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音異讀在漢語中是非常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由于中國詩詞發(fā)展歷史悠久,紛繁復(fù)雜,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造成了許多古音異讀的現(xiàn)象。統(tǒng)編版中學(xué)語文教材中5個古音異讀字,即“見”“蔭”“覺”“斜”“將”,從專家注解、字義分析以及葉韻等多角度對其讀音進行辨析,認為“悠然見南山”的“見”字當讀“jiàn”;“榆柳蔭后檐”中的“蔭”字當讀“yìn”;“惟覺時之枕席”的“覺”字當讀“jiào”;“江潭落日復(fù)西斜”的“斜”字當讀“xié”;《將進酒》的“將”字當讀“jiāng”。
[關(guān)鍵詞]中學(xué)語文;古詩詞;古音異讀
[作者簡介]楊姝珂(1999),女,黔南民族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從事語文基礎(chǔ)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H11/G6333[文獻標志碼]A
異讀是指一個字在實際使用中擁有兩種讀音,與多音字有本質(zhì)區(qū)別。異讀通常有四種形式:通假異讀、古音異讀、破音異讀以及外族語言異讀[1]。“古音異讀”通常分四種情形:韻母同而聲母異、聲母同而韻母異、聲調(diào)不同、聲母韻母均不同。造成古音異讀的原因通常有三:一是文讀與白讀造成的差異;二是方言造成的差異;三是誤讀造成的差異[2]。
任何一個讀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空間和時間的材料作為支撐,因此,語音標準要從多方面進行考究,例如寫作時間、字義分析、字音流變、句子語法、文字意境、學(xué)者注解以及吟誦傳統(tǒng)等。本文主要辨析統(tǒng)編版中學(xué)語文教材古詩詞中“見”“蔭”“覺”“斜”“將”等字的讀音。
一、見
關(guān)于統(tǒng)編版中學(xué)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見”字的讀音?!耙姟弊钟袃煞N讀音:其一,《說文解字》“見,視也”,今音“jiàn”。其二,《廣雅》“見,示也”,今音“xiàn”。崔向榮在《陶詩“悠然見南山”的“見”字讀音問題》中認為,“悠然見南山”的“見”讀作“jiàn”是正確的,而讀為“xiàn”則是一種誤讀。但是,相關(guān)文獻資料不足以對其進行充分的解釋,因此,學(xué)術(shù)界對“見”的讀音仍然存在許多疑惑。
蕭統(tǒng)《文選》中收錄陶詩作“悠然望南山”,陶注此二句,既有校勘,又有注釋,而以后者為主[3]。陶注廣引蘇東坡、《苕溪漁隱叢話》、王安石、《復(fù)齋漫錄》、吳崧諸家之說,解釋“采菊”二句之妙。大旨歸于東坡之說:“見南山者,本自采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累遠,未可于文字精粗間求之?!边M而從詞義來分析:“望”字在《玉篇》中記載為“望,遠視也”,此處與《說文解字》中“jiàn”的釋義大體一致。
蘇軾曾經(jīng)在《題陶淵明飲酒詩后》提出“意境說”,即“因采菊而見山,境與境會,此句最有妙處”[4];晁補之《雞肋集》卷三三曰:“東坡云: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删諙|籬下,悠然望南山?!瘎t既采菊又望山,意盡于此,無徐蘊矣,非淵明意也?!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瘎t本自采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累遠,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間求之?!币虼?,“采菊東籬”與“悠然見山”并非隨意搭配,而是在東籬邊采菊花的時候,偶然看見南山,即說“采菊東籬”并不是陶淵明的初衷,“悠然見山”完全是出乎意料,而且也是此件事情的結(jié)果。
通讀此篇以及結(jié)合文字意境可知,本首詩的主人公為陶淵明自己,所以此句省略了主語“我”,完整的語意應(yīng)該是“我在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根據(jù)此句可看出“我”為施事主語。遵循前后主語一致的原則,后面分句的主語也為施事主語,即“我”,因此可釋義為“我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若此時讀“xiàn”,類比“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中“見”同“現(xiàn)”,意思為“顯露”,此句釋義便為“南山絕妙的勝景顯露在我眼前”,不僅會出現(xiàn)主語混淆的錯誤,也會使悠然閑適的狀態(tài)索然無味。
