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吟誦作為傳統(tǒng)閱讀方式,能傳達細膩的詩詞情感與意境,促進學生與古代詩人的情感溝通。但當前的詩詞教學面臨傳統(tǒng)淡出、教師誤解、方式單一等挑戰(zhàn)。聚焦古詩詞吟誦教學,分析其現(xiàn)狀、意義及實施策略。通過對《江雪》《詠鵝》吟誦案例的分析,凸顯吟誦在展現(xiàn)音律美、激發(fā)情感共鳴方面的作用,提出傳授基礎技能、強調學生主體性等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吟誦教學;音律之美;情感激發(fā);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秦禮(1981—),女,江蘇省南通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
中國古典詩詞研究領域的卓越學者葉嘉瑩強調,吟誦是我國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吟誦不僅是讀詩、欣賞詩、理解詩的重要法門,還是傳承中國古典詩詞的重要形式。吟誦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深入感知詩詞的韻律美與情感深度,是詩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鼓勵學生誦讀學過的優(yōu)秀詩文,嘗試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感受。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于吟誦教學。盡管新課標未直接涉及“吟誦”一詞,但從其對誦讀、積累、理解等方面的要求中,不難窺見其對小學生詩詞吟誦能力培養(yǎng)的高度重視與期待。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靈活融入吟誦教學法,以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詩詞內涵,領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吟誦奧義·現(xiàn)世挑戰(zhàn)尋
吟誦不等同于朗誦或背誦,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閱讀方式,其精髓在于展現(xiàn)詩歌的韻律美,通過調控吟詠誦讀的音量、速度、音調抑揚及節(jié)奏變化等多維度元素,細膩地傳達詩詞所蘊含的情感與意境,有助于吟誦者與古代詩人實現(xiàn)情感的跨越溝通,即“情通古人”。葉嘉瑩指出,中國眾多優(yōu)秀詩歌的產生與吟誦活動緊密相連,她本人也通過吟誦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古人往往是在吟誦的過程中進行創(chuàng)作的,吟誦如同歌唱,蘊含著動人的旋律美。相比之下,朗誦雖然在聲音表現(xiàn)上也有一定的變化,但其核心更多地在于遵循文本的內在邏輯結構與情感發(fā)展線索等進行表達,旨在激發(fā)聽眾的情感共鳴[1]。
當下,古詩詞吟誦教學面臨挑戰(zhàn)。一方面,吟誦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閱讀方法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導致部分師生對其知之甚少,難以接受,更遑論實踐與傳承;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對吟誦存在誤解,認為其缺乏教學價值,對提升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及語文素養(yǎng)的作用有限,視之為浪費時間。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吟誦與語文教學的割裂,成為當前古詩詞吟誦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情愫涌動·詩篇共鳴長
詩歌吟誦歷史悠久,深植于我國文化土壤之中?!对娦颉酚姓撌觯骸霸娬?,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边@生動揭示了詩歌興發(fā)感動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使詩歌能夠跨越時空界限,激發(fā)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通過聲音這一媒介,人們得以探尋詩歌深層的意蘊,詠唱其韻律的悠揚之美。
近年來,古詩新唱逐漸興起,成為一種教學現(xiàn)象。以低學段古詩《春曉》為例,在未正式學習之前,許多學生已能通過歡快的旋律背誦全詩。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春曉》的主題僅限于歡快?實則通過吟誦,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夜來風雨聲”一句中平仄的交錯,平聲字“來”“聲”與仄聲字“雨”的巧妙搭配,既展現(xiàn)了風雨的急促,又為后文的“花落”埋下了伏筆。平仄的變化細膩地反映了詩人由內心寧靜轉向憂慮的情感波動。末句“花落知多少”,以平聲字“花”起始,隨即以仄聲字“落”轉折,深刻表達了詩人對風雨后花落滿地的憂慮與感慨。通過平仄的精心安排,詩人成功地將自己對春天的熱愛、對生命的深刻感悟以及對風雨后花落的憂慮等多重情感細膩地傳達了出來。相比之下,學生們所唱的歡快旋律無法充分展現(xiàn)詩人的復雜情感。若不顧及詩歌的獨特情感,任何四言詩似乎都可配以類似的旋律,這顯然是對詩歌多樣性的忽視。須知,每首經典詩詞都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鮮活、真切感受的凝聚,或慷慨激昂,或沉郁悲切,或豪放曠達,或哀婉含蓄,絕非“一聲以蔽之”。
