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人口結(jié)構高齡少子化特征日益凸顯,適齡人口生育意愿不斷降低,總和生育率長期低于更替水平。生育假期政策作為生育支持政策的“三駕馬車”之一,通過提供“照料時間”來減輕生育養(yǎng)育成本與家庭照料負擔,已成為應對低生育風險的關鍵性策略工具。研究系統(tǒng)分析了OECD國家生育假期政策體系的政策設計與內(nèi)容,發(fā)現(xiàn)其呈現(xiàn)出兼具靈活休假與彈性工作的制度安排、差異化補償與成本共擔的責任機制以及鼓勵父母雙方共同育兒的價值取向等政策特征。此外,研究構建了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和多期雙重差分模型,利用30個OECD國家1990—2020年家庭數(shù)據(jù)庫面板數(shù)據(jù),實證檢驗了“時間性”“經(jīng)濟性”以及性別“平等性”生育假期的政策效應,即“假期時長”“帶薪假期時長”以及“設立父親育兒假”對生育率的影響。研究表明,作為時間政策工具的生育假期具有積極的生育效應,但兼具經(jīng)濟杠桿屬性的帶薪假期對生育率產(chǎn)生了抑制作用,建立性別平等取向的父親育兒假政策亦是提振生育率的有效途徑。對此,我國生育假期政策設計應靈活配比不同生育假期組合,適當延長父母育兒假,科學設置父母育兒假薪酬水平并形成合理的成本共擔機制,同步探索實施父母育兒假與父親假配額,促進“單系撫育”向“雙系撫育”轉(zhuǎn)變,以實現(xiàn)助推生育的政策目標。
關鍵詞:生育;生育假期政策;政策設計;政策效應;性別平等
中圖分類號:C92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25)01-0034-13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5.01.003
一、引言
當前,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愿偏低,總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線,人口發(fā)展進入關鍵轉(zhuǎn)折期。兒童養(yǎng)育教育成本過高、撫養(yǎng)時間精力不足、家庭與工作難以平衡等成為影響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如何減輕家庭生育養(yǎng)育成本,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對于增進家庭福祉、破解當前人口低生育困局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生育支持政策的“三駕馬車” ① 之一,生育假期政策是國家通過提供兒童“照料時間”來賦予家庭兒童養(yǎng)育責任的一種親職假政策,旨在保障生育期間婦女健康與消弭女性就業(yè)歧視 [1] 。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完善幼兒養(yǎng)育等政策和產(chǎn)假制度,探索實施父母育兒假”。2021年和2022年頒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優(yōu)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均衡發(fā)展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再次強調(diào)“要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機制”。截至2024年7月底,除西藏外,內(nèi)地其他30個省份均已通過修改完善省級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對生育假期進行了相應的延長和調(diào)整,然而其政策實際效應仍有待考察。
事實上,生育假期政策作為一種具有時間給付特征的福利工具,是應對家庭照料困境與低生育風險的重要手段 [2] 。圍繞生育假期政策議題,國內(nèi)學者主要從生育成本負擔 [3] 、女性權益保障 [4] 、國外經(jīng)驗借鑒 [5] 以及制度創(chuàng)新 [6-8] 等方面對生育假期政策內(nèi)容進行定性描述或理論探討,缺乏對生育假期政策的系統(tǒng)性政策設計考量,亦鮮少關注生育假期政策的生育效應。相較而言,西方國家到20世紀90年代已初步建立起包括產(chǎn)假、陪產(chǎn)假、父母育兒假在內(nèi)的生育假期政策體系,主張?zhí)峁┏渥愕纳倨冢ㄟ^推動家庭內(nèi)部照顧責任的“性別平等”與“工作—家庭平衡”來實現(xiàn)提振生育意愿與生育率的政策目標 [9] ,其政策設計與政策實踐均對我國完善生育假期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本文基于30個OECD國家的生育假期政策,探討具有“時間性”“經(jīng)濟性”以及“平等性”的生育假期政策體系的政策設計與政策效應,旨在為三孩背景下我國生育假期政策體系的設計與優(yōu)化提供參考借鑒。
