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作為學生成長的關鍵轉折點,是塑造人格、積累知識、發(fā)展能力的重要時期。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探索創(chuàng)新且富有成效的家校共育多維路徑,不僅能提升教育質量,更能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筑牢根基。
一、革新校本課程:點亮學生成長燈塔
(一)情境德育,鑄魂育人
創(chuàng)設沉浸式德育情境,圍繞“家國情懷”“品德修養(yǎng)”“社會責任”三大主題,精心策劃主題系列活動。以體驗教育為核心,緊密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助力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然接受愛國教育、思政教育。圍繞不同類型的地域文化,精心策劃系列主題活動。如在海防文化活動中,除了組織隊員參觀奇山守御千戶所等海防建筑、邀請專家講述戚繼光抗擊倭寇等海防故事外,還可組織海防知識挑戰(zhàn)賽,家國情懷在心中油然而生。在海洋文化活動里,開展“我是海洋衛(wèi)士”行動,帶領學生前往海灘,參與海灘清潔活動,親身體驗保護海洋環(huán)境的重要性。組織隊員監(jiān)測海水水質,學習水質檢測的方法和指標,了解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學生切實體會到自己作為社會一員的責任,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塑造。
(二)定制心育,護航成長
打造主題式序列化心理班會課程,助力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以年級為單位,初一、初二進行專注力、自律能力、自信心等各項心理素質提升,如“專注力訓練課程”借助專注力游戲,完成指定任務挑戰(zhàn)。通過趣味十足的方式,學生的專注力得到有效鍛煉?!皶r間管理大師養(yǎng)成記”課程則從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制訂詳細的學習和生活計劃,并借助時間管理APP進行自我監(jiān)督和調整。在課程的幫助下,學生逐漸學會合理安排時間,自律性得到顯著提升。在職業(yè)規(guī)劃方面,初三、初四級部通過借助國家中小學智慧平臺資源進行授課,引導學生興趣探索,職業(yè)匹配,讓學生對不同職業(yè)有更直觀的認識。從而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職業(yè)興趣,為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做好準備。
(三)勞動賦能,實踐啟智
將勞動教育融入日常學習與生活,充分發(fā)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在校園內開辟“校園農場”“石榴柿子采摘節(jié)”,學生全程參與農作物的種植過程,從播種、澆水、施肥到石榴、柿子的采摘,學習農業(yè)知識,體驗勞動的艱辛與樂趣。設立“校園服務崗”,讓學生輪流擔任圖書館管理員、餐廳幫廚等職務。通過參與這些校園服務工作,學生增強責任意識,習得生活技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家庭勞動,并舉辦“家庭勞動技能大賽”。設置家居整理、家務清潔等比賽項目,以賽促學,激發(fā)學生參與家庭勞動的積極性。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家庭勞動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實現(xiàn)了家校勞動教育的有效銜接。
二、定制家長課程:賦能家庭教育智慧
(一)理念升級,接軌前沿
“家長教育理念升級營”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線上,搭建專門的學習社區(qū),定期推送教育理念文章、專家講座視頻等學習資料。線下,舉辦“教育理念分享沙龍”,邀請專家與家長面對面交流。針對“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思維”“應對孩子的情緒問題”等家長關心的熱點話題展開深入討論。
(二)技巧特訓,科學育兒
開設“親子溝通技巧特訓班”,運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幫助家長掌握有效的溝通策略。在特訓班中,模擬親子沖突場景,讓家長理解孩子的需求,避免使用“暴力語言”。開設“學習力提升工作坊”,針對不同學科的學習特點,為家長提供科學的輔導方法和豐富的學習資源。
(三)經驗共享,攜手共進
定期舉辦“家庭教育實踐分享會”,邀請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成功經驗的家長上臺分享。分享內容涵蓋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等多個方面。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鼓勵家長根據自身職業(yè)特長和興趣愛好,為學生開設特色課程。
三、深化協(xié)同共育:編織教育合力網絡
(一)數據驅動,精準施教
每學期初、末開展“學生心理狀況多模態(tài)線上測評”,維度包括優(yōu)勢品格、情緒特點、人格特質多個方面,依靠學生的心理測評數據和反饋,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指導學業(yè)規(guī)劃,報告精準定位學生的優(yōu)勢與不足,為教師和家長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建議。教師根據報告制訂教學計劃,家長依據報告調整家庭教育策略,更加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通過大數據的精準分析,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學生提供更貼合其需求的教育支持。
(二)多元聯(lián)動,拓展邊界
構建學校、家庭、社區(qū)、社會機構多元參與的協(xié)同育人網絡,充分整合各方教育資源。學校與社區(qū)緊密合作,利用社區(qū)豐富的文化資源,開展“社區(qū)文化節(jié)”“民俗文化探尋”等活動。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拓寬了社會視野,增強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三)學生主體,民主治教
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家校共育決策機制,成立“家校共育委員會”。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共同探討學校管理、課程設置、家庭教育等重要問題。例如,在德育活動設計、食堂菜品選擇等事項上,充分聽取各方的意見。通過這種方式,構建更加和諧、民主的教育生態(tài)。
家校共育創(chuàng)新實踐是一項系統(tǒng)而復雜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與緊密配合。通過創(chuàng)新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打造家長課程,提升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強化家庭教育的支持作用;推進協(xié)同共育,整合各方資源,構建全方位的教育網絡。只有家校社攜手共進,才能為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更加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在新時代的浪潮中茁壯成長。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