三、循音探韻·詩律美學賞
在當前的古詩詞教學中,朗讀環(huán)節(jié)雖形式多樣,卻存在停留于表面層次,未能深入挖掘詩歌的內在意境與情感的問題。學生傾向于采用統(tǒng)一的聲調、語氣朗讀不同詩歌,如五言詩按二三節(jié)奏劃分,七言詩則遵循二二三或四三節(jié)奏,這種朗讀方式導致詩歌情感的表達趨于同質化。盡管部分教師嘗試采用了分角色朗讀、分組朗讀及集體誦讀等多種形式,但大多僅觸及皮毛,未能讓學生獲得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古詩詞創(chuàng)作尤其注重音律之美,其平仄與押韻構成了獨特的語言魅力。若僅依據(jù)固定的節(jié)奏進行朗讀,將極大削弱古詩詞的音韻特色,甚至與詩歌原有意境相悖。以柳宗元的《江雪》為例,教學中常用的讀法如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此劃分方式忽略了古詩的平仄韻味,使其與現(xiàn)代詩無異。近體詩嚴格遵循平仄格律,音韻與節(jié)奏隨韻腳變化而變,呈現(xiàn)如琴聲般幽遠的韻味。近年來,吟誦研究逐漸興起,有人將其總結為“一三五字不論,二四六位須分明”及“平長仄短入聲促,韻腳拖腔韻味得”等口訣。這些口訣有助于學生從五律、七律入手,逐步掌握詩詞的基本節(jié)奏與聲韻。
在《江雪》中,平仄相間有序,且仄聲字使用較多,尤其在表達孤獨感上,如“絕”“滅”“獨”等,均為仄聲字。吟誦時,學生可深刻體會到一種沉重、孤寂的氛圍。因此,筆者在教學《江雪》時,先介紹了詩人的生平經歷與創(chuàng)作背景,然后通過自身吟誦或播放錄音,引導學生感受整首詩節(jié)奏的起伏變化。平仄的交替出現(xiàn)以及入聲韻的短促有力,能讓學生迅速融入情境,更深刻地感受到詩中老翁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不僅源于自然環(huán)境的映襯與老翁個人的遭遇,還因吟誦中平仄聲的運用而得到強化與升華。學生通過反復吟詠,控制聲音的輕重緩急、高低起伏,可傳達出詩中的孤獨情緒與情感色彩,如此,吟者與聽者都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份深沉而強烈的孤獨感,從而達到情通古人的效果,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古典詩詞充滿興發(fā)感動之力量的生命魅力。這才是古詩詞教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四、吟誦秘籍·教學踐行章
如何有效實施吟誦教學?筆者認為,首要任務在于向學生傳授基礎的吟誦知識與技能,這要求教師自身具備相應的吟誦能力與素養(yǎng)。對此,教師可通過研讀相關文獻資料、參與線上網絡課程學習、線下師從專家深造等多種方式來實現(xiàn)。以筆者自身經歷為例,2015年,筆者首先通過吟誦中華網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學習,隨后參加了由首都師范大學吟誦教育研究中心組織授課的吟誦學習班,跟隨知名吟誦專家徐建順學習了一期吟誦課程,收獲頗豐。同年,在南通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舉辦的童真語文市級教學展示活動中,筆者所執(zhí)教的吟誦教學第一課《詠鵝》贏得了廣泛贊譽?!对侚Z》的教學不僅教會了三年級學生“依字行腔,平長仄短”“入短韻長”的基本吟誦法則,還引導學生從平聲字與入聲字的辨析出發(fā),準確把握詩詞的節(jié)奏韻律。在反復的吟誦實踐中,學生逐漸領悟并體驗到了詩詞的深遠意境,從而邁入了吟誦學習的大門。
以下以《詠鵝》的吟誦教學為例,深入探究吟誦規(guī)則的教學嘗試。
(一)“依字行腔”規(guī)則探究與實踐
“依字行腔”是古詩詞吟誦的一項基本規(guī)則,它要求吟誦者按照漢字的聲調來吟詠古詩詞,即每個字的讀音都要與它的聲調相匹配。這一規(guī)則確保了古詩詞吟誦的準確性與韻律美,使吟誦者能夠準確傳達古詩詞的韻味和情感。
在《詠鵝》的吟誦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向學生介紹、與學生復習漢字的四個聲調,并示范如何標注。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行標注出詩中每個字的聲調。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準確性,教師可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讓學生互相檢查標注結果。再次,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敏感度,使他們能夠捕捉到聲音與文字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可先吟誦一遍古詩詞,再請學生朗讀。通過對比朗讀與吟誦的效果,學生可感受到“依字行腔”的韻味。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多次傾聽與對比,并引導學生討論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學生感知到“依字行腔”的規(guī)律后,教師可引導他們總結方法,如注意聲調的起伏、保持聲音的流暢等。最后,教師可通過手勢吟唱等方式引導學生展開練習,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規(guī)則。為了增加趣味性,教師還可以組織小組比賽或全班展示等活動[2]。
(二)“入短韻長”規(guī)則探究與實踐