二、生育假期政策設計與政策內(nèi)容
生育假期政策通過給予家庭育兒假期與薪資補貼的方式來保護生育婦女的工作權益,促進女性健康恢復。目前,西方生育假期政策體系主要包括產(chǎn)假 (maternity leave) 政策、陪產(chǎn)假(paternity leave)政策和父母育兒假(parental leave)政策。產(chǎn)假作為生育保護的核心內(nèi)容,主要是為女性職工在產(chǎn)前、分娩和產(chǎn)后一段時間內(nèi)享有休假權利而提供的工作保障,其實施歷史最悠久、制度發(fā)展最完備。陪產(chǎn)假是指新生兒父親在孩子出生后享有的用于照顧新生兒和產(chǎn)婦的假期,即父親專屬的法定權利。父母育兒假,又稱父母假,指父母二人共同享有或其中一方享有的休假,以保證嬰幼兒在家庭內(nèi)部能獲得充足的照料和撫育時間。在全面審視國外生育假期政策體系的基礎上,本研究聚焦于更深層次的政策設計與內(nèi)容特征,即“時間性”的制度安排、“經(jīng)濟性”的責任機制以及“平等性”的價值追求,這三方面特性共同構成了生育假期政策的核心框架。
1. “時間性”:兼具靈活休假與彈性工作的制度安排
OECD國家在生育假期政策設計中重視休假方式的靈活性,通過增加員工回歸工作崗位的可能性、減少回歸時間來緩解職工,尤其是女性職工在工作—家庭平衡中面臨的沖突。
截至目前,已有27個OECD國家采用彈性的生育假期政策設計,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在子女達到一定年齡之前,父母可共享育兒假期額度,休假時間由雙方自主安排。如瑞典規(guī)定,父母可在孩子8歲之前或一年級結(jié)束前選擇使用全部的育兒假。二是育兒假時長以日或小時為單位累計使用,可分為全天、半天、四分之一天不等,采用“部分時間工作 + 部分時間休假”的彈性方式。三是父母可選擇連續(xù)休假或分為多個階段休假,一年最多可分為三個階段休假?,F(xiàn)已有17個OECD國家允許使用間歇性的育兒假(如每月休息一周)。四是可根據(jù)孩子數(shù)量設置不同標準的育兒假期時長及收入補償。如法國規(guī)定,在父母共同休假的前提下,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享受津貼到孩子滿12個月為止;家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女,津貼支付到最小子女滿36個月為止。此外,少數(shù)國家父母可選擇時間較長但工資補償率偏低,或時間較短但工資補償率偏高的休假模式,代表國家有丹麥和匈牙利等。除了法定的休假權利外,英國還設置了女性重返職場的彈性工作時間,允許女性在產(chǎn)假、陪產(chǎn)假或育兒假期間有10天的單位“聯(lián)絡日”,以幫助女性增強休假后工作的適應能力 [10] 。
2. “經(jīng)濟性”:差異化補償與成本共擔的責任機制
由于生育假期的時間長短、休假期間的工資補償率 ① 均存在差異,因而選用假期的全薪等價比(full-rate equivalent)② 作為衡量各國生育假期政策待遇的重要指標(見圖1)。研究發(fā)現(xiàn),OECD國家生育假期政策設計主要呈現(xiàn)“強家庭主義”和“弱家庭主義”的兩種取向。采用“強家庭主義”生育假期政策的國家較為積極地分擔了家庭內(nèi)部的照料責任,提供相對慷慨的帶薪假期,全薪等價比處于較高水平。例如,挪威和瑞典的母親帶薪假期長度分別為86周、52周,以帶薪休假時間長為主要特征;而德國、盧森堡則傾向于給予高額的假期工資補償,休假期間工資補償率分別高達73.4%、82.7%。實施“弱家庭主義”生育假期政策的國家則提供少量的普惠式福利,賦予家庭照料者以更多選擇的權利和自由,即相應地減少生育假期政策在家庭福利支出中所占比重,生育假期的全薪等價比處于較低水平。一是以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為代表,表現(xiàn)為帶薪假期長度與休假期間工資補償率均低于OECD國家的均值。二是以荷蘭、墨西哥為代表,表現(xiàn)為帶薪假期長度遠低于OECD國家的均值,但休假期間的工資補償率較高。
除了賦予個人法定的生育假期權利,合理分配假期成本負擔、形成多元成本共擔機制也是OECD國家生育假期政策設計的重要特征。OECD國家生育假期期間收入補償?shù)闹饕獊碓从猩鐣kU、企業(yè)以及專項資金三種渠道。其中,社會保險基金是由國家建立、雇員和雇主按照特定比例繳費構成,是國際應用最為廣泛的待遇給付模式。已有33個OECD國家將社會保險基金用于產(chǎn)假津貼支付,部分國家采用雇主和社會保險基金混合支付,即政府用按照一定比例的社會保險支出來代替部分應由企業(yè)承擔的津貼,進而減輕中小企業(yè)的成本負擔。例如,韓國在產(chǎn)假期間前60天的津貼中,社會保險基金最多可替企業(yè)承擔2700000韓元 (約合 16000元人民幣)[10] 。與產(chǎn)假相比,父母育兒假期間的收入補償率相對較低,OECD國家的均值僅為30%,其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所建立的公共基金,由國家財政、企業(yè)和個人共同承擔,各方承擔的比例根據(jù)各國立法規(guī)定有所差異,多數(shù)國家承擔30%—70%的收入補償,另有國家 (如瑞士、英國、西班牙) 不提供任何的育兒假收入補償。此外,奧地利設立了家庭負擔平等化專項基金,由國家稅收和企業(yè)(職工工資基數(shù)的4.5%)共同籌資建成,專門用于產(chǎn)假和育兒假期間的待遇給付,其津貼承擔比例分別達到了 70% 和80% [11] 。