綜上所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見”讀“jiàn”更為合適。
二、蔭
關(guān)于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的《歸園田居(其一)》“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中 “蔭”字的讀音。厲兵在《從“蔭”字的讀音談起》寫到原讀“yīn”的“蔭”如今要寫作“陰”,“蔭”字在任何詞語中只讀“yìn”一個音?!笆a”字存在兩種讀音,即“yìn”與“yīn”。
《陶淵明集》中對“榆柳蔭后檐”的注解為“屋后有榆有柳,濃蔭遮蓋了屋子的后檐,盛夏之時,給人以蔭涼之感”,可推斷“蔭”在本詩中為“遮蓋”;《陶淵明集譯注》中對“榆柳蔭后檐”的注解為“榆柳樹蔭遮蔽后檐”,可推斷“蔭”在本詩中為“遮蔽”;傅東華在《陶淵明詩》中解釋“‘榆柳’二句:蔭(yìn):遮蓋”。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關(guān)于“yìn”可組詞為“蔭庇”,“蔭庇”可以釋義為“大樹枝葉遮蔽陽光,宜于人們休息,比喻尊長照顧晚輩或者祖宗保佑子孫”,并且作為“蔭庇”時,“蔭”為動詞用法[5]。根據(jù)前后詩句可知,此時“蔭”作為動詞使用最佳。2016年5月頒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中也注明“蔭”字讀“yìn”時,可組詞為“庇蔭”[6],此處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yìn”的釋義一致。
南朝劉勰在《聲律》篇中寫道:“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離句而必聯(lián)。沉則響發(fā)而斷,飛則聲揚不還。并轆交往,逆鱗相比。迂其際會,則往蹇來連。其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庇终f:“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yīng)謂之韻。韻氣一定,故余聲易遣;和體抑揚,故遺響難契?!笨梢?,他主張詩詞的句間押韻。葛曉音在《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中寫道,“早期五言詩在形成之初,已經(jīng)形成了雙句成行、偶句押韻的基本體式”。除此之外,馬積高和黃鈞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中下)》提到,《詩經(jīng)》開創(chuàng)了“偶句用韻”的先河,既參差又整齊,形成優(yōu)美的韻律。因此,根據(jù)韻律原則,“蔭”字讀“yìn”比讀“yīn”合適。
綜上所述,“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中的“蔭”讀“yìn”更佳。
三、覺
關(guān)于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夢游天姥吟留別》“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中 “覺”字的讀音?!坝X”有兩種讀音:其一,《說文解字》中提到覺,悟也”,今音為“jué”。其二,《說文解字》提到“覺,悟也。從見,學(xué)省聲”,今音“jiào”。吳道勤在《古典詩詞中“覺”和“睡覺”的讀音與詞義演變》中指出,從古代韻文,詞義演變以及成詞年代分析“覺”。
葛兆光在《唐詩選注》中解釋:“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是全詩的轉(zhuǎn)折,即《唐宋詩醇》所說“因語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別”這一過程的中介環(huán)節(jié),元代范德機說“至‘失向來之煙霞’,夢極而與人接矣”,所謂“與人接”就是從幻夢轉(zhuǎn)回了人間,《唐詩選脈會通》說“惟覺時之枕席”二語“篇中神句,結(jié)上啟下”,其實這種方式和前面選的《古風》之一一樣,都是仿照《楚辭·離騷》末段的轉(zhuǎn)折法。金性堯和金文男在《唐詩三百首新注》中注明:“‘惟覺時’句,意謂‘夢醒時只剩下眼前的枕席’?!?“覺”表示“睡醒”的意思,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王風·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憂,尚寐不覺”中。后來朱熹在《詩集傳》中注:“覺,寤也”[7]。而“寤”的釋義為“睡醒”,因此,“覺”為“睡醒”的用法一直延續(xù)到唐代。李衛(wèi)東在《文學(xué)鑒賞》里單獨注明“覺”的釋義為“醒”;沈文凡與孫千淇從《李太白全集》中節(jié)選李白的優(yōu)秀詩選,其中注明“覺時”為“夢醒之時”;袁世碩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二)》中注明“覺”為“夢醒”;韓經(jīng)太在《唐詩鑒賞》注明“覺”為“睡醒之時”。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對“覺”讀“jiào”的釋義為“睡眠(指從睡著到睡醒)”,而“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是指作者李白從夢中驚醒,醒來只能看見枕席,剛才睡夢中的煙霞已消失不見,說明李白此時的狀態(tài)是從夢中到睡醒。
