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nèi)容
“認識時間”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內(nèi)容,本單元復習課聚焦于時間單位“時”和“分”的深入認知,旨在幫助學生鞏固對時間計算的理解,并拓展到“秒”,為學生提供進階路徑。
二、教學目標
運算能力:深入理解時間單位的換算關系,能夠準確進行時間加減運算。
直觀想象:直觀感知鐘面上時針與分針的運作規(guī)律,提升空間感知能力。
邏輯推理:分析、推理時間運算的內(nèi)在規(guī)律,培養(yǎng)邏輯推理與數(shù)學建模的思維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時針、分針的運動規(guī)律,理解并能準確表達時間單位之間的關系,把握1小時等于60分鐘的核心概念。
教學難點:準確認讀時間,在非整點的情況下,能夠清晰區(qū)分并理解時間觀念,借助數(shù)字化工具建立準確的時間認知。
四、教學準備
可視化教學工具:希沃白板、GeoGebra軟件、MindMaster思維導圖工具,可展示直觀動態(tài)的時間單位運作規(guī)律。
多媒體素材:鐘表模擬軟件、課件,可用于課堂互動,幫助學生理解時間單位的換算規(guī)律。
實物準備:鐘表及鐘表模型,供學生在課堂操作中直觀感受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規(guī)律。
五、理論依據(jù)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diào)知識的獲取是主動構建而非被動接受的過程。該理論認為,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經(jīng)由實際操作和問題解決活動逐步構建新的認知體系。在時間概念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使用鐘表模型,觀察時針與分針的運作,使用思維導圖等可視化思維工具整理時間單位之間的關系,借助實際操作活動逐步幫助學生建構對時間單位的理解。
(二)加涅的教學設計理論
加涅的教學設計理論提出“學習過程應系統(tǒng)化,按照特定的步驟順序推進,幫助學生有效達成學習目標”。加涅認為,學習應從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激發(fā)動機開始,經(jīng)過呈現(xiàn)學習材料、提供指導和反饋,最終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遷移。在本次教學設計中,教師可利用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反思時間管理的重要性。接下來開展動態(tài)的鐘表模型操作、分組討論和繪制思維導圖等活動,直觀且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知識。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教師播放視頻,展示學校日常時間安排和學生日常生活中需要準確掌握時間的場景,如早上起床、上學、午飯、放學等多個具體時間節(jié)點。)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應用,仔細觀察視頻,思考:這些活動發(fā)生在什么時候?
生:我們早上7點起床,7點40點去學校,12點吃午飯,下午6點放學。
師:是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時間管理,如果沒有準確的時間概念,會發(fā)生什么?
生:會遲到,還可能錯過重要的事情。
師:沒錯,今天我們就來復習時間單位時和分,看一看如何準確掌握時間。
(教師使用課件展示鐘表的基本構造,逐步放大鐘面,顯示時針、分針以及數(shù)字刻度,形成清晰的鐘面模型。)
師:大家看看這幅動態(tài)圖,這是什么?
生:鐘表。
師:對,鐘表是我們認識時間的重要工具,今天我們回顧鐘表的工作原理,想想如何讀懂它指示的時間?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實際場景,引入時間概念,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時間的價值。將數(shù)感與生活聯(lián)系,鼓勵學生從數(shù)學角度觀察生活中的時間管理需求,幫助學生建立時間單位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培養(yǎng)應用意識。)
(二)可視工具,呈現(xiàn)概念
(教師展示GeoGebra動態(tài)工具,呈現(xiàn)時針和分針的同步運作模型。首先展示一個簡單的場景:分針從12點開始旋轉,時針逐漸跟隨變化。)
師:大家看這里,這就是今天要復習的重要內(nèi)容——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的運作方式。我們先來看分針如何運作。
(教師使用GeoGebra展示分針以60分鐘為一圈的運動,時針同步以1小時為一格緩慢移動,突出分針與時針移動速度的對比。)
師:現(xiàn)在分針走了一整圈,也就是60分鐘,時針也向前移動了一格。也就是說分針走一圈,時針會走多少?
生:時針走1格。
師:非常好,這就說明1小時等于60分鐘。大家再仔細觀察這個過程,時針和分針同時在走,但它們走的速度相同嗎?
生:不同,分針比時針快得多。
師:對,因為分針負責計分,而時針負責計時。那么,現(xiàn)在大家說一下,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鐘?