3. “平等性”:鼓勵父母雙方共同育兒的價值取向
受傳統(tǒng)性別規(guī)范的影響,西方早期家庭政策以“男性養(yǎng)家、女性持家”為理想模式,新家庭經(jīng)濟學家貝克爾(Becker)認為,這種家庭內(nèi)部的傳統(tǒng)分工是由男女兩性的比較優(yōu)勢決定的,“男主外、女主內(nèi)”能夠?qū)崿F(xiàn)家庭福利的最大化 [12] 。因而早期的生育假期政策以單一性別化的產(chǎn)假和育兒假為主,強調(diào)將女性作為政策的權利主體,認為母親應當承擔家庭照顧的首要責任,然而生育假期在保障女性工作權益的同時并未減少其在家庭無酬領域的勞動時間與負擔,反而固化了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尤其是因生育帶來的就業(yè)歧視與工作邊緣化,使女性面臨所謂的“母職懲罰”,甚至更為嚴峻的工作與家庭之間的矛盾沖突 [13] 。
在此背景下,重新平衡家庭內(nèi)部的育兒責任以及減少工作場所中的性別不平等,成為西方國家普遍關注的重要議題 [14] 。對此,西方國家將促進社會性別平等與家庭內(nèi)部性別分工視為實現(xiàn)就業(yè)平等的新路徑,通過設立父母平等共享的育兒假,鼓勵男性在家庭領域中的“參與”,享有育兒假的權利主體從女性擴展到了男性。事實上,由于父親長期承擔家庭經(jīng)濟收入來源的角色,在兒童照料方面未有清晰的角色分工,本應父母共同享有的育兒假絕大多數(shù)由母親代為行使。有數(shù)據(jù)顯示,歐盟國家平均只有10%的父親使用了育兒假,政策設計的初衷難以實現(xiàn)。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洲國家不斷推動家庭父職參與政策革新,瑞典和挪威率先在父母假中設置了不可轉(zhuǎn)讓的“父親配額”,通過帶有明確“父親配額”的育兒假設置,固定了家庭照料中的男性分工 [15] ,推動家庭向“夫妻共同育兒”模式轉(zhuǎn)變,進一步凸顯了政策設計中的性別平等理念,從實質(zhì)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性別規(guī)范。
由此可見,OECD國家的生育假期政策設計與內(nèi)容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完善的休假體系、靈活且彈性的時間制度安排、成本共擔的責任機制以及性別平等的價值取向,但其政策實施亦受制于所在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社會環(huán)境、文化理念等。值得指出的是,生育假期政策的完善不僅僅體現(xiàn)在其休假體系的健全上,更體現(xiàn)在其能夠較好地平衡假期時長、經(jīng)濟成本與性別平等三者間的關系。因此,我們需要從“時間性”“經(jīng)濟性”以及“平等性”三個維度對生育假期政策設計與內(nèi)容進行審視與思考,其政策效應仍有待進一步檢驗。
三、研究假設與模型建立
1. 研究假設與研究設計
(1)生育假期政策的“時間性”:假期時長的生育效應。關于生育假期時長政策效應的研究表明,產(chǎn)假政策對提升生育水平有積極影響,產(chǎn)假時長與生育意愿存在正向相關關系 [16] ,但其效果會因政策周期的不同而產(chǎn)生迥異的結(jié)果。例如:奧地利1990年頒布的育兒假延長政策對生育率產(chǎn)生了顯著的正向作用,但1996年育兒假的縮短并未帶來相反的負面影響。育兒假對二孩生育的影響最為顯著,育兒假的延長對于提振生育水平、縮短生育間隔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17] 。對于已擁有二孩的家庭而言,母親休假的時長與她們繼續(xù)生育三胎的意愿呈現(xiàn)正相關 [16]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在目前OECD國家的既定假期中,生育假期的假期時長與生育率呈正相關,假期時長越長,生育率越高。
