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當代文學中的絲路書寫

        2025-03-13 00:00:00張國才
        絲綢之路 2025年1期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當代文學一帶一路

        [摘要] 從歷史的回響與文化的尋根、文學的復興與絲路的再發(fā)現(xiàn),到多元化的書寫與跨文化的交流,絲綢之路在文學作品中呈現(xiàn)出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歷史價值,為當代作家提供了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并引發(fā)深刻思考。作家們通過對絲路的再發(fā)現(xiàn)與多元化書寫,不僅展現(xiàn)了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意義,而且促進了世界文學的多樣性與跨文化交流的發(fā)展。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縱向和橫向的推進,絲路書寫在當代文學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為當代文學注入了新活力,也促進了世界文學的多樣性發(fā)展,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關鍵詞] 當代文學; 絲路書寫; “一帶一路”; 元化書寫; 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 G12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1005-3115(2025)01-0098-08

        絲綢之路這條橫貫亞歐大陸的古老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通道,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與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橋梁?!拔覈年懮辖z綢之路主要經(jīng)過西部的城市,以陜西為起點,途經(jīng)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份,后經(jīng)中亞、西亞,從而連接地中海各國?!保?]在當代文學中,絲綢之路的書寫不僅是對歷史記憶的追溯,更是對文化交流、民族交融和國家發(fā)展的象征性表達。絲綢之路在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作家、詩人們書寫歷史、挖掘文化內(nèi)涵的重要載體。絲綢之路在文學作品中的呈現(xiàn)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本文從歷史的回響與文化的尋根、文學的復興與絲路的再發(fā)現(xiàn)、多元化的書寫與跨文化的交流三個方面,對絲綢之路在當代文學中的重要性進行探討。

        一、歷史回響與文化尋根

        在當代文學的多元語境中,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橫貫歐亞大陸、連接東西方的物質(zhì)交流通道,更是一段被漫長歲月積淀下的厚重歷史與文化記憶。絲綢之路作為歷史與文化的交匯點,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呈現(xiàn)出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它是物質(zhì)文明交流的橋梁,也是精神文化溝通的紐帶。在當代文學的視域下,絲綢之路的書寫承載著對歷史的回響,蘊含著對文化的尋根。

        首先,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為當代文學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從漢代的張騫出使西域,到唐代的玄奘西天取經(jīng),再到元代馬可·波羅東游,絲綢之路見證了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為作家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們通過描繪絲綢之路上的商貿(mào)活動、人文風貌、宗教信仰和戰(zhàn)爭沖突等,讓讀者能夠觸摸到那些遠古而真實的歷史脈絡。例如一些作家以絲綢之路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反映古代商人生活的小說,通過商人的視角展現(xiàn)了絲綢之路的繁榮與輝煌。這些作品不僅讓讀者了解了古代商人的生活方式和經(jīng)營理念,也感受到了絲綢之路對于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意義。其次,絲綢之路的文化背景為當代文學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絲綢之路不僅是物質(zhì)交流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在絲綢之路上,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這種文化的多元性為當代作家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他們通過對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傳播,探尋著中華民族文化根源的所在?!爱敶骷荫R伯庸的文學創(chuàng)作,馬伯庸的小說中影響力最大的是‘歷史可能性’小說,這部分作品中,他維持歷史大趨勢的原有宏觀要素,利用虛構人物或歷史中的小人物將歷史細節(jié)重構,展現(xiàn)一個別樣的歷史時空。”[2]小說《長安十二時辰》對唐朝的長安盛況進行了想象式的描摹,當然這種想象筑基于真實的歷史邏輯之上,《長安十二時辰》中,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的長安城異常繁盛,不同國家的文化、藝術、宗教、商業(yè)的互相交融,顯示出唐朝的恢弘氣度和包容開放的民族精神,展現(xiàn)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與共性。這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nèi)涵,也為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絲綢之路更多是被作為一種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來書寫的。這一時期,由于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環(huán)境,文學作品中對絲綢之路的描繪往往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作家們通過對絲綢之路的書寫,強調(diào)其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和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這種書寫方式在塑造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方面承擔著重要角色。其中,一些歷史小說和報告文學通過重現(xiàn)古絲路的輝煌來激發(fā)民眾的民族自豪感。這些作品往往將絲綢之路描繪成一條充滿艱辛與挑戰(zhàn),但又充滿機遇與希望的通道。通過這種描繪,作家們試圖喚起民眾對于國家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進而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在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代表性作家的身影。他們直接以絲綢之路為題進行創(chuàng)作,在其歷史小說中可以窺見對古絲路文化遺存的描述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