將“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與同時期的詩作對比。例如:唐朝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云鬢半偏新睡覺,衣冠不整下堂來”;裴度的《涼風亭睡覺》中的“飽食緩行新睡覺,一甌新茗侍兒煎”;以及王建《村居即事》中的“斜陽照房新睡覺,西風半夜鶴來聲”,根據(jù)平仄相對的原則均應(yīng)讀去聲的“jiào”,因此,“jiào”釋義為“睡醒”是可以的。
綜上所述,“惟覺時之枕席”的“覺”應(yīng)讀“jiào”,釋義為“睡醒、夢醒”。
四、斜
“斜”在詩詞中常常作為韻腳字出現(xiàn),尤其在唐代,其中杜牧的《山行》中“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中的“斜”字是典型案例。關(guān)于“斜”字讀音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為“xié”。劉芳在《語音規(guī)范中一類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從遠上寒山石徑斜談起》中,從區(qū)分“古音”和“舊讀”方面分析“斜”讀“xiá”是舊讀中存在的錯誤;尹喜清在《也談“斜”字在古詩中的讀音》中從音韻學(xué)入手,談到讀古詩是不可能且不必要用古音的,因此古詩中的“斜”字應(yīng)讀“xié”這一現(xiàn)代標準讀音;景慧在《從“斜”讀音改變談中小學(xué)古音教學(xué)的策略》中建議,在義務(wù)教育的低學(xué)段僅使用普通話讀音進行識字教學(xué),即讀“xié”。其二為“xiá”。杜永道在《斜”的讀音》中提到為了押韻,古詩中韻腳處的“斜”讀成“xiá”還是適宜的,讀起來也順口。那么,選擇性必修上冊《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日復(fù)西斜”中 “斜”字的讀音如何呢?
王世海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集評解說》中為“江潭落日復(fù)西斜”做注解:“徐增曰:說落花則于閑潭,說落月則江潭共之?;ǎ刑幱?,有處無,而月則無處不有。春欲盡,止剩是月,又將要落下而西斜矣。復(fù)出月字,而月又非共潮生之初月矣?!蹦Z鋒在《唐詩與宋詞》中解釋“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日復(fù)西斜”為“此時他漫步江邊,看到江水東流,仿佛春天也將隨著江水消逝。他又舉頭望月,看到江潭上空的那輪月亮已向西傾斜?!备鶕?jù)王世海和莫礪鋒對“江潭落日復(fù)西斜”的解釋,可推斷“斜”的注解為“傾斜”。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和《古代漢語詞典》第3版中已無“xiá”的讀音,在《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中注明“斜”有“傾斜,偏”的釋義,并且組詞“斜暉”即“傍晚的斜陽”[8]。無獨有偶,在《古代漢語詞典》第三版中也有關(guān)于“斜”的動詞性釋義,“傾斜,歪斜”[9],并且舉例杜甫《水檻遣心二首》之一:“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以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迸c此同時,2016年的時候,我國發(fā)布了《2016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雖然這個意見稿一直處于征求意見之中,但是《新華字典》卻取消了斜字“xiá”的讀音,教材只能也相應(yīng)作出調(diào)整。
葉韻又稱葉音,是指在字音流變過程中,為了使某句詩押韻,而臨時改變某一個字的字音。不容置疑,出發(fā)點是正確的,目的是為了學(xué)生更好地領(lǐng)略詩詞的韻律美,但是經(jīng)過發(fā)展,某些學(xué)者提出葉韻學(xué)并無科學(xué)依據(jù)并且是對字音的誤讀。其中,明代的陳第作為反對葉韻學(xué)的關(guān)鍵性人物,在《毛詩古音考》中提到,“古人之書亦皆有韻,不特《詩》也”,確切表明“糾正葉韻說,提倡古音說”的觀點,并且同時期的焦竑也在《焦氏筆乘》中提出,“古詩無葉音”之說[10]?!靶薄弊志褪枪湃藶榱搜喉嵍牡淖忠?,即“xiá”,但是,根據(jù)葉音被徹底否定的原因,“xiá”的讀音也被徹底否定。