(2) 生育假期政策的“經(jīng)濟性”:帶薪假期時長的生育效應。關于帶薪假期的生育效應,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就業(yè)—生育”關系并非完全負向相關,社會風險規(guī)避與性別角色分工的重新定位使女性將就業(yè)與經(jīng)濟安全作為生育的首要條件,支持雙薪型的假期政策同樣可以促進生育率的提升 [18] 。有學者探討了育兒假、育兒津貼與生育率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育兒津貼對生育三孩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17] 。此外,在提供無薪假或短期帶薪假的國家給予更慷慨的帶薪假待遇,即帶薪假期的延長,能夠幫助家庭在兼顧收入和個人及家庭福祉的競爭性需求之間取得平衡 [19]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假設2:在目前OECD國家的既定假期中,帶薪假期時長與生育率呈正相關,帶薪假期越長,生育率更高。
(3)生育假期政策的“平等性”:父親育兒假的生育效應。有研究表明,男性分擔家務勞動與參與育兒照料對提升生育率有關鍵性作用 [20] ,適度的育兒假政策使父親在孩子出生后延長休假時間,從而影響再生育行為 [21] 。男性是否參與家庭照料以及性別平等在育兒假政策中的體現(xiàn)程度,使生育水平呈現(xiàn)不同的走向 [22] 。麥克唐納德 (MacDonald) 進一步指出,家庭領域的性別公平 (如家務勞動、兒童照料) 相對滯后于經(jīng)濟領域的性別公平 (如教育、就業(yè)),這種差異性與不協(xié)調(diào)使得女性在面臨工作與家庭的失衡或沖突時,更傾向于個人主義而選擇不婚或不生 [23] 。由此可見,生育假期政策的性別平等性,即父親育兒假的設立將有可能通過家庭內(nèi)外部的支持來緩解女性面臨的工作與家庭沖突,進而實現(xiàn)提振生育與促進女性就業(yè)的雙重目標。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假設3:在目前OECD國家的既定假期中,含有“性別平等”要素的生育假期對生育率具有正向作用,即父親育兒假的設立顯著提高了生育率。
基于此,本文將從“時間性”“經(jīng)濟性”與“平等性”三個維度考察生育假期的政策效應,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檢驗假期時長與帶薪假期時長對于OECD國家生育率的影響,采用多期雙重查分模型驗證父親育兒假的設立對于生育率的作用。
2. 模型建立與變量定義研究選用 1990—2020 年 OECD 家庭數(shù)據(jù)庫 (OECD Family Database) 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使用“與生育相關的休假權利趨勢”(Trends in leave entitlements around childbirth)相關數(shù)據(jù)指標?;跀?shù)據(jù)的可及性與完整性,剔除了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法國、希臘、拉脫維亞、挪威、西班牙、瑞典這8個國家,選取1990—2020年引入父親育兒假的17個國家作為實驗組,分別為: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捷克共和國、丹麥、芬蘭、德國、冰島、愛爾蘭、意大利、日本、韓國、盧森堡、荷蘭、波蘭、葡萄牙、英國;選取 1990—2020年未實施父親育兒假的13個國家作為對照組,分別為:加拿大、智利、愛沙尼亞、匈牙利、以色列、立陶宛、墨西哥、新西蘭、斯洛伐克共和國、斯洛文尼亞、瑞士、土耳其、美國。
(1) 模型建立。本文構建雙向固定效應模型來識別生育假期的假期時長與帶薪假期時長對生育率的影響?;鶞誓P驮O定如下:
Y it = α 0 + α 1 policy it + ∑r j control it + γ t + ? i + ? it (1)
其中, Y it 為被解釋變量,表示 i 國家在 t 時期的總和生育率。 policy 為核心解釋變量,衡量生育假期時長對生育率的影響, control 表示一系列控制變量, γ t 表示不因個體而改變的時間效應, ? i 表示不隨時間改變的個體效應, ? 為隨機誤差項。
由于OECD各國父親育兒假政策的實施時間存在差異,采用多期雙重差分模型對父親育兒假政策的生育效應進行評估,建立計量模型如下:
Y it = β 0 + β 1 Policy it × Time it + β j X it + y t + μ i + ε it (2)
其中, i 代表地區(qū), t 代表年份; Y it 作為被解釋變量,表示 i 國家在 t 時期的總和生育率。
交乘項 Policy it × Time it 為政策虛擬變量,代表 i 國家在 t 時期是否實施了父親育兒假政策,若t 大于等于 i 國家的實施時間,取值為1,否則為0。 β 1 為 Policy 系數(shù),表示父親育兒假實施帶來的政策凈效應。 X it 代表系列控制變量,將影響生育率的其他因素加以控制, y t 和 μ i 分別代表時間固定效應和地區(qū)固定效應; ε 為隨機誤差項。
(2)變量定義。被解釋變量:總和生育率??偤蜕剩═FR)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婦女在育齡期間(通常定義為15—49歲)平均生育的子女數(shù),是衡量人口生育水平的關鍵指標,研究選取總和生育率來考察OECD各國生育假期政策的生育效應。
