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攝影作品的傳播具有直覺性、再現性、非線性的特點,通過視覺設計完成事實、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傳遞,是一種表征真實。AI修復攝影的算法模型可以建構文化認同的“身份圖式”,完成文化記憶的跨時代延續(xù)。AI修復攝影為受眾重塑了一個文化認知的視覺空間,以視覺語法來形塑文化記憶的基本樣態(tài)。AI修復攝影可以通過“再現”“互動”“構圖”三個意義體系為文化記憶的再生產提供視覺認知符號,形成新的視覺語法。
關鍵詞:AI修復攝影 文化記憶 視覺語法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中之一便是在攝影領域的應用。AI技術可以通過深度學習算法來提升圖像處理的技術能力,從而讓攝影作品擁有更高質量的視覺呈現。AI修復為老舊攝影作品還原了相應的視覺信息,給予受眾更多的文化感知,同時高強度地提升了受眾對圖像內容的情感卷入和心理回應,對文化記憶的代際斷裂有著顯著的彌合作用。筆者將AI修復的老攝影作品放置在文化傳播體系中,從文化記憶的視角切入,以視覺語法作為分析對象,考察基于AI技術的攝影修復在文化記憶重塑中的作用。
一、記憶再生產視域中AI修復攝影的視覺“故事”建構
記憶在歷史的演變中對抗著時間,而“攝影”作為記憶生產的媒介,實現了“真實過去”的媒介化再現,拼接起大眾的文化記憶。AI修復攝影則是對文化記憶的再生產,通過加工處理承載文化記憶的圖像媒介,幫助人們重新拾起那些被時間遺忘的故事。
1.重構文化認同的視覺語法功能。AI修復攝影是以圖像為媒介載體、面向社會所提供的文化生產活動,受眾吸納了集體性的文化記憶,重構自我的文化記憶結構,衍生出記憶的共鳴。攝影是“記憶”與“文化認同”之間的媒介紐帶,通過一定的視覺語法再現集體記憶元素來強化當下群體的文化認同,以主導性的集體文化記憶促進社會個體的自我身份認知。AI修復攝影基于AI媒介技術完成了視覺語法的改造,進行了記憶的再生產,“打撈”起在歷史長河中被壓抑的社會記憶,實現了記憶生產與文化認同的雙向互動?!度嗣袢請蟆肺⒉┯?024年11月28日第11批43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之日,發(fā)布了一張由AI修復的“志愿軍年輕的樣子”的照片,照片中志愿軍戰(zhàn)士的青春容顏和歡笑臉龐依舊動容。修復后的影像呈現出志愿軍戰(zhàn)士“去時少年之身”的人物風貌,色彩鮮明、細節(jié)豐富,激發(fā)民眾的愛國情懷。這段AI修復影像圍繞中國觀眾的文化身份屬性進行圖像記憶的再生產,并在新媒體語境中進行算法分發(fā),形成有效的社群傳播,從而實現文化記憶的延續(xù)和身份認同。斐迪南·滕尼斯認為,“身份認同是建立在人們本能的中意或習慣制約的適應的共同社會記憶之上的”。AI技術應用于攝影作品的修復,在視覺語法上強調身份符號的確證,建構起共同的“身份故事”,幫助受眾在記憶之場中尋找共同的記憶。
2.構建“好故事”的視覺語法原則。AI修復攝影作為一項文化記憶的再生產活動,必須強調文化生產的方向性和需求性原則,在視覺語法上突顯文化認同、價值導向和共識凝聚,以攝影視覺元素的加工完成對文化記憶的塑造。AI修復攝影的視覺建構是以“現在”為基點的記憶喚醒,不單純是對“過去”的再現,同時是對“現在”的寫入,以此適應現代文化語境下的視覺傳播框架。例如,2024年10月1日,北京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大眾日報等15家省級黨報的新媒體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聯(lián)合推出融媒體產品《這一天,我們解放了!》