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務必”思想是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也是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時代要求。探析從“兩個必然”到“三個務必”思想的歷史必然,從人類文明、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等視角把握“三個務必”思想的內在統(tǒng)一,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有著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并強調,“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一思想彰顯著大國執(zhí)政黨的歷史自覺和政治自覺,是破解大黨獨有難題的思想武器。當前,研究“三個務必”思想精神實質,是探尋黨百年奮斗成功的關鍵所在,是學習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的現實需要,也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歷史必然。
“兩個務必”思想的現實考量
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由此可知,我們的黨中央已經在深刻思考著對執(zhí)政之后,如何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下堅持和加強黨的優(yōu)良作風教育的重要性,也間接指明西柏坡精神的價值旨歸是“兩個務必”思想。
一、是基于中國革命、建設偉大歷程長期性和艱巨性的現實考量
自黨成立以來,貫穿于黨的奮斗歷程的一根紅線就是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不驕不躁的工作態(tài)度。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面對日本侵略者,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先后取得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zhàn)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外來入侵者,同時我們的黨也犧牲了幾十萬英勇黨員和幾萬英勇干部,以鮮血和生命向全國人民表明自己努力奮斗的目標是現實存在的。可見,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源,更是對“兩個務必”思想生動的詮釋。
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既是錘煉黨的作風建設的基礎,也是堅持黨的性質、宗旨的要求。在西柏坡時期,鑒于人民軍隊隊伍不斷擴大,官僚主義開始滋長,脫離群眾,漠視群眾需要和疾苦,居功自大的思想,若不及時加以教育,革命勝利成果將會葬送??傊?,在此關鍵時期,“兩個務必”的提出,恰恰是對歷史經驗教訓的把握。
二、是基于中國共產黨作出“兩個轉變”同時并舉思想的深刻認識
七屆二中全會是黨在西柏坡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是系統(tǒng)謀劃全黨執(zhí)政后工作重點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毛澤東同志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分析了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將實現“兩個轉變”同時并舉改變。同時指出:“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xiāng)村并由城市領導鄉(xiāng)村的時期?!币环矫妫h執(zhí)政的環(huán)境發(fā)生重大變化。城市環(huán)境相比農村環(huán)境而言,黨員干部的居住條件、飲食條件都會獲得極大改善,這會使一些黨員干部產生各種錯誤的思想,還會做出脫離群眾的不良行為。另一方面,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相對落后。與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大城市不同,中國共產黨人努力學習生產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城市管理經驗也在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仍然需要大力發(fā)展工業(yè)、商業(yè)、金融業(yè)等行業(yè),盡快恢復破敗的國民經濟,只有這樣人民的政權才會更加鞏固。
三、是基于對歷史上執(zhí)政經驗教訓的清醒自覺和深刻把握
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總歸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歷史興衰周期率”。1944年,毛澤東同志非常重視郭沫若在《新華日報》發(fā)表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鑒于此文對李自成敗亡的歷史原因進行了深刻總結,時刻提醒黨的高級干部,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永遠與人民在一起。1949年,在黨中央從西柏坡移駐北平之際,毛澤東同志保持清醒的頭腦,對身邊工作人員進行艱苦奮斗的教育,多次就“進京趕考、退回來就失敗了、絕不當李自成”與周恩來、劉少奇等同志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芍珴蓶|等中央領導人堅持歷史視野,重視總結過去,展望未來。
“三個務必”思想的歷史必然性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三個務必”思想,并在不同場合對其精神內涵進行闡釋,當前從“兩個變局”“民族復興”“共同富?!薄叭祟愇拿餍滦螒B(tài)”等角度進行深刻解讀其歷史必然性,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三個務必”是應對國際國內局勢的必然之舉
當前,世界進入動蕩不安的歷史時期,從國際變化局勢來看,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對峙局面有所改觀。中國作為世界上負責任的發(fā)展中國家,在世界遭遇疫情和經濟下滑的雙重壓力之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抗疫,堅定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高度贊揚,作為新興國家力量正在逐步崛起。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變局出發(f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鄭重告誡全黨:“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由此可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越是艱巨,越要不斷加強黨的領導,確保黨員干部始終保持優(yōu)良作風。
