌,還讓我們對生命、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繼續(xù)保持這種敏感和思考的能力。
通過以上精讀詩句的教學過程,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的每一個意象和修辭手法,還通過情感共鳴拓展了自己的思考空間,對生命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還促進了他們情感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情感體驗,深化理解
在《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教學進入情感體驗階段時,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詩人的內心世界,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個人反思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切身體驗詩歌所傳達的情感,從而深化對詩歌及其背后意蘊的理解。
(一)角色扮演,感受詩人心境
教師: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對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F(xiàn)在,讓我們嘗試一下角色扮演,體驗一下詩人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時的心境。假設你就是那位詩人,剛剛目睹了浩瀚的海洋、奔騰的洪濤,心中充滿了無比的豪情與震撼。請你用自己的話表達出那一刻的感受。
學生A(扮演詩人):我站在這里,仿佛整個宇宙都在我的腳下。我看著那無盡的海洋,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激動與自豪。我要用我的詩歌來歌頌這偉大的自然,表達我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
教師:很好,你成功地捕捉到了詩人當時的情感。其他同學,你們在聽到他的表達后,對詩歌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新的感受呢?
學生B:聽他這么一說,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種壯闊與豪情。我覺得詩人不僅是在贊美自然,還是在通過自然表達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二)情景模擬,身臨其境
教師:接下來,我們將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讓大家身臨其境地感受這首詩的氛圍。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地球的邊緣,周圍是呼嘯的風聲、滾滾的濤聲,你內心充滿了怎樣的情感?
(學生閉上眼睛,隨著教師的引導進入情境)
教師:現(xiàn)在,請你大聲喊出你內心的感受,就像詩人那樣,放出你的聲音,讓你的情感隨著風聲、濤聲傳遍整個宇宙。
(學生紛紛發(fā)出或激昂或深沉的呼喊聲,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教師:很好,通過情景模擬,大家都親身體驗到了詩歌所傳達的情感?,F(xiàn)在,請大家談談你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
學生C:當我閉上眼睛時,我真的感覺自己站在了地球邊上,那種震撼和渺小感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明白了詩人為什么會用如此壯麗的詞語來形容自然,因為他已經(jīng)與自然融為一體了。
(三)個人反思,深化理解
教師:在剛才的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中,大家都表現(xiàn)得非常出色?,F(xiàn)在,請大家靜下心來,對自己的感受進行一次深入反思。這首詩給你帶來了哪些啟示?你對生命、自然、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學生各自思考,然后紛紛舉手發(fā)言)
學生D:我認為這首詩讓我明白了人與自然的緊密聯(lián)系。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共生。
學生E:這首詩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無限可能。就像詩人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一樣,我們也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追求自己的夢想。
教師:非常精彩!同學們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深入反思,不僅深化了對詩歌的理解,還對生命、自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正是我們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初衷和目的所在。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在《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教學進入拓展延伸階段時,我們旨在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將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與情感體驗延伸至更廣闊的領域,以升華其情感,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下通過師生問答形式,具體展示如何在教學中實現(xiàn)這一目標。
(一)跨界融合,多元解讀
教師:同學們,詩歌是文學的瑰寶,但同時也是多學科的交匯點。接下來,我們將從藝術、歷史、哲學等多個角度對《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進行跨界解讀,看看你們能從中發(fā)現(xiàn)哪些新的亮點。
教師:首先,讓我們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這首詩。想象一下,如果要將這首詩轉化為一幅畫,你會選擇哪些色彩和元素來表達詩歌的意境?
學生A:我會選擇深藍和黑色作為主色調來表現(xiàn)海洋的浩瀚與深邃。我會在畫面中加入一道強烈的光線,從地球邊緣射向天際,象征著詩人的豪情與力量。
教師:非常好,你的想象很有畫面感。那么,從歷史的角度看,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時代背景或社會思潮呢?
學生B:我認為這首詩反映了五四時期知識分子追求自由、解放、探索未知的精神風貌。詩人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就像那個時代的青年們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和理想。
教師:你的分析很到位。從哲學的角度思考,這首詩中的哪些句子最能觸動你的心靈,讓你對生命、宇宙有了更深的思考?
學生C:“無數(shù)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好幅壯麗的北冰洋的晴景喲!”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無限可能和宇宙的浩瀚無垠。它讓我思考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命中的挑戰(zhàn)和機遇。
(二)創(chuàng)意寫作,情感共鳴
教師:接下來,我們進行一個創(chuàng)意寫作活動。請大家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為靈感,創(chuàng)作一首屬于自己的現(xiàn)代詩歌或散文,表達你對生命、自然、未來的思考和感悟。
(學生開始認真創(chuàng)作,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D(朗讀自己的作品):我站在時間的洪流中,望著那無盡的未來。心中涌動著無數(shù)的夢想與渴望,如同海浪般洶涌澎湃。我要用我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屬于我的輝煌;我要用我的心靈,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溫暖與美好。因為我知道,我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與它同呼吸共命運。
教師:你的作品充滿了激情與力量,讓人深受感動。其他同學,你們有沒有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某種共鳴或啟發(fā)呢?
學生E:我感受到了他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生命的熱愛。這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夢想和信念,我要像他一樣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困難。
(三)主題辯論,思維碰撞
教師:最后,我們來進行一場主題辯論。辯題是:“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像《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的詩人那樣,保持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探索精神?”請大家根據(jù)自己的觀點,分組準備,并進行辯論。
(學生分組準備,隨后進行激烈的辯論)
正方代表:我們認為,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需要保持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探索精神。科技雖然給我們帶來了便利和進步,但也可能導致人與自然的疏離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我們只有重新找回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才能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家園;只有不斷探索生命的奧秘和意義,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反方代表:我們認為,科技已經(jīng)為我們提供了足夠的工具和手段去探索自然和生命。我們可以通過衛(wèi)星圖像了解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變生命的軌跡。
……
教師:雙方的辯論都非常精彩,各有千秋。其實這個問題并沒有絕對的答案??萍嫉陌l(fā)展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探索精神都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
五、總結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教學設計通過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對詩歌深層情感與意境的有效探索。該教學設計從初步感知入手,逐步深入到精讀詩句的細膩剖析,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深刻共鳴,并通過拓展延伸引入多元視角,全方位、多層次地挖掘詩歌的內在價值。此教學策略不僅顯著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參與度,而且有效鍛煉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審美視野。學生不僅熟練掌握了現(xiàn)代詩歌的學習方法,還在情感層面獲得了顯著提升,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得到了全面加強。這一教學實踐證明,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