。該作品采用AI影像還原技術“復活”十多張老照片,將歷史照片轉化為動圖,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現歷史事件和人物。在AI修復過程中并非一味追求分毫不動地復刻過去,而是基于記憶傳承的需要,在尊重記憶真實的原則下,對其可介入空間做出理性的視覺改造,實現記憶解讀、加工和增值。在此,修復工作者作為大眾文化記憶的“塑造者”,在攝影作品的修復過程中,鑒于主觀價值判斷的介入,審慎地選擇、加工和傳播,形成具有價值傾向的文化圖景。當然,修復工作者也會考慮文化的多元性和受眾群體的多樣性,平衡宏觀和微觀、中心和邊緣、主流和非主流的記憶組成,形成一個全面的、多層次的、廣領域的文化記憶體系。
二、AI修復攝影重塑當代受眾文化記憶的視覺語法
在攝影的媒介傳播中,視覺語法決定了一個“好故事”的形成。AI修復攝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損壞、失真或質量不佳的圖像進行修復和提升,使得攝影圖像產生新的形象可感性。受眾通過對視覺形象的接受與理解,獲取這些形象所承載的語義價值。根據克瑞斯與凡勒文創(chuàng)建的以再現、互動、構圖為核心內容的視覺語法理論,AI修復攝影可以依循一定的視覺語法建構視覺文化,再塑現代受眾的文化記憶。
1.為視覺傳播引入新的“再現”意義。視覺語法視域下的“再現”分為“敘事再現”(圖示意義)和“概念再現”(象征意義),AI修復攝影主要在這兩個層面將文化記憶再現于受眾。從敘事再現的層面來說,一些老舊照片受當時的拍攝條件限制,達不到現代攝影技術的質量,使得很多信息得不到展現。而且,在視覺呈現上無法為觀眾創(chuàng)造視覺上的第一感覺,使得攝影作品與受眾之間的情緒共振“失靈”。在視覺傳播中,受眾是通過“直覺”和“情感”來對攝影作品進行鑒賞的,于受眾而言,重要的是“信度”,否則無法達成視覺意義的生成。AI技術對攝影圖像的視覺傳達能力有著顯著的增強效果,使得攝影圖像的敘事更加明確,給予受眾更直接、更形象的圖像索引信息。例如,2024年4月河北肅寧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遷移雪村戰(zhàn)斗犧牲的烈士遺骸過程中發(fā)現其中一名烈士雙手抱在胸前,緊握一張照片,但是照片已經嚴重損壞。TR美術工作室采用AI技術修復了這張“烈士緊握82年的照片”,重現了這位烈士最牽掛的人——一位端莊秀麗的年輕女性的真實樣貌。
從概念再現的層面來看,AI修復攝影可以通過建構共識性的視覺符號來增加特定文化記憶的視覺辨識度,用更加直觀的視覺符號來隱喻抽象的概念,為觀眾的文化理解提供語境和闡釋,形成象征意義的傳遞。AI技術在視覺認知層面為攝影圖像植入了更強的象征意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象征形象被AI技術修復,進一步提升了受眾對“概念”的視覺感知,有利于激發(fā)受眾的文化聯(lián)想,建構文化共識,形成更為有效的情感代入和文化認同。例如,2024年5月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與騰訊AI實驗室合作,對20多張關于上海解放的低像素黑白史料照片進行了AI修復,展現了上海解放過程中的重要場景和戰(zhàn)士們英勇戰(zhàn)斗的瞬間,實現了“照片不會泛黃,記憶永不褪色”。AI修復攝影作為一種視覺圖像的實踐行為,它的意義傳遞是一種“觀看結構”,圖像中那些具備視覺吸引力的符號元素可以形成“刺點”,能夠打開受眾對畫面空間的想象。