生:60分鐘。
師:時針走一格呢?
生:1小時。
師:非常好,這就是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的基本運作規(guī)律。接下來我們復習如何讀出時間。
(教師將動態(tài)模型暫停,固定在某個時間點,如9時15分,并展示時間讀數(shù)規(guī)則。)
師:看這個時間,時針已經(jīng)走過了9點,分針走到了3的位置,這個時間是幾點幾分?
生:9時15分。
(設計意圖:借助GeoGebra動態(tài)工具的動態(tài)展示,幫助學生直觀感受時間單位之間的關系,借助可視化工具讓學生理解時針、分針的不同運作節(jié)奏,增強學生對時間結構的直觀理解。)
(三)互動體驗,操作應用
(教師給每個小組發(fā)放實物鐘表模型,要求小組學生根據(jù)教師口述時間,自己撥動時針和分針。)
師:接下來,大家根據(jù)我說的時間,準確撥出時針和分針的位置,準備好了嗎?
生:準備好了。
師:撥到7時30分。
(學生開始撥動鐘表模型,教師巡視,檢查學生的操作情況。)
師:誰愿意上來展示一下你撥的時間?
(一名學生上前展示他的鐘表。)
師:他的時針指向7,分針指向6,表示30分鐘,他撥對了嗎?
生:對了。
師:很棒!那我們再來一個難的,撥到5時45分。
(學生繼續(xù)操作,部分學生出現(xiàn)錯誤,教師及時指導。)
師:看這位同學撥的時間,分針指向了45分鐘,但時針還沒有走到5,這樣對不對?
生:不對,時針應該接近6。
師:對,時針不會停在5,它應該過去一截,因為已經(jīng)接近6點了。記?。悍轴樲D一圈的過程中,時針也會慢慢走向下一個小時。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親手操作鐘表模型,強化其時間認讀能力,使學生深刻理解時針、分針的相互關系。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和空間感知,借助操作實踐深化學生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時間計算推理能力。)
(四)小組合作,共同探討
(教師在希沃白板上展示一個完整的鐘表模型,上面有12個小時的刻度、分針、時針、秒針,展示思維導圖的框架,示范如何將時間單位與鐘表上的指針運作進行歸納。)
師:現(xiàn)在我們用思維導圖整理剛才學的時間單位的相互關系,請大家分成小組,一起討論并梳理時針、分針、秒針的運動規(guī)律,看看這些指針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什么,它們在不同情況下是如何運作的。
(教師展示思維導圖的基本框架:中央是時、分、秒,外圈是時間單位、時間進率、時間計算等,將1小時等于60分鐘等基本關系連接在一起。)
師:現(xiàn)在每個小組都要完成自己的思維導圖,并且把1小時等于60分鐘、1分鐘等于60秒這些基本關系標出來。大家可以討論如何更清晰地表現(xiàn)時間單位之間的關系。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在各小組之間巡視,觀察討論進展,并給予必要的引導。)
生1:我可以從時針開始,時針走一格是1小時。
生2:對,分針要走一圈,時針才能走一格。
生3:那秒針呢?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吧?
師:你們的討論很有條理,記得把這些時間單位的關系在導圖上清楚地標注出來(如圖1)。
(教師指導學生在思維導圖上添加更多信息,例如文字時間和數(shù)字時間的轉換關系,時間的換算。)
師:討論完時間單位的關系后,每個小組還要創(chuàng)編一首關于時間的兒歌,把這些知識點都用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誰先來分享一下你們小組的成果?
生1:我們小組的兒歌是時針走,分針追,分針跑得快又對;秒針趕,分針追,1小時是60分。
師:非常有創(chuàng)意!其他小組呢?快來展示你們的成果。
(各小組輪流展示自己的思維導圖和兒歌,教師給予及時反饋。)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討論中加深對時間單位相互關系的理解,在創(chuàng)編兒歌的過程中提高數(shù)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五)即時反饋,提升能力
(教師在希沃白板上展示多種時間計算問題,包括整點與非整點時間的加減法、時間換算等,學生點擊選項選擇正確答案,教師給予即時反饋。)
師:接下來,我們通過希沃白板做幾道計算時間的練習,大家準備好了嗎?第一題,上午8時30分上課,45分鐘后下課,結束時間是幾點幾分?
