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字讀與“贛”同,為重慶市忠縣原 井鎮(zhèn)的地名專用字。首先通過文獻梳理,考證“ ”字流變情況。在此基礎上,結合歷代考釋,探討該字屬性、字源、流變關系等。最后分析該字的文化因素以及歷史傳承。最終認為重慶市忠縣 井溝等地名中的生僻字“ ”字的本字或應為“監(jiān)”?!?”字應定性為地名俗字。望有助于地名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關鍵詞: ;生僻地名用字;地名俗字
“ ”字讀與“贛”同,為重慶市忠縣原
井鎮(zhèn)的地名專用字?,F(xiàn)存 井溝、 井河等地名。古代字書與韻書對“ ”字均無記載?,F(xiàn)代語文工具書對該字的記載也十分簡略,如《漢語大字典》:“ ,gàn, 井溝,地名,在重慶忠縣?!盵1]《中華字?!贰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的記述皆保持一致。
一、傳世文獻中的相關記載
從楷書字形看,“ ”字無疑可分析為從“洽”“甘”聲,部件組合似乎很清晰。但該生僻字固化在一地之地名中,語義不清,不知其確指含義。因此,該字形從“洽”“甘”聲的構形堪稱可疑,大概經歷了一些發(fā)展演變過程。
傳世文獻中有關 井的記載可追溯至東晉。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四部叢刊史部)卷一:“臨江縣,枳東西百里,接朐 ,有鹽官在監(jiān)、塗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門亦家有鹽井?!盵2](西應為四)“監(jiān)溪”即“ 溪”,今 井河。
《水經注》(四部叢刊史部)卷三十三:“江水又東逕臨江縣南,王莽之監(jiān)江縣也。華陽記曰‘縣在枳東四百里,東接朐 ,縣有鹽官。自縣北入鹽井溪。有鹽井營戶溪水沿注江。’”[3]因酈道元為北朝人,故南方水系多采文獻著述。酈道元引常璩之《華陽國志》,但水經注眾刻本均為“鹽井溪”與《華陽國志》眾刻本不符,應類“王莽之監(jiān)江縣也”注云“案監(jiān)近刻訛作鹽”之誤,“監(jiān)江縣”誤作“鹽江縣”。故不采鹽井溪一說。
《新唐書》地理志三十:“忠州南賓郡,下?!h五。臨江,中下。有鹽?!f州南浦郡,下?!h三。南浦,中。有塗 監(jiān)、漁陽監(jiān),鹽官二?!盵4]或因行政區(qū)劃變更或記述訛誤, 井此時歸屬鄰近忠州的萬州南浦郡南浦縣。但塗 地望明確,指今塗井 井。
影宋鈔本《元豐九域志》記載:“中下,臨江。九鄉(xiāng)。塗井、 井(闕)二鎮(zhèn)。”[5](嘉慶)《四川通志》卷三十輿地志忠州下引《九域志》:“臨江縣有塗井渰井二鎮(zhèn)”。[6]而(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卷四百六十卻載,“九域志‘臨江縣有塗井鹽井二鎮(zhèn)’”。[7]一作渰井,一作鹽井,二者不同,無可考。但筆者認為“鹽”易與“監(jiān)”混,而“ ”已被記述,就字形而論,“渰”與“ ”形近,當作渰井的可能性更高。
(萬歷)《大明會典》卷三十三戶部二十:“涂甘井鹽課司”[8]。但涂甘二字應為一字,理據(jù)有三。一,內證。鹽課司所轄數(shù)目明確,《大明會典》中有“新羅等二井鹽課司”“黃市等二井鹽課司”[9]為證。因此“涂甘井”就數(shù)目來說應為一井。二,但四川并未有名為“涂甘井”的鹽井見于其余文獻,因此孤例不證?!巴扛示被驗橛浭鲇炚`。三,外證。萬歷刻本《文武諸司衙門官制》卷三,四川鹽課提舉司類目中記載為“渰井鹽課司”[10]。明代后期著作《無夢園初集》以及《古今鹺略》皆記述為“渰井”。涂甘井即渰井,反之亦然。由上述可知,涂甘二字應合為“ ”。應為不識“ ”,誤作涂甘。明后期,“渰井”該地名被首次記述。
康熙年間,當今“ ”字字形首次出現(xiàn)于忠州貢生熊宣所作的《塗 二溪辯》中。[11]
(雍正)《四川通志》卷十四“又按川屬上流永通富義仙泉黃市福興廣福華池通海新羅羅泉郁山渰井云安大寧凡一十五鹽課司……”。[12]“ ”作“渰”。
忠縣現(xiàn)存最早志書《乾隆忠州志》卷首忠州圖中,“ 井”作“" ”。卷二鹽井載“塗井,去 井四十里?!币约啊?井后高山二井無名”。[13]清鈔本中反映了“ ”字的部分訛混現(xiàn)象。其中“ ”可視為“ ”的異體字。“ ”“渰”可視為“ ”字傳抄所產生的錯訛。
(嘉慶)《四川通志》卷二十二輿地志二十一“又東北有 溪河西北有注之”。[14]“ ”作“ ”,異體字。
《四川鹽法志》卷五井厰五記載:“忠州直隸州……井厰曰涂曰洽”。注云:“舊作涂、洽(俗加甘)?!盵15]但并無文獻記述“涂洽”或“洽涂”,故“舊作涂洽”一說不采。