2.為視覺模態(tài)引入新的“互動”形式。視覺語法理論認為視覺圖像同語言一樣,具有意義構建的功能。視覺圖像的模態(tài)旨在建立“互動”意義,攝影的圖像行為與人們的語言行為一樣,都能完成文化交往活動。AI技術為視覺模態(tài)引入了新的表現方式,形成了新的視覺標識,更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事實與虛構的視覺邊界,由此產生了新的視覺互動形式。AI修復攝影能夠在“接觸”“距離”和“態(tài)度”三個維度建構出新的互動意義,對受眾的文化記憶重塑產生重要的影響。
在“接觸”維度,AI技術可以將人物攝影中的眼睛細節(jié)進行強化和突出,甚至建立面部動圖效果,更好地實現視覺圖像與受眾“目光接觸”的互動關系。當圖像人物的視線看向受眾,對受眾做出“召喚”行為,受眾也對這種目光凝視做出心理回應,這是視覺圖像對受眾的情感“索取”。例如,2024年11月28日《人民日報》微博發(fā)布的由AI修復的“志愿軍年輕的樣子”動態(tài)相冊視頻里面4位英雄少年向觀眾展現了歡笑臉龐,眼神中無不透露出堅毅與肯定,制造了一種隔時空對話和對視的視覺互動效果。受眾對原作內容通常有著原始的文化記憶,當他們接觸到這些修復后的信息時,也對作品中的事實性信息有了更多的直觀認知。
在“距離”維度,受眾能夠看清的圖像內容越細,距離感就會越弱,越能夠建立近感關系。對于老照片來說,圖像信息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受眾無法觀察到更多的細節(jié),容易對攝影圖像的信息產生模糊的認知感覺。而AI修復攝影可以有效解決圖片的“放大”觀看問題,使得受眾可以自由地對圖像內容進行取景觀看,將受眾置于“近距離”的觀看場域中,賦予攝影圖像更多的互動意義呈現。例如,2024年10月25日八路軍文化數字體驗館在武鄉(xiāng)縣正式啟幕,體驗館中展示了40余張武鄉(xiāng)籍抗日英雄的照片,它們都經過了AI高清修復,恢復并補足了丟失的信息。觀眾不僅能夠看清整體樣貌,還可以近距離觀察細節(jié),形成更有效的視覺欣賞。AI修復可以有效縮短圖像與受眾的距離,將受眾卷入攝影的故事場景,這有助于增強公眾的歷史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在“態(tài)度”維度,一些富含情緒和觀點的攝影作品,可以通過對受眾的情感引導和積極的情緒傳播,幫助受眾建立積極的文化態(tài)度。AI修復攝影是一種“選擇”的結果,修復工作者在選取對象及其內容方面存在明顯的偏向性,而且AI的背后是人,AI修復實際是人對視覺符號的主觀建構。2024年9月30日新華社發(fā)布了一則《AI看舊圖:盛世如您所愿》的動圖短視頻,視頻中的老照片經過AI技術的修復和處理,不僅提高了畫面的清晰度和色彩飽和度,還使得照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立體。修復人員利用AI技術讓老照片中的人物“活”了起來,并配上解說詞和音樂,形成了強烈的情感態(tài)度引導。在社交平臺上,這一系列的歷史人物動態(tài)圖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有效激發(fā)了他們的愛國情懷。AI修復作為一種視覺再生產的具體實踐,成為文化記憶的中介化話語,通過對視覺符號的重塑來“修復”圖像指涉的故事。
3.為視覺表征引入新的“構圖”元素。就攝影的記憶生產來講,視覺構圖關乎視覺傳達功能,從而影響文化記憶的建構。AI技術可以重塑視覺構圖形式,凝練圖像的敘事信息,使得核心意義更加突出?!耙话銇碚f,凝縮符號具有某種強大的情感動員或爭議制造功能,可以借助數據挖掘等方式進行確認?!盇I修復攝影的價值在于為受眾提供更加明晰的構圖結構,AI技術具有捕捉和提煉視覺元素的能力,圖像的視角、光影層次、構圖形式、色彩、空間關系等可以被策略性地加強,引導受眾選擇性地接受和理解畫面內容。構圖的目的在于表達,顯著性的構圖造型可以形成顯著性的視覺表達,這種顯著性主要體現為“真實性”和“表征性”的增強。