        “敦煌是深度鏈接中華文明腹地的對外交往前沿陣地,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文明交往的縱深支撐體系?!保?]日本當代著名作家井上靖自幼對西域充滿了興趣,對敦煌充滿了向往,一生27次訪問中國,并親身游歷過西域和敦煌,創(chuàng)作了大量有關絲綢之路的文學作品,如《絲綢之路詩集》,小說《敦煌》《洪水》《樓蘭》《天平之甍》《異域之人》等,這些文學作品在全世界廣泛傳播,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徐遲的《祁連山下》是一部報告文學,以主人公尚達為研究和保護敦煌藝術為主要表現(xiàn)內(nèi)容,尚達歷九死而不悔的精神畫像是燭照沙漠夜空的烈焰,所體現(xiàn)的一個核心思想是矢志不渝保護敦煌和堅守敦煌的精神。在詩歌方面,郭小川、李季等詩人的作品,對敦煌這顆絲綢之路明珠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如《西出陽關》《陽關大道》以陽關為書寫對象,通過歷史性的描寫,將陽關的整體風貌、歷史作用、遼闊蒼茫詩意地呈現(xiàn)給讀者。更為重要的是,詩人對王維邊塞詩所描寫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孤獨和荒涼進行了一次駁正,干旱的自然環(huán)境和綿延數(shù)千里的沙漠造就了粗獷剽悍的民風習俗,在與嚴酷的外部環(huán)境斗爭中也塑造出了堅韌果敢、勇于變革的精神內(nèi)涵”[4],彰顯新時代的革命精神和建設西部的高漲熱情。這正是對新時代的一次積極回應,也凸顯出絲綢之路的當代價值和意義,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堅韌精神和頑強斗志。這種精神與斗志也隱含著對絲綢之路文化的敬仰與傳承。

        二、文學復興與絲路再發(fā)現(xiàn)

        20世紀80年代,隨著文學創(chuàng)作的繁榮與思想的解放,絲綢之路在當代文學中的書寫逐漸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這一時期,文學不再囿于單一的敘事模式,而是向著多元化、開放性的方向發(fā)展。絲綢之路作為一條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為作家們提供了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他們開始以全新的視角審視這條古老的商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創(chuàng)意和想象力的文學題材。

        在這一文化背景下,絲綢之路書寫迎來了重要的轉折點。此前的文學作品,對絲綢之路的描繪多局限于歷史事件的再現(xiàn)或商貿(mào)活動的描述。然而,隨著文學觀念的更新和文化視野的拓寬,作家們開始深入挖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nèi)涵,探索其在當代文學中的新表達。他們不再滿足于對歷史的簡單復述,而是力求通過文學的手法,展現(xiàn)絲綢之路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這一階段的文學作品,在絲綢之路的書寫上呈現(xiàn)出兩大顯著特點。一是對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作家們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細致研究和對民間傳說的廣泛采集,重新發(fā)現(xiàn)了絲綢之路上的許多重要歷史節(jié)點和文化遺跡。他們將這些元素融入作品中,使得文學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nèi)涵。同時,作家們還通過對絲綢之路沿線風土人情的生動描繪,讓讀者感受到了那條古老商路的獨特魅力和生機活力。二是對現(xiàn)代敘事手法和藝術技巧的運用。當代作家在書寫絲綢之路時,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敘事方式,而是大膽嘗試各種現(xiàn)代敘事手法。他們運用意識流、魔幻現(xiàn)實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藝術技巧,將絲綢之路的歷史與現(xiàn)實、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文學作品在形式上更加新穎多樣,內(nèi)容上更加豐富深刻。通過這些作品,讀者可以感受到絲綢之路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與發(fā)展,以及它對于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貢獻。

