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看國產(chǎn)影視劇或者著作的時候,經(jīng)??吹揭粋€詞“東家”,雖然我們平時也愛說“東家”,但為啥這么叫,不少人都不甚了解。
其實,“東家”這個詞內(nèi)涵挺豐富,與我國古代歷史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在最早的時候,東家是舊社會時期用來指雇傭自己干活或者租給自己土地的人。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干農(nóng)活的人對地主的稱呼,寄人籬下的底層人士對屋主的稱呼等等。
從現(xiàn)代角度看,就是打工人對老板的稱呼。
“東”這個詞,不僅代表方位,還表示“正統(tǒng)”的意思,從古至今,中國以東為大、以東為上,“東家”就表示正宗、正統(tǒng)之意。
《周易》中講的東南西北各有四大神獸鎮(zhèn)守,其中東宮為蒼龍,西宮為白虎,南宮為朱鳥,北宮為玄武。
而“龍”自古為華夏民族的圖騰,是吉祥尊貴的象征,古代帝王都把自己稱為“真龍?zhí)熳印保怨糯浴皷|”為尊,就不難理解了。
順帶一講,中國在傳統(tǒng)房屋建筑上,也是以東房為上房,是家里最年長、最有權(quán)威的人住的。
不少小說或影視作品中,那些身懷絕技的大俠總會這么吩咐道:“來一間上房?!边@個“上房”,就是這家客棧東側(cè)最干凈、寬敞的房間,專門給貴客使用。
《禮記》記載:“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客若降等,則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后客復(fù)就西階。”
項羽邀請劉邦赴鴻門宴的時候,也是“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作,張良西向侍”。項羽坐東,給劉邦以身份壓力。
與“東家”相近的詞,叫“東道主”,同樣是代表主人家的意思,不過這個詞更強調(diào)款待、宴請、招待客人,也就是俗稱的“做東”。
“東道主”一詞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其中,老臣燭之武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國與自家鄭國合作,說秦國在西,鄭國在東,“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讓鄭國成為秦國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給秦國往來使者提供食宿,何樂而不為呢?
秦穆公覺得很有道理,于是與鄭國簽下合約。這個歷史故事衍生了直到今天還在廣泛應(yīng)用的詞語:東道主。
后來,漸漸地“東道主”這個詞,演變成為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或指請客的人。
選自《生活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