人們將過去的照片視為一種“視覺史料”,所以真實視覺非常重要,它可以消除受眾的文化認知偏差。很多攝影老照片雖然完成了“原始記憶”的記錄,但是沒有達到“真實完整”的再現水準。AI技術能夠修復信息值較高的視覺內容,尤其是圖片的主體,使受眾獲取更準確的視覺信息。例如,2021年6月25日央視新聞發(fā)布了“白求恩工作照”的AI修復影像,照片清晰再現了當時艱苦的工作環(huán)境。在構圖中,白求恩大夫處于畫面的結構中心,形象最為突出,左臉頰上的皺紋和緊張的神情格外明顯。而且AI技術還刻意讓醫(yī)護人員的手動了起來,使得畫面中心的手術臺區(qū)域成為視覺中心,并且配用了“槍聲”音效,讓觀看者更加真實地感受到這位國際友人救死扶傷的精神。AI修復攝影對于人們文化記憶的塑造,主要體現為從“內容喚醒”的視覺形式出發(fā),實現“意義喚醒”的傳播效能。如果要達成“喚醒”的目的,對攝影圖像“真實性”的恢復必不可少,真實是最具文化說服力的。
AI修復攝影對于原有的圖像結構形式有著較大幅度的改變,從而建立起新的視覺表征系統(tǒng),生成新的視覺意義,完成圖像語言對現實文化的轉述、表征和傳播。這種“二次加工”的圖像形式是文化記憶的再現和重構,其表征性的視覺構圖是一種精神范式的顯現,通過對光影、色彩、空間布局等視覺圖式的處理,滿足受眾對文化記憶的視覺感知需求。例如,2024年8月21日大江新聞客戶端發(fā)布了一段“AI技術復原方志敏”的影像,展現了AI技術對原始照片二次加工的強大能力。原始照片存在模糊、褪色、劃痕等諸多問題,且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信息丟失殆盡。修復人員利用AI技術對人物的面部特征、表情、姿態(tài)等進行了精細化的處理和調整,還原了方志敏的高清彩色人物肖像,同時復原了人物后面的景物信息,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景深空間感,形成了新的人物與環(huán)境的構圖關系。而且,修復人員通過AI技術將靜像轉化為動圖,使其“開口說話”,增強了觀眾的沉浸感和情感體驗。被記憶的前提是被認知,攝影作品的視覺信息只有進入當代受眾的認識和情感領域才可以參與他們的文化記憶建構。
三、結語
攝影是人們“觀看”過去世界的方式,AI技術開拓了文化記憶再生產的新思路,對攝影作品的文化再定位與價值再生產有著重要意義。AI是一種記憶生產的技術工具,攝影圖片是參與記憶再生產的資料,AI修復攝影的開發(fā)與文化記憶的重構、形塑密切關聯(lián)在一起。AI修復攝影可以依循一定的視覺語法建構視覺文化,為視覺傳播引入新的“再現”意義,為視覺模態(tài)引入新的“互動”形式,為視覺表征引入新的“構圖”元素,再塑現代受眾的文化記憶。
參考文獻
[1]添志鵬.記憶再生產視角下檔案資源開發(fā)的思路與策略[J].檔案與建設,2019(11).
[2]王曉升.從再現生活到再生產權力——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新理解[J].天津社會科學,2012(06).
[3]王南杰.基于視覺語法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新聞攝影圖片圖像意義建構——戰(zhàn)“疫”新聞圖像研究之一[J].新聞愛好者,2021(01).
[4]陳靜茜,馬澤原,商圓圓.“再現”的偏向:食安報道圖片的視覺互動意義(2008-2018)[J].新聞記者,2019(06).
[5]劉濤.媒介·空間·事件:觀看的“語法”與視覺修辭方法[J].南京社會科學,2017(09).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