        在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尋根思潮中,絲綢之路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作家們開始從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中汲取靈感,尋求文學創(chuàng)作的新的突破點。他們通過對絲綢之路的重新解讀和再發(fā)現(xiàn),為當代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靈感。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不僅數(shù)量眾多,而且質(zhì)量上乘,涌現(xiàn)出了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獨特藝術魅力的佳作。在詩歌方面,于堅1983年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品第39號》,以新疆的廣闊地域為抒情對象,描寫了人與世界所存在的無法彌合的距離,體現(xiàn)著詩人極強的語言張力,也是一種文化尋根,從擁擠的時代脫離,到廣闊的遠方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尋找精神的回歸。80年代是屬于詩歌的時代,海子曾在西部漫游,寫下了許多關于絲綢之路的詩歌,如《敦煌》《悵望祁連》等,訴說著他在絲路行走的體悟。絲綢之路作為傳統(tǒng)的象征,不僅是環(huán)境的遼闊,更是文化資源的遼闊,時代巨變中失根的人們可以透過古絲綢之路找到新的根脈。此外,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絲綢之路在當代文學中的書寫也逐漸與國際接軌。作家們開始關注絲綢之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變化和新發(fā)展,將其與民族復興、國家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他們通過文學作品,向世界傳遞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絲綢之路的時代價值。

        三、多元化書寫與跨文化交流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日漸頻密,使得絲綢之路在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面貌日趨多元。作家們對歷史與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對時代精神的敏銳捕捉,使得絲綢之路不僅作為一個歷史符號而存在,更成為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個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主題。這一時期,當代文學中的絲綢之路書寫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樣性。作家們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歷史敘事模式,而是從歷史、文化、社會、人類命運等多重維度去理解和呈現(xiàn)絲綢之路。這種多元化的書寫方式不僅拓展了文學的表現(xiàn)空間,也使得絲綢之路的文化內(nèi)涵得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揭示。

        從歷史維度來看,作家們通過對絲綢之路上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的再現(xiàn),以及對歷史人物命運的細膩刻畫,讓讀者感受到了那條古老商路的滄桑與輝煌。一些作品以絲綢之路上的商隊為背景,展現(xiàn)了古代商人勇敢無畏的冒險精神和頑強拼搏的生存智慧。這些作品不僅讓讀者了解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沿革,也引發(fā)了對人類文明交流與傳播的深思。從文化維度來看,當代作家們更加注重挖掘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遺產(chǎn)和民間傳說。他們通過文學作品,向讀者展示了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宗教信仰、藝術風格、生活習俗等文化元素的交流與融合。這種跨文化交流不僅豐富了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也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社會維度的絲綢之路書寫則更加關注絲綢之路在當代社會的影響和價值。一些作家以絲綢之路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反映當代社會問題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這些作品通過對絲綢之路上的人物命運和社會變遷的生動描繪,讓讀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人類命運維度的書寫則是站在全球高度,思考絲綢之路對于人類未來的啟示。在這種書寫中,絲綢之路不僅是一個歷史文化的象征,更是一個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寓言。當代作家們通過絲綢之路的書寫,探討了人類如何在全球化時代面對共同的挑戰(zhàn)和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合作與交流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多元化的書寫并不僅僅是內(nèi)容層面的豐富與拓展,更體現(xiàn)在形式與風格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上。當代作家在書寫絲綢之路時,大膽嘗試各種現(xiàn)代敘事手法和藝術表現(xiàn)力,如魔幻現(xiàn)實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元小說等,使得文學作品在形式上更加新穎多樣,內(nèi)容上也更具深度和廣度。這種多元化的書寫方式為絲綢之路賦予了新的文學魅力和藝術生命力。此外,“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為當代文學中的絲綢之路書寫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現(xiàn)實背景和更加豐富的創(chuàng)作資源。“一帶一路”作為新時代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不僅促進了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與合作,也為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土壤和更加廣闊的藝術空間。在這種背景下,當代作家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絲綢之路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文化通道,以“筆墨當隨時代”的創(chuàng)作意識和文化使命書寫新時代的絲綢之路故事。