解釋變量:假期時長與帶薪假期時長,能夠較好地衡量生育假期的待遇給付水平。
①假期時長:指產(chǎn)假、陪產(chǎn)假與父母育兒假的星期數(shù)總和。其中,產(chǎn)假指女性職工在產(chǎn)前、分娩和產(chǎn)后依法享有的產(chǎn)假星期數(shù)。陪產(chǎn)假指男性職工依法享有的用于照顧新生兒和產(chǎn)婦的陪產(chǎn)假星期數(shù)。父母育兒假時長指父母雙方在育兒假期間依法享有的假期星期數(shù)。②帶薪假期時長:指父母雙方在生育休假期間依法享有相應薪資補貼的星期數(shù)總和,包括帶薪產(chǎn)假、帶薪陪產(chǎn)假以及帶薪父母育兒假。③父親育兒假政策虛擬變量。根據(jù)OECD各國設立父親育兒假 (僅供父親使用且不可轉(zhuǎn)讓的假期) 的年份,對父親育兒假政策進行虛擬變量處理,政策設立當年及之后年份設定為1,其余年份則設定為0。
控制變量:借鑒已有學者研究 [24] ,結(jié)合生育率的主要影響因素,選取以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①出生預期壽命:OECD各國人口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②女性勞動參與率:女性勞動力占女性勞動年齡人口百分比。③現(xiàn)金補貼支出:家庭福利現(xiàn)金補貼占GDP的百分比。④托育服務支出:公共托育和早教支出總額占GDP的百分比。⑤人均GDP:OECD各國人均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以各國當年的貨幣價格換算為美元進行統(tǒng)一測量。⑥公共教育支出:公共教育支出總額占政府支出的百分比。具體變量說明及描述性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1。
四、實證檢驗與結(jié)果分析
1. 基準回歸結(jié)果(1) 假期時長與帶薪假期時長的生育效應。將假期時長與帶薪假期時長分別建立模型(1)和模型(2)。如表2所示,回歸結(jié)果表明,假期時長對生育水平提升具有顯著促進作用(Plt;0.01),假設1成立。然而,帶薪假期時長會對生育率產(chǎn)生負向影響,帶薪假期每延長1周,生育率會降低0.2個百分點(Plt;0.01),假設2不成立。這意味著休假期間的生育成本可能存在較為復雜的分擔機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政策效應的釋放??傊婢摺皶r間性”與“經(jīng)濟性”的生育假期政策并非對生育率起到完全正向的促進作用。
(2)父親育兒假的生育效應。模型(1)為未加入控制變量的基準回歸結(jié)果,模型(2)在模型(1)基礎上加入了控制變量,如表3所示。結(jié)果表明,設立父親育兒假政策對生育率具有顯著正向作用(Plt;0.01),假設3成立,即含有性別“平等性”要素的生育假期對生育率具有促進作用。
2. 穩(wěn)健性檢驗
為確保回歸結(jié)果的可靠性,本文運用平行趨勢檢驗和安慰劑檢驗對父親育兒假的政策效應進行檢驗,并通過控制變量滯后一期的方法對假期時長與帶薪假期時長的生育效應回歸結(jié)果進行驗證。
(1)平行趨勢檢驗。如圖2所示,在父親育兒假政策實施前兩期95%的置信區(qū)間包含0值,并未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總和生育率無明顯差異,滿足平行趨勢。此外,政策實施之后的回歸系數(shù)呈顯著上升趨勢,政策效應顯現(xiàn),政策效果持續(xù)增強,說明父親育兒假政策的生育效應具有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但政策效應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2) 安慰劑檢驗。借鑒已有研究做法,在所有樣本中隨機抽取某個年份作為樣本對象的政策時間進行多期雙重差分回歸,重復上述過程500次,得到系數(shù)估計結(jié)果并繪制其核密度分布圖(見圖3),圖3中虛線為父親育兒假政策的實際估計系數(shù)。圖3表明,前面研究得到的實際估計系數(shù)獨立于系數(shù)分布之外,表明隨機樣本的估計結(jié)果不顯著且與真實樣本的估計結(jié)果存在較大差異,不會因遺漏變量而導致重大估計誤差。
3)控制變量滯后一期。本文將所有控制變量滯后一期,實證結(jié)果如表4所示,各變量系數(shù)回歸結(jié)果、符號、顯著性水平與表2基本一致,驗證了前面回歸結(jié)果的穩(wěn)定性。
五、結(jié)論與啟示
1. 研究結(jié)論
本文通過構建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和多期雙重差分模型,利用 30個 OECD 國家 1990—2020年家庭數(shù)據(jù)庫面板數(shù)據(jù),實證檢驗了“時間性”“經(jīng)濟性”以及性別“平等性”的生育假期政策體系的政策效應,主要研究結(jié)論如下。