“入短韻長”是古詩詞吟誦的另一項重要規(guī)則。它要求吟誦者在吟誦古詩詞時,對入聲字進行短讀,對韻字進行拖長處理。這一規(guī)則不僅有助于表現(xiàn)古詩詞的韻律美,還能更好地傳達詩人的情感與詩歌的意境。學生平時較少接觸這一知識點,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直接指出,《詠鵝》這首詩中的“曲”“白”“綠”“撥”是入聲字,然后告訴學生:“入聲字雖然是古漢語的讀音,但按照規(guī)則,在普通話里,我們把它讀短了就行,這也叫‘文讀’,而所謂‘文讀’,就是像文人一樣讀書,跟老師伸出手把這個字抓住讀?!苯處熗ㄟ^巧妙的手勢輔助,短促的讀法示范,可讓學生感受到入聲字的韻味。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對比示范,讓學生理解入聲字短讀對古詩詞節(jié)奏的影響:“這幾個入聲字的使用,讓我們吟誦的時候感到輕巧可愛,還讓我們看到了鮮亮的顏色搭配,感受到白鵝優(yōu)雅靈活的樣子,真是用得太妙了!”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練習或全班展示等活動。關于古詩詞中的韻字,學生多少有所了解,但極少能通過拖長讀法感受押韻的韻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找出古詩詞中的韻字,再解釋押韻的概念:“有短讀的地方,當然還有長讀的地方,這首詩要長讀的地方就是每句的結尾字,如‘鵝’‘歌’‘波’,拖長讀可以感覺到韻母的聲音都一樣或者相似,這個就是押韻,古人作詩,對聲音的感覺要求是很高的,他們覺得押韻才好聽呢?!?/p>
通過拖長讀法示范,教師可讓學生感受到押韻的韻味。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詩人所描繪的情景,激發(fā)他們的吟誦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全班展示等活動,分享對押韻的理解和感受。
在學生對“入短韻長”有了深入理解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綜合練習,還要通過指名吟誦、集體評價等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既要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和進步,也要指出其問題和不足,并鼓勵學生不斷改進與提升。為了增強互動性,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評或小組互評等。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依字行腔”與“入短韻長”的規(guī)則,還能通過實踐練習提升古詩詞吟誦的能力。同時,這些活動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敏感度、想象力和表達能力,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吟誦教學的初始階段,為有效緩解學生可能產生的抵觸心理,筆者傾向于選用一些具有歌唱性質的吟誦視頻作為導入材料。然而,必須強調,吟誦課堂不應僅僅追求表面的熱鬧與新奇,因為這并不代表教學效率的提升。吟誦,作為學習詩詞的一種輔助手段,其核心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聲音進入情感,通過聲音融入意境,使學生在吟誦的過程中仿佛化身為詩人,通過涵泳沉吟,逐步完成對詩歌從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的過渡。因此,吟誦教學應深深植根于詩詞鑒賞的沃土之中,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唯有如此,方能實現(xiàn)高質量、深層次的詩詞教學目標,讓文化的精髓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生根發(fā)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詩詞教學。
當前,古詩詞吟誦教學尚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尚未構建起一套清晰明確的實施路徑與全面完備的教學體系,其內在的教學規(guī)律與奧秘亟待更系統(tǒng)、深入的挖掘與研究。在吟誦課堂上,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輔以恰到好處的引導與點撥,讓吟誦實踐成為課堂的靈魂與核心。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警惕過度講解,要鼓勵學生通過掌握吟誦的韻律與規(guī)則,主動探索、自我體悟,而非做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如此才能讓每一次吟誦都成為一次心靈的覺醒與詩意的旅行。
綜上所述,相較于單一的朗讀,古詩詞吟誦蘊含的獨特韻味與情感體驗優(yōu)勢顯而易見,應被置于詩詞教育舞臺的核心。教師需要深刻認識到,吟誦的精髓不在于表面的重復吟哦,而在于與詩詞意境的深刻共鳴,要防止其淪為空洞的形式。因此,古詩詞吟誦教學應當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教師要不斷探索并創(chuàng)新既高效又貼切的吟誦教學模式,點燃學生內心對吟誦藝術的熱愛之火,促使學生在主動探索與實踐中實現(xiàn)古詩詞學習成效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顧芹.小學語文跨學科作業(yè)的開發(fā)與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3(32):68-71.
黃群嬌.小學語文抒情性作品朗讀教學須“以聲悟情,以聲傳情”[J].教學與管理,2024(1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