        在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紅柯的《西去的騎手》歷史背景宏大、文化內(nèi)涵深邃、敘事技巧生動,這與作者在邊疆的生活經(jīng)歷息息相關,與關中迥異的自然和文化在最初的時間里給紅柯帶來了“一種震撼、一種景仰”[5],這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波瀾壯闊的絲綢之路畫卷。作品中作者通過重構歷史場景,將讀者帶回到那個駝鈴聲聲、商賈云集的時代?!霸诮z路文學中,必然會呈現(xiàn)出更多的商賈形象、朝圣心態(tài)、神圣體驗以及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6],通過對絲綢之路沿線風土人情的細膩描繪,作品展現(xiàn)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融合,以及這種交流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這種深入挖掘和生動展現(xiàn)的方式,不僅讓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也引發(fā)了對其在當代社會中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在詩歌領域,絲綢之路同樣成為詩人們爭相吟詠的對象。以絲綢之路為題的詩作數(shù)量明顯增多,詩人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這一古老商路進行解讀和書寫。他們的詩作或表達對歷史的追憶與懷念,或抒發(fā)對文明的敬仰與贊美,或反思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與融合。這些詩作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體現(xiàn)了詩人們在全球化背景下對文化交流、民族認同等問題的深入思考。例如著名詩人歐陽江河書寫了大量以鳩摩羅什為主題的詩篇,像《貝葉佛典》《巴米揚大佛》《舌舍利塔》《小阿蘭寺》《逍遙園》《蘇巴什寺》《弟子僧肇》《十誦律》等詩作,均是以鳩摩羅什人生軌跡的片段為資源創(chuàng)作的詩歌。鳩摩羅什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者,其從龜茲古國一路向東,途經(jīng)敦煌至涼州,再到長安,為譯經(jīng)事業(yè)貢獻了自己的一生,他的譯經(jīng)事跡恰恰是古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一次集中體現(xiàn),詩人通過藝術化地再現(xiàn)鳩摩羅什的東漸之路,以全球化的視野審視著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與當代價值。此外,一些詩人通過描繪絲綢之路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展現(xiàn)了其作為文化交流橋梁的獨特魅力;另一些詩人則通過對絲綢之路歷史人物的塑造和贊美,傳達了對勇敢、智慧和開放精神的頌揚。除了小說和詩歌外,非虛構文學如報告文學、游記等也在絲綢之路書寫中占據(jù)了一席之地。這些作品通過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以文學的形式記錄下了絲綢之路沿線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民眾生活。它們以更加真實和生動的閱讀體驗,從不同的角度去揭示絲綢之路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王蒙的《這邊風景》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農(nóng)村為背景,從公社糧食盜竊案入筆,用層層剝開的懸念和西域獨特的風土人情,展示了一幅現(xiàn)代西域生活全景圖,反映了兩族人民相互理解、友好共處的深厚感情。作者本人有著豐富的邊疆生活經(jīng)驗,對絲綢之路新疆段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的描寫十分引人入勝,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于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想象。