第一,作為時間政策工具的生育假期具有積極的生育效應。有學者指出,延長產(chǎn)假可能導致“生育—失業(yè)悖論”,即延長產(chǎn)假在提高流動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的同時,會增加其失業(yè)風險 [25] 。但OECD國家的實證結(jié)果表明,在OECD國家的既定假期中,假期時長與生育率呈正相關。其中,產(chǎn)假政策作為生育保護的核心政策,主要通過保障生育女性的健康,為女性的再生育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進而縮短孩子的出生間隔。相比于產(chǎn)假,父母育兒假從制度上使夫妻雙方在家庭育兒方面共擔責任,通過強化男性撫幼的家庭角色,促進男女兩性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從而減少育齡女性對生育的顧慮。這一結(jié)果與其他研究相一致,亦有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父母育兒假可以幫助減少勞動力的流失和缺勤,假期結(jié)束后重返工作的員工工作動力更強,壓力更小 [26] 。
第二,兼具經(jīng)濟杠桿屬性的帶薪生育假期對生育率產(chǎn)生了抑制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OECD國家?guī)郊倨跁r長對生育率產(chǎn)生了負向影響。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OECD國家?guī)郊倨诘男劫Y待遇絕大多數(shù)由雇主承擔,延長帶薪假期時長會加重企業(yè)的雇傭成本負擔,導致對有家庭職責潛在雇傭者的“選擇性歧視”,通過這種“逆向選擇”影響了生育意愿的釋放 [27] ;另一方面,從生育主體的“理性經(jīng)濟”偏好來看,已有研究表明,人們更傾向于報酬高的育兒假期,而不滿意報酬低、時間長的冗余假期 [28] 。過長的低薪假期不但很難滿足家庭的經(jīng)濟收入需求,還會削弱員工的勞動市場技能并且影響其未來職業(yè)生涯發(fā)展,不利于部分低技能勞動者重新返回職場,進而影響其生育決策。
第三,建立性別平等取向的父親育兒假政策是提振生育率的有效途徑之一。研究表明,具有性別平等取向的父親育兒假對于提升OECD國家生育率具有顯著正向作用,且政策效應具有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這與房莉杰等人對英國與西班牙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它們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兩國均采取了靈活的父親育兒假政策,1999年后總和生育率都逐漸遞增 [29] 。結(jié)論表明,父親育兒假的設立意味著男性進入傳統(tǒng)女性的育兒與無酬家務勞動中,這不僅成為私人領域建設性別平等家庭模式的重要推動力,更在緩解女性工作—家庭沖突的同時促進了就業(yè)機會、經(jīng)濟資源獲取等公共領域的性別平等,有助于釋放生育潛力。此外,有學者指出,在性別平等發(fā)展水平更高的國家,時間支持政策的生育效應更顯著 [24] 。
2. 研究啟示與建議
首先,靈活配比不同生育假期組合,適當延長父母育兒假。當前我國31個省份的產(chǎn)假均已延長至158天以上,遠超過國際勞工組織規(guī)定的14周產(chǎn)假標準。有研究指出,當產(chǎn)假時長超過180天時,其對于提升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作用就微乎其微 [25] 。我國在設計不同育兒假期組合時,應綜合考慮假期政策工具的復雜性、雙重性和靈活性。第一,建議改變單純長產(chǎn)假模式,在給定產(chǎn)假總時長前提下,倡導彈性工作制,鼓勵企業(yè)允許以彈性工作替代一部分產(chǎn)假時間。第二,嘗試漸進式延長父母育兒假。有研究表明,設置5—6個月的父母育兒假能夠保障3歲以下兒童獲得較充足的照料時間,且不會給雇主帶來過多負擔 [30] 。
考慮我國的現(xiàn)實條件,可分階段、漸進式延長父母育兒假,并根據(jù)實際執(zhí)行情況進行適當調(diào)整。第三,增強父母育兒假使用的靈活性,鼓勵企業(yè)為員工提供父母育兒假的同時,允許職工在子女幼兒期內(nèi)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休假,有條件的企業(yè)可實行彈性工作制。
其次,科學考量父母育兒假薪酬水平,形成合理的成本共擔機制。育兒成本的增加是當前中國生育率低迷的直接動因,本研究發(fā)現(xiàn),帶薪假期時長的增加反而會對生育率產(chǎn)生負向影響,因而如何確定育兒假的薪酬水平以及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是父母育兒假政策設計不容忽視的問題。第一,彈性設置父母育兒假薪酬水平及差異化補貼標準??蓪?育兒假薪酬設為原有工資的一定范圍,如70%—100%,根據(jù)休假時長與生育孩子數(shù)量確定相應補貼額度。第二,推進父母育兒假成本社會化,建立多元參與的成本共擔機制。一是擴大生育津貼的支付范圍,將父母育兒假薪酬成本覆蓋在內(nèi)。二是通過稅收減免來分擔父母育兒假成本,對于提供父母育兒假的用人單位,給予一定額度的稅收減免,如育兒假期間企業(yè)的替代用工成本免稅。同時給予休育兒假的父母相應的稅收返還,并規(guī)定職工育兒假期內(nèi)領取的生育津貼免征個人所得稅等。三是加強政府對父母育兒假的補貼支持,通過提供育兒假期補助金或育兒假津貼等相關的資金補助,提高父母休假的積極性。