二、“三個務必”是推進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本質要求、戰(zhàn)略安排,明確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不同于以往的馬克思主義作家設想的模板,又是不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翻版,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僅要繼續(xù)堅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和堅定不移大刀闊斧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也要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更要主動防范和化解各種挑戰(zhàn)。
三、“三個務必”是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構建的現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指明了新時代我們的文化使命,同時結合現實需要對“兩個結合”進行全面闡釋和解讀。黨自成立以來,就注重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相結合,善于從中華文明中汲取“為民造?!钡膱?zhí)政元素,建構起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黨執(zhí)政的內在機理,帶領人民取得了“四個偉大成就”,建立新中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大歷史觀的視角創(chuàng)造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三個務必”思想的內在統(tǒng)一
在新的趕考路上,面臨的矛盾與挑戰(zhàn)也更為復雜嚴峻。在此背景下,提出“三個務必”,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莊嚴宣告:“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是為大多數人的利益而服務的。新起點,黨要帶領人民繼續(xù)堅持深化全面改革開放,推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現代化,但當前我們黨面對的問題和形勢十分嚴峻,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一步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同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也不是一馬平川、朝夕之間就能到達的”。要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解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難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向縱深發(fā)展。
二、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
艱苦奮斗是一個人精神狀態(tài)的體現,也是一個政黨完成歷史使命的政治清醒。“百年黨史充分表明,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我們黨歷經風雨滄桑卻更加充滿活力的關鍵密碼,是我們黨的事業(yè)從‘星星之火’走向‘燎原之勢’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出臺中央八項規(guī)定整治黨員作風建設,正風肅紀,解決了黨內存在的一些問題,清除了黨內存在的隱患,管黨治黨取得了顯著成就。
三、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號角已經吹響,曙光在前,前途光明。今天,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十分艱巨,前行的道路上會遇到各種“攔路虎”,這是考驗一個政黨能否主動擔當的關鍵時期。國家安全形勢嚴峻復雜,反對各種敵對勢力任務仍然任重道遠,依舊需要持之以恒加強作風建設,消除各種嚴重隱患,以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革命意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三個務必”的歷史啟迪
今天,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人要牢記“三個務必”思想,自覺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筑牢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思想根基、確保黨內教育活動走深走實。
一、堅持“三個務必”思想,自覺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蘊含著獨特歷史背景,它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也代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黨具有先進性和純潔性。“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蓖瑫r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才能獲得更加健康和長遠發(fā)展。
二、堅持“三個務必”,筑牢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思想根基
毛澤東一直思考該如何保持黨長期執(zhí)政的問題,他提出“兩個務必”思想,為加強執(zhí)政黨建設提供了可靠保障?!叭齻€務必”思想和“三個不變”是有機整體,“不變質”即黨的性質永遠不改變,其與初心和使命相吻合,意指永遠以人民利益為主;“不變色”即黨的先進性永遠不落后,其與謙虛、謹慎相一致,意指永遠發(fā)揮積極作用;“不變味”即黨的理論指導不動搖,與斗爭精神相符合,指要始終堅持建設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
三、守牢“三個務必”,確保黨內教育活動走深走實
開展黨內教育活動,是解決黨內突出問題和矛盾的現實使然,也是涵養(yǎng)黨內政治生態(tài)的先手之棋。黨內教育是思想建黨本質的具體體現,也是思想力量的外化舉措。2012年以來,黨中央分別從理論、歷史、實踐、制度等方面連續(xù)開展了一系列黨內主題教育活動,在人民群眾當中引起強烈反響,黨員干部作風面貌持續(xù)改觀。因此,在關鍵歷史時期開展黨內主題教育是我們黨歷經百年偉大斗爭實踐而來,是推進高質量黨建建設的偉大創(chuàng)舉。
作者簡介:
陳義娟,2000年生,女,漢,河北廊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明霞,2001年生,女,漢,河北衡水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