        當代文學中,葉舟通過不同文體對絲綢之路進行了全方位的書寫。葉舟的西部詩歌創(chuàng)作,一個最明顯的貢獻是構建了一個宏闊又充滿神性的敦煌世界和絲綢之路世界,他的詩文集《大敦煌》《敦煌詩經(jīng)》都屬于這一文學版圖。從詩歌的創(chuàng)作選材角度出發(fā),葉舟詩歌的表現(xiàn)對象都非常集中,詩人始終把目光聚焦于西部,集中展示絲綢之路上的人文歷史與自然景觀?!八壑械牟菰?、戈壁、沙漠、雪山、秋風、月亮、馬匹、牛羊等皆可入詩,構成一個生機勃勃、充滿生命的自在世界?!保?]在這個世界中屹立著敦煌石窟,飄揚著經(jīng)幡,坐落著寺廟,而這些詩歌意象都是絲綢之路書寫的一個具象反映。葉舟的小說與其詩歌一樣聚焦西部,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繼續(xù)絲綢之路的書寫。小說《敦煌本紀》中的精魂便是敦煌文化的書寫,它既孕育了少年的意氣風發(fā)和一腔熱血的英勇,同時又兼具著心懷蒼生的悲憫。如果說葉舟的《敦煌本紀》是將目光投向絲綢之路的咽喉敦煌,來訴說那片熱土上的不屈的精神,那么《涼州十八拍》則將目光放在絲綢之路東端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古涼州之上,用一種史詩的筆法,寫出了古涼州的少年氣象。葉舟對絲綢之路的書寫主要聚焦于思路精神的書寫,通過想象性的詩歌與虛構性的小說,將西部的文化精魂與絲綢之路的精神內(nèi)涵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當代文學的豐富景觀中,絲路書寫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多元的文化交融,成為作家們探索的重要領域。其中,徐兆壽的創(chuàng)作實踐尤為引人注目,他通過一系列與絲路相關的小說和散文,深入挖掘了絲綢之路的文化內(nèi)涵,同時也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視角。徐兆壽的《荒原問道》《鳩摩羅什》《西行悟道》等作品,不僅展現(xiàn)了對絲綢之路的深厚情感,更體現(xiàn)了他對這一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深刻理解。在《荒原問道》中,他通過細膩而富有哲理的筆觸,塑造了以主人公夏木為主的一代知識分子在時代浪潮中的心路歷程,將個體的精神追求與絲路的蒼茫歷史巧妙融合。而在《鳩摩羅什》中,他以佛教傳播者鳩摩羅什的傳奇人生為線索,展現(xiàn)了絲綢之路上的宗教交流與文化傳播,體現(xiàn)了跨文化交流的復雜性與深遠影響。著名學者張清華在論述《鳩摩羅什》時指出:“我以為,這種寫作也可以視為是一種‘新人文寫作’的探索與實踐,撇開‘一帶一路’、復興傳統(tǒng)文化這些重大命題不談,如何與‘兩個西方’對話,如何重新發(fā)現(xiàn)與建構‘河西走廊’這塊充滿寶藏的文化空間,《鳩摩羅什》也可謂是一個新的契機?!保?]徐兆壽的創(chuàng)作不局限于文學創(chuàng)作,而延伸到文化與傳播研究的領域。他置身于西部特定的地理文化環(huán)境,憑借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獨特的文化視角,成功開拓了絲綢之路現(xiàn)代文化與傳播這一新的研究領域。這一領域不僅關注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更聚焦于其在當代社會的傳播與影響,為我們理解絲綢之路提供了新的維度,也為我們展示了跨文化交流的無限可能性。

        當代文學的絲路書寫中,另一位值得一提的作家是武威本土的李學輝。他的長篇小說“涼州三部曲”——《末代緊皮手》《國家坐騎》《塞上曲》,被譽為近年來當代文學絲路書寫的重大收獲。李學輝以絲綢之路重鎮(zhèn)涼州為書寫背景,通過細膩而深刻的筆觸,描繪了涼州地區(qū)的歷史變遷和人文風貌?!皼鲋萑壳辈粌H在題材上選擇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涼州文化,更在內(nèi)容上對絲路書寫進行了深入的拓展和創(chuàng)新。在《末代緊皮手》中,李學輝通過余土地的傳奇經(jīng)歷,講述了最后一代緊皮手的生活和命運。涼州大地上曾經(jīng)的緊皮手在新氣象中的興衰歷程,同時也折射出絲路上的時代變遷與文化傳承。在《國家坐騎》中,他以涼州義馬為線索,串聯(lián)起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傳奇,體現(xiàn)了絲綢之路上各民族間的深厚情誼與共同抗爭。而在《塞上曲》中,李學輝則以清朝末年涼州為故事背景,開篇便引入了涼州火藥局廣為流傳的歌謠:“硫磺硝石柳條灰,加上斑蝥震天威?!彼擅畹亟柚耪{(diào)“塞上曲”的旋律,將全書結構劃分為“主調(diào)”與“和聲”兩大部分。作品深刻展現(xiàn)了涼州城一項獨特的習俗:人死后,其軀體會被化為灰燼,成為制作炮彈的配料,被稱為“斑蝥”。通過細致刻畫末代斑蝥漢“穆斑蝥”的制炮過程,李學輝生動地描繪了時代巨變下個人的成長軌跡,以及涼州地區(qū)的風土人情與人性心態(tài)。李學輝的“涼州三部曲”不僅為當代文學中的絲路書寫增添了新的篇章,也為跨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我們理解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提供了新的視角。