綜上所述,“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日復(fù)西斜”中的“斜”讀“xié”更為合適。
五、將
關(guān)于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的《將進酒》中 “將”字的讀音。葉嘉瑩在《以樂語教國子——葉嘉瑩古詩詞吟誦課》專題發(fā)布的視頻中講述:《將(jiāng)進酒》不是李白自己起的題目,他是用古樂府的詩題,并糾正“將”應(yīng)讀“jiāng”,更是掀起了新的一波討論熱潮。武國強在《李白〈將進酒〉“將”字讀音再考》中談及“李白的《將進酒》詩中‘將’讀‘jiāng’會更適宜。”因此,“將進酒”的“將”字讀“qiāng”還是“jiāng”值得進一步商榷。
郭茂倩在《樂府詩集》卷一六云:“《將進酒》,古詞曰:‘將進酒,乘大白?!舐砸燥嬀品鸥铻檠?。”[11]對此,倪志云在《向蔣維崧先生求證“將進酒”的“將”字讀音》中指出,郭茂倩只是提供了“將進酒”一語出處的語境,這項釋義并沒有說明“將進酒”應(yīng)讀“qiāng進酒”。與此同時,檀作文在《樂府舊題《將進酒》“將”字的讀音及其新舊傳統(tǒng)》中也提到《將進酒》的題目是后加的,在這篇作品創(chuàng)作之初,它只是《惜罇空》,不是樂府舊題《將進酒》。此外,《詩經(jīng)》中曾出現(xiàn)關(guān)于“將”字的詩句有兩句:其一為《鄭風·將仲子》中“將仲子兮,無逾我里”;其二為《衛(wèi)風·氓》中“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皩⒅僮淤狻迸c“將子無怒”中的“將”均讀“qiāng”,釋義為“請、愿”,大多表示男子用委婉溫柔的語氣對女子說。然而,《將進酒》中的“將”則是作者李白懷才不遇,與友人岑勛、元丹丘登高,勸兩位友人飲酒,借酒抒情,此處的情感應(yīng)為慷慨激昂,雄心壯志。因此,“將”字讀“jiāng”更為合適。
2020年最新修訂的第12版《新華字典》中并未注明“將”字有“qiāng”的讀音。此外,《古代漢語詞典》中釋義“將”讀“qiāng”時,是“請,愿”的意思,并列舉了《詩經(jīng)》中的“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并未出現(xiàn)《將進酒》中的解釋。
本首詩是由作者李白在唐朝時期寫作完成的。然而,“qiāng”的讀音是從宋朝才開始出現(xiàn)的,宋朝人將“qiāng”賦予專屬于“勸酒”的釋義,以區(qū)別于“jiāng”的讀音[12]。由此可見,唐朝時,“將”字應(yīng)讀“jiāng”。
綜上所述,古音異讀存在多方面的因素,本文綜合多方面材料辨析了“見”“蔭”“覺”“斜”“將”等字的讀音,希望能為統(tǒng)編版中學(xué)語文教材提供有利的參考,以及為古音異讀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好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榮維東.語文文本解讀實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6.
[2]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六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蕭統(tǒng).文選[M]. 北京:中華書局,1977.
[4]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11.
[5]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6.
[6]普通話審音原則與《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課題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
[7]朱熹.詩集傳[M].趙長征,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2017.
[8]王力,岑麒祥,林燾.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Z].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
[9]漢語大字典編纂處.古代漢語詞典:第三版[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9.
[10]焦竑.焦氏筆乘[M]. 北京:中華書局,2008.
[11]郭茂倩.樂府詩集[M]. 北京:中華書局,1979.
[12]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上中下)[M]. 北京:中華書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