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的江南城市常州,歷史底蘊深厚。它曾與蘇州、湖州齊名,號稱“三吳”。要想了解常州的過去,少不了要去青果巷流連一番。常州城市名片青果巷被稱為“江南名士第一巷”,在這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眾多的傳統(tǒng)民宅、名人故居、文化殿堂、古井牌坊,文物舊跡俯首可拾。唐荊川、惲鴻儀、李伯元、趙元任、周有光、史良……眾多名人曾從這里走出,影響神州大地。
“一條青果巷,半部常州史”,這是常州人送給青果巷的美譽。青果巷與常州的這種關系在其他城市也存在,比如鎮(zhèn)江。最能擔當鎮(zhèn)江人杰地靈聲譽的當數(shù)西津渡。同樣,“一座西津渡,半部鎮(zhèn)江史”這一響當當?shù)目谔栆矎逆?zhèn)江人口中呼喚出來。
這種帶有格式化的口號并非常州與鎮(zhèn)江的特例,放眼長三角,原來它早已大行其道。在杭州,有“一座拱宸橋,半部杭州史”;在淮安,有“一座清晏園,半部淮安史”;在徐州,有“一座戶部山,半部徐州史”;在無錫,有“一條古運河,半部錫城史”;在鹽城,有“一條建軍路,半部鹽城史”;在嘉定,有“一座法華寺,半部嘉定史”。寧波與溫州的版本略有不同,但格調完全一致,它們分別為“一部寧波史,半部在月湖”和“一部溫州史,半部在塘河”。通過這些順口溜的表述,一座山,一脈河,一條路,一處景點,一席方寸之地,都能擔當城市史的半邊天,派頭十足。
在蘇州還會出現(xiàn)順口溜“打架”的情況。平江路是蘇州古城的縮影,似乎可以擔當“一條平江路,半部蘇州史”這一名頭。但是,名人們也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那么來句“一座虎丘山,半部蘇州史”似乎也有道理??蛇@樣的話,平江路與虎丘就組成了整部蘇州史,那蘇州其他的城市名片該怎么辦?南京的模式化順口溜更絕,既有“一條秦淮河,半部南京史”,又有“一座牛首山,半部南京史”,還有“一座棲霞山,半部南京史”。好了,一部南京史已經(jīng)包含不了這三處山水,遑論其他。
這種夸大城市名片在整個城市史上地位的順口溜不止一種。另一類“先有某地,后有某城”的模板也很常見,如江蘇有“先有天寧寺,后有南通城”和“先有紫竹庵,后有海州城”,浙江有“先有天王塔,后有衢州城”,安徽有“先有荊山街,后有蕪湖城”。同樣,這種順口溜模板在名城蘇州也出現(xiàn)了“撞車”:平江路繼續(xù)出現(xiàn)在這一模板中,“先有平江路,后有蘇州城”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其他還有“先有滸墅關,后有蘇州城”和“先有木瀆鎮(zhèn),后有蘇州城”。
其實,一處地標,即使歷史再顯赫,功能再強大,它也代表不了半部城市史。城市里的一處小景,一條道路,一件設施,即使歷史再久遠,早期再輝煌,也要納入整部城市史中進行考量才能彰顯其價值。充滿土味的順口溜因夸大其詞顯得權威性不足,但其展現(xiàn)出來的對城市地標的挖掘,對城市之根的探索,對城市歷史文明的思考,卻是彌足珍貴的。
選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