最后,同步探索實施父母育兒假與父親假配額,促進“單系撫育”向“雙系撫育”轉(zhuǎn)變。傳統(tǒng)性別角色分工導致婦女承擔主要的生育和育兒責任,這種不平等加劇了工作與家庭的沖突,增加了育兒的生育成本和機會成本,減弱了家庭內(nèi)部的生育動機。因而,我國在探索實施父母育兒假時,可同步設立父親育兒假,規(guī)定父親假配額。第一,對父母育兒 假時長實行總額確定制。在育兒假總時長確定的基礎上,設置男女雙方各自的最低時長,總額時長中的剩余天數(shù)可由二人自由分配,建議父母雙方享受的天數(shù)均等。第二,規(guī)定“父親配額”,提升父親假的使用率。如OECD國家父親育兒假的平均時長為11.7周(多數(shù)國家在1個月以上),實行“非用即無”,若男性未申請使用則視為自動放棄,且不能由母親代為使用。第三,適當采用激勵性措施來鼓勵父親行使育兒假權利,對于使用全額父親育兒假的家庭給予額外的假期獎勵。
綜上,面對新時期人口結(jié)構變化的挑戰(zhàn),在賦權家庭自主生育選擇的前提下,生育假期政策體系設計應綜合“時間性”“經(jīng)濟性”和“平等性”要素,以促進工作和家庭平衡為出發(fā)點,科學設計假期時長和薪酬水平,形成合理的育兒假成本共擔機制,營造性別平等、責任共擔的新型家庭文化,塑造家庭和育兒友好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最大限度地釋放生育潛能。需要注意的是,公眾生育行為的變化并非是對政策調(diào)整的機械反饋,其往往受到諸多深層次因素與機制的影響,值得進一步理解和探究。 參考文獻:
[1] 滿小歐,楊揚.“三孩”背景下我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建設研究 — —基于政策工具與生育友好的雙重分析框架[J].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88-95.
[2] 張孝棟,張雅璐,賈國平,等.中國低生育率研究進展:一個文獻綜述[J]. 人口與發(fā)展,2021(6):9-21.
[3] 楊慧.三孩政策下企業(yè)生育成本負擔及對策研究 — —基于延長產(chǎn)假的分析[J]. 人口與經(jīng)濟,2022(6):17-31.
[4] 楊婭星.女性就業(yè)權益保障視域下生育假期制度研究[J]. 統(tǒng)計與管理,2020(10):97-102.
[5] 唐一鵬. OECD國家的生育支持服務體系及其啟示[J]. 人口與社會,2018(2):79-87.
[6] 陳芳,沙勇.社會投資視角下我國生育假相關政策的地方創(chuàng)新[J]. 江蘇社會科學,2022(5):99-107.
[7] 黃鎮(zhèn). 從產(chǎn)假到家庭生育假 — —生育政策配套銜接的制度邏輯與改革路徑[J]. 云南社會科學,2018(4):120-125.
[8] 楊菊華.抑制與提升:丈夫家事分擔的生育效應[J].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22(4):67-75.
[9] ANDERSON T, KOHLER H P. Low fertility,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ender equity [J]. Population andDevelopment Review, 2015, 41(3): 381-407.
[10] 李西霞 . 生育產(chǎn)假制度發(fā)展的國外經(jīng)驗及其啟示意義 [J].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4 (1):100-106.
[11] OECD Family Database. PF2.1 key characteristics of parental leave systems [EB/OL]. (2023-08-01)[2024-01-10]. http://www.oecd.org/els/soc/PF2_1_Parental_leave_systems.pdf.
[12] BECKER G S. Human capital, effort, and 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985(3):33-58.
[13] 廖敬儀,周濤.女性職業(yè)發(fā)展中的生育懲罰[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20(1):139-154.
[14] 張亮.歐美兒童照顧社會政策的發(fā)展及借鑒[J]. 當代青年研究,2014(5):85-92.
