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臺到最后一排的9.2米,是世界上最溫暖的距離,鄒老師總是在那里陪伴著我們……”一名學生在作文里動情地寫道。
當晨光漫過長沙市開福區(qū)東風小學1901班的窗臺,班主任、語文教師鄒艷萍正伏在教室最后排的木椅上批改學生作文。半年前,課堂上還能見到學生交頭接耳、開小差的現(xiàn)象,如今已成為流動紅旗連續(xù)駐足十余周的“文明班級”。
去年9月,鄒艷萍中途接手畢業(yè)班,面對家長們焦慮的眼神與有待改善的班級紀律,她將一把木椅搬進教室后排。自此,這把木椅成了鄒艷萍每天駐守的“崗亭”。
晨讀時孩子們打哈欠的可愛模樣,數(shù)學課上抓耳撓腮解方程的后排男生,過道上女孩不小心掉落的發(fā)卡……白天,學生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她的心神。到了晚上,教室里發(fā)生的點滴又會化作家校溝通群里的“千字長文”,家長們已經習慣每天等待鄒老師雷打不動的班級日記,來了解孩子和班級的日常。
與孩子們的朝夕相處總是能給鄒艷萍帶來很多“驚喜”。去年秋天,她曾向學生許下“文明班級換班隊活動”的諾言,不料流動紅旗在班級墻上一掛就是十余周,班隊活動“余額”不足。這個甜蜜的“負擔”讓鄒艷萍絞盡腦汁。為兌現(xiàn)承諾,她帶著學生在科學教室擺起炒飯擂臺,秋風起時又領著他們滿學校的拾桂花、縫香囊、做書簽……在鄒艷萍的陪伴下,不知從何時起,教室里的交頭接耳漸漸地被書頁翻動的沙沙聲取代,“鄒老師再見”也變成了放學路上此起彼伏的“鄒姐姐再見”。每當鄒艷萍吃完晚餐圍著學校散步時,總有幾個“小尾巴”從街角竄出,將攥得溫熱的零食塞在她的掌心。
“與其說我陪伴著孩子,不如說我們照亮彼此?!编u艷萍笑著說,“每當我坐在教室最后,看著這些孩子的背影,我就能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p>
白天教書育人,晚上看著教學樓的燈光漸次熄滅,對住在校內教師宿舍的鄒艷萍而言,“學校和孩子們就像我的家和親人一樣”。進入春季學期,看著學生們的個頭越來越高,鄒艷萍總感覺離畢業(yè)的腳步近了。她打算給1901班的42個學生每人寫一封信,“把我與他們的故事、期望和祝福,一并寫在信里,在畢業(yè)時塞進他們離別的行囊,陪伴他們走向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