        還有一些報告文學作品通過對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變遷的記錄和分析,探討了全球化背景下絲綢之路的新角色和新機遇;而一些游記作品則以輕松愉快的筆觸描繪了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讓讀者在領略異國風情的同時,也感受到絲綢之路作為文化交流紐帶的獨特魅力。此外,國內(nèi)還有許多當代作家都對絲綢之路有著深刻的書寫。譬如邱華棟的小說《空城記》敘述著西域的歷史傳奇;雪漠“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白虎關》《獵原》寫出了絲綢之路沙漠邊緣沙灣村平凡農(nóng)民生存的艱辛與苦難,呈現(xiàn)了當代西部農(nóng)民生存的真實狀態(tài)。雪漠小說集《深夜的蠶豆聲:絲綢之路上的神秘采訪》,長篇散文《一個人的西部》中的故事都扎根中國西部,將西部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展露無余。余秋雨的《莫高窟》《道士塔》《陽關雪》《沙原隱泉》以文化大散文的形式盡情書寫著深厚的西部文化與絲綢之路文化;馬步升的散文集《祁連山闕》對祁連山南北麓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進行了深入的描寫。還有少數(shù)民族作家阿拉旦·淖爾的《薩日朗》《天格爾》《嘛呢堆的彩虹羊群》,鐵穆爾的散文《星光下的烏拉金》等文學作品對絲綢之路上的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進行了細膩的描寫。不得不提的是在戲劇文學領域,也對絲綢之路有著生動的表達,如戲劇文學作品《絲路花雨》《樂動敦煌》《又見敦煌》《大夢敦煌》等都通過舞劇的形式,演繹著絲綢之路的歷史傳奇。

        在多元化時代的背景下,當代作家絲綢之路的書寫不再局限于某一種語言或某一國別的文學框架內(nèi)。它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他們以絲綢之路為題材,用不同的語言和風格共同創(chuàng)作了一部跨文化交流的文學交響樂。例如瑞典作家斯文·赫定用瑞典語寫作的《絲綢之路》,日本當代著名作家井上靖用日文寫的小說《敦煌》、忪崗讓用日文創(chuàng)作的《敦煌往事》,蘇聯(lián)作家什克洛夫斯基用俄語寫作的小說《馬可波羅》,國際知名敦煌學家魏泓用英語創(chuàng)作的《絲綢之路 唐朝的十二種人生》,英國作家詹妮特·溫特森用英語寫作的《敦煌:眾人受到召喚》。這種多元化的書寫不僅促進了世界文學的發(fā)展,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新的精神資源和文化支持。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與融合,感受到人類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在全球化的語境下,當代文學通過對絲綢之路的再發(fā)現(xiàn)和重塑,實現(xiàn)了自我更新和跨地域的傳播。一方面,作家們運用現(xiàn)代敘事手法和藝術表現(xiàn)力,賦予古老絲路以新的文學魅力,使之與當下讀者的審美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絲綢之路的跨文化屬性也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得到彰顯,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新平臺和紐帶。這種全球視野的書寫方式豐富了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促進了當代文學的發(fā)展和繁榮,拓展了作家的創(chuàng)作空間和讀者的閱讀視野。更重要的是,這種多元化的書寫和跨文化的交流為當代社會提供了更加多元、開放和包容的文化氛圍和精神資源。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當代文學中的絲綢之路書寫還體現(xiàn)了作家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通過對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深入了解和親身體驗,作家們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的作品。“劉亮程的散文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和諧中庸的精神對新疆鄉(xiāng)土生活的影響”[9],劉亮程散文《一個人的村莊》等引起廣泛關注。而他的小說《本巴》則延續(xù)著這種傳統(tǒng),這部小說以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為背景展開,追溯逝去的人類童年,探尋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與詩性智慧。它淡化了原史詩的族群性和地方性色彩,在字里行間卻蘊含著中國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內(nèi)涵。與之相似的這些作品不僅促進了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也為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它們讓讀者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文明間的差異與共性、沖突與融合是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時,這種關注也反映了作家們對人類未來發(fā)展的思考與擔憂以及對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的期望與追求。

        四、絲路書寫在當代文學譜系中的意義

        絲綢之路在當代文學中的書寫已然超越了單純的歷史記載或地理描繪,而成為一種深刻的文化符號與精神象征。其豐富的歷史底蘊、多元的文化交流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都為當代作家提供了無盡的創(chuàng)作靈感與思考空間。在當代文學的譜系中,絲路書寫不僅映射了文學的嬗變與演進,更折射出了時代的變遷與文化的交融,具有深遠而廣泛的意義。

