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農民畫起步于1974年,至1977年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1974年,原文化館輔導老師吳彤章在一批插隊知青中進行輔導,為農民畫創(chuàng)作摸索階段,至1977年,吳彤章等人在民間藝術中得到啟迪。通過吸收能繡善剪的農村大嫂大娘特殊手藝,由于這些人具有一定的民間藝術功底,從而比較成功地把民間藝術運用到繪畫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民間鄉(xiāng)土特色的金山農民畫。自此,即為金山農民畫藝術風格形成階段。
金山農民畫主要創(chuàng)作群體以農村女性為主,她們將生產和生活方式,如刺繡、剪紙、印染等家庭雜藝,民間漆繪、灶壁畫、箱柜畫、雕花木床、翹檐跳脊等百工匠藝,都轉化為筆下的繪畫語言。金山農民畫把生活變成畫面,對各地農民畫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農民畫使用的工具極為簡易,除鉛畫紙外,農民畫一直沿用的宣紙分為單宣和夾宣兩種。單宣有特殊的水墨暈化效果,且色彩柔和;夾宣常用作裝裱。畫筆一般以狼毫筆和水粉筆為主,顏料一般使用水粉畫顏料。
隨著金山農民畫的不斷發(fā)展,培養(yǎng)出一批專職畫家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精品佳作。其中,曹金英、阮四娣、陳德華、張新英、陳芙蓉等知名金山農民畫家的經典作品深受百姓喜愛,其構圖飽滿、色彩明快,造型裝飾強調主觀感情色彩,不受自然色彩約束,無焦點透視,常用散點透視表現空間關系,講究多視點組合。
金山農民畫具有民俗、歷史、藝術等方面多重屬性,其色彩濃艷、造型夸張,是極具特色的民間繪畫藝術之一。
(來源: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