通過對文獻的初步梳理,發(fā)現(xiàn)有關 井的記載零星且曾記載忠州的文獻多有散佚。如六載為官忠州的李吉甫所撰《元和郡縣圖志》中忠州卷全缺,僅部分書目有引,但未涉及 井。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百七十三忠州亦全缺。同時明清之前記載跨度較大。在此背景下,“ ”字的演變路徑并不過于明晰。
在目前可見文獻中,“ ”字演變路徑為“監(jiān)→ →渰→ ”。
二、“ ”字考釋
匯集歷代考釋,可大致分為如下四種觀點。
一,口碑資料、民間傳說。相傳, 井河上游三角灘流來的河水與 井河的鹽水混流,合飲而甘,忠州有識之士取其意,遂造出了“ ”字。 井鹽確有味甘的記述?!妒袼洝肪砹d,“渰井產鹽。水經注所謂鹽井溪。鹽細白如面而味甘。井寬敞如家井,下處溪濱。夏月溪漲,淡水滲滿。漲退取煎如故,不以淡水壞鹽也?!毕c鹽鹵在漲水季節(jié)合流與民間傳說混流相印證。[16]有其合理成分。
二,“ ”即“監(jiān)”。熊宣《塗 二溪辯》“……監(jiān)溪即今 溪也。今易塗監(jiān)為塗 ,其方言轉音之譌歟?抑年代久遠傳寫之偽、有以失其真歟?……又何問以監(jiān)作 者哉。 ,古暗切,俗呼‘淦’,古無此字,不可不辯?!盵17]其認為“ ”的本字為監(jiān),文字產生變化的原因是“方言轉音之譌”或“年代久遠傳寫之偽”;學者劉琳在《華陽國志校注》的注釋中寫道,“監(jiān)溪即今忠縣東的 溪河,又名黃金河?!?’音干(gàn),‘監(jiān)’古音亦近干?!盵18]監(jiān),《廣韻》“古銜切,平銜見。談部?!备?,《廣韻》“古三切,平談見。談部?!盵19]確系如此。
三,“ ”即“渰”。嘉慶十八年,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瞿曾撰《創(chuàng)修會通橋記》,“余嘗考《說文》字典諸書, 字,從廾不從甘。《顏氏家訓》引詩作‘有 凄凄,興云祁祁’?!睹珎鳌罚骸?,陰云貌,讀若弇。’而《唐韻》又讀 若甘。今土音從甘,遂譌作 。此字書韻書之所未采而辨物居方者,不可不審也。余聞
之山嵐,朝夕云氣霏霏,濕潤熏蒸,渰浸下土,此蓋嘉名之所由。”[20](所引《顏氏家訓》《毛傳》《唐韻》字句中 皆應為渰)其認為,因“土音從甘”,渰因此寫為 。并別具新意地從氣候角度指出“ 之山嵐,朝夕云氣霏霏,濕潤熏蒸,渰浸下土。”與渰之陰云貌相符,因此表示“此蓋嘉名之所由”。《唐韻》中無“ ”字。渰為“衣檢切”、影母,而甘為“古三切”、見母。聲母存在差異,但“渰”字中古音屬于咸攝、三等韻,“甘”屬于咸攝、一等韻,勉強能稱之為讀音近似。但瞿曾的見解,從一開始就支撐依據(jù)不足,因《說文》中并無“ ”字。
四,楊震造字說。道光《忠州直隸州志》卷八,“郡北二十五里有 井……相傳漢關西夫子楊震掘塗 二井得名,故至今兩井竈民祀楊公為井主之神……即一生未入蜀也。”[21]正如楊震“一生未入蜀也”,該說不采。
陳登龍《蜀水考》卷四[22],“ 即渰。相傳漢楊伯起刺荊州時所鑿,今祀為井神?!痹摽捶òc四。
歷代的考釋,雖部分理據(jù)性略有欠缺,但給予了筆者方向性的引導。結合已推知出的“ ”字演變路徑“監(jiān)→( )→渰→ ”,為“ ”字演變路徑附上理據(jù)性解釋。
“ ”字可視為類化字?!跋瘛宜健畟韨h’這種因類化而使其偏旁與其他字趨于一致的現(xiàn)象,就是文字學上所謂的‘類化法’,由之產生的漢字就是‘類化字’?!盵23]“ ”字雖涉及唐順宗時事,但最早只被記述于《新唐書》南宋刻本中,因此目前只能認為南宋已存在“ ”字。由“ ”字可推知“ ”亦音近“甘”,與“監(jiān)”音近?!?”字應為土人受形聲字思維影響為“監(jiān)”字所造的形聲字,以“甘”為聲符、以塗井之“塗”類化而成。
但經由“ ”似乎很難直接推導出“渰”的發(fā)展路徑,認為是傳寫之誤亦可。但若推測忠州人士最早造出的形聲字為“ ”字,取洽之合、會合義,意謂鹽水與河水混流。后在書寫塗 監(jiān)時,產生受上下文影響的類化字“ ”,似乎更合乎情理?!?”是官方不識俗字“ ”產生的類化,還是民間自發(fā)的類化,不得而知。
“ ”演變?yōu)椤皽{”的路徑。正如上文所考《乾隆忠州志》鈔本中“ ”與“ ”俱存,應為抄書人不知“ ”或不細察等故。(同治)《忠州直隸州志》有“ ”字脫落成此“ ”,形如“渰”之異體字。不細察,易混為“渰”。“ ”與“渰”形近,應為渰井之由來。
綜上所述,“ ”字應或為新增漢字,性質為地名俗字,本字或為“監(jiān)”?!?”字產生較早,不晚于南宋。“ ”字音近“監(jiān)”“甘”,義為鹽水與河水混流,聲符“甘”表意亦可。
三、“ ”字文化因素及其歷史傳承
許多傳承至今的地名中都承載了珍貴的文化信息,“ ”字同樣如此。