        在絲路書寫的歷史回響階段,作家們主要聚焦于重現(xiàn)歷史場景與塑造英雄人物。他們通過精湛的筆觸,將古代商隊的冒險經(jīng)歷、絲路上的風土人情以及各民族間的交往與互動生動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些作品不僅激發(fā)了讀者對那段輝煌歷史的好奇與想象,更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歷史小說的內(nèi)容與內(nèi)涵。一些作家以絲綢之路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關于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jīng)等歷史故事的小說,這些作品既展現(xiàn)了古代中國人民的勇敢與智慧,也傳達了和平、友誼與進步的絲路精神。隨著文化尋根成為絲路書寫的重要趨勢,作家們開始深入挖掘絲綢之路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與價值。他們通過對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融、不同宗教信仰的共存以及各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等現(xiàn)象的深入描繪,揭示了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類作品不僅深化了讀者對絲綢之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更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頻繁,絲綢之路的文化價值再次被凸顯出來。作家們開始以全新的視角審視這一主題,他們不再局限于歷史的重現(xiàn)或文化的尋根,而是通過對絲綢之路上發(fā)生的故事進行重新詮釋與解讀,展現(xiàn)出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意義和新價值。在多元化書寫與跨文化交流的趨勢下,當代作家們開始嘗試用多元化的手法來書寫絲綢之路。他們不僅運用小說的多角度敘事、詩歌的意象化表達等文學手法來呈現(xiàn)絲綢之路的豐富面貌與深刻內(nèi)涵,還注重跨文化的交流與對話,試圖通過文學作品搭建起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與紐帶。這類書寫不僅促進了世界文學的多樣性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性進步,也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與可能。

        在當代文學的宏大譜系中,絲路書寫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多元的表達形式,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學景觀。絲綢之路這條曾經(jīng)繁榮一時的貿(mào)易與文化交流通道,如今在當代文學中煥發(fā)出新的生機。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絲綢之路在當代文學中的書寫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更多的作家將深入挖掘絲綢之路的歷史資源和文化內(nèi)涵,創(chuàng)作出更多具有深刻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感染力的優(yōu)秀作品,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傳播中國聲音。

        [參考文獻]

        [1]楊文斌,左少峰.西部絲路文學書寫及其當代精神價值[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4,32(01):71-76.

        [2]李睿.馬伯庸創(chuàng)作論[D].吉林:吉林大學,2019.

        [3]李利安.敦煌:見證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鑒的恢弘氣象[J].中國宗教,2024,290(01):56-57.

        [4]張敬文.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敦煌敘事與想象[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

        [5]李勇,紅柯.完美生活,不完美的寫作——紅柯訪談錄[J].小說評論,2009,150(06):27-30.

        [6]李繼凱.論當代創(chuàng)業(yè)文學與絲路文學[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45(01):120-125.

        [7]張鵬禹.葉舟詩歌的空間層次、主體與價值取向[J].當代文壇,2024,275(03):83-90.

        [8]張清華.從西部本位的角度看——散談徐兆壽《鳩摩羅什》[J].當代作家評論,2018,208(04):113-117.

        [9]荀羽琨.中國現(xiàn)當代西北絲路文學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 "張國才(1971-),男,漢族,甘肅武威人,本科,研究員。研究方向:涼州文化。

        猜你喜歡
        跨文化交流當代文學一帶一路
        廣東當代文學評論家
        陜西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透析
        從史料“再出發(fā)”的當代文學研究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風箏》的跨文化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56:13
        文化差異對初入國際市場的法國中小企業(yè)影響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4:09:48
        當代文學授課經(jīng)驗初探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0
        《中國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電影文學(2016年9期)2016-05-17 12:21:10
        印媒:“一帶一路”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婷婷色|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2021在线| 久久久诱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首页|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无码|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 推油少妇久久99久久99久久|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高清|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精品久久人妻一区二区| 老太婆性杂交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久久这里有精品国产电影网|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97|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动态图| 亚洲自偷自拍熟女另类| 亚洲中文字幕久爱亚洲伊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 | 91综合在线| 最新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 在线 国产 丝袜|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2 | 亚洲嫩草影院久久精品| av在线免费观看麻豆|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14 | 激情航班h版在线观看| 小12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人妻乱交手机在线播放|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国产精品.xx视频.xxtv|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综合|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野外| 蜜臀av 国内精品久久久| 美女高潮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