[15] 張亮.推動男性家庭角色的改變 — —歐洲就業(yè)性別平等政策的新路徑及對中國的啟示 [J]. 婦女研究論叢,2014 (5):94-100.
[16] 劉暢,靳永愛.產(chǎn)假政策與生育意愿[J]. 世界經(jīng)濟文匯,2022(2):57-68.
[17] THYRIAN J R, FENDRICH K, LANGE A, et al. Changing maternity leave policy: short-term effects on fertility rates and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Germany[J]. Social Science amp; Medicine, 2010, 71(4): 672-676.
[18] 蒙克. “就業(yè)-生育”關系轉(zhuǎn)變和雙薪型家庭政策的興起 — —從發(fā)達國家經(jīng)驗看我國“二孩”時代家庭政策[J]. 社會學研究, 2017(5):218-241.
[19] THOMAS J, ROWE F, WILLIAMSON P,et al. The effect of leave policies on increasing fertility:a systematic review [J].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2022, 9(1):1-16.
[20] GOLDSCHEIDER F, BERNHARDT E, LAPPEG?RD T. The gender revolution: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angingfamily and demographic behavior[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15, 41(2): 207-239.
[21] MAREIKE B. What happens after the “Daddy Months”? fathers’ involvement in paid work,childcare,and housework aftertaking parental leave in Germany[J]. EconStor Open Access Articles, 2015,31(6): 738-748.
[22] RINDFUSS R R, CHOE M K, BRAUNER-OTTO S R. The emergence of two distinct fertility regimes in economically advancedcountries[J].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16, 35(3): 287-304.
[23] MCDONALD P. Gender equity in theories of fertility transition [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0, 26 (3):427-439.
[24] 張洋,李靈春. 生育支持政策何以有效:性別平等視角下的27國生育支持政策組合與生育率反彈[J]. 人口研究,2023(4):3-19.
[25] 石智雷,王璋 .延長產(chǎn)假對流動女性“生育—失業(yè)”的影響 — —基于全國流動人口調(diào)查數(shù)據(jù) [J]. 社會,2024 (2):213-242.
[26] GR?NLUND A, ?UN I. Rethinking work-family conflict: dual-earner policies, role conflict and role expansion in WesternEurope[J].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010(3): 179-195.
[27] 李志云,楊華磊. 誰更支持帶薪父母育兒假? — —基于CGSS假期政策公眾態(tài)度的實證研究 [J]. 蘭州學刊,2024(5):62-75.
[28] 林燕玲. 國外生育保護假期制度研究[J].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8(6):10-30.
[29] 房莉杰,陳慧玲.平衡工作與家庭:家庭生育支持政策的國際比較[J]. 人口學刊,2021(2):86-97.
[30] 劉中一. 從歐盟國家的實踐看我國親職假制度完善的政策路徑[J]. 社會政策研究,2018(1):18-25.
Temporality, Economy and Equality of the Design of Maternity Leave Policies andTheir Policy Effects: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30 OECD Countries
MAN Xiaoou, YANG Yang, LI Zhixi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9, China)
Abstract:Currently, China’s population structure is increasingly characterized by an agingpopulation and a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with the fertility willingness of thechildbearing-age population continuing to decrease, and the total fertility rate remainingbelow the replacement level for an extended period. As one of the “three carriages” offertility support policies, maternity leave policy has become a key strategy tool to deal withlow fertility risk by providing “care time” to reduce the cost of childbirth and family careburden. The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policy design and content of the maternityleave policy system in OECD countries, and finds that it presents some policy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flexible leave” and “flexiblework”, the differentiated compensation and cost-sharing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and thevalue orientation of encouraging both parents to raise children together. In addition, thisstudy constructed a bidirectional fixed-effect model and a multi-period difference-differencemodel, and empirically tested the policy effects of “temporal”,“economic” and“equality” maternity leave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the household database of 30 OECDcountries from 1990 to 2020. That is, the impact of “l(fā)ength of leave”,“l(fā)ength of paidleave” and “establishment of paternity leave” on fertility.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maternity leave as a tool of time policy has a positive fertility effect, but paid leave witheconomic leverage has an inhibitory effect on fertili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enderequal-oriented paternity leave policy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boost fertility. In this regard,the design of China’s maternity leave policy should flexibly match different maternity leavecombinations, appropriately extend parental parental leave, scientifically set pay levels ofparental parental leave pay levels and form a reasonable cost-sharing mechanism, explorethe implementation of parental parental leave and father leave quotas simultaneously, and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parental care” to “biparental care” to achieve thepolicy goal of boosting fertility.
Keywords:fertility;maternity leave policy;policy design;policy effect;gender equality
[責任編輯 崔子涵]