“ ”字的本字“監(jiān)”亦與鹽有關。學者任乃強舉例論述肯定臨字是古代食鹽的代稱,認為監(jiān)是緣臨字產生的,并認為監(jiān)是皿盛臨(鹽)之省文,表示鹽已煎成了。[24]這與 井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緊密相關。
井位于長江北岸,擁峽江漁鹽之利,因鹽而聚,因鹽而興,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上世紀鹽業(yè)生產未曾間斷。距今約5000-4800年前,忠州先民因采集鹽鹵,聚集在 井河的兩岸,以陶器制鹽,逐漸形成了面貌獨特的中壩文化。已發(fā)掘的中壩遺址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制鹽場,延續(xù)時間長,無空白期,被譽為大地史書。原位于距忠州縣城西北8公里的 井河東岸古驛道旁的全國現(xiàn)存最完好的仿木結構石闕“無銘闕”,盡述經營鹽業(yè)先民的財力雄厚與富甲一方。
井久遠的產鹽歷史,決定了當?shù)鼐用竦奈幕卣鳌?井最重要的廟宇是井主廟,全稱井主南帝廟,是為紀念井神楊伯起而建。楊伯起即“關西孔子”楊震。相傳是楊伯起在 井、塗井發(fā)現(xiàn)了鹽泉,給當?shù)貛砹素敻?,所以人們建廟紀念他。雖清朝時地方志中已證偽,但這并不影響井神的相關活動與信仰,因為真正崇拜的是鹽。據(jù)稱,楊伯起的生日是農歷七月二十三,每年這一天,
井都要舉行廟會,當?shù)孛癖娨侥铣湎宸粠в垊F來演出祝壽,前后歷時近兩月,動輒耗費數(shù)千元,直到民國時仍如此。
“ ”來源于鹽,本字或為“監(jiān)”,形聲俗字。字形,從“洽”“甘”聲,聲符“甘”亦可表意。字音,古音近“監(jiān)”“甘”,今讀與“贛”同。字義應為因鹽井位于溪邊,溪水與鹽水合流?!?”之一字含五千年之鹽史與歷史傳承,文化因素亦頗豐。因三峽水庫的建成,原 井場鎮(zhèn)已變?yōu)楦邖{平湖的 井溝風景區(qū)?!?”字成為了日常可觸碰的文化基因?!?”字具有歷史溝通和文化延續(xù)的功能。
注釋:
[1]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2版縮印本下)[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8:1260.
[2]常璩撰.華陽國志[M].上海:商務印書館.
[3]酈道元注.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 初編史部74 水經注[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1755.
[4]歐陽修奉敕撰.百衲本《新唐書》7[M].上海:商務印書館.
[5]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元豐九域志(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4:392.
[6][14]常明修,楊芳燦撰.(嘉慶)四川通志[M].嘉慶二十一年木刻本.
[7]穆彰阿撰.(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M].上海:商務印書館.
[8][9]申時行撰.大明會典[M].明萬歷內府刻本.
[10]陶承慶校正.文武諸司衙門官制[M].明萬歷刻本.
[11][17]侯若源修.柳福培撰.(同治)忠州直隸州志[M].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12]黃廷桂纂修.張晉生編纂.(雍正)四川通志[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佚名撰.忠縣黨史研究與地方志編撰辦公室整理.乾隆忠州志[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
[15]丁寳楨撰.四川鹽法志[M].清光緒刻本.
[16]李元撰.蜀水經[M].清嘉慶傳經堂刻本.
[18]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4:68.
[19]宗福邦,陳世鐃,于亭主編.古音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1411,1354.
[20][21]吳友箎修.熊履青纂.(道光)忠州直隸州志[M].清道光刻本.
[22]陳登龍撰.蜀水考[M].清光緒五年楊氏清泉精舍刻本.
[23]張涌泉.敦煌文書類化字研究[J].敦煌研究,1995(4):71.
[24]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