(希沃白板顯示選項:A.9時15分;B.9時;C.9時30分。)
生1:應該是9時15分。
師:我們驗證一下,把8時30分加上45分鐘,看看結果是不是9時15分。
(教師在白板上操作,將8時30分加45分鐘,結果顯示9時15分。)
師:答對了,下一題:如果你下午2時45分開始運動,運動30分鐘,請問結束的時間是幾點?
(白板上顯示不同的選項,學生選擇答案。)
生2:我選2時15分。
師:2時45分加30分鐘,應該是3時15分。你算錯了,注意看清楚時間的變化。
(教師繼續(xù)展示更多時間計算問題,如非整點的加減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給出答案后再給予即時反饋。)
師:完成這些練習后,大家的時間計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記住,面對不整點時間,要特別注意分針的變化。
(設計意圖:組織希沃白板的互動練習,使學生在計算時間的過程中能夠快速得到反饋,糾正錯誤,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希沃白板可呈現(xiàn)具象的題目情境,給予即時反饋,使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在時間計算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及時調(diào)整學習策略。)
(六)知識遷移,實際應用
(教師在白板上展示一天的生活作息表,包括起床、上學、吃午飯、放學、課外活動等時間節(jié)點。每個時間節(jié)點用不同的顏色標注,并附有對應的鐘表圖片,幫助學生將時間與生活場景相結合。)
師:現(xiàn)在我們把今天學到的時間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大家來看這個作息表,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都有什么時間節(jié)點?
生:有起床、上學、午飯、放學,還有課外活動。
師:大家能不能用今天復習的知識,把這張表里的時間說得更加清楚呢?比如,幾點開始做什么,持續(xù)多長時間?
生1:早上7點起床,半小時后,7點30分吃早飯。
生3:上午8點到校,8點10分開始第一節(jié)課。
生3:下午6點放學,到家吃完飯后7點30分到8點30分是課外活動時間。
師:很好!現(xiàn)在請大家自己設計一個作息表,用剛才我們學的時間計算方法來安排你們的一天。
(學生在自己的作息表上標注時間,并調(diào)整優(yōu)化,確保每個時間段都有合理的安排。教師巡視,觀察學生設計的進展,提出建設性意見。)
師:誰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作息表?
生1:我的作息表是7點30分起床,8點20到學校,6點放學后先吃飯,再做1小時的作業(yè),然后8點到9點進行課外活動。
師:非常好,你合理安排了學習和休息的時間,這樣才能保證一天的效率。其他同學可以參考他的安排,優(yōu)化自己的作息表。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時間計算方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幫助他們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數(shù)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設計作息表的任務可以讓學生意識到數(shù)學的實際用途,完成知識遷移,鞏固其在實際情境中的數(shù)學應用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七)課堂總結,提升素養(yǎng)
(教師回到白板,展示一張時間單位的總結圖表,包含時、分、秒之間的相互轉換關系,旁邊列出學生在課堂上復習過的時間加減法規(guī)則,以及一些時間計算的例子。)
師:現(xiàn)在回想一下,這節(jié)課的哪部分知識對你們來說最難?
生1:我覺得不整點時間的計算有點難,特別是跨小時的加減法。
生2:我覺得分針和時針一起動的時候不太好掌握,容易混淆。
師:大家說得很對,跨小時加減法確實需要更多練習,時針和分針的關系也要再進一步鞏固。別擔心,接下來我們會繼續(xù)練習這些內(nèi)容,你們要掌握好每個細節(jié)。
(教師展示下一步學習計劃,介紹將要進行的更復雜的時間計算,并將時間問題擴展到生活場景中。)
師:經(jīng)過今天的復習,大家都對時間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希望你們在生活中也能注意這些時間問題,記住自己每天幾點上學、放學,做事情需要多長時間,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結合所學知識提高其時間管理能力。)
七、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設計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加深了學生對時間單位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部分學生在處理跨小時的時間加減法時可能存在困難,容易將分針與時針的關系混淆;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知不夠深刻。教師還需要在后續(xù)的教學中增加針對性練習。另外,小組合作討論可提高學生的互動協(xié)作能力,但在實踐過程中,部分學生在合作中缺乏明確分工,討論效果并不理想。未來教師可以更細致地分配任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積極參與到討論與實踐中。
(作者單位:蘭州市第十五中學〈九年